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全球化曾经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繁荣和进步,同时对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进步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国际上兴起的逆全球化浪潮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有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矛盾,有大国霸权主义理念的冲击和破坏以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缺失,应客观看待经济全球化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未来,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决定着全球化的发展方向,要想恢复全球化的发展势头,发挥全球化的正能量,就必须进一步规范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制定有效的全球投资规则,形成强有力的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我们在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不断发挥中国影响力,逐步奠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全球化 多边贸易体制 高水平开放 全球经济治理
作者简介:
霍建国,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核心矛盾表现在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崛起,西方国家长期控制和主导全球治理的地位正在发生动摇,大国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理念和主流的经济发展理论出现了分化及瓦解,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泛滥,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遭到破坏,贸易摩擦和冲突频发,国际治理体系难以发挥有效协调作用。实际上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即进入了长期艰难的调整期,至今仍未回归健康稳定的增长轨迹。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破坏性影响,致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充满了矛盾。各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难度进一步上升,新自由主义全面退潮,凯恩斯主义再次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首选,无底线的财政政策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配置混乱,市场与政府之手频繁转换,内生与外在增长动能混肴不清。突出反映在全球宏观政策定位不清晰,方向不明,多数国家面临着深度的彷徨与困惑。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不断渲染的意识形态冲突和冷战思维,更加引起了世界对经济全球化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矛盾,以及对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客观大趋势发展前途的担忧。我们应坚定支持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引领全球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在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发挥中国的影响力,逐步奠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要想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争取主动,我们一定要了解全球化发展演变的历史,看清其利弊所在,尊重历史的发展规律,采取科学有利的应对措施。
一、为什么当初全球化的推动者今天站在了历史的反面
从经济全球化理论和发展实践的角度分析,20世纪70 年代以来全球兴起的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跨国投资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要。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产业结构调整和跨国贸易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而造就了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段时间也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段。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经济规模从1970年的2.95万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65.6万亿美元,增长了20多倍;全球贸易从1970年的3056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5万亿美元,增长接近50倍。事实证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繁荣和进步,其作用和贡献应给予充分肯定。
经济全球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经济贸易增长方面,同时对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进步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欧美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遭遇了严重滞胀的长期困扰,为摆脱经济发展困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他们极力倡导新自由主义,鼓励市场开放,热衷于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通过这一时期的调整,到20世纪末欧美的制造业规模平均从40%强降至10%左右,服务业比例从50%左右上升到70%以上,其结果使欧美社会成功地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欧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已完成海外投资转移,发达国家现有劳动者已基本转为白领工人,大量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为劳动者提供了高收入的就业机会,由此迅速形成了庞大的中产阶级,构成了社会消费的主导力量,支撑了其经济的恢复发展。此外,随着欧美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基本摆脱了化石能源的消费阶段,进入低耗能的环保型社会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对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应该承认这些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那么,为什么今天在欧美社会会产生反全球化的浪潮呢?因为在全球化的发展中,欧美社会纷纷进入了金融优先的发展阶段,并形成了脱实向虚的发展倾向,由此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停滞以及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再次困扰了欧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以中国为首的一大批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逐步形成了新的全球制造中心,全面参与到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合作之中,这恰恰说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并不是零和游戏。