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金融机构在大学校园推行信用卡业务,如雨后春笋,品种繁多,花样不断,随之而来的社会争论也是非常激烈,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必要性、风险产生的成因、风险规避等展开讨论的。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分别从大学生的收入来源、消费结构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阐述了大学生使用信用卡风险产生的成因。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成因
一、大学生信用卡的产生及功能
大学生信用卡发行的最初目的,是在于培养信用卡潜在的优秀用户,占领未来信用卡市场,促进信用卡消费,增加銀行自身业务收入。信用卡的普及应有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无疑将会成为未来社会主流,未来消费群体的主力军。各家银行金融机构能够在在校大学生中开展这种圈地发卡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当具有远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必将会谋取到更好的利润。
在我国自2004年9月20日,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诞生,该卡由金诚信用和广发银行联合正式发行。凡是正规全日制高校在校生都可以个人身份申领。到2005年5月,建设银行推出首张龙卡名校卡,即浙大龙卡,面向浙江大学在校师生和全国各地浙大校友公开发行。此卡为双币国际信用卡。再到2005年9月,兴业银行推出加菲猫信用卡。此卡非专属大学生信用卡,但也面向大学生群体发卡。从此以后,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各大银行都相继发行信用卡。信用卡的功能主要有:支付结算功能、转账结算功能、信用消费功能、循环信贷功能、提取现金功能。因此,大学生信用卡风靡一时。
二、大学生信用卡风险
大学生信用卡在大学校园流行,争议最为激烈的是风险,大学生信用卡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欺诈风险、法律风险、特约商务风险、利率、汇率风险。金融机构如何规避风险,关键要分析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的成因。
三、大学生信用卡风险成因分析
本文通过对南方6所高校近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软件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消费特点看大学生信用卡风险成因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到,98.1%的学生消费主要是用于消费饮食,而买书等学习用途所占41.6%,外出等聚会或约会,购买电脑、手机、mp3等时尚用品、服装所占的百分比都差不多。
从消费方向来看,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即男生与女生之间,在消费结构、消费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男生在时尚用品上的投入较多,而女生在服装方面的也会比较着重。这说明大学生消费比较奢侈,非必需品消费,消费能力大,还款压力大。
从消费结构来看,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状态。大到动辄上千的电子产品、高档化妆、名牌服装,小到日常交费餐饮等等,无不尽有。而且存在着不大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说: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一依然大手大脚,挥霍父母来之不易的钱财。
从大学生消费动机来看,具有盲目性,存在随即消费和冲动消费。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意识性差,消费也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由此可见,大学生目前只是半成熟的消费者,他们的消费观还有待加强,他们应该更理性、更长远地消费问题,不能只注重眼前的享受,这些都是需要他们在以后的成长中学习和锻炼的。诸如调研资料中,“超前消费”、“受信用卡外观时尚吸引” 、“获得办卡赠送的小礼品”、“付款方便”、“受身边同学影响”, 分别占54.5%、70%、41.4%、84.8%、66.7%。信用卡漂亮的外观和办理信用卡发放礼品,对于大学生信用卡营销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享受超前消费则是“中产阶层”家庭学生追求的主要品质。从以上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大学生办卡不理性因素很大。
从大学生的付款习惯来看,主要是现金付款,从调研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322名学生中,252人没有办理信用卡,占了78.3%,而办理信用卡的,有70人,占总比例21.7%。而从第十六题的调查,信用卡的使用频率调查,有10%的人是没有使用过,42.4%的人每月使用1~3次,32.8%的人每月使用4~6次,使用7~10每月的占了14.2%。这些数据反映了大学生信用卡的使用频率过低,部分信用卡甚至成为了睡眠卡,而且信用卡的各项功能也未能得到完全利用。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并没有真实的经济能力去使用信用卡,把信用卡当作一种可靠的消费手段。
(二)大学生收入来源分析大学生信用卡风险成因
调研资料显示,大学生的经济来源65.8%是由父母提供,可以看出,大学生一般没有固定的工作,属于纯粹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收入来源包括父母、贷款、奖学金、兼职等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父母,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还比较大,尚不能完全独立。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家庭收入,只能勉强支付正常的日常生活和读书费用,对于大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家庭无法支付,对于大学生信用卡来说,这是最大的风险成因。
