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中,着力打造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试验”的新目标。自2008年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首个试点以来,深圳毫无争议地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最典型城市,在充分尝到了甜头之后,开始把创新引向更深层次。
“一般意义上的创新,指的是科技创新,深圳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了综合创新的优势。”在许勤看来,经过多年发展,深圳的自主创新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创新活动不仅是科技创新,正在向“综合创新”方向发展。“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商务模式创新等各方面相结合,形成综合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能够产生有竞争力的企业,综合创新能够产生有竞争力的城市。素有“科技市长”之称的许勤,正带领整个城市跳出单一科技创新的圈圈,努力通过各方整合进行综合创新,使深圳爆发出更大的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深圳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这一探索,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又一种创造性的经验。七年前美国《时代》周刊曾撰文称,“也许,深圳这个勤劳、永远快速变化的城市,将再次给整个中国提供答案”。
这个答案用许勤的话说,就是“创新是强国之路”。6年前,他由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转任深圳,着力破解基础研发这个长期影响深圳自主创新的薄弱环节,争取到了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数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深圳,并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等,努力使更多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深圳。尤其令很多科研院所称道的是,深圳对高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视和支持,远远优于其他城市,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据统计,2012年深圳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到3.81%,而世界排名第一的以色列这个比重是4.5%,可谓深圳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显著标志。
“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不仅仅是深圳城市自身的追求,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步骤。”在许勤看来,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发展速度之比,也不是单个指标上的你追我赶,而是在正确竞赛规则下的全面竞争,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将为深圳发展提供持续的正能量,推动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生态循环新路径
《财经国家周刊》:深圳为什么提出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许勤:多年来,深圳坚持自主创新主导战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比较完善。可以说,在我国技术创新领域,深圳担当了排头兵角色。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圳在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正在向“综合创新”方向发展。深圳在这方面先行先试的探索、积累的经验,如果能够在全国层面加以推广,产生的作用将会更大。
一般人在理解创新时往往只会想到科技创新,而对如何开展协同创新了解并不多。“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是多要素联动的循环生态体系,是包括观念、文化、科技、金融、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要素的联动创新体系,对内形成生态链,对外形成巨大的资源集聚效应和开放创新态势,以创新载体吸引各种创新资源聚集,以更有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撑这个体系的运行。应该说,这是我们对创新认识的深化、内涵的扩展、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财经国家周刊》:那么,它与以往的创新有何不同?深圳进行综合创新都有哪些优势?
许勤: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深圳把创新融入了城市发展的血液中,创新已成为深圳的生命线和灵魂。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把自主创新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在创建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加快了创新步伐,提升了创新能力,催生了一系列社会创新成果,提振了全社会自主创新的信心。
我举几个数据,201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提高到3.81%,相当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1.5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8024件,占全国的40.3%,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9万亿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值比重达61%。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深圳华大基因执行院长王俊入选英国《自然》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人物,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第三种振荡”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学突破,深圳成为获得这两项殊荣的唯一中国城市。另外,深圳企业已经参与制订、修订国际标准137项,国家和行业标准279项,在全国大中城市位居首位。
近年来,面对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形势,深圳着眼于促进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结合,着力在全方位优化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上下功夫,大力推动技术、产业、管理、商业模式、金融等协同创新,深圳自主创新在过去“六个90%”的基础上出现“六大转变”:从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变,从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管理、产业、商业模式等综合创新转变,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城市创新体系向区域创新体系转变,从技术人员推动为主向企业家技术人员共同推动转变,从模仿追随创新向源头引领创新转变,有力地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而推动这些转变的动力,就来自于我们近年来对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培育与扶植。
深圳的创新体系是个综合的概念,它由多方面内容构成,包括发展方式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科技发展的创新、产业发展的创新、社会文化的创新等等。
我认为,产业大国未必是强国,而强国必须是创新大国。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就是要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发展方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重点,以社会文化创新为依托,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为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四大层次合力
《财经国家周刊》:构建综合创新城市,政府都做了哪些思考和设计? 许勤: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将深圳作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深圳用3个月的时间编制了《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年)》,这是国内第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划。这个规划超越了单纯的科技创新,是对建立创新型城市的全面规划,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城市规划创新,也涉及文化等方面,与之同步出台的还有33条自主创新政策。这些政策在当年9月召开的深圳第一次自主创新大会上公布,标志着深圳全面启动了国家创新城市建设工作。
关于如何建设综合创新城市,我们做了很多思考。我们认为,综合创新城市本质上是一个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是“一内一外”两方面的问题。从内讲,它应该是可持续、生生不息的生态链;从外讲,是资源的集聚和资源的开放式利用,就是通过对创新环境、创新载体的建设和创新政策的打造,吸引创新资源更多地集聚到某个地区。
为了能够更好地集聚创新资源和发挥各方面资源的作用,深圳在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中,特意在机构设置上整合成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目的就是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合力推进创新。
《财经国家周刊》: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哪些平台和抓手?
