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新理念。然而时至今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把握好这种新理念,仍采用传统的纯知识授课模式,教学重心仍停留在讲解操作和技术方面。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对信息素养的理解,并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谈一些自己的观点。
人类正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充;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为了使人们在信息海洋中能够正确地把握自我、不迷失方向,就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检索、信息判断和信息利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信息,从大量的良莠并存的信息中求得正确的知识。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即使掌握了原有的知识,又将成为新知识的"文盲"。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就要培养学习者有意识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从信息技术能力、个人信息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只是注重技术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个人信息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下几点是自己的一些教学建议和大家分享。
一、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旧的教育观念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教学,以活动式、探究式、分层教学为主,重视教学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不断进取的状态,在这种开放式的设计中,让学生获得发展,个人的信息意识得到加强。
二、设计开放式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首先应体现在淡化教材上。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其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门学科的教材像信息技术教材那样频繁更新。因为信息技术始终在不停地发展,其教材也应不断更新。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保证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扩展情感教育的内容,挖掘能进行情感教育的各种因素。例如,通过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从而产生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发掘计算机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专家的趣闻轶事,难题、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深入研究的兴趣,甚至于献身信息技术的决心。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能辩证的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三、开展课程整合,发挥学科优势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的综合性,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是一个优势,它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门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特点,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我曾经让学生制作一个介绍自已家乡的POWERPOINT幻灯片。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完成了课堂要求内容的同时,还增长了地理、生物、综合实践知识,实现了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并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信息获取、处理、加工的全过程,为其他学科实施信息教育打好基础。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既培养学生实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又培养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加强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能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统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选择相应评价方式,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当立足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抓住三个发展层面:信息技术能力、个人信息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其他学科,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改变传统教学和评价机制,构筑新型信息技术课程。
人类正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充;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为了使人们在信息海洋中能够正确地把握自我、不迷失方向,就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检索、信息判断和信息利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信息,从大量的良莠并存的信息中求得正确的知识。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即使掌握了原有的知识,又将成为新知识的"文盲"。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就要培养学习者有意识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从信息技术能力、个人信息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只是注重技术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个人信息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下几点是自己的一些教学建议和大家分享。
一、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旧的教育观念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教学,以活动式、探究式、分层教学为主,重视教学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不断进取的状态,在这种开放式的设计中,让学生获得发展,个人的信息意识得到加强。
二、设计开放式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首先应体现在淡化教材上。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其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门学科的教材像信息技术教材那样频繁更新。因为信息技术始终在不停地发展,其教材也应不断更新。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保证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扩展情感教育的内容,挖掘能进行情感教育的各种因素。例如,通过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从而产生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发掘计算机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专家的趣闻轶事,难题、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深入研究的兴趣,甚至于献身信息技术的决心。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能辩证的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三、开展课程整合,发挥学科优势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的综合性,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是一个优势,它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门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特点,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我曾经让学生制作一个介绍自已家乡的POWERPOINT幻灯片。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完成了课堂要求内容的同时,还增长了地理、生物、综合实践知识,实现了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并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信息获取、处理、加工的全过程,为其他学科实施信息教育打好基础。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既培养学生实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又培养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加强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能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统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选择相应评价方式,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当立足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抓住三个发展层面:信息技术能力、个人信息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其他学科,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改变传统教学和评价机制,构筑新型信息技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