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思路
绩效技术是通过分析绩效差距,制定出改善绩效的方案或计划并合理实施,继而进行结果评价,不断查缺补漏以达到理想的绩效目标。绩效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简易应用思路大致如下图。
1.绩效分析
绩效分析主要是对理想的绩效目标和现有的实际状态作比较,找出绩效差距。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来说,理想的绩效目标是教师所期望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要实现的学习目标,绩效现实状态则是教师目前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寻找差距原因
发现绩效差距,就要寻找原因,这也是绩效技术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差距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和教学密切的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技能方面掌握不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不当造成环境支持不好,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不高等方面。
绩效分析的前两个部分,在上课的开始,就是教师依据已有教学经验和绩效实践,分析学习者当前状态并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上课结束,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分析和反思总结。
3.设计选择最佳方案
根据对绩效差距及原因的分析,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教师在头脑中要设想一系列教学方案,并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教学设计计划。这个最佳体现在,能合理融合信息技术和课程从而改善绩效,并在设计中充分做到低成本高效益。
4.灵活实施预定方案
对教学来说,方案的实施就是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要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学生出现新想法、个别学生情绪不高等,该精彩生成还是预定进行,都要求教师要灵活掌控,保证教学顺利而高质的进行。
5.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也就是对绩效技术应用的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虽然叫做结果评价,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学内容完结后才评价,绩效实施的小阶段也要进行评价,以不断改良方案。
6.循环改进
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找出教学实施后的绩效差距,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循环往复,教学效果就会得到大大改善。
应用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个在绩效技术引领下的教学内容为“勾股定理”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
1.绩效及原因分析
理想绩效目标:①通过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②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并掌握勾股定理公式。③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④学习古人善于发现和勇于钻研的数学精神。
学生现实状态:要推导勾股定理,学生的知识技能还略显欠缺,需要教师顺势引导。对于深奥难懂的定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够。
原因分析:由于定理深奥,其探究过程必然复杂繁琐,若学生探究欲望不高,必然会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教师要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化复杂为简易,并利用信息技术增加探究的热情和乐趣,提高绩效。
2.教学内容分析
关于勾股定理一课的内容,课本上的安排是:2500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从朋友家的地板砖中发现了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某种数量关系。从这个发现入手,进一步通过小方格中正方形面积的关系来验证一般形状的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长是否也满足这种关系。然后借助3世纪汉代的赵爽给出的“赵爽弦图”,得出了勾股定理。课本上的这种安排体现了由一般到特殊的问题解决思路,但是这种推导设计对学生来说比较浪费时间,而且难以理解掌握。
因此,教师借助绩效技术,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整合重构,并最终敲定了处理方案:首先,教师从拼图游戏开始,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给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进行拼凑实物图形,重构“赵爽弦图”。同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展示事先做好的Flash拼图动画。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拼图中图形的面积关系自主得出结论。最后,教师通过几何画板来验证普通图形,力求整个过程形象直观、容易理解。
3.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为了实现低成本高收益的教学绩效。其应用设计可以体现在:①使用Flash动画演示拼图过程生动形象,一方面弥补学生动手的不足或失误,另一方面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拼图,以更好地进行探究验证。②借助几何画板这个能简易快捷演示各种图形关系又比较容易为师生掌握的工具软件,快速准确地验证勾股定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动手画图验证各种图形速度慢、误差大的问题。③在师生归纳出勾股定理以后,引导学生链接网络寻找有关勾股定理的常识及课本最初提到的毕达哥拉斯的发现,由此让学生了解到在西方“勾股定理”又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原因。
4.教学实施过程的干预
(1)情境导入
以问题“小明家需要装修新买的房子,买了一块薄木板,长3米,宽2.2米,小明家的大门,高2米,宽1米,请问小明能把这块木板运到家里去吗”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为后续的教学开展作认知和情感铺垫。
(2)告知学习目标
通过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以让学生了解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并明确当前自己相对于目标的绩效差距在哪里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
(3)拼图游戏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发给每个小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图形满足以下条件:设定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正方形的边长为b-a(假设b>a)),让学习小组利用这个五个图形,动手拼出一个大的正方形,拼凑好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c。通过小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增强学生探究欲、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拼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情况加以提示和引导。
