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政治课教学,理论性较强,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一些认识、亟需科学的思维方法应加以理解与澄清。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指导呢?本人认为科学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辩证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思维法、创新思维方法的指导等。现就以上四种思维方法的指导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辩证思维方法的指导
由于受到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影响,学生在看待问题时,往往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从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指导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新编初三政治教材的体系,第一、二两课通过介绍资本主义社会概况来揭示其发展趋势,第三至十二课通过讲述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赏识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常常与学生通过一些传媒了解的现实认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用此方法看待问题。如我们在讲述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形态时,要引导学生把它还原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也要认识到她仍是一个存在着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一定的“民主”、“自由”、“公平”,但又要透过现象认识到它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二、发散性思维方法的指导
发散性思维方法,就是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探索同一问题,故又称多向思维法。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多向思维。
要注意培养学生善思、善问。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得巧,全面渗透、贯穿多向思维教学,以起示范作用,这是培养学生善思善问的前提条件。指导学生在预习教材中提出疑问,从理解教材知识点的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从分析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中查找知识漏洞提出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疑点处提出问题。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起点。
三、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的指导
所谓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各部门、要素、属性,分别加以考察的思维方法。所谓综合,就是把被分解的部分、要素、属性有机地结合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与综合,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此方法既可指导学生用于学习新的知识,也可指导学生把这一思维方法运用于复习中,以便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体系。如在第五册政治教材分析了我国的生产力状况,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后,可引导学生用此方法进行综合归纳,理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的经济制度。
四、“创新”思维方法的指导
(一)学生搜集素材,组织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进步,其动力就是人类在不断创新。创新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年轻一代只有在前人已经取得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才能把社会继续推向前。政治课教材本身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发现、发明、发展前进的历史,因此在每堂思想政治课中都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搜集科学创新的范例,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明确科学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运用直观材料和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直观材料能在现事物表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创造的召唤。这些物体材料的展现,可减少语言的直白,让学生有思考、想象、内化的自然接受过程,便于以富有想象力的形式来浓缩教材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思维。而且,电教工具本身也是科技创新的产物,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是思维的基础,古人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汲取知识的动力,有疑惑也有探求,也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正是这一道理。因此,老师在讲述知识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设疑置惑,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气氛。教学活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求问题时那种“违反常规”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对某种别出心裁的想法等,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教师都应该予以鼓励。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思考,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朱熹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读书,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深入下去,不会引起联想和想象,因而也根本谈不上创新精神了。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使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促进学生在学习时想象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从而透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总之,如果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时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些思维方法的指导,那么既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课本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方法的熟练掌握,更会使他们如虎添翼。
一、辩证思维方法的指导
由于受到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影响,学生在看待问题时,往往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从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指导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新编初三政治教材的体系,第一、二两课通过介绍资本主义社会概况来揭示其发展趋势,第三至十二课通过讲述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赏识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常常与学生通过一些传媒了解的现实认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用此方法看待问题。如我们在讲述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形态时,要引导学生把它还原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也要认识到她仍是一个存在着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一定的“民主”、“自由”、“公平”,但又要透过现象认识到它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二、发散性思维方法的指导
发散性思维方法,就是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探索同一问题,故又称多向思维法。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多向思维。
要注意培养学生善思、善问。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得巧,全面渗透、贯穿多向思维教学,以起示范作用,这是培养学生善思善问的前提条件。指导学生在预习教材中提出疑问,从理解教材知识点的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从分析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中查找知识漏洞提出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疑点处提出问题。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起点。
三、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的指导
所谓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各部门、要素、属性,分别加以考察的思维方法。所谓综合,就是把被分解的部分、要素、属性有机地结合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与综合,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此方法既可指导学生用于学习新的知识,也可指导学生把这一思维方法运用于复习中,以便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体系。如在第五册政治教材分析了我国的生产力状况,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后,可引导学生用此方法进行综合归纳,理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的经济制度。
四、“创新”思维方法的指导
(一)学生搜集素材,组织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进步,其动力就是人类在不断创新。创新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年轻一代只有在前人已经取得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才能把社会继续推向前。政治课教材本身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发现、发明、发展前进的历史,因此在每堂思想政治课中都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搜集科学创新的范例,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明确科学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运用直观材料和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直观材料能在现事物表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创造的召唤。这些物体材料的展现,可减少语言的直白,让学生有思考、想象、内化的自然接受过程,便于以富有想象力的形式来浓缩教材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思维。而且,电教工具本身也是科技创新的产物,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是思维的基础,古人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汲取知识的动力,有疑惑也有探求,也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正是这一道理。因此,老师在讲述知识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设疑置惑,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气氛。教学活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求问题时那种“违反常规”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对某种别出心裁的想法等,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教师都应该予以鼓励。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思考,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朱熹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读书,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深入下去,不会引起联想和想象,因而也根本谈不上创新精神了。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使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促进学生在学习时想象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从而透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总之,如果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时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些思维方法的指导,那么既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课本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方法的熟练掌握,更会使他们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