在全球化的发展中,跨国公司是主要的推动者和受益者,他们用尽了各种手段,促使发展中国家不断地开放市场,以达到他们在全球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而发展中国家则凭借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加快了自身工业化进程,并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产业链布局,实际上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扩大开放市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经济规模和能力的提升,并且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根据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测算,贸易合作双方应是彼此受益的,不存在输家与赢家之分,所以美国将自身的经济困难和贸易发展中的被动归结为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果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是没有理论依据的。这充分体现了发达国家在面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中的一种不平衡心态或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二、客观看待经济全球化引发的矛盾和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全球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負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各国市场的不断开放为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提供了便利,大部分利润被跨国公司垄断和享用。在跨国公司发展的早期,一般在创新投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又通过高技术产品同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剪刀差获取了大量的高额利润。进入21 世纪后,大多数跨国公司都积极地投入到金融领域的发展,以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的形式控制了主要的经济命脉并造就了一大批高收入阶层,从而助长了社会收入的两极分化,但是由于经济增长的繁荣掩盖了全球化发展中存在的这一不平衡状态。而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困难,跨国公司脱实向虚的倾向日趋明显,且主要资金都集中投向资本市场并从中获利,其结果导致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长期停滞不前,资产泡沫居高不下,实体经济发展受到重创,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受到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这种结构性矛盾是困扰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 第二,在全球化快速发展阶段,发达国家政府没有兼顾好社会底层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无论从生活质量还是生存环境的角度,政府都没有发挥更好的作用。在制造业大量分流的情况下,形成了明显的结构性失业,而政府没有对结构性失业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没有保护好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利益,致使部分劳动者的生活长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产生了对政府的抱怨并认为其生活水平的下降是全球化带来的结果,导致部分发达国家的劳动者联盟和产业联盟带头抵制市场开放和自由贸易。这是逆全球化思潮泛滥的民间基础。
第三,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治理和协调能力明显滞后。由于某些大国的干扰,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协调能力受到阻碍,自由贸易原则和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及投资遇到了新的阻力,导致世界经济失去了协调发展的基础。这些矛盾的产生和演变并不是全球化发展本身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恰恰说明国际社会有责任加强对全球化发展的引导和约束。通过加强国际治理和协调,规范投资行为和税收政策,抑制其负面的影响,确保全球化发展在促进贸易投资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积极作用。全球经济治理存在的赤字大大制约了全球化的正常发展,所以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坚持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仍是十分必要的,但也要注意协调解决好全球化发展中存在的负面因素。
三、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决定着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组织和法律框架主体,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曾做出了积极贡献。WTO确立的多边贸易规则是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制度保障,是经济全球化的法律和组织保障。这是任何国际机构和区域经济贸易组织无法替代的。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复杂以及新的贸易方式的出现,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上升,多边贸易体制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压力。主要包括两大原因:一是WTO未能适应全球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多边规则体系;二是美国率先不遵守多边规则,肆意挑战规则体系,导致WTO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所以说,能否通过改革重新确立WTO的权威性,使其发挥在协调国际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改革结果关系到未来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既然要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就要厘清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困难的真正原因。改革不是推倒了重来,更不是为了满足部分国家的关注和诉求,国际多边机构的存在和发展应是兼顾各方利益的一种复杂的平衡过程,其中大国更应主动地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第一,多哈发展回合谈判被无限期拖延迟滞。2001年多哈回合谈判的启动主要涉及三方面议题:一是发展问题,几乎涵盖了贸易领域与发展相关的一切诉求;二是市场准入问题,涉及农业、非农产品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取消各种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三是修改和完善相关规则,如反倾销、反补贴及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修改完善,对区域贸易协定相关规则的完善,对环境产品自由化以及可能启动的新加坡议题规则的讨论等。应该说多哈回合谈判同前8轮多边贸易谈判相比,议题覆盖面最广、力度最大,涵盖了96%的全球贸易,市场开放目标是乌拉圭回合的3倍,根据计划全部谈判应在2005年1月完成。多哈回合之所以被称为发展回合主要是因为当时有两大背景:一是2000年9月联合国召开了千年首脑会议,提出了新的千年发展目标,全球都在关注发展问题,特别是欠发达国家的脱贫问题;二是2001年9月11日美国受到恐怖主义袭击后,美国对外政策将联合更多国家反恐作为首要任务,全球反恐行动被提到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美国不得不迁就发展回合谈判的有关要求。