在选择两个小组代表拿着五个图形在黑板上展示拼图过程后,需用事先做好的Flash动画再动态演示一次拼图过程,以纠正小组代表展示中的个别错误,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4)积极探究
图形的面积关系“四个直角三角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以及边a、b和c的关系“a2 b2=c2”,只通过让学生计算来获得比较抽象,因此,可以借助大屏幕进行动画演示,并结合手中的实物,引导学生来观察、探究,使其更直观化。
(5)思路拓展
为了引发学生思考问题:a2 b2=c2适合任何直角三角形吗,适合非直角三角形吗?除了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来验证,还可以使用几何画板来验证。即先指导学生用几何画板作出直角三角形ABC,直角顶点是C(C点可以自由转动),AB是斜边,AB、AC和BC的边长分别定为c、a、b。然后让学生在AB、AC、BC三边分别作正方形,并采用红、绿、蓝三颜色区分,以方便看出红色区域正方形的面积等于绿色和蓝色两区域面积之和,即c2=a2 b2。最后让学生验证当C点在ACB组成的圆周内转动时,得到什么结论,当C点不在ACB组成的圆周内转动时又得到什么结论。
(6)归纳得出勾股定理
在得出勾股定理后,有位学生问道:“我常听爸爸说勾三股四弦五,这应该是勾股定理的特例吧?”针对这一意料之外的提问,教师进行了解释,从而弥补了教学的遗憾。
5.结果评析
巩固测试和课堂小结是绩效技术中进行结果评价的手段。在得到“勾股定理”结论后,首先要解决课堂开始时所创设的问题,使教学首尾呼应。然后,通过课后几个习题测试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随后采取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共同总结的模式,针对三个问题进行课堂小结:本课你学习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困惑?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和相关知识,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提供几个网站地址,供学生参考)?最后,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后续教学积累经验,以期提升绩效。
应用绩效技术进行整合的注意事项
上述是一则比较成功的融入绩效思想,并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到实处的课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站链接部分显得过多。为了更好地应用绩效技术,需注意几点。
1.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融合
虽然绩效技术起源于教学设计,但是二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教学设计侧重于从教学角度来考虑问题,提高教学效率;绩效技术则侧重改善个人或组织的绩效来解决问题,用于教学中,多关注的是非教学手段,比如环境、动机等问题。二者都不是万能的,只有将二者融合,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提升教学绩效。
2.系统考虑每个教学环节
绩效技术强调的是系统观点看待问题,用于教学中时要考虑到每个教学环节,漏掉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最终的绩效结果。
3.出现绩效差距及时改善
在教学过程性评价中,一旦发现绩效差距出现,就要认真分析差距原因,并能及时解决。在课堂即将结束、进行总结性评价时发现问题存在,或者在学生课后作业中或者师生交流中出现问题,更要综合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找出影响绩效的最终原因,以便以后采取新的措施,直至形成良好的绩效。
4.勇于实践、善于总结
绩效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应用还是较新的研究领域,因此会有许多的不完善和很多的茫然。但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勇于实践,并善于总结经验。我们相信绩效技术对有效性的无比关注和它那些充满前景的理念和模式,一定会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
绩效技术是通过分析绩效差距,制定出改善绩效的方案或计划并合理实施,继而进行结果评价,不断查缺补漏以达到理想的绩效目标。绩效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简易应用思路大致如下图。
1.绩效分析
绩效分析主要是对理想的绩效目标和现有的实际状态作比较,找出绩效差距。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来说,理想的绩效目标是教师所期望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要实现的学习目标,绩效现实状态则是教师目前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寻找差距原因
发现绩效差距,就要寻找原因,这也是绩效技术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差距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和教学密切的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技能方面掌握不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不当造成环境支持不好,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不高等方面。
绩效分析的前两个部分,在上课的开始,就是教师依据已有教学经验和绩效实践,分析学习者当前状态并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上课结束,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分析和反思总结。
3.设计选择最佳方案
根据对绩效差距及原因的分析,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教师在头脑中要设想一系列教学方案,并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教学设计计划。这个最佳体现在,能合理融合信息技术和课程从而改善绩效,并在设计中充分做到低成本高效益。
4.灵活实施预定方案
对教学来说,方案的实施就是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要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学生出现新想法、个别学生情绪不高等,该精彩生成还是预定进行,都要求教师要灵活掌控,保证教学顺利而高质的进行。
5.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也就是对绩效技术应用的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虽然叫做结果评价,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学内容完结后才评价,绩效实施的小阶段也要进行评价,以不断改良方案。
6.循环改进
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找出教学实施后的绩效差距,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循环往复,教学效果就会得到大大改善。
应用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个在绩效技术引领下的教学内容为“勾股定理”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

1.绩效及原因分析
理想绩效目标:①通过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②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并掌握勾股定理公式。③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④学习古人善于发现和勇于钻研的数学精神。
学生现实状态:要推导勾股定理,学生的知识技能还略显欠缺,需要教师顺势引导。对于深奥难懂的定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够。
