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国农民素质远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在培育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方面下大工夫。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民素质;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11-0017-03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以利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此,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装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资源环境优良化等内容。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所以,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技术推广运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如果农民没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就会缺乏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接纳、消化、吸收能力,就会出现对科技成果应用“思想保守不愿用,没有知识不会用,怕风险不敢用”的现象,就会影响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扩散和推广应用,影响农业科学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科技进步。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发展经济学认为,改造传统农业是投资问题,其中主要是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本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贫穷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不在于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及其储蓄和投资率低下,而是它们把获得的资源主要用于设备和建筑,并没有用于对人追加投资,导致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不相称,从而构成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当农民是文盲时,农业杂志和报纸显然是不能起作用的。关于一种新要素技术特征及其使用方法的教育是复杂的科学教育,其前提是具有较高的知识,就农民而言,这种有用的知识是以他们的经验及其教育水平程度决定的。”在低收入国家,受过教育和未受过教育的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和革新能力明显不同,在能提供诸如化肥、良种等投入以及改进耕作技术的条件下,上过4年学的农民的年产量比未上过学的农民的年产量高13%。所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是落后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今世界农业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已是高新技术的竞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竞争。伴随着高新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知识将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较低的农民素质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我国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农民数量大,整体素质低。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轻视人力资源开发,农村教育事业落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足,农民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培训,农民素质远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文盲人口数量较大,文盲半文盲率较高。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看,2000年我国文盲率为6.72%,其中15岁及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8000多万人,一些地区甚至超过20%。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64%,西部欠发达地区为14.8%。根据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2007年我国人口粗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17%。由于经济收入等原因,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部分低年龄者过早进入从业状态,从而使其成为新一代文盲和半文盲的可能大大增加。
  二是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我国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9年,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仅为0.14%,每千名农林牧渔业劳动者中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2人;高中和中专水平的人员比例为4.6%;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超过95%,其中小学和初中教育水平的人员为83.4%。说明我国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是以具有小学和初中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为主体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从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看,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仍然存在明显差异,2007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城镇为9.7年,乡村为7.3年;城镇粗文盲率为4.30%,乡村粗文盲率为9.48%,城乡人口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差异依然较大,农民教育水平仍然较低。
  三是农民公众科学素养整体状况较差。科学素养主要是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据中国科协2003年的调查,我国公众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4%。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欧共体国家的比例是5%,美国为12%。在我国,农民的基本科学素养更低,只有0.4%,农林牧副渔业劳动者为0.04%。该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较低人群的基本科学素养低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说明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其具备的科学素养也逐渐提升。而由于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落后,农民受教育少,文化水平低等,科学素养在受调查的人群中是最低的。科学素养差,使农民接受现代生产技术和知识的欲望不强,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不高,很难看懂农业科技书籍,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少,不能有效地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和技能。外延投入、牺牲环境仍然是增长的主要来源,很多农村仍然沿袭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粗放经营现象非常严重。如我国农业科技利用率很低,每年新增近万项农业科技成果中,只有30%~40%得到推广,10%得到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粗放经营往往导致生态破坏,经济效益低下又无力投资教育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四是农民的思想素质不够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思想素质发生了积极变化。但由于传统观念、世俗、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整体思想素质仍然不高,很多人固守传统的思维和习惯,重男轻女,重农轻商,对接受教育不积极,特别是由于学费高、就业难等客观问题严重,使很多家庭青少年特别是女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少或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正是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使得我国农业中传统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手段仍然占绝对主体,西方国家早已实现的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和化学化,至今在我国还没完全实现。同时由于绝大多数农业劳动者不懂计算机技术,也使得我国目前现有的信息设施不可能在农业中得到有效应用,这严重阻碍了农业信息化步伐,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着力点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当前重点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我国长期实行城乡有别的教育政策,教育投资重城轻乡,农村教育投入比城镇低得多、农村学生学杂费相对负担比城镇高得多、农村比城镇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关键是加大投入。各级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中央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等,把投资重点放在农村。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努力形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稳定资金来源,建立农村人力资本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当然,单靠国家投入远远不够,必须广开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各方投资,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筹集更多的资金,全面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
  其次,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也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要的文化基础。一是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绝不能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通过完善立法实现依法治教。用立法的方式制定教育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同时要建立一套检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进程的评估制度和普及不同年限或阶段义务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育督导,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育执法的监督制度。二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三要大力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框架。此外,还要优化农村教师结构,全面提高教师待遇和整体素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其三,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要通过多种灵活的形式和途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从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和课程,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一是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以现代农业适用技术和实用农业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尤其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的具体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二是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对广大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整合各级各类培训资源,依托农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业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建立各种培训基地,多层次、多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培训,使农民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农民的竞争能力和转移就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其四,进一步加快以农业科技推广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经验表明,以小农经营为主的农业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我国是以小农经营为主的农业大国,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发展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要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公益型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多元化是世界性趋势,各国都用“绿箱政策”加强对农业科研、培训和推广的支持。我们要抓住时机,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发展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强化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二者有机结合,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灵活性”的原则,努力建设集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科教培训、信息服务、测试、执法于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二要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建立有效的农技推广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农技推广人员的责权利相结合,确保农民与科技队伍之间的紧密联系。三要坚持开拓创新,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采用更先进、更合理、更人性化的推广方式,激发农民接受技术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农技推广的效率。四是全面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水平,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培训和教育,建立起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本文作者: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 史小今
其他文献
公众的档案意识是如何培养起来的──访法国与芬兰有感郭嗣平本栏责任编辑邓小军在法国和芬兰访问考察的短短14天里,我们所到之处时时感受到强烈的社会档案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仅
随着中组部作出5年内招聘10万高  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决定,全国各省市纷纷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的政策措施,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深入农村,在古老而散发生机活力的土地上播撒青春的种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锻炼成长。  随之,大学生村官如何融入农村发展现实,如何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等一系列问题也引起选择农村的大学生以及组织人事部门深思。  对此,新华社记者分别在宁夏、山西、浙江等地进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