多哈回合受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议题过于广泛,且参加方多达142个成员,难于达成一致;二是欧美各自关注点不同,缺乏利益驱动的积极性;三是国际利益格局发生复杂变化,发展中成员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为维护发展中成员的利益,更多的发展中成员结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坚决捍卫发展利益并对美欧形成压力;四是区域贸易协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對多边统一规则形成新的挑战;五是围绕规则解读难以协调一致。总之,多哈回合谈判失败主要是因为欧美国家经济发展困难加大,面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同时暴露了WTO协商一致原则的弱点。
第二,上诉机构大法官缺失导致WTO全面瘫痪。WTO成立后,上诉机构的工作得以加强,乌拉圭回合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是对争端解决机制的全面修改和更新。与原关贸总协定争端解决安排相比,新规则赋予上诉机构独立的裁决权。WTO的上诉机构由7名大法官组成,负责审理专家组报告中有关法律问题的上诉,上诉机构的裁决是终审裁决,各方必须执行。上诉机构的法官由被公认的法律、国际贸易和WTO专家组成,其国籍地域分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每位成员任期4年,经WTO成员同意还可以连任一届。美国因对上诉机构裁决的不满和抱怨,故意迟滞新任法官的遴选工作,其迟滞理由是上诉机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案件的裁决需13个月的周期,比规定的9个月要滞后4个月,同时抱怨上诉机构法官裁决不够公正等,并多次提出改革上诉机构的要求,希望重新回到关贸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截至2019年底,由于美国的阻挠,上诉机构已全面停摆。
第三,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形同虚设。WTO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一直是WTO的核心功能之一,与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谈判一起被称作WTO的三大支柱。为了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关贸总协定从第七轮谈判开始就尝试加强对缔约方贸易政策的监督和审议,并于1979年11月通过了“关于通知协商争端解决和监督的谅解”。通过设立总理事会特别会议,建立了对多边贸易政策的审议机制,由总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特别会议,审议贸易制度的总体发展。在程序上,为了便于审议的进行,一般由被审议的成员准备一份国别报告,通报被审议期间其经贸政策的演变和实施。WTO秘书处同时准备一份详细的汇总报告,由秘书处就相关成员有关经贸政策的演变和实施提出独立、中性的分析报告。WTO成员则基于这两份报告在审议开始前对被审议成员进行提问。被审议成员需在规定期限对提问进行答复。尤其是针对主要成员贸易政策审议,各成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是较高的。 目前审议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审议机制与WTO其他功能脱节难以发挥有效的约束职能,且审议结果不具有强制性;二是成员通报表现不佳,大多数成员均难以按程序要求定期提供相关通报,削弱了审议的效果;三是对主要贸易大国的审议更难以促进实质性解决问题,且由于大部分发展中成员对规则的把握能力不足,影响其参与审议的有效性。
第四,区域贸易协定发展对多边贸易规则形成新的挑战。区域经济合作并不是WTO成立后的产物,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陆续产生,例如欧共体的诞生和逐步加强,拉美安第斯共同体、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海湾合作委员会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和诞生,这些都是重要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主要贸易大国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北美自贸区的建立、亚太经贸合作组织(APEC)的启动,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等超大型自贸协定的谈判,这些自贸协定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全球经贸格局和国际经贸规则加速演变。自贸协定的发展总体有三大影响:一是贸易创造效应明显,自贸成员间通过相互降低关税,取消贸易限制,通过降低成本达到扩大贸易的效果。二是贸易转移的效果明显,自贸协定的参与方通过在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将使参与方减少自外部进口的机会,转为从自贸伙伴进口,从而导致贸易流向发生变化,这种贸易转移的效应会导致自贸协定非参加方被边缘化,贸易利益将受到较大减损。三是众多区域贸易协定的存在对WTO多边贸易规则形成新的挑战。随着全球分工从最终产品转向以产业链为基础的要素分工,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的争夺焦点发生明显变化,政策关注点更多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从关注边境贸易政策转向更加关注一国边境后政策,从强调自由贸易转向所谓公平贸易和对等贸易。为适应这种新的竞争需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正从规则层面入手,绕开WTO多边体制,在区域合作层面推进新的规则和标准,将自贸协定视作推行国际经贸新规则的试验田,企图打造21世纪贸易协定的新模板,占据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这些新规则和新标准的规范内容从贸易政策延伸到产业政策、环境标准、劳工标准,规范领域从边境措施延续到边境后,远远超出传统贸易协定的范畴,从而对国际多边贸易规则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第五,美国政策对多边规则造成破坏性影响。美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对WTO的规则形成严重冲击和破坏。例如,美国随意引用WTO 的保障措施条款和国家安全例外条款,以美国国内1962年贸易法和1974年贸易法为依据,强行对部分国家钢材和铝制品加征关税以及对中国开展301调查等行为都是明显违背WTO多边贸易规则的做法,这种行为同WTO多边贸易规则及争端解决机制的要求是完全背离的。尽管国际社会和WTO对美国的单边主义不断发出警告及指责,但长期以来,美国习惯于国内法大于国际法的单边主义做法。美国的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多边贸易规则的践踏和挑衅,同时也遭到了WTO主要贸易伙伴的反对和抵制,
