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仰融曾是中国汽业的一段传奇,通过资本运作、技术合资、铁腕管理等华丽手法让偏安东北一角的华晨兵强马壮、风生水起;8年后,在大洋彼岸他又勾勒了一个横跨中美两地、年产6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宏伟蓝图,卷土重来。
中国汽车界曾经的大佬仰融,因去年抛出的乌托邦式的庞大造车计划,再次为国人热议。
谁能确凿地证实,仰融真的走上了正道?
8月3日,一条消息引爆了各汽车新闻网站和论坛:正道和江淮签约了,仰融的新造车运动正式启动了。
这也是时隔8年后,仰融又一次染指汽车。但梦梦各不同。今天的“正道”和昔日“华晨”,乃至两个仰融之间,横亘的是一个深深的太平洋,一个8年的变迁,一个昔日荣耀与今日乌托邦交织的强烈对比。
别人的技术、别人的钱
8月3日这天,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已与天津正道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关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项目合资合作意向书》,双方将按50∶50的股比成立合资公司。未来8年内合资公司要实现整车100万台,动力总成100万台套及1200万KWH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产能。
天津正道的母公司—美国正道正是仰融宣称“将回归汽车产业”后所创立的首家公司,此番签署意向书,也是仰融近一年的回归造势之后,第一次采取的明确行动。
去年,久未露面的仰融突然大肆宣扬一个代号“831111”的庞大造车计划,即8年内要在中国实现产能300万辆,产值1万亿元,税收1000亿元,提供10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10万元。
这还仅仅是在中国,更宏大的规划是其汽车帝国将在中美两国同时展开。美国方面将投资100亿美元,建立阿拉巴马、佐治亚和密歇根三个生产基地,每家产能都是100万辆混合动力车。
“中国汽车振兴规划中要求在2012年打造出4家产销200万辆的企业,想想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均具有至少30年的造车历史,而仰融这次从零开始,就想打造强于一汽、上汽的汽车王国,这个设想无异于痴人说梦。”汽车专家张志勇的评价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这么庞大的项目,所需资金从何处来?
在正道汽车网站的主页上,清晰地写着:美国阿拉巴马州生产基地的投资资金,将通过投资移民为主的资本项目来实现。去年仰融斥资780万港元收购了ACFI公司80%的股权。后者主要从事阿拉巴马州移民投资(Employment Business5,简称EB-5类签证移民)项目。按照正道方面的介绍,投资者最少投资50万美元,就可以取得有期限的绿卡。5年后,所有投资外加6%的回报,换成相当于65万美元的正道集团股票。
正道汽车总裁王川涛说,除了投资移民方式外,私募基金等融资形式也会跟进。至于正道在中国的投资,按照仰融所述,1/3的资金由在美国所融资金解决,其余的2/3来源于当地政府和银行的配套资金。
让仰融如此成竹在胸圈钱的底气源于他所说的“第三代内燃机技术”, 即把天然气、电、汽油三种混合动力集成到一个平台输出。这项技术由世界三大权威内燃机研发机构之一的德国FEV研发,仰融已与其签署了合作合同。
据称,使用这项技术,每升汽油可行驶300公里。目前全球最畅销的混合动力车是丰田普锐斯,其1.5排量的车型百公里油耗为4.7升。如果按照仰融的说法来折算,正道汽车用同样多的汽油可以行驶1410公里,这无异于是一个全球奇迹。
除了动力总成技术外,正道对外宣称汽车的车型设计也外包给专业的汽车设计公司,零部件则在全球采购。这种做法并不陌生,12年前,另一个汽车狂人李书福也这么干过,但散件组装的汽车质量十分糟糕。仰融却声称他生产的是“技术和质量可以和奔驰、宝马相媲美的汽车”,没人知道他的葫芦里藏着什么秘方。
倚仗自己的资源整合能力,仰融其实是在用别人的技术,别人的钱来实现自己的汽车狂想。问题在于给了仰融条件,他是否就能实现?