四、总结
大学生理财能力差,消费意识强,没有收入能力,大学生信用卡的推行应当考虑这些因素。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成因
一、大学生信用卡的产生及功能
大学生信用卡发行的最初目的,是在于培养信用卡潜在的优秀用户,占领未来信用卡市场,促进信用卡消费,增加銀行自身业务收入。信用卡的普及应有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无疑将会成为未来社会主流,未来消费群体的主力军。各家银行金融机构能够在在校大学生中开展这种圈地发卡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当具有远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必将会谋取到更好的利润。
在我国自2004年9月20日,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诞生,该卡由金诚信用和广发银行联合正式发行。凡是正规全日制高校在校生都可以个人身份申领。到2005年5月,建设银行推出首张龙卡名校卡,即浙大龙卡,面向浙江大学在校师生和全国各地浙大校友公开发行。此卡为双币国际信用卡。再到2005年9月,兴业银行推出加菲猫信用卡。此卡非专属大学生信用卡,但也面向大学生群体发卡。从此以后,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各大银行都相继发行信用卡。信用卡的功能主要有:支付结算功能、转账结算功能、信用消费功能、循环信贷功能、提取现金功能。因此,大学生信用卡风靡一时。
二、大学生信用卡风险
大学生信用卡在大学校园流行,争议最为激烈的是风险,大学生信用卡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欺诈风险、法律风险、特约商务风险、利率、汇率风险。金融机构如何规避风险,关键要分析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的成因。
三、大学生信用卡风险成因分析
本文通过对南方6所高校近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软件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消费特点看大学生信用卡风险成因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到,98.1%的学生消费主要是用于消费饮食,而买书等学习用途所占41.6%,外出等聚会或约会,购买电脑、手机、mp3等时尚用品、服装所占的百分比都差不多。
从消费方向来看,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即男生与女生之间,在消费结构、消费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男生在时尚用品上的投入较多,而女生在服装方面的也会比较着重。这说明大学生消费比较奢侈,非必需品消费,消费能力大,还款压力大。
从消费结构来看,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状态。大到动辄上千的电子产品、高档化妆、名牌服装,小到日常交费餐饮等等,无不尽有。而且存在着不大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说: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一依然大手大脚,挥霍父母来之不易的钱财。
从大学生消费动机来看,具有盲目性,存在随即消费和冲动消费。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意识性差,消费也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由此可见,大学生目前只是半成熟的消费者,他们的消费观还有待加强,他们应该更理性、更长远地消费问题,不能只注重眼前的享受,这些都是需要他们在以后的成长中学习和锻炼的。诸如调研资料中,“超前消费”、“受信用卡外观时尚吸引” 、“获得办卡赠送的小礼品”、“付款方便”、“受身边同学影响”, 分别占54.5%、70%、41.4%、84.8%、66.7%。信用卡漂亮的外观和办理信用卡发放礼品,对于大学生信用卡营销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享受超前消费则是“中产阶层”家庭学生追求的主要品质。从以上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大学生办卡不理性因素很大。
从大学生的付款习惯来看,主要是现金付款,从调研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322名学生中,252人没有办理信用卡,占了78.3%,而办理信用卡的,有70人,占总比例21.7%。而从第十六题的调查,信用卡的使用频率调查,有10%的人是没有使用过,42.4%的人每月使用1~3次,32.8%的人每月使用4~6次,使用7~10每月的占了14.2%。这些数据反映了大学生信用卡的使用频率过低,部分信用卡甚至成为了睡眠卡,而且信用卡的各项功能也未能得到完全利用。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并没有真实的经济能力去使用信用卡,把信用卡当作一种可靠的消费手段。
(二)大学生收入来源分析大学生信用卡风险成因
调研资料显示,大学生的经济来源65.8%是由父母提供,可以看出,大学生一般没有固定的工作,属于纯粹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收入来源包括父母、贷款、奖学金、兼职等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父母,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还比较大,尚不能完全独立。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家庭收入,只能勉强支付正常的日常生活和读书费用,对于大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家庭无法支付,对于大学生信用卡来说,这是最大的风险成因。
四、总结
大学生理财能力差,消费意识强,没有收入能力,大学生信用卡的推行应当考虑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