原因分析:由于定理深奥,其探究过程必然复杂繁琐,若学生探究欲望不高,必然会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教师要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化复杂为简易,并利用信息技术增加探究的热情和乐趣,提高绩效。
2.教学内容分析
关于勾股定理一课的内容,课本上的安排是:2500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从朋友家的地板砖中发现了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某种数量关系。从这个发现入手,进一步通过小方格中正方形面积的关系来验证一般形状的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长是否也满足这种关系。然后借助3世纪汉代的赵爽给出的“赵爽弦图”,得出了勾股定理。课本上的这种安排体现了由一般到特殊的问题解决思路,但是这种推导设计对学生来说比较浪费时间,而且难以理解掌握。
因此,教师借助绩效技术,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整合重构,并最终敲定了处理方案:首先,教师从拼图游戏开始,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给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进行拼凑实物图形,重构“赵爽弦图”。同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展示事先做好的Flash拼图动画。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拼图中图形的面积关系自主得出结论。最后,教师通过几何画板来验证普通图形,力求整个过程形象直观、容易理解。
3.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为了实现低成本高收益的教学绩效。其应用设计可以体现在:①使用Flash动画演示拼图过程生动形象,一方面弥补学生动手的不足或失误,另一方面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拼图,以更好地进行探究验证。②借助几何画板这个能简易快捷演示各种图形关系又比较容易为师生掌握的工具软件,快速准确地验证勾股定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动手画图验证各种图形速度慢、误差大的问题。③在师生归纳出勾股定理以后,引导学生链接网络寻找有关勾股定理的常识及课本最初提到的毕达哥拉斯的发现,由此让学生了解到在西方“勾股定理”又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原因。
4.教学实施过程的干预
(1)情境导入
以问题“小明家需要装修新买的房子,买了一块薄木板,长3米,宽2.2米,小明家的大门,高2米,宽1米,请问小明能把这块木板运到家里去吗”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为后续的教学开展作认知和情感铺垫。
(2)告知学习目标
通过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以让学生了解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并明确当前自己相对于目标的绩效差距在哪里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
(3)拼图游戏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发给每个小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图形满足以下条件:设定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正方形的边长为b-a(假设b>a)),让学习小组利用这个五个图形,动手拼出一个大的正方形,拼凑好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c。通过小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增强学生探究欲、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拼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情况加以提示和引导。
在选择两个小组代表拿着五个图形在黑板上展示拼图过程后,需用事先做好的Flash动画再动态演示一次拼图过程,以纠正小组代表展示中的个别错误,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4)积极探究
图形的面积关系“四个直角三角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以及边a、b和c的关系“a2 b2=c2”,只通过让学生计算来获得比较抽象,因此,可以借助大屏幕进行动画演示,并结合手中的实物,引导学生来观察、探究,使其更直观化。
(5)思路拓展
为了引发学生思考问题:a2 b2=c2适合任何直角三角形吗,适合非直角三角形吗?除了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来验证,还可以使用几何画板来验证。即先指导学生用几何画板作出直角三角形ABC,直角顶点是C(C点可以自由转动),AB是斜边,AB、AC和BC的边长分别定为c、a、b。然后让学生在AB、AC、BC三边分别作正方形,并采用红、绿、蓝三颜色区分,以方便看出红色区域正方形的面积等于绿色和蓝色两区域面积之和,即c2=a2 b2。最后让学生验证当C点在ACB组成的圆周内转动时,得到什么结论,当C点不在ACB组成的圆周内转动时又得到什么结论。
(6)归纳得出勾股定理
在得出勾股定理后,有位学生问道:“我常听爸爸说勾三股四弦五,这应该是勾股定理的特例吧?”针对这一意料之外的提问,教师进行了解释,从而弥补了教学的遗憾。
5.结果评析
巩固测试和课堂小结是绩效技术中进行结果评价的手段。在得到“勾股定理”结论后,首先要解决课堂开始时所创设的问题,使教学首尾呼应。然后,通过课后几个习题测试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随后采取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共同总结的模式,针对三个问题进行课堂小结:本课你学习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困惑?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和相关知识,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提供几个网站地址,供学生参考)?最后,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后续教学积累经验,以期提升绩效。
应用绩效技术进行整合的注意事项
上述是一则比较成功的融入绩效思想,并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到实处的课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站链接部分显得过多。为了更好地应用绩效技术,需注意几点。
1.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融合
虽然绩效技术起源于教学设计,但是二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教学设计侧重于从教学角度来考虑问题,提高教学效率;绩效技术则侧重改善个人或组织的绩效来解决问题,用于教学中,多关注的是非教学手段,比如环境、动机等问题。二者都不是万能的,只有将二者融合,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提升教学绩效。
2.系统考虑每个教学环节
绩效技术强调的是系统观点看待问题,用于教学中时要考虑到每个教学环节,漏掉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最终的绩效结果。
3.出现绩效差距及时改善
在教学过程性评价中,一旦发现绩效差距出现,就要认真分析差距原因,并能及时解决。在课堂即将结束、进行总结性评价时发现问题存在,或者在学生课后作业中或者师生交流中出现问题,更要综合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找出影响绩效的最终原因,以便以后采取新的措施,直至形成良好的绩效。
4.勇于实践、善于总结
绩效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应用还是较新的研究领域,因此会有许多的不完善和很多的茫然。但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勇于实践,并善于总结经验。我们相信绩效技术对有效性的无比关注和它那些充满前景的理念和模式,一定会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