要想进一步发挥全球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必须推进WTO的改革,使其进一步发挥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强全球治理,努力克服全球化发展的负面因素。在这方面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主要国家协调配合。一方面,要加强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规范及协调,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投资行为,引领全球贸易投资继续健康发展。在全球贸易投资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方面,各界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全球治理的协调和配合方面又难以平衡各方的利益与诉求,加之大国之间的博弈十分突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充满矛盾,难以协调一致,除了要继续支持WTO作为多边贸易体制发挥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全球投资规则的制定和完善。另一方面,高度参与全球化的国家要积极平衡好国内社会底层的群体利益,避免产生社会分配严重不均的现象,通过合理的税制改革,控制好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趋势。同时,要兼顾好社会底层的就业和生活,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政策方面,不能只维护跨国企业集团的利益,要兼顾好中小企业的发展利益和对社会底层的倾斜安排,要适当加大对失业者的培训,努力通过调整教育结构扭转结构性失业的矛盾。当然重点要通过调整税收逐步解决好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问题,争取获得社会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四、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以高水平开放赢得竞争主动
当前,国际上兴起的逆全球化浪潮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有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矛盾,有大国霸权主义理念的冲击和破坏以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缺失。要想恢复全球化的发展势头,发挥全球化的正能量,就必须进一步规范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制定有效的全球投资规则,建立更加有效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投资的纪律,形成强有力的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
首先,必须加强全球的协调合作和统一治理。要想摆脱当前世界经济的长期萧条和不景气威胁,就需要世界上主要国家行动起来,摒弃零和思维,本着包容互利的理念,积极开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特别是几个主要的经济大国更应紧密配合,肩负起治理全球经济的重要责任,坚定维护全球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共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逐步将全球经濟拉回到以规则为基础的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
其次,要加强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协调。为了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主要国家一定要在市场开放方面做出表率,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坚持公平包容的发展理念,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不断巩固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在推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持续通过各自的努力把全球经济增长优势激发出来,使得更多的国家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普遍受益,增强人们对全球化发展的信心。
最后,以高水平开放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崛起已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更有必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仅是外部世界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内在发展的需要。因为中国目前不仅是贸易大国,而且正在成为对外投资大国,更需要稳定的国际市场环境和公平法治的国际投资环境,以加强对中国海外企业权益的维护。不仅如此,中国还要坚持推进高水平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责任编辑:李 蕊
关键词:全球化 多边贸易体制 高水平开放 全球经济治理
作者简介:
霍建国,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核心矛盾表现在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崛起,西方国家长期控制和主导全球治理的地位正在发生动摇,大国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理念和主流的经济发展理论出现了分化及瓦解,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泛滥,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遭到破坏,贸易摩擦和冲突频发,国际治理体系难以发挥有效协调作用。实际上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即进入了长期艰难的调整期,至今仍未回归健康稳定的增长轨迹。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破坏性影响,致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充满了矛盾。各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难度进一步上升,新自由主义全面退潮,凯恩斯主义再次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首选,无底线的财政政策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配置混乱,市场与政府之手频繁转换,内生与外在增长动能混肴不清。突出反映在全球宏观政策定位不清晰,方向不明,多数国家面临着深度的彷徨与困惑。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不断渲染的意识形态冲突和冷战思维,更加引起了世界对经济全球化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矛盾,以及对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客观大趋势发展前途的担忧。我们应坚定支持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引领全球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在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发挥中国的影响力,逐步奠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要想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争取主动,我们一定要了解全球化发展演变的历史,看清其利弊所在,尊重历史的发展规律,采取科学有利的应对措施。
一、为什么当初全球化的推动者今天站在了历史的反面
