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自然和谐的江南水乡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工业化浪潮以前,农业一直是江南水乡的主导产业,哺育了灿烂的江南水乡文化。
  它与刀耕火种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农业不同。热带雨林农业烧毁了大量的森林,3~5年内便耗尽了地力,农民不得不再次迁移。其环境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它与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农业也不同。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以及区域的长期贫困,是黄土高原农业的主要特征。
  它也不同于规模农业、集约化农业,依靠大量的农药化肥的投入,造成土壤的板结、水环境的破坏。千年以来,江南水乡一直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为富庶的农村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最为精致的地区,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叹。
  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冲击下,江南水乡农业迅速衰落。昔日创造、维护着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农业,也变成了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甚至已经忘记,江南水乡的农业哺育了灿烂辉煌的江南水乡文明。
  农业生产方式与水源地保护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部门,也是最古老的人-水关系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进入到基于大量能源投入的现代农业。
  它对水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总体而言,直接的影响包括:
  大量的农业水消费。全球范围内,农业用水比例超过70%;且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用水比例都很高。例如同样属于稻作文化的日本,农业灌溉用水占水资源占有量的70%;OECD成员国农业用水比例超过40%;在我国,超过70%的水资源是农业部门消耗的。
  高强度的化肥和农药使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我国2010年首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报告称,农业源已经成为我国水环境主要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过量的农药化肥施用,造成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以及自然生境的破坏,导致了农田等生态要素的生态服务功能的萎缩和下降。
  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闸门打开以后,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青壮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农村基本上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不可能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可避免地,化肥、农药等能源物质的投入开始了对劳动的大量替代。同时,受制于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和非常有限的耕地,农业的生产经营依然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这就意味着有效的管理、监督或规制都面临着非常高的成本。
  而且,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被“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也就是说,农村成为城市发展的“副产品”,其社会经济的综合价值被削减为提供建设用地的价值;无论农村内部还是外部,都存在强烈的贴现未来的倾向;传统的社区集中瓦解,基层组织行政化的色彩日益浓厚,甚至演变成为乡镇政府的行政分支。
  农村社会的剧烈变革,主要影响之一便是社区公共物品的供应机制被打破:村民失去自制机制,而政府的大包大揽覆盖的范围和效率都非常有限。由于环境物品基本都是公共物品,那么水环境状况的恶化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在江南水乡的发展历史上,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非但不存在当前的各种问题,反而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江南水乡文化,诞生了中国最为富庶的水乡农村,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相比而言,世界上其他著名的农业文明要逊色得多:两河文明衰退,尼罗河和黄河三角洲已经面目全非。作为维系几千年而不退化的农业系统,江南水乡堪称人类历史的奇迹,是高度和谐而可持续的人类生态系统的楷模。
  持续不断的水利建设
  大量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江南水乡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相关的研究发现,江南水乡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首先是江南水乡历史上持续不断的水利建设。
  即使从春秋吴越时期算起,数千年的大区域网状水利建设持续改造着江南水乡农村社区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一般农业经济,尤其是中国古代,小农意识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美国人明恩溥(阿瑟·史密斯)在其著作中曾指出,中国的农村居民缺乏公共意识,乡村缺乏公共物品。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自给自足、严重缺乏公共物品意识。于是在许多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成为了普遍的“公地的悲剧”。
  但是,传统的江南社会,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维护,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都要求协调、合作、互助和宽容。州县河道、乡村水网和各种堤坝,是人们生活、生产、出行、运输、防灾的依靠,也是决定一个地区盛衰存亡的公共系统。