许勤:目前,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最重要抓手是科技创新,这是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基础,而建设更多的创新载体,就是提升全社会创新能力的平台。概括地讲,这里至少包括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建成了每秒运算速度超过30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中心,可以更好地开展管理创新、民生服务创新以及新的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深圳启动建设了国家基因库,可以为生物技术及相关产业、农业以及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提供支撑,在制药上也将更有针对性。这些设施建设都将为前沿科学研究、行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而且都是开放的公共设施,为全社会科学研究、产业发展服务。
第二层次是国家、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这四个大类。
第三层次是大量的科研机构、学校、企业参与的“面上的创新”。
第四个层次就是配套服务体系。包括我们所说的政策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创新体系、商务模式创新、知识产权服务和保护等等,深圳的土地整备政策、“孔雀计划”、人才安居工程等政策措施都属于这个层次。
在产业创新方面,深圳最早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目前深圳已确定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主要是主动把握全球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深圳已有的发展基础,打造更具领先性、更有竞争力的新兴现代产业体系,譬如互联网产业,就是考虑到深圳土地空间有限,但创新潜力巨大,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无限的虚拟空间创造更多的价值。
钱、地、人创新
《财经国家周刊》: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里需要对企业的支持主要涉及钱、地、人三个方面的问题,深圳对此有何考虑?
许勤: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企业也有不同的情况,垄断型大企业有创新的能力,但往往创新动力不足;中小企业有创新的动力,但往往创新能力不足。政府支持企业创新,要加强顶层设计,区分不同类型的企业,给有能力没有动力的垄断型大企业提供创新动力,为有动力没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增强创新能力。
通俗地讲,这个顶层设计包括“钱、地、人”三个方面。
资金方面,我们通过构建前瞻性、系统化的创新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在政府投资计划中设立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集中支持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在整合市财政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专项资金的同时,逐年加大资金规模,重点加强对科技研发、技术进步、知识产权、创新人才和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建立了3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源投入到自主创新领域。去年深圳新设立了1000多家VC/PE企业,带动了五、六百亿风投资本,收到了良好效果。
土地方面,为破解土地空间的瓶颈制约,在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的支持下,深圳开展了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启动了土地整备工作,准备为全市“十三五”、“十四五”时期发展整备150平方公里的土地。尽管深圳土地资源紧张,但支持科技创新、创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圳有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
人才方面,我们实施了“孔雀计划”,近两年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31个,仅去年就有十几个全球知名的优秀团队入驻深圳。同时,深圳实施了人才安居工程,对大学生和高层次创新人才进行房价补助,只要满足有关条件,就可以按不超过市场价70%的价格购买住房,或者享受一定标准的租房补贴。
《财经国家周刊》:说到土地问题,前海地区如何实现在有限资源上的高精尖式的创新?
许勤:前海的土地空间确实不大,只有15平方公里,但应该看到,伦敦金融城最初也只有1平方公里,后来扩大了也只有2平方公里多。如果发展制造业,15平方公里是一个很小的区域,但是对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来讲,15平方公里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区域了。前海的工作重心,就是要把这15平方公里做好做精,按照国家赋予前海“四大功能”和“四大产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在高水平、高质量、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开放式增长极。
目前,国家批准的前海22条先行先试政策中,已有16条涉及金融、财税、法治等方面的政策落实或基本落实。随着这些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地和产业准入目录的正式实施,到前海深港合作区注册的企业数量大幅攀升。截至3月底,前海管理局批复入区企业539家,完成注册企业超过300家,其中金融类项目一枝独秀,占比在80%以上。
《财经国家周刊》:综合创新体系涉及多方主体,产学研资之间如何联动,综合优势该如何体现? 许勤:深圳推进综合创新体系建设特别注重多要素、多主体协同创新。在这方面,深圳一直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前沿,以行业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依托建立了一批产学研资联盟,有针对性地支持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和新业态发展,探索更有弹性和活力的组织形式,形成研发平台、应用平台、知识产权、金融资本等核心资源共享,实现产业链、研发链、资本链整合,推动技术、产业、资本和应用的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们启动建设了23个基地和集聚区,同时组建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一批产学研资联盟,推动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去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增速为经济增速两倍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深圳已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之一。
体制金砖
《财经国家周刊》: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先行一步的深圳得以集聚更多的资源,形成了成果转化和原始创新的双高地。去年珠三角金改方案中央已经批复,那么深圳在金融创新方面该如何体现综合性?