2010年年初,仰融曾通过视频与媒体会面。在他信誓旦旦的话语中,有一句话,让所有怀疑他的人都暂时闭上了嘴。“今天你们听仰融和正道的故事,感觉到不可思议,这跟我1997年搞中华轿车时,是一样的。”
仰融过去的辉煌,让别人对他的任何豪言壮语,都无法一笑置之。
在仰融的带领下,2001年前后,鼎盛时期的华晨系拥有5家上市公司,8条汽车生产线,10多家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工厂。
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华晨资产有说不清的问题。也正是这个说不清的问题,最终导致了2002年仰融的出走。
出走美国的这8年,仰融说自己只做了6件事—与辽宁省政府打了场官司、保住了香港上市公司远东金源、在洛杉矶盖了房子、生了第四个孩子、研究出一系列复杂的金融模型,再一个就是重启了自己的汽车梦想。
回归造车业,仰融认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方向,并勾画出了正道汽车的混合动力战略—不仅是汽油和电,还包括天然气。因为美国和中国的天然气资源丰富,成本较低。
同时,仰融也展开了对顶尖汽车人才的追逐。底特律这个昔日汽车城的沦陷,让大批技术人员蠢蠢欲动。通过一年时间,仰融就在美国集结了30多位高级工程师、 汽车博士,这其中就包括现任正道汽车CEO的王川涛。在低谜的经济态势下,美国对外资的渴望也比以往更迫切。阿拉巴马州为仰融大开绿灯,在正道10亿美元的投资启动后,政府将给该项目提供2.5亿美元左右的土地费用减免优惠。
在中国,正道汽车也是一呼百应。在仰融的造车计划抛出后,很多地方政府都与之联系,并积极提供优惠条件,最终江淮成了胜家。
宏图还是乌托邦
两个月前,王川涛专程从美国赶到中国,参加“正道汽车阿拉巴马项目”在中国的首次公开路演。当天上午的投资说明会热闹非凡,而下午针对项目细节的答疑却稀稀落落,只有少数移民中介公司坚守到最后。
当问到EB-5融资的情况如何时,王川涛并没有正面回答,他只含糊地提到“EB-5项目不止限于中国,除了中国之外,还包括俄罗斯、印度、韩国和墨西哥”。
而据网易当时(6月11日)的调查,仰融投资移民计划发布后的半年以来,真正签约的人数不超过120人,仅带来6000万美元的资金,相比仰融庞大的造车计划而言,可谓杯水车薪。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美国每年签发此类签证的上限是10000人,其中只有3000个名额是留给选择目标就业区投资的投资人,也就是说仰融不得不竞争这个每年3000人的名额为自己的汽车项目筹集资金。而与他竞争的投资项目多达70多个。
与之相比,正道汽车中国项目的资金情况更是捉襟见肘,天津正道的注册资金只有区区200万美元,唯一的融资平台、香港上市公司正道集团市值也不过20亿港元。在这种局面上,与江淮火速达成合作意向,增加了投资人的信心,这可能也是仰融的一步棋。
“目前来看,最大风险在于能否通过政府审批,我个人感觉前景并不乐观。”汽车分析师向寒松说,在主管部门制定“四大四小”发展规划后,江淮汽车一直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江淮有的是土地和厂房,缺的是资金和技术,仰融恰好宣称能提供这些江淮急需的东西。因此江淮才愿意合作。”
而令人担忧的是,江淮所倚重的正道汽车新能源技术,也是外界质疑最多的地方。仰融的节能环保方向和当前世界的电动车潮流背向而驰。在仰融看来,到目前为止,他们的第三代内燃机技术是“没有一个汽车厂比得上的”。但遗憾的是,他始终吝于透露该技术的原理、来源,以及是否运用在汽车上做过实际路试。
“世界各国政府、所有的汽车大的厂商,都将电动汽车的研发作为未来的重要目标和战略,难到只有仰融一个人说对了吗?”汽车专家张志勇对此提出了质疑:“丰田、通用那些汽车大腕,不知会作何感想?”
再说回来,即便仰融真的克服万难,把车造出来了,那么多车又如何卖出去?要知道,如今最畅销的新能源汽车丰田普锐斯在美国一年的销量也不过25万辆。
2001年,掌舵华晨的仰融,曾在一场足球赛事的后台喝了一罐冰镇可乐,就做出了一个决定,卖掉了当时拥有的沈阳海狮足球队。他说“企业家不能玩这个东西,太虚了。如果天天都陷入这样的架势和快感里,企业还做不做了?”