  这种重大的公共物品,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其建设和维护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社会发动机制,客观上会不断影响人们的公共物品思想。
  因此,有学者认为,江南水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强调公共意识的。长期对这一巨大系统的维护除了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要求之外,还对这一地区的个人的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修桥铺路是乡间邻里最为认同的义举善举,雨天被行人踩坏的路面,天晴后总会有人加以修缮。这就充分保障了社区层面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发挥到极致
  其次,江南水乡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发挥到极致。在江南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传统社会过低的人口密度是难以维持的。粗放的广种薄收不会比精耕细作有效。本质上,这还是与水网体系有关。
  水网非自然所赐,而是地区社会集防灾、交通、灌溉和供排水为一体的基础设施。既然是基础设施,就要求供给的效率,要求人口的集中。而人口的集中则要求对土地相对于当时的集约经营。所以即使在古代,江南水乡农作精细化的趋势也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
  这种对精细的追求成为一种传统,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过去,田埂不整、农具生锈、路面不平、穿戴不洁,都是不光彩的事情。即便是贫寒之家,干净会受人尊重,邋遢会遭人耻笑。锦绣江南其实就是这种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的果实,而非大自然的恩赐。   水与绿是聚落的主旋律
  与中国多数传统农业地区不同,江南传统农村,在个人、家庭、村落,都更为注意对个性的追求。人们之间的竞争往往是比赛谁更别出心裁,谁更不同凡响,织布、编织、竹木手艺、耕作、酿造,都是如此。没有特色就是平庸,不会获得邻居的尊重。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村村有特点,镇镇有特点。
  此外,江南地区是传统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水与绿是聚落的主旋律。无论宅院还是村落,都是一种近乎完美的人类生态系统。乡间民居往往同时具有生产和生活双重功能,对自然要素的利用和保护发挥到极致。抗旱、防涝、御寒、避暑,各种功能和谐地统一。
  经典的农宅通常由一条宅沟环抱。为了抗台防涝,故开掘宅沟的泥土用以填高宅基,具有避洪作用。理想的农家住房是白墙黑瓦。地上也许铺以青砖,也许就是泥土地面,但都会被勤劳的主人打理得平滑如镜。屋后则竹林环伺、林木葱茏,那既是主人的财富,又是抗风、防寒和避暑的屏障,还代表着主人的品位。
  这样的布局也许不被“现代”的规划者看好,但实际上效益极高。沟中的鱼虾,树荫下鸡舍猪圈,竹林的春笋、夏日的林荫和主人工余饭后的竹制品,农宅中的一切都那么和谐,看不到丝毫浪费。能不能实现“零排放”的争论,放在彼时的场景中,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江南的农宅,本身就是一种零排放系统。
  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割裂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中,江南水乡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较彻底的破坏。
  导致这种损失的思想根源,是认为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无论其形式和内涵,都有固有的正当性,可以肆无忌惮地割断现在与过去的联系;凡是现代的、城市的就是好的,传统和保守被视为绝对意义上的落后;过度的物质主义使我们将所谓传统文化局限于看得见、摸得着的范畴,限制在可以货币化的方面;对于城市化、现代化引发的各种问题,试图以技术的进步和工程的建设,替代自然的生态服务功能。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摆脱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约束,但是传统生产生活中,人与水、人与土地乃至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情感认同等等关系都被割裂了。在这种情况下,包括水环境在内的自然被滥用的趋势很难避免,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复兴的展望
  江南水乡的生产生活方式,归根到底表现为人与水、人与土地乃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
  传统模式下,人与水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人对水高度依赖。失去水的支撑,生产和生活都无法运转。同时人的活动也在改变着水,使得相对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承载越来越密集的人口。然而,这种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正逐渐扭曲。
  人对水的利用程度不断加强,但人与水之间直接的关系反而越来越远。当人们开始不再喝河里的水,当人们甚至不再种田、无需灌溉,更无需坐船出行时,人对水的密切关系就已经消失了。而人对水的利用就逐步变成对水资源的滥用。
  曾经非常紧密的江南水乡人水关系,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被不断疏远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了区域人民群众整体落后的生活状态,降低了老百姓对自然的依赖,同时也疏远了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关系。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往往环境友好的方式出现在一些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的、产城经济发展相对协调的地方。以江苏宿迁市为例,这个三湖三河环绕之城,依靠难以复制的湿地生态环境,酝酿出高度仰赖优质水源的白酒产业。如开创绵柔品质先河的洋河酒,必须依赖独特的生态环境所造就的天然小分子水才能生产。人与水、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这里,成为支撑城市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未来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研究人造资本(尤其是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即无臭化、省力化和无害化。这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好,例如每个村都配备了简易高效的堆肥设施;农业生产已经没有十分繁重的劳动,即使老年人也能够轻松胜任。实际上,日本和欧洲许多发达国家,由于老年化的影响,老年人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力。
