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选取63名大学新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团体干预前后对两组成员的希望水平进行测量,同时在团体干预后对实验组成员进行个别访谈以补充数据。前测时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希望特质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 >0.10),后测时实验组与控制组希望特质水平差异显著(P <0.05),实验组女性比控制组女性的希望水平有显著的提高(P <0.05)。实验组成员在实验结束后的访谈中所提供的反馈是积极的。实践证明团体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希望水平。
[关键词] 希望;干预;团体;实证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5-0058-02
最新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模型是由 Snyder 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的,Snyder 的希望理论模型认为希望是目标导向的认知——动机过程,是一种基于内在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希望内涵结构中包括两个部分: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与信念——路径思维和个人对自己激发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必要动机的认知及信念——动力思维。目标、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是希望内涵结构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目标是希望的出发点,路径思维是寻找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而动力思维则给目标追寻过程提供精神力量。基于希望理论研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出现了希望疗法,该疗法被认为是增强心理体质的有效方法,它通过给人传递希望、帮助人树立目标、指导人进行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来提升人的希望水平,本质上,它属于一种积极取向的心理疗法。本次团体干预依据该领域已有成果设计干预方案,选择大学生群体为干预对象,期待在实际的干预过程中获得启示,实现对干预方案的改良和提升。
一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希望特质量表》(TTHS)对某大专院校521名大一新生進行希望特质水平测量后,根据测量结果最终抽取63名学生作为本次实验被试,并将这63名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共31人,男性14人,女性17人)与控制组(共32人,男性11人,女性21人),平均年龄为18.17岁。样本被试分组的具体情况见表1。
(二)工具
本次团体干预采用《希望特质量表》( TTHS)为测量工具,该量表为4点记分量表,共有 12 个测量项目, 根据各项目测量的对象不同,量表可再细分为两个分量表:路径分量表和动力分量表。 经检验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在实际应用中的重测信度达 0.80 ,内部一致性信度也在0.74~0.84之间。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研究中主要参考量表总分,总分越高, 表示个体的希望水平越高。
《三栏记录表》是为了干预的需要由实验者自行设计的一份记录表,该记录表依据不同的填写内容共分为三栏:情境记录、策略记录和动力记录,具体参见表2。
(三)干预实施步骤
为了检验本次团体干预对提升大学生希望水平的有效性,研究将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的实验设计,实施干预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在221名接受《希望特质测量》测量的学生中共有109名学生在量表的得分低于中位数,通过电子邮件方式、秉着自愿原则,邀请这109名学生来接受团体干预,其中有74名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团体干预,但在干预开始前有11名学生表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接受干预,从而最终确定的样本容量为63人。第二步,在实施团体干预前将选取的样本随机分配为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且在完成分组后要求两组被试完成人口统计学问卷。第三步,根据事先拟定好的干预方案对实验组被试实施干预,同时将控制组被试安排进另一间房间,并事先准备好的休闲杂志供他们阅读。第四步,对实验组的干预结束后重新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希望特质水平进行测量,要求所有被试再次完成《希望特质量表》。第五步,对接受干预的实验组被试进行个别访谈,收集他们对本次干预的切身体会。
(四)干预的具体方法
本次团体干预在设计上共分四个环节:第一,联想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实验组被试进行联想,联想内容为“一个过去曾经实现过的目标”“自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是怎样维持动力的”“实现目标过程中选择了什么样的策略”“这一次经历对自己以后的目标实现过程有什么样启示”。第二,分组交流环节。在这一环节要求实验组被试进行自由分组(每3人一组),组内成员展开交流,成员们将相互回答以下问题,“在刚才的回忆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境”“过去实现的这个目标对你的意义如何”“当时你计划如何实现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是如何维持动力的”“这次目标的实现对你今后的实现其他目标有什么样的影响”。第三,指导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实验组被试把在前一环节的交流内容形成文字,按类别对应填入三栏记录表中,通过这一方式帮助被试更加清晰地整理出自己在实现目标时确定目标、思考策略和维持动力的具体过程。第四,作业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求被试再次联想又一次实现目标的经过,并同样地将回忆内容填入《三栏记录表》当中。
二 结果
(一)测量结果
对测量结果的T检验显示,前测时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希望特质水平没有显著差异(T=1.560 ,P >0.10),实验组男性与控制组男性希望水平无显著差异(T=1.492,P>0.10),实验组女性与控制组女性希望水平无显著差异(T=1.611,P >0.10)。后测时从被试在希望特质量表上的总体得分来看,实验组希望特质水平比前测时有较大幅度地提升,而控制组希望特质水平虽然比前测时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很小。且T检验显示,后测时实验组与控制组希望特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2.107 ,P<0.05),其中实验组女性比控制组女性的希望水平有显著的提高(T=2.484 ,P<0.05),但实验组男性的希望特质水平与控制组男性的希望特质水平差异不显著(T=2.061,P>0.05)。