现在的仰融,不知道还会不会想起当时那个在足球场边,用冰镇可乐压住自己虚妄之火的冷静的自己;现在的他,会不会仅仅为了万人的欢呼,而许下永远实现不了的诺言?
中国汽车界曾经的大佬仰融,因去年抛出的乌托邦式的庞大造车计划,再次为国人热议。
谁能确凿地证实,仰融真的走上了正道?
8月3日,一条消息引爆了各汽车新闻网站和论坛:正道和江淮签约了,仰融的新造车运动正式启动了。
这也是时隔8年后,仰融又一次染指汽车。但梦梦各不同。今天的“正道”和昔日“华晨”,乃至两个仰融之间,横亘的是一个深深的太平洋,一个8年的变迁,一个昔日荣耀与今日乌托邦交织的强烈对比。
别人的技术、别人的钱
8月3日这天,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已与天津正道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关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项目合资合作意向书》,双方将按50∶50的股比成立合资公司。未来8年内合资公司要实现整车100万台,动力总成100万台套及1200万KWH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产能。
天津正道的母公司—美国正道正是仰融宣称“将回归汽车产业”后所创立的首家公司,此番签署意向书,也是仰融近一年的回归造势之后,第一次采取的明确行动。
去年,久未露面的仰融突然大肆宣扬一个代号“831111”的庞大造车计划,即8年内要在中国实现产能300万辆,产值1万亿元,税收1000亿元,提供10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10万元。
这还仅仅是在中国,更宏大的规划是其汽车帝国将在中美两国同时展开。美国方面将投资100亿美元,建立阿拉巴马、佐治亚和密歇根三个生产基地,每家产能都是100万辆混合动力车。
“中国汽车振兴规划中要求在2012年打造出4家产销200万辆的企业,想想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均具有至少30年的造车历史,而仰融这次从零开始,就想打造强于一汽、上汽的汽车王国,这个设想无异于痴人说梦。”汽车专家张志勇的评价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这么庞大的项目,所需资金从何处来?
在正道汽车网站的主页上,清晰地写着:美国阿拉巴马州生产基地的投资资金,将通过投资移民为主的资本项目来实现。去年仰融斥资780万港元收购了ACFI公司80%的股权。后者主要从事阿拉巴马州移民投资(Employment Business5,简称EB-5类签证移民)项目。按照正道方面的介绍,投资者最少投资50万美元,就可以取得有期限的绿卡。5年后,所有投资外加6%的回报,换成相当于65万美元的正道集团股票。
正道汽车总裁王川涛说,除了投资移民方式外,私募基金等融资形式也会跟进。至于正道在中国的投资,按照仰融所述,1/3的资金由在美国所融资金解决,其余的2/3来源于当地政府和银行的配套资金。
让仰融如此成竹在胸圈钱的底气源于他所说的“第三代内燃机技术”, 即把天然气、电、汽油三种混合动力集成到一个平台输出。这项技术由世界三大权威内燃机研发机构之一的德国FEV研发,仰融已与其签署了合作合同。
据称,使用这项技术,每升汽油可行驶300公里。目前全球最畅销的混合动力车是丰田普锐斯,其1.5排量的车型百公里油耗为4.7升。如果按照仰融的说法来折算,正道汽车用同样多的汽油可以行驶1410公里,这无异于是一个全球奇迹。
除了动力总成技术外,正道对外宣称汽车的车型设计也外包给专业的汽车设计公司,零部件则在全球采购。这种做法并不陌生,12年前,另一个汽车狂人李书福也这么干过,但散件组装的汽车质量十分糟糕。仰融却声称他生产的是“技术和质量可以和奔驰、宝马相媲美的汽车”,没人知道他的葫芦里藏着什么秘方。
倚仗自己的资源整合能力,仰融其实是在用别人的技术,别人的钱来实现自己的汽车狂想。问题在于给了仰融条件,他是否就能实现?