许勤: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作为全国金融中心城市,深圳着力推进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无缝对接。深圳专门出台了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形成了包括种子基金、创投、产业基金等在在内,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目前,深圳市科技创新委正在牵头制定《科技和金融结合实施方案》,计划在今年的科技研发资金中,首批安排5亿元财政经费,专项用于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发展。
作为全国16个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之一,深圳的科技金融业态已初步形成,现在更应该找准科技金融的服务方向,牢牢抓住前端企业、科技资源。
《财经国家周刊》:外界对深圳成为国际创新中心的期望很大,深圳涌现了如华为、中兴、腾讯等国际性企业,那么在综合创新体系构建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资源网络?
许勤:深圳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将更加突出开放性,加强创新国际合作和竞争,努力打造国际创新中心。
我先说说企业。深圳之所以会涌现一批既有动力又有能力的企业,关键在于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之前,首先要成为市场主体。如果不是市场主体,没有竞争意识,就不会有创新动力。完成技术创新活动,离不开两个力:一是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二是能力,就是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上的持续积累,以及政府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的服务和支持。推进自主创新,需要一大批既有动力又有能力的企业,从而形成全社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深圳过去谈创新,主要是集聚和激发国内资源的活力,现在谈创新,必须要更有国际视野,从全球角度配置创新资源。
其次,要着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把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创新载体和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向创新能力强、效益好的区域配置,鼓励支持创新龙头企业和新型科研机构更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率先在创新前沿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许勤简介
1961年10月生,198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学历在职研究生(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工程师。现任广东省深圳市市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
曾任国家计委机电司电子处处长,信息产业处处长,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副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司长;广东省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党组副书记;广东省深圳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党组副书记等职务;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一般意义上的创新,指的是科技创新,深圳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了综合创新的优势。”在许勤看来,经过多年发展,深圳的自主创新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创新活动不仅是科技创新,正在向“综合创新”方向发展。“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商务模式创新等各方面相结合,形成综合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能够产生有竞争力的企业,综合创新能够产生有竞争力的城市。素有“科技市长”之称的许勤,正带领整个城市跳出单一科技创新的圈圈,努力通过各方整合进行综合创新,使深圳爆发出更大的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深圳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这一探索,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又一种创造性的经验。七年前美国《时代》周刊曾撰文称,“也许,深圳这个勤劳、永远快速变化的城市,将再次给整个中国提供答案”。
这个答案用许勤的话说,就是“创新是强国之路”。6年前,他由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转任深圳,着力破解基础研发这个长期影响深圳自主创新的薄弱环节,争取到了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数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深圳,并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等,努力使更多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深圳。尤其令很多科研院所称道的是,深圳对高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视和支持,远远优于其他城市,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据统计,2012年深圳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到3.81%,而世界排名第一的以色列这个比重是4.5%,可谓深圳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显著标志。
“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不仅仅是深圳城市自身的追求,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步骤。”在许勤看来,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发展速度之比,也不是单个指标上的你追我赶,而是在正确竞赛规则下的全面竞争,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将为深圳发展提供持续的正能量,推动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生态循环新路径
《财经国家周刊》:深圳为什么提出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许勤:多年来,深圳坚持自主创新主导战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比较完善。可以说,在我国技术创新领域,深圳担当了排头兵角色。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圳在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正在向“综合创新”方向发展。深圳在这方面先行先试的探索、积累的经验,如果能够在全国层面加以推广,产生的作用将会更大。
一般人在理解创新时往往只会想到科技创新,而对如何开展协同创新了解并不多。“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是多要素联动的循环生态体系,是包括观念、文化、科技、金融、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要素的联动创新体系,对内形成生态链,对外形成巨大的资源集聚效应和开放创新态势,以创新载体吸引各种创新资源聚集,以更有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撑这个体系的运行。应该说,这是我们对创新认识的深化、内涵的扩展、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财经国家周刊》:那么,它与以往的创新有何不同?深圳进行综合创新都有哪些优势?