从经济全球化理论和发展实践的角度分析,20世纪70 年代以来全球兴起的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跨国投资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要。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产业结构调整和跨国贸易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而造就了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段时间也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段。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经济规模从1970年的2.95万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65.6万亿美元,增长了20多倍;全球贸易从1970年的3056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5万亿美元,增长接近50倍。事实证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繁荣和进步,其作用和贡献应给予充分肯定。
经济全球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经济贸易增长方面,同时对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进步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欧美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遭遇了严重滞胀的长期困扰,为摆脱经济发展困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他们极力倡导新自由主义,鼓励市场开放,热衷于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通过这一时期的调整,到20世纪末欧美的制造业规模平均从40%强降至10%左右,服务业比例从50%左右上升到70%以上,其结果使欧美社会成功地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欧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已完成海外投资转移,发达国家现有劳动者已基本转为白领工人,大量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为劳动者提供了高收入的就业机会,由此迅速形成了庞大的中产阶级,构成了社会消费的主导力量,支撑了其经济的恢复发展。此外,随着欧美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基本摆脱了化石能源的消费阶段,进入低耗能的环保型社会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对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应该承认这些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那么,为什么今天在欧美社会会产生反全球化的浪潮呢?因为在全球化的发展中,欧美社会纷纷进入了金融优先的发展阶段,并形成了脱实向虚的发展倾向,由此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停滞以及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再次困扰了欧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以中国为首的一大批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逐步形成了新的全球制造中心,全面参与到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合作之中,这恰恰说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并不是零和游戏。在全球化的发展中,跨国公司是主要的推动者和受益者,他们用尽了各种手段,促使发展中国家不断地开放市场,以达到他们在全球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而发展中国家则凭借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加快了自身工业化进程,并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产业链布局,实际上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扩大开放市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经济规模和能力的提升,并且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根据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测算,贸易合作双方应是彼此受益的,不存在输家与赢家之分,所以美国将自身的经济困难和贸易发展中的被动归结为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果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是没有理论依据的。这充分体现了发达国家在面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中的一种不平衡心态或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二、客观看待经济全球化引发的矛盾和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全球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負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各国市场的不断开放为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提供了便利,大部分利润被跨国公司垄断和享用。在跨国公司发展的早期,一般在创新投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又通过高技术产品同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剪刀差获取了大量的高额利润。进入21 世纪后,大多数跨国公司都积极地投入到金融领域的发展,以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的形式控制了主要的经济命脉并造就了一大批高收入阶层,从而助长了社会收入的两极分化,但是由于经济增长的繁荣掩盖了全球化发展中存在的这一不平衡状态。而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困难,跨国公司脱实向虚的倾向日趋明显,且主要资金都集中投向资本市场并从中获利,其结果导致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长期停滞不前,资产泡沫居高不下,实体经济发展受到重创,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受到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这种结构性矛盾是困扰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 第二,在全球化快速发展阶段,发达国家政府没有兼顾好社会底层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无论从生活质量还是生存环境的角度,政府都没有发挥更好的作用。在制造业大量分流的情况下,形成了明显的结构性失业,而政府没有对结构性失业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没有保护好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利益,致使部分劳动者的生活长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产生了对政府的抱怨并认为其生活水平的下降是全球化带来的结果,导致部分发达国家的劳动者联盟和产业联盟带头抵制市场开放和自由贸易。这是逆全球化思潮泛滥的民间基础。