(二) 访谈结果 实验组被试在干预结束后接受访谈时,对参与本次团体干预的感受进行了自我陈述。经统计,接受团体干预的被试中有92.66%表示本次团体干预对自身有很大的启发,而还有7.34%的被试表示在团体干预过程中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在观察,并没有投入其中进行思考。
三 讨论
从所搜集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本次团体干预对被试的希望水平的影响仍是显著的,尤其是对女性被试希望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虽然男性被试在接受干预后,其希望特质量表得分的提升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是在量表上的得分均数上仍出现一定的程度的上升,因此可以说,本次团体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男性被试的希望水平的提升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只是作用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是即使统计中显示的希望水平的变化不够显著,它对于临床应用的意义仍是值得肯定的。究其原因,男性被试在接受干预其希望水平之所以没有出现像女性被试那样的显著提升,其中还存在着性别因素的影响,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男性对情境的敏感性会低于女性,由此,对希望水平的提升而言,男性相较于女性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
另一方面,从与被试的访谈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参与者都能配合干预,在干预过程中进行积极地思维并且从中受到启发,总体上来说,此次接受干预的被试大学生所提供的反馈信息还是积极的,他们能具体地感受到自身正在发生的某种积极变化(有情绪方面的变化或是认知方面的变化),而较少数的参与者表示此次团体干预效果不如预期,但同时也并没有表达对干预的消极评价,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可能是被试者在接受团体干预之前有过多的自我预想,在团体干预过程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实际与预想的比较上,也有可能是被试者在干预过程中受到与实验无关的变量(如团体干预人员的个人特征、周围情境因素、当前情绪状态等)的干扰,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干预的投入程度。
总体而言,本次团体干预对提升被试大学生的希望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諸如干预持续时间较短、干预频数只有一次、情境没有严格控制等问题的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此次干预的有效程度。同时,在干预对象的选择方面,本次团体干预以希望水平相对较低的大学生为样本,这可能会限制干预方案的适用范围。针对这些不足,未来在干预的方案设计方面,将尝试与对象建立相对更长期的稳定关系,制定干预周期,对干预对象进行追踪观察,使数据更接近真实全面,使干预方案在科学性和可推广性方面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陈燕飞,苗元江,王青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希望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张青,郑日昌.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6).
[3]陈海贤,陈洁.希望疗法: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关键词] 希望;干预;团体;实证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5-0058-02
最新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模型是由 Snyder 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的,Snyder 的希望理论模型认为希望是目标导向的认知——动机过程,是一种基于内在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希望内涵结构中包括两个部分: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与信念——路径思维和个人对自己激发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必要动机的认知及信念——动力思维。目标、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是希望内涵结构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目标是希望的出发点,路径思维是寻找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而动力思维则给目标追寻过程提供精神力量。基于希望理论研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出现了希望疗法,该疗法被认为是增强心理体质的有效方法,它通过给人传递希望、帮助人树立目标、指导人进行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来提升人的希望水平,本质上,它属于一种积极取向的心理疗法。本次团体干预依据该领域已有成果设计干预方案,选择大学生群体为干预对象,期待在实际的干预过程中获得启示,实现对干预方案的改良和提升。
一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希望特质量表》(TTHS)对某大专院校521名大一新生進行希望特质水平测量后,根据测量结果最终抽取63名学生作为本次实验被试,并将这63名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共31人,男性14人,女性17人)与控制组(共32人,男性11人,女性21人),平均年龄为18.17岁。样本被试分组的具体情况见表1。
(二)工具
本次团体干预采用《希望特质量表》( TTHS)为测量工具,该量表为4点记分量表,共有 12 个测量项目, 根据各项目测量的对象不同,量表可再细分为两个分量表:路径分量表和动力分量表。 经检验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在实际应用中的重测信度达 0.80 ,内部一致性信度也在0.74~0.84之间。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研究中主要参考量表总分,总分越高, 表示个体的希望水平越高。
《三栏记录表》是为了干预的需要由实验者自行设计的一份记录表,该记录表依据不同的填写内容共分为三栏:情境记录、策略记录和动力记录,具体参见表2。
(三)干预实施步骤
