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生命教育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zzh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文章在分析当前高校生命教育困境的基础上,阐述了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构建高校积极生命教育体系的措施,包括倡导积极生命教育观念,转变积极生命教育目标,挖掘积极生命教育的内涵,建构积极型生命课程体系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生命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发生危机事件甚至自杀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报告,自杀是中国总人口的第 5 位死因,自杀已成为 15 至 34 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大学生危机事件频发反映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暴露出高校生命教育的诸多问题。20 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加以研究,为生命教育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使生命教育从“问题”取向转变为发展性取向,为创立积极生命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及意义
  1.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个体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鼓励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和角度去解读个体的一些心理困惑和心理现象,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三个重要的主题: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即满意、幸福、成就、乐观、希望等;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智慧、友好、尊严和慈祥等人格特质;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
  2.生命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第一,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积极心理学主张用更加积极的、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的发展和潜能,关注个体生命中的积极因素,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环境等,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问题或缺陷。因此,在高校生命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元素,可以极大地改变生命教育的理念和视角,从以前注意减少危机事件和预防危机发生,转向关心大学生积极体验的提升和积极品质的培育。第二,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积极心理学认为问题的呈现也是成长和转变的契机,在问题中可以發现成长的可能以及成长的积极方向,重新解读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问题”出发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从而发现对大学生发展的有利因素,最终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格。第三,重视积极环境的熏陶作用。积极心理学所指的积极环境包括积极的个人环境、组织系统和社会环境,认为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促进个体积极经验的形成,通过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积极互动,个人得以获得经验和进一步成长的可能。高校的生命教育处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的大系统中,积极心理学倡导构建积极的成长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问题分析
  1.生命教育观念滞后
  忽视教育的生命发展本质,是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长期以来,一些教育理念充斥着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和功利化追求,这种应试教育与快餐文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忽视对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成长困惑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适时的引导,使得许多大学生不懂得尊重生命,不懂得主动关怀他人,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缺乏理解生命意义的能力和生存的智慧。而当前诸多高校进行生命教育时,视野总局限在自杀等危机事件上,仅关注危机事件发生率的控制和预防,并没有对生命教育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解读。
  2.生命教育资源匮乏
  软环境上,很多高校发现问题时极度重视,问题解决后避而不谈,生命教育在实施中缺乏一支专业科学的师资队伍,部分负责生命教育的教师缺乏相关系统培训,课程资源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硬环境上,很多高校没有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硬件保障,如场地和资金保障等,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了解途径比较单一,致使部分学生受到非主流价值观等的影响而陷入迷茫状态。
  3.生命教育机制不完善
  制度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保障,课程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础,然而,一些高校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生命教育机制,很少将生命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更缺乏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机制。生命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然而实施过程中,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概而言之,一方面,需要高校行政部门的支持,以健全的生命教育机制作保障;另一方面,需要统整社会、家庭和学校等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从而形成科学的网络运作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化生命教育。
  三、构建高校积极生命教育体系的措施
  1.倡导积极生命教育观念
  从“观念决定行为”的角度来看,高校生命教育应以教育理念为最根本的突破口,在重新审视的基础上,重塑教育观念,真正以人为本,构建积极的生命教育模式。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积极生命教育强调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生命问题”的大学生,指导他们成长与发展,更要帮助更多的普通大学生提高生活和学习的质量。积极生命教育把重点放在促进积极上,而不是纠正问题上,提倡一种新的预防观,强调充分利用自身的积极工具,即人本身的积极品质(如爱心、胜任、乐观、希望和勇敢等),实现完整人格的塑造,真正把生命教育与人的幸福、尊严、自由、意义紧密联系起来。
  2.转变积极生命教育目标
  高校首先应明确生命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和珍惜生命、尊重和热爱生命,善待和爱护生命,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塞利格曼曾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实现从修复心理疾病到构建人类积极品质的转变。从这一点上说,高校积极生命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大学生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通过拓展大学生的积极体验,发掘与培育个体内在的积极因素,最终致力于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此外,高校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需要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目标,将生命教育的元素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层面,关注大学生的生命全程。
  3.挖掘积极生命教育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的幸福感、心理弹性、乐观、自我决定等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已逐渐融入生命教育的内涵。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增加积极体验,发掘和培养积极力量,引导大学生既能珍爱自己,又能关爱他人生命,即积极的生存体验教育;二是通过积极环境的熏陶,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热爱自然,即积极的生命赏识教育;三是通过积极人格的塑造,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形成关注生活积极价值的思维习惯,即积极的生活潜质教育。概而言之,应该让大学生切身感悟到人的生命在伟大而崇高的同时,也会脆弱与无助;不仅了解人类生命的存在价值,更应理解所有生命的存在意义,进而能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小结:
  概而言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积极生命教育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教育,它更加注重教育过程的情境性、实践性、体验性和积极性,它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通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人格的塑造,最终实现个体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2] 袁建勤,熊迎.生命教育缺失背景下青少年生命观教育对策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2):79.