第三,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治理和协调能力明显滞后。由于某些大国的干扰,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协调能力受到阻碍,自由贸易原则和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及投资遇到了新的阻力,导致世界经济失去了协调发展的基础。这些矛盾的产生和演变并不是全球化发展本身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恰恰说明国际社会有责任加强对全球化发展的引导和约束。通过加强国际治理和协调,规范投资行为和税收政策,抑制其负面的影响,确保全球化发展在促进贸易投资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积极作用。全球经济治理存在的赤字大大制约了全球化的正常发展,所以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坚持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仍是十分必要的,但也要注意协调解决好全球化发展中存在的负面因素。
三、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决定着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组织和法律框架主体,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曾做出了积极贡献。WTO确立的多边贸易规则是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制度保障,是经济全球化的法律和组织保障。这是任何国际机构和区域经济贸易组织无法替代的。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复杂以及新的贸易方式的出现,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上升,多边贸易体制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压力。主要包括两大原因:一是WTO未能适应全球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多边规则体系;二是美国率先不遵守多边规则,肆意挑战规则体系,导致WTO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所以说,能否通过改革重新确立WTO的权威性,使其发挥在协调国际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改革结果关系到未来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既然要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就要厘清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困难的真正原因。改革不是推倒了重来,更不是为了满足部分国家的关注和诉求,国际多边机构的存在和发展应是兼顾各方利益的一种复杂的平衡过程,其中大国更应主动地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第一,多哈发展回合谈判被无限期拖延迟滞。2001年多哈回合谈判的启动主要涉及三方面议题:一是发展问题,几乎涵盖了贸易领域与发展相关的一切诉求;二是市场准入问题,涉及农业、非农产品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取消各种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三是修改和完善相关规则,如反倾销、反补贴及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修改完善,对区域贸易协定相关规则的完善,对环境产品自由化以及可能启动的新加坡议题规则的讨论等。应该说多哈回合谈判同前8轮多边贸易谈判相比,议题覆盖面最广、力度最大,涵盖了96%的全球贸易,市场开放目标是乌拉圭回合的3倍,根据计划全部谈判应在2005年1月完成。多哈回合之所以被称为发展回合主要是因为当时有两大背景:一是2000年9月联合国召开了千年首脑会议,提出了新的千年发展目标,全球都在关注发展问题,特别是欠发达国家的脱贫问题;二是2001年9月11日美国受到恐怖主义袭击后,美国对外政策将联合更多国家反恐作为首要任务,全球反恐行动被提到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美国不得不迁就发展回合谈判的有关要求。
多哈回合受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议题过于广泛,且参加方多达142个成员,难于达成一致;二是欧美各自关注点不同,缺乏利益驱动的积极性;三是国际利益格局发生复杂变化,发展中成员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为维护发展中成员的利益,更多的发展中成员结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坚决捍卫发展利益并对美欧形成压力;四是区域贸易协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對多边统一规则形成新的挑战;五是围绕规则解读难以协调一致。总之,多哈回合谈判失败主要是因为欧美国家经济发展困难加大,面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同时暴露了WTO协商一致原则的弱点。
第二,上诉机构大法官缺失导致WTO全面瘫痪。WTO成立后,上诉机构的工作得以加强,乌拉圭回合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是对争端解决机制的全面修改和更新。与原关贸总协定争端解决安排相比,新规则赋予上诉机构独立的裁决权。WTO的上诉机构由7名大法官组成,负责审理专家组报告中有关法律问题的上诉,上诉机构的裁决是终审裁决,各方必须执行。上诉机构的法官由被公认的法律、国际贸易和WTO专家组成,其国籍地域分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每位成员任期4年,经WTO成员同意还可以连任一届。美国因对上诉机构裁决的不满和抱怨,故意迟滞新任法官的遴选工作,其迟滞理由是上诉机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案件的裁决需13个月的周期,比规定的9个月要滞后4个月,同时抱怨上诉机构法官裁决不够公正等,并多次提出改革上诉机构的要求,希望重新回到关贸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截至2019年底,由于美国的阻挠,上诉机构已全面停摆。
第三,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形同虚设。WTO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一直是WTO的核心功能之一,与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谈判一起被称作WTO的三大支柱。为了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关贸总协定从第七轮谈判开始就尝试加强对缔约方贸易政策的监督和审议,并于1979年11月通过了“关于通知协商争端解决和监督的谅解”。通过设立总理事会特别会议,建立了对多边贸易政策的审议机制,由总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特别会议,审议贸易制度的总体发展。在程序上,为了便于审议的进行,一般由被审议的成员准备一份国别报告,通报被审议期间其经贸政策的演变和实施。WTO秘书处同时准备一份详细的汇总报告,由秘书处就相关成员有关经贸政策的演变和实施提出独立、中性的分析报告。WTO成员则基于这两份报告在审议开始前对被审议成员进行提问。被审议成员需在规定期限对提问进行答复。尤其是针对主要成员贸易政策审议,各成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是较高的。 目前审议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审议机制与WTO其他功能脱节难以发挥有效的约束职能,且审议结果不具有强制性;二是成员通报表现不佳,大多数成员均难以按程序要求定期提供相关通报,削弱了审议的效果;三是对主要贸易大国的审议更难以促进实质性解决问题,且由于大部分发展中成员对规则的把握能力不足,影响其参与审议的有效性。