许勤: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深圳把创新融入了城市发展的血液中,创新已成为深圳的生命线和灵魂。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把自主创新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在创建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加快了创新步伐,提升了创新能力,催生了一系列社会创新成果,提振了全社会自主创新的信心。
我举几个数据,201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提高到3.81%,相当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1.5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8024件,占全国的40.3%,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9万亿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值比重达61%。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深圳华大基因执行院长王俊入选英国《自然》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人物,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第三种振荡”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学突破,深圳成为获得这两项殊荣的唯一中国城市。另外,深圳企业已经参与制订、修订国际标准137项,国家和行业标准279项,在全国大中城市位居首位。
近年来,面对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形势,深圳着眼于促进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结合,着力在全方位优化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上下功夫,大力推动技术、产业、管理、商业模式、金融等协同创新,深圳自主创新在过去“六个90%”的基础上出现“六大转变”:从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变,从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管理、产业、商业模式等综合创新转变,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城市创新体系向区域创新体系转变,从技术人员推动为主向企业家技术人员共同推动转变,从模仿追随创新向源头引领创新转变,有力地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而推动这些转变的动力,就来自于我们近年来对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培育与扶植。
深圳的创新体系是个综合的概念,它由多方面内容构成,包括发展方式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科技发展的创新、产业发展的创新、社会文化的创新等等。
我认为,产业大国未必是强国,而强国必须是创新大国。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就是要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发展方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重点,以社会文化创新为依托,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为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四大层次合力
《财经国家周刊》:构建综合创新城市,政府都做了哪些思考和设计? 许勤: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将深圳作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深圳用3个月的时间编制了《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年)》,这是国内第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划。这个规划超越了单纯的科技创新,是对建立创新型城市的全面规划,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城市规划创新,也涉及文化等方面,与之同步出台的还有33条自主创新政策。这些政策在当年9月召开的深圳第一次自主创新大会上公布,标志着深圳全面启动了国家创新城市建设工作。
关于如何建设综合创新城市,我们做了很多思考。我们认为,综合创新城市本质上是一个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是“一内一外”两方面的问题。从内讲,它应该是可持续、生生不息的生态链;从外讲,是资源的集聚和资源的开放式利用,就是通过对创新环境、创新载体的建设和创新政策的打造,吸引创新资源更多地集聚到某个地区。
为了能够更好地集聚创新资源和发挥各方面资源的作用,深圳在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中,特意在机构设置上整合成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目的就是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合力推进创新。
《财经国家周刊》: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哪些平台和抓手?
许勤:目前,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最重要抓手是科技创新,这是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基础,而建设更多的创新载体,就是提升全社会创新能力的平台。概括地讲,这里至少包括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建成了每秒运算速度超过30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中心,可以更好地开展管理创新、民生服务创新以及新的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深圳启动建设了国家基因库,可以为生物技术及相关产业、农业以及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提供支撑,在制药上也将更有针对性。这些设施建设都将为前沿科学研究、行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而且都是开放的公共设施,为全社会科学研究、产业发展服务。
第二层次是国家、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这四个大类。
第三层次是大量的科研机构、学校、企业参与的“面上的创新”。
第四个层次就是配套服务体系。包括我们所说的政策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创新体系、商务模式创新、知识产权服务和保护等等,深圳的土地整备政策、“孔雀计划”、人才安居工程等政策措施都属于这个层次。
在产业创新方面,深圳最早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目前深圳已确定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主要是主动把握全球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深圳已有的发展基础,打造更具领先性、更有竞争力的新兴现代产业体系,譬如互联网产业,就是考虑到深圳土地空间有限,但创新潜力巨大,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无限的虚拟空间创造更多的价值。
钱、地、人创新
《财经国家周刊》: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里需要对企业的支持主要涉及钱、地、人三个方面的问题,深圳对此有何考虑?
