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作为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其工业和经济实力一直稳居欧洲首位。作为一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能够来到德国留学,并得以了解和学习德国发达的机械制造业的秘诀,一直是我的梦想。2008年9月,我终于获得了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项目的奖学金支持,来到了一座北德小城,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德意志求学生涯。
德语,听得我一头雾水
对初次出国的人来说,除了强烈的新鲜感,还有对新环境的困惑和不适应。如何尽快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几乎是每个留学生在异国求学的第一门必修课。语言障碍往往是初出国门的学子面临的最大问题。相对于在英美国家留学而言,这个问题在欧洲的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中更为凸显。由于我在德国的研究学习没有德语要求,我在国内的时候并没有把德语当成一个很重要的预习项目,大以为学好英语就可走遍天下。出国前,我在国内的歌德学院“临时抱佛脚”式地学习了80学时的初级德语,来到德国之后才发现这点德语实在是起不到什么作用。
最开始的那段日子是最难熬的,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交流我尚可勉强应付,但工作时就力不从心了。在研究工作中,德国同事虽然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往往更愿意与我讲德语。尤其在研究小组开会,导师和其他同事介绍研究进展和研究计划时,听得我一头雾水。我的导师年纪比较大,英语不是很好,更愿意用德语与我交流。更为严重的是,平时我需要阅读大量与我研究课题相关的德文文献。渐渐地,我意识到德语是我求学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认识了一些同是公派留学的前辈,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进入大学开办的语言班开始重新学习德语。通过持续高密度的德语课学习,我渐渐能顺畅地与德国人交流,并能够阅读德文文献了。最后,我突然发现,我竟然可以完整地读完一本德文的博士论文了。
德国人——枯燥的爱聊天者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在德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慢慢步入正轨,上午上德语课,下午去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家做饭,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然而,在头三个月的新鲜感消失殆尽之后,我开始对异国生活产生不满。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完全陌生的人群,完全独立地面对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为模糊的目标独自前行。这是一段看似浪漫,实则艰辛的苦行僧之旅,而这种艰辛很大程度上又是来自于一种莫名的寂寞。真如围城一般,这是尚未踏出国门的同学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的。在他们看来,国外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异国文化,生活必然是丰富多彩的,何来寂寞之论呢?殊不知,这些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
德国的日常生活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其实是很无聊的。德国人最习惯的娱乐活动就是开Party。德国人的Party说白了就是聊天,通常由主人邀请10~20人到家中,提供一些自助的食物和啤酒,然后就三三两两地开始了马拉松式的聊天,经常可以从晚上八点持续到深夜。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干喝啤酒干聊天的方式未免有些枯燥。而德国人则不然,记得有一次我即兴翻译了一段郭德纲的相声,可爱的德国朋友们足足将这段笑话念叨了一年。
之后,我才知道,我的感受和大部分留学新生是一致的。国外的生活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和美好,在国外的求学压力,远比在国内的大得多。以前听人说,国内的大学是“严进宽出”,国外的大学则是“宽进严出”。来到德国之后,我才理解国外大学是如何个“宽进严出”法。
“残酷”的德国教育
德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与中国的类似,也分为大学和职业学校两种,大部分人都可以在高中之后选择上大学。在大学的学习也相当自由,虽然规定了许多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学生还是可以自己选择一个学期想上的课程数量和总数。考试需要提前预约,学生如果没有考过某门课程的把握,可以选择在本学期不参加该门考试。上课也很少有教授会像国内的老师一样点名签到,你甚至可以不去上课,只要你能学得好。只是有一条,所有规定的考试必须通过,不通过则必须重修。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可以有1~2次重修机会,如果有任何一门重修不通过,则必须退学。退学的代价是,你在全德国任何一所大学内都不允许再读该门专业。在这种情况,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从头再来,再读一次大学,选择另外一门专业;二是直接转入职业学校。所以,德国的大学课堂里,往往在过完几个学期后,人数就开始锐减,你身边的人某一天就突然“神秘消失”了。这样的中国留学生也不乏少数,他们所失去的不仅仅是大学的学位,更重要的是宝贵的时间。这种自由式的学习和高昂的失败代价给予了留学生们巨大的精神压力,需要他们独自承受。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失去了来自于父母、老师和同学们的督促,学习成为一项完全依靠独立和自觉的任务。
苦尽甘来终不悔
不过,人往往在逆境中才能成长。渐渐地,我发现这种提倡独立性的教育和研究方式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另外,独立和严格的要求也迫使学生在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本身,去思考和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开始逐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习如何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并努力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两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回首往事,从一开始的孤独、茫然和无助,到克服逆境的努力坚持,以及最终研究成果得到导师的高度评价,并发表多篇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一切恍如昨日。
两年的留学时光转瞬即逝,很快就到了将要回国的时候。我已经完成了预定的课题研究任务,并在研究所承担多个其他科研项目的协助开发工作。导师在肯定我的工作成绩之后,也提出了让我留学延期的邀请。然而,再三思考,我最后还是决定按期回国。现今,有许多人在留学结束后留在国外工作,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坚决地踏上了回国的路。每种选择其实都无所谓对和错,就像德国教育告诉我们的一样,每个人都会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要走,相互之间其实没有太多可比性,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过,客观而言,德国是一个发达国家,发达也就意味着许多事物已经不需要再发展了。而中国是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意味着能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许多人说,如果要养老就呆在国外,如果要发展事业则一定要在国内。