为了检验本次团体干预对提升大学生希望水平的有效性,研究将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的实验设计,实施干预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在221名接受《希望特质测量》测量的学生中共有109名学生在量表的得分低于中位数,通过电子邮件方式、秉着自愿原则,邀请这109名学生来接受团体干预,其中有74名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团体干预,但在干预开始前有11名学生表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接受干预,从而最终确定的样本容量为63人。第二步,在实施团体干预前将选取的样本随机分配为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且在完成分组后要求两组被试完成人口统计学问卷。第三步,根据事先拟定好的干预方案对实验组被试实施干预,同时将控制组被试安排进另一间房间,并事先准备好的休闲杂志供他们阅读。第四步,对实验组的干预结束后重新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希望特质水平进行测量,要求所有被试再次完成《希望特质量表》。第五步,对接受干预的实验组被试进行个别访谈,收集他们对本次干预的切身体会。
(四)干预的具体方法
本次团体干预在设计上共分四个环节:第一,联想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实验组被试进行联想,联想内容为“一个过去曾经实现过的目标”“自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是怎样维持动力的”“实现目标过程中选择了什么样的策略”“这一次经历对自己以后的目标实现过程有什么样启示”。第二,分组交流环节。在这一环节要求实验组被试进行自由分组(每3人一组),组内成员展开交流,成员们将相互回答以下问题,“在刚才的回忆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境”“过去实现的这个目标对你的意义如何”“当时你计划如何实现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是如何维持动力的”“这次目标的实现对你今后的实现其他目标有什么样的影响”。第三,指导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实验组被试把在前一环节的交流内容形成文字,按类别对应填入三栏记录表中,通过这一方式帮助被试更加清晰地整理出自己在实现目标时确定目标、思考策略和维持动力的具体过程。第四,作业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求被试再次联想又一次实现目标的经过,并同样地将回忆内容填入《三栏记录表》当中。
二 结果
(一)测量结果
对测量结果的T检验显示,前测时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希望特质水平没有显著差异(T=1.560 ,P >0.10),实验组男性与控制组男性希望水平无显著差异(T=1.492,P>0.10),实验组女性与控制组女性希望水平无显著差异(T=1.611,P >0.10)。后测时从被试在希望特质量表上的总体得分来看,实验组希望特质水平比前测时有较大幅度地提升,而控制组希望特质水平虽然比前测时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很小。且T检验显示,后测时实验组与控制组希望特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2.107 ,P<0.05),其中实验组女性比控制组女性的希望水平有显著的提高(T=2.484 ,P<0.05),但实验组男性的希望特质水平与控制组男性的希望特质水平差异不显著(T=2.061,P>0.05)。
(二) 访谈结果 实验组被试在干预结束后接受访谈时,对参与本次团体干预的感受进行了自我陈述。经统计,接受团体干预的被试中有92.66%表示本次团体干预对自身有很大的启发,而还有7.34%的被试表示在团体干预过程中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在观察,并没有投入其中进行思考。
三 讨论
从所搜集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本次团体干预对被试的希望水平的影响仍是显著的,尤其是对女性被试希望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虽然男性被试在接受干预后,其希望特质量表得分的提升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是在量表上的得分均数上仍出现一定的程度的上升,因此可以说,本次团体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男性被试的希望水平的提升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只是作用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是即使统计中显示的希望水平的变化不够显著,它对于临床应用的意义仍是值得肯定的。究其原因,男性被试在接受干预其希望水平之所以没有出现像女性被试那样的显著提升,其中还存在着性别因素的影响,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男性对情境的敏感性会低于女性,由此,对希望水平的提升而言,男性相较于女性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
另一方面,从与被试的访谈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参与者都能配合干预,在干预过程中进行积极地思维并且从中受到启发,总体上来说,此次接受干预的被试大学生所提供的反馈信息还是积极的,他们能具体地感受到自身正在发生的某种积极变化(有情绪方面的变化或是认知方面的变化),而较少数的参与者表示此次团体干预效果不如预期,但同时也并没有表达对干预的消极评价,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可能是被试者在接受团体干预之前有过多的自我预想,在团体干预过程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实际与预想的比较上,也有可能是被试者在干预过程中受到与实验无关的变量(如团体干预人员的个人特征、周围情境因素、当前情绪状态等)的干扰,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干预的投入程度。
总体而言,本次团体干预对提升被试大学生的希望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諸如干预持续时间较短、干预频数只有一次、情境没有严格控制等问题的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此次干预的有效程度。同时,在干预对象的选择方面,本次团体干预以希望水平相对较低的大学生为样本,这可能会限制干预方案的适用范围。针对这些不足,未来在干预的方案设计方面,将尝试与对象建立相对更长期的稳定关系,制定干预周期,对干预对象进行追踪观察,使数据更接近真实全面,使干预方案在科学性和可推广性方面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陈燕飞,苗元江,王青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希望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张青,郑日昌.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6).
[3]陈海贤,陈洁.希望疗法: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