  [3] 陈晶.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的新探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4.
  (作者单位:银川能源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小班化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数学新课标中提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小班化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理念。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小班学习的最基本形式。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异质小组合作;同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  背景:  小班化教育理念:阳光普照,关注个体;尊重生命,彰显个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笔者根据这理念开展了小
期刊
摘 要:及物性理论是概念理论的主要体现方式,是新闻语篇的有效工具。本文试图运用及物性理论对美国的《时代周刊》(TIME)有关2017年G20峰会的一则新闻报道进行实例分析,旨在了解语篇类型与过程类型选择之间的关联,辨别新闻语篇蕴涵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及物性;新闻语篇;意识形态  一、引言  作为大众语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报道的内容大都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因而会潜移默化影响着读者的意识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结合法治新常态下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存在的权力制约合法化工作的滞后、法治与社会关系不畅;法治文化的缺失与公民意识的缺失;社会组织管理法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分析,我们提出了推动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相关对策:一是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前提是转变管理理念,二是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社会组织;管理创新  一、前言  现在全社会进入了新常
期刊
摘 要:人类的公共环境是一个社会群体部落形象的活动舞台,是一个与地貌、人种、文脉、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类生存环境。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思考和对待乃至改造公共环境是人类在今天不断准求高质量生活水平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利用一些创作思维去创造出富有创造力的公共艺术既是对我国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开拓,也能为人们单调的生活空间增添几分色彩。  关键词:公共艺术;创作思维;空间  一、我国公共艺术的现状  公
期刊
摘 要:云纹在我国传统服饰中的应用是其装饰艺术特色最为鲜明的一个方面。在我国传统纹样中,云纹象征吉祥如意、幸福美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近几年“中国风”的兴起,中国的传统元素越来越多地被呈现在人们眼前,特别是云纹,更是因为其寓意深远被国内外设计师广泛运用于服装设计。将传统云纹图案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中进行创新应用的实践探索
期刊
摘 要:声乐演唱作为一项丰富的艺术实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蕴含了深刻的审美内涵。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他们在演唱过程中的艺术诠释就好比在创作一件精彩的艺术品,呈现出丰富的美感。同时,声乐演唱者还能够在创作的过程中带给欣赏者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在本文的研究中,将从声乐演唱者和欣赏者两个方面探讨声乐演唱中审美内涵的渗透和表达,使声乐的二度艺术创作更加的具有美学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声乐;情感交流;互
期刊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服装行业的大国,却不是强国。服装行业的产业链包括“设计——生产——销售”三个主要步骤,但我国服装业的产业链并不完善。我国的服装行业产业链偏向于后端,即以服装生产加工、分销出口为主要产业模式和盈利点,而在最核心的设计阶段有所缺失。因此,中国是服装业的制造出口大国,却不是服装设计强国。  我国的服装品牌包括工业化品牌、零售品牌和设计师品牌三种类型,分别对应我国服装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期刊
摘 要:2016年1月1日,中国正式终结了实施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步入“全面两孩”时代。政策放开后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以及实际生育行为。因此,本次调研以宁德市青年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宁德市18-40岁的青年群体进行随机调查,了解宁德市青年二胎生育意愿并进行分析,调研结果表明,有62.2%的人有二孩生育意愿。  关键词:青年;二胎生育意愿;影响因素  从1
期刊
摘 要:土的增湿变形是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之一,会对结构本身造成严重损伤,增湿变形关系着岩土工程的安全。国内外诸多学者们对非饱和土的增湿变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指出了增湿变形中常用的弹塑性模型和线弹性模型。本文以增湿变形的理论基础为依据,着重强调了增湿变形的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现存的问题,提出了非饱和土增湿变形在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增湿变形;非饱和土;弹塑性模型;线弹性模
期刊
摘 要:室内环境设计是组成室内设计一部分,其包括室内空间设计、灯光、色彩、家具、装饰品等。笔者在阅读了皱伟民老师的室内环境设计等书籍后,笔者认为室内空气品质也是组成室内环境的一部分,室内空气品质不是现代社会才存在的问题,而是现代社会才认识和关注的问题。室内环境的营造,应该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当今社会环境的严重破坏,笔者提出了室内空气净化新风系统的应用。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