第四,区域贸易协定发展对多边贸易规则形成新的挑战。区域经济合作并不是WTO成立后的产物,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陆续产生,例如欧共体的诞生和逐步加强,拉美安第斯共同体、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海湾合作委员会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和诞生,这些都是重要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主要贸易大国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北美自贸区的建立、亚太经贸合作组织(APEC)的启动,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等超大型自贸协定的谈判,这些自贸协定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全球经贸格局和国际经贸规则加速演变。自贸协定的发展总体有三大影响:一是贸易创造效应明显,自贸成员间通过相互降低关税,取消贸易限制,通过降低成本达到扩大贸易的效果。二是贸易转移的效果明显,自贸协定的参与方通过在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将使参与方减少自外部进口的机会,转为从自贸伙伴进口,从而导致贸易流向发生变化,这种贸易转移的效应会导致自贸协定非参加方被边缘化,贸易利益将受到较大减损。三是众多区域贸易协定的存在对WTO多边贸易规则形成新的挑战。随着全球分工从最终产品转向以产业链为基础的要素分工,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的争夺焦点发生明显变化,政策关注点更多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从关注边境贸易政策转向更加关注一国边境后政策,从强调自由贸易转向所谓公平贸易和对等贸易。为适应这种新的竞争需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正从规则层面入手,绕开WTO多边体制,在区域合作层面推进新的规则和标准,将自贸协定视作推行国际经贸新规则的试验田,企图打造21世纪贸易协定的新模板,占据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这些新规则和新标准的规范内容从贸易政策延伸到产业政策、环境标准、劳工标准,规范领域从边境措施延续到边境后,远远超出传统贸易协定的范畴,从而对国际多边贸易规则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第五,美国政策对多边规则造成破坏性影响。美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对WTO的规则形成严重冲击和破坏。例如,美国随意引用WTO 的保障措施条款和国家安全例外条款,以美国国内1962年贸易法和1974年贸易法为依据,强行对部分国家钢材和铝制品加征关税以及对中国开展301调查等行为都是明显违背WTO多边贸易规则的做法,这种行为同WTO多边贸易规则及争端解决机制的要求是完全背离的。尽管国际社会和WTO对美国的单边主义不断发出警告及指责,但长期以来,美国习惯于国内法大于国际法的单边主义做法。美国的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多边贸易规则的践踏和挑衅,同时也遭到了WTO主要贸易伙伴的反对和抵制,
要想进一步发挥全球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必须推进WTO的改革,使其进一步发挥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强全球治理,努力克服全球化发展的负面因素。在这方面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主要国家协调配合。一方面,要加强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规范及协调,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投资行为,引领全球贸易投资继续健康发展。在全球贸易投资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方面,各界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全球治理的协调和配合方面又难以平衡各方的利益与诉求,加之大国之间的博弈十分突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充满矛盾,难以协调一致,除了要继续支持WTO作为多边贸易体制发挥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全球投资规则的制定和完善。另一方面,高度参与全球化的国家要积极平衡好国内社会底层的群体利益,避免产生社会分配严重不均的现象,通过合理的税制改革,控制好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趋势。同时,要兼顾好社会底层的就业和生活,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政策方面,不能只维护跨国企业集团的利益,要兼顾好中小企业的发展利益和对社会底层的倾斜安排,要适当加大对失业者的培训,努力通过调整教育结构扭转结构性失业的矛盾。当然重点要通过调整税收逐步解决好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问题,争取获得社会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四、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以高水平开放赢得竞争主动
当前,国际上兴起的逆全球化浪潮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有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矛盾,有大国霸权主义理念的冲击和破坏以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缺失。要想恢复全球化的发展势头,发挥全球化的正能量,就必须进一步规范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制定有效的全球投资规则,建立更加有效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投资的纪律,形成强有力的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
首先,必须加强全球的协调合作和统一治理。要想摆脱当前世界经济的长期萧条和不景气威胁,就需要世界上主要国家行动起来,摒弃零和思维,本着包容互利的理念,积极开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特别是几个主要的经济大国更应紧密配合,肩负起治理全球经济的重要责任,坚定维护全球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共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逐步将全球经濟拉回到以规则为基础的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
其次,要加强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协调。为了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主要国家一定要在市场开放方面做出表率,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坚持公平包容的发展理念,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不断巩固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在推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持续通过各自的努力把全球经济增长优势激发出来,使得更多的国家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普遍受益,增强人们对全球化发展的信心。
最后,以高水平开放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崛起已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更有必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仅是外部世界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内在发展的需要。因为中国目前不仅是贸易大国,而且正在成为对外投资大国,更需要稳定的国际市场环境和公平法治的国际投资环境,以加强对中国海外企业权益的维护。不仅如此,中国还要坚持推进高水平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责任编辑:李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