  此外,还必须加强对农村的人力资本的投入。其核心是教导农民如何科学施肥。为此需要重建我们当前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立深入田间地头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同样以日本为例,在日本,每个村均配备了若干名营农指导员,为日本农业一村一品运动的成功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对江南水乡而言,农村和农业的价值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农产品生产的价值。更重要的,它为全国最发达的城市群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态服务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因此,相应的政府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北京北三环裕民路,靠近元大都遗址公园的地方,马路两侧有两个“大盒子”式的建筑,西侧的就是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 CC),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作为中国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国家队”,CNCERT/ CC担负着开展中国网络安全事件的预防、发现、预警和协调处置等工作,以维护中国公共互联网环境的安全、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网上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而随着
早晨醒来,雨过天晴,透过车窗,看见满天星斗。夜空是我知道的事物中最美丽的,是我不管看多久也不会厌烦的唯一事物。其实,自然没有不美丽的地方,区别只在于规模,以及与我们发生感应的契机。昨天见到的裸露的巨岩,泥流和黄土,本身并无丑陋之处,如果有什么丑陋的,那一定是人类活动留在上面的痕迹。  六点五十分上路。昨天我曾抱怨过的景物,那些粗糙的房屋,乱挖出来的水沟,难看的标语或广告,不协调的涂色,那些工地上挂
走出去,请回来。  一场声势浩大的招商引资活动在浙江大地展开。招商主办单位都是地级市政府,招商的对象是这些地级市在外的商界精英,请浙商回家投资,让这一招商活动更加富有温情色彩。  本刊记者了解到,为配合这场引资活动,浙江省各级政府已经制定回归企业的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落实相关的责任人。据浙江省政府经合办主任姚少平介绍,“浙商回归”已成为2012年浙江省政府的“头号工程”。  浙江省希望通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月19日至22日,四川、新疆和云南等多地共发生十余次地震,震级最高一次为4.9级。19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云南昭通市防震减灾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滇川交界处发生的4.9级地震,这也是国内地震预警系统首次实现对破坏性地震成功预警。  蒋诚潇:突然想到,2月19日傍晚小区内群犬齐吠,当夜就地震了。2008年5月初父亲养的滴水观音泥土中不断有小虫涌出,用各种方法去之不
只有把投资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制度的先进性,基金业才能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互联网与基金的结合,成为基金业打破银行渠道垄断,寻求新一轮健康发展的契机  2013年6月17日下午,由支付宝和天弘基金联手打造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余额宝正式上线。对于支付宝遍布全国的8亿注册用户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们存在支付宝中的资金,将可以通过转入余额宝而获得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的利息。  作为天弘增利宝货币基
“如果我们被夕阳的余晖吸引,一直往西,就会面临阴沉沉的天际;如果我们往东方走,将会迎来一轮朝阳。”中国茶和云南茶的位置、机遇与挑战,正站在走向黑暗或迎来朝阳的拐点上。  云南茶、中国茶的突围之路,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茶和云南茶的位置在哪里;二是如何借助人类大健康的机遇;三是如何撬动大健康产业,让茶无处不在;四是如何实现茶的全价利用和全产业链打造。  “大资源小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中
尹力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男,汉族,山东省临邑县人,1962年8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医学哲学博士。  1980年至1986年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学习;  1986年至1988年山东医科大学卫生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8年至1993年前苏联社会卫生、经济与卫生事业管理科研所博士研究生;  1993年至2003年在国务院研究室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其标志是一个蓝环—圆环象征着生命与健康,象征着联合与合作;蓝色是天空的颜色,也是联合国旗帜的颜色,表达各国政府携手抗击糖尿病的决心。  今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是“糖尿病的教育与预防”,意思是,健康生活方式在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3.71亿人患有糖尿病,此外,还有2
20 世纪初,昆明还只是位于中国西南偏远地区的一个毫无生气的省会城市,它第一次遭受侵扰是20 世纪初法国人从法属印度支那的河内修到昆明的铁路。  1938 年,来自中国华北的三所流亡大学迁入本地。1941 年为美国飞虎队(空军十四航空队)专设的大型美国空军基地成为其越过“驼峰”从印度为中国提供空运物资的中转站。流入此地的中国知识分子与美国飞行员使得昆明成为一座繁荣发展的城市,不断地向周围扩展,变得
“每个人都在寻找跟自己的生活和内心需求最吻合的那些书。所以有人说,要了解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只要看他的书房就够了。”  2012年1月11日,作家祝勇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他出版了两本关于辛亥的书:《辛亥年》和《血朝廷》。但这次和他以往接受的采访不太一样,话题主要是他去年的读书情况,而非写作。当然,这二者之间多多少少会有那么一点联系。  年读书单  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