2010年年初,仰融曾通过视频与媒体会面。在他信誓旦旦的话语中,有一句话,让所有怀疑他的人都暂时闭上了嘴。“今天你们听仰融和正道的故事,感觉到不可思议,这跟我1997年搞中华轿车时,是一样的。”
仰融过去的辉煌,让别人对他的任何豪言壮语,都无法一笑置之。
在仰融的带领下,2001年前后,鼎盛时期的华晨系拥有5家上市公司,8条汽车生产线,10多家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工厂。
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华晨资产有说不清的问题。也正是这个说不清的问题,最终导致了2002年仰融的出走。
出走美国的这8年,仰融说自己只做了6件事—与辽宁省政府打了场官司、保住了香港上市公司远东金源、在洛杉矶盖了房子、生了第四个孩子、研究出一系列复杂的金融模型,再一个就是重启了自己的汽车梦想。
回归造车业,仰融认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方向,并勾画出了正道汽车的混合动力战略—不仅是汽油和电,还包括天然气。因为美国和中国的天然气资源丰富,成本较低。
同时,仰融也展开了对顶尖汽车人才的追逐。底特律这个昔日汽车城的沦陷,让大批技术人员蠢蠢欲动。通过一年时间,仰融就在美国集结了30多位高级工程师、 汽车博士,这其中就包括现任正道汽车CEO的王川涛。在低谜的经济态势下,美国对外资的渴望也比以往更迫切。阿拉巴马州为仰融大开绿灯,在正道10亿美元的投资启动后,政府将给该项目提供2.5亿美元左右的土地费用减免优惠。
在中国,正道汽车也是一呼百应。在仰融的造车计划抛出后,很多地方政府都与之联系,并积极提供优惠条件,最终江淮成了胜家。
宏图还是乌托邦
两个月前,王川涛专程从美国赶到中国,参加“正道汽车阿拉巴马项目”在中国的首次公开路演。当天上午的投资说明会热闹非凡,而下午针对项目细节的答疑却稀稀落落,只有少数移民中介公司坚守到最后。
当问到EB-5融资的情况如何时,王川涛并没有正面回答,他只含糊地提到“EB-5项目不止限于中国,除了中国之外,还包括俄罗斯、印度、韩国和墨西哥”。
而据网易当时(6月11日)的调查,仰融投资移民计划发布后的半年以来,真正签约的人数不超过120人,仅带来6000万美元的资金,相比仰融庞大的造车计划而言,可谓杯水车薪。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美国每年签发此类签证的上限是10000人,其中只有3000个名额是留给选择目标就业区投资的投资人,也就是说仰融不得不竞争这个每年3000人的名额为自己的汽车项目筹集资金。而与他竞争的投资项目多达70多个。
与之相比,正道汽车中国项目的资金情况更是捉襟见肘,天津正道的注册资金只有区区200万美元,唯一的融资平台、香港上市公司正道集团市值也不过20亿港元。在这种局面上,与江淮火速达成合作意向,增加了投资人的信心,这可能也是仰融的一步棋。
“目前来看,最大风险在于能否通过政府审批,我个人感觉前景并不乐观。”汽车分析师向寒松说,在主管部门制定“四大四小”发展规划后,江淮汽车一直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江淮有的是土地和厂房,缺的是资金和技术,仰融恰好宣称能提供这些江淮急需的东西。因此江淮才愿意合作。”
而令人担忧的是,江淮所倚重的正道汽车新能源技术,也是外界质疑最多的地方。仰融的节能环保方向和当前世界的电动车潮流背向而驰。在仰融看来,到目前为止,他们的第三代内燃机技术是“没有一个汽车厂比得上的”。但遗憾的是,他始终吝于透露该技术的原理、来源,以及是否运用在汽车上做过实际路试。
“世界各国政府、所有的汽车大的厂商,都将电动汽车的研发作为未来的重要目标和战略,难到只有仰融一个人说对了吗?”汽车专家张志勇对此提出了质疑:“丰田、通用那些汽车大腕,不知会作何感想?”
再说回来,即便仰融真的克服万难,把车造出来了,那么多车又如何卖出去?要知道,如今最畅销的新能源汽车丰田普锐斯在美国一年的销量也不过25万辆。
2001年,掌舵华晨的仰融,曾在一场足球赛事的后台喝了一罐冰镇可乐,就做出了一个决定,卖掉了当时拥有的沈阳海狮足球队。他说“企业家不能玩这个东西,太虚了。如果天天都陷入这样的架势和快感里,企业还做不做了?”
现在的仰融,不知道还会不会想起当时那个在足球场边,用冰镇可乐压住自己虚妄之火的冷静的自己;现在的他,会不会仅仅为了万人的欢呼,而许下永远实现不了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