许勤: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企业也有不同的情况,垄断型大企业有创新的能力,但往往创新动力不足;中小企业有创新的动力,但往往创新能力不足。政府支持企业创新,要加强顶层设计,区分不同类型的企业,给有能力没有动力的垄断型大企业提供创新动力,为有动力没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增强创新能力。
通俗地讲,这个顶层设计包括“钱、地、人”三个方面。
资金方面,我们通过构建前瞻性、系统化的创新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在政府投资计划中设立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集中支持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在整合市财政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专项资金的同时,逐年加大资金规模,重点加强对科技研发、技术进步、知识产权、创新人才和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建立了3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源投入到自主创新领域。去年深圳新设立了1000多家VC/PE企业,带动了五、六百亿风投资本,收到了良好效果。
土地方面,为破解土地空间的瓶颈制约,在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的支持下,深圳开展了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启动了土地整备工作,准备为全市“十三五”、“十四五”时期发展整备150平方公里的土地。尽管深圳土地资源紧张,但支持科技创新、创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圳有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
人才方面,我们实施了“孔雀计划”,近两年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31个,仅去年就有十几个全球知名的优秀团队入驻深圳。同时,深圳实施了人才安居工程,对大学生和高层次创新人才进行房价补助,只要满足有关条件,就可以按不超过市场价70%的价格购买住房,或者享受一定标准的租房补贴。
《财经国家周刊》:说到土地问题,前海地区如何实现在有限资源上的高精尖式的创新?
许勤:前海的土地空间确实不大,只有15平方公里,但应该看到,伦敦金融城最初也只有1平方公里,后来扩大了也只有2平方公里多。如果发展制造业,15平方公里是一个很小的区域,但是对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来讲,15平方公里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区域了。前海的工作重心,就是要把这15平方公里做好做精,按照国家赋予前海“四大功能”和“四大产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在高水平、高质量、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开放式增长极。
目前,国家批准的前海22条先行先试政策中,已有16条涉及金融、财税、法治等方面的政策落实或基本落实。随着这些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地和产业准入目录的正式实施,到前海深港合作区注册的企业数量大幅攀升。截至3月底,前海管理局批复入区企业539家,完成注册企业超过300家,其中金融类项目一枝独秀,占比在80%以上。
《财经国家周刊》:综合创新体系涉及多方主体,产学研资之间如何联动,综合优势该如何体现? 许勤:深圳推进综合创新体系建设特别注重多要素、多主体协同创新。在这方面,深圳一直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前沿,以行业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依托建立了一批产学研资联盟,有针对性地支持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和新业态发展,探索更有弹性和活力的组织形式,形成研发平台、应用平台、知识产权、金融资本等核心资源共享,实现产业链、研发链、资本链整合,推动技术、产业、资本和应用的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们启动建设了23个基地和集聚区,同时组建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一批产学研资联盟,推动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去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增速为经济增速两倍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深圳已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之一。
体制金砖
《财经国家周刊》: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先行一步的深圳得以集聚更多的资源,形成了成果转化和原始创新的双高地。去年珠三角金改方案中央已经批复,那么深圳在金融创新方面该如何体现综合性?
许勤: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作为全国金融中心城市,深圳着力推进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无缝对接。深圳专门出台了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形成了包括种子基金、创投、产业基金等在在内,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目前,深圳市科技创新委正在牵头制定《科技和金融结合实施方案》,计划在今年的科技研发资金中,首批安排5亿元财政经费,专项用于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发展。
作为全国16个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之一,深圳的科技金融业态已初步形成,现在更应该找准科技金融的服务方向,牢牢抓住前端企业、科技资源。
《财经国家周刊》:外界对深圳成为国际创新中心的期望很大,深圳涌现了如华为、中兴、腾讯等国际性企业,那么在综合创新体系构建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资源网络?
许勤:深圳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将更加突出开放性,加强创新国际合作和竞争,努力打造国际创新中心。
我先说说企业。深圳之所以会涌现一批既有动力又有能力的企业,关键在于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之前,首先要成为市场主体。如果不是市场主体,没有竞争意识,就不会有创新动力。完成技术创新活动,离不开两个力:一是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二是能力,就是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上的持续积累,以及政府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的服务和支持。推进自主创新,需要一大批既有动力又有能力的企业,从而形成全社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深圳过去谈创新,主要是集聚和激发国内资源的活力,现在谈创新,必须要更有国际视野,从全球角度配置创新资源。
其次,要着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把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创新载体和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向创新能力强、效益好的区域配置,鼓励支持创新龙头企业和新型科研机构更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率先在创新前沿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许勤简介
1961年10月生,198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学历在职研究生(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工程师。现任广东省深圳市市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
曾任国家计委机电司电子处处长,信息产业处处长,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副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司长;广东省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党组副书记;广东省深圳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党组副书记等职务;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