两年的留学经历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财富。回想起来,这段经历带给我最珍贵的并不是学识与科研成果,而是一种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德语,听得我一头雾水
对初次出国的人来说,除了强烈的新鲜感,还有对新环境的困惑和不适应。如何尽快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几乎是每个留学生在异国求学的第一门必修课。语言障碍往往是初出国门的学子面临的最大问题。相对于在英美国家留学而言,这个问题在欧洲的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中更为凸显。由于我在德国的研究学习没有德语要求,我在国内的时候并没有把德语当成一个很重要的预习项目,大以为学好英语就可走遍天下。出国前,我在国内的歌德学院“临时抱佛脚”式地学习了80学时的初级德语,来到德国之后才发现这点德语实在是起不到什么作用。
最开始的那段日子是最难熬的,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交流我尚可勉强应付,但工作时就力不从心了。在研究工作中,德国同事虽然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往往更愿意与我讲德语。尤其在研究小组开会,导师和其他同事介绍研究进展和研究计划时,听得我一头雾水。我的导师年纪比较大,英语不是很好,更愿意用德语与我交流。更为严重的是,平时我需要阅读大量与我研究课题相关的德文文献。渐渐地,我意识到德语是我求学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认识了一些同是公派留学的前辈,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进入大学开办的语言班开始重新学习德语。通过持续高密度的德语课学习,我渐渐能顺畅地与德国人交流,并能够阅读德文文献了。最后,我突然发现,我竟然可以完整地读完一本德文的博士论文了。
德国人——枯燥的爱聊天者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在德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慢慢步入正轨,上午上德语课,下午去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家做饭,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然而,在头三个月的新鲜感消失殆尽之后,我开始对异国生活产生不满。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完全陌生的人群,完全独立地面对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为模糊的目标独自前行。这是一段看似浪漫,实则艰辛的苦行僧之旅,而这种艰辛很大程度上又是来自于一种莫名的寂寞。真如围城一般,这是尚未踏出国门的同学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的。在他们看来,国外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异国文化,生活必然是丰富多彩的,何来寂寞之论呢?殊不知,这些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
德国的日常生活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其实是很无聊的。德国人最习惯的娱乐活动就是开Party。德国人的Party说白了就是聊天,通常由主人邀请10~20人到家中,提供一些自助的食物和啤酒,然后就三三两两地开始了马拉松式的聊天,经常可以从晚上八点持续到深夜。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干喝啤酒干聊天的方式未免有些枯燥。而德国人则不然,记得有一次我即兴翻译了一段郭德纲的相声,可爱的德国朋友们足足将这段笑话念叨了一年。
之后,我才知道,我的感受和大部分留学新生是一致的。国外的生活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和美好,在国外的求学压力,远比在国内的大得多。以前听人说,国内的大学是“严进宽出”,国外的大学则是“宽进严出”。来到德国之后,我才理解国外大学是如何个“宽进严出”法。
“残酷”的德国教育
德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与中国的类似,也分为大学和职业学校两种,大部分人都可以在高中之后选择上大学。在大学的学习也相当自由,虽然规定了许多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学生还是可以自己选择一个学期想上的课程数量和总数。考试需要提前预约,学生如果没有考过某门课程的把握,可以选择在本学期不参加该门考试。上课也很少有教授会像国内的老师一样点名签到,你甚至可以不去上课,只要你能学得好。只是有一条,所有规定的考试必须通过,不通过则必须重修。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可以有1~2次重修机会,如果有任何一门重修不通过,则必须退学。退学的代价是,你在全德国任何一所大学内都不允许再读该门专业。在这种情况,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从头再来,再读一次大学,选择另外一门专业;二是直接转入职业学校。所以,德国的大学课堂里,往往在过完几个学期后,人数就开始锐减,你身边的人某一天就突然“神秘消失”了。这样的中国留学生也不乏少数,他们所失去的不仅仅是大学的学位,更重要的是宝贵的时间。这种自由式的学习和高昂的失败代价给予了留学生们巨大的精神压力,需要他们独自承受。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失去了来自于父母、老师和同学们的督促,学习成为一项完全依靠独立和自觉的任务。
苦尽甘来终不悔
不过,人往往在逆境中才能成长。渐渐地,我发现这种提倡独立性的教育和研究方式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另外,独立和严格的要求也迫使学生在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本身,去思考和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开始逐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习如何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并努力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两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回首往事,从一开始的孤独、茫然和无助,到克服逆境的努力坚持,以及最终研究成果得到导师的高度评价,并发表多篇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一切恍如昨日。
两年的留学时光转瞬即逝,很快就到了将要回国的时候。我已经完成了预定的课题研究任务,并在研究所承担多个其他科研项目的协助开发工作。导师在肯定我的工作成绩之后,也提出了让我留学延期的邀请。然而,再三思考,我最后还是决定按期回国。现今,有许多人在留学结束后留在国外工作,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坚决地踏上了回国的路。每种选择其实都无所谓对和错,就像德国教育告诉我们的一样,每个人都会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要走,相互之间其实没有太多可比性,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过,客观而言,德国是一个发达国家,发达也就意味着许多事物已经不需要再发展了。而中国是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意味着能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许多人说,如果要养老就呆在国外,如果要发展事业则一定要在国内。
两年的留学经历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财富。回想起来,这段经历带给我最珍贵的并不是学识与科研成果,而是一种学习和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