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103-01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拓展。所以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不应“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下面笔者就选修系列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教学,提出相应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合理取舍突出重点
唐宋八大家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高峰和里程碑,语言自然、雅洁、畅达、富有表现力。选修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里所选的18篇文章,都属于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语言特点,还是结构特色,都值得鉴赏探究。如果在处理教材时,不分轻重主次,每篇必讲,每讲必详,结果往往是教师想面面俱到,学生却“消化不良”,师生精疲力竭。该深入的不够深入,该巩固的没有巩固,该拓展的缺乏拓展。针对这种情况,不妨可以采取优中选优的策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求得学生选修学习的深入。
首先要突出八大家中的重点作家——韩柳欧苏。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创作以明道、贯道为宗旨,以忧国忧民为归宿,不仅在思想内容为六朝以来的骈文所无法比拟,在艺术上也有卓越的造诣。他们创造性地吸收了骈文讲究对偶排比、声韵节奏的长处,使文章声调优美,句式整饬匀美而又错综多变。而且注意熔铸新词,从而创造出比骈文更完美的形式和新的文体,堪称语言艺术的典范。在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上,欧阳修更向着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方向发展;苏轼则进一步拓展了这条道路,他的散文,既有魏晋文风的自由通脱又有唐宋文的明白简练,宋代古文运动至苏轼而告胜利完成。所以把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把握了唐宋八大家的整体脉搏。同时还要突出代表作家的代表性篇目,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放鹤亭记》、《后赤壁赋》等。
与此同时要突出能力重点。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必修课中,已经读过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选修课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延伸拓展和提高。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而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轻概念,重体验,注重解读文本。例如学习《祭十二郎文》,应该先让学生了解韩愈生平。披文入情,知人论世,于是乎读其文,想见其人,想见其人,读其文,在人、文交相辉映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反复朗读,在读中加深体验,感受到:家道败落之痛、人世无常之感、内心负疚之情,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最后对作品进行审美关照,从语言、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等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品味。例如语言的贴切生动,文字的切情切“境”,语调句式的多样变化——段段变、时时变等。这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要有自己的感悟、体验,有自己的看法,能培养起鉴赏古代散文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
二、优化教法把握特点
语文教学切忌以尽快完成教材为满足,也不能囿于串讲课文的单一程式,应注意方法。《学记》中所说的“开而弗达”和”君子之教喻也”,指的就是教师要站在启发诱导的位置上,优化教法,精心引导。为了达成选修目标,可以采用“独立阅读,共同探究”的教法,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天地中“自辨”、“自探”。先让学生自己去品味作品的情境,去琢磨作品的语言,去感受作品的美,同时倡导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然后师生一起探讨,展开多重对话,提高语文素养。至于文言词汇障碍,则要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以提高学生自己自学教材的能力。
可以设计不同课型。如《秋声赋》可以朗读,《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可以串讲,《后赤壁赋》可以探究,《兴贤》可以自读。总的来说则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言,读懂字词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读懂而读懂,这样比较不容易使学生厌学。
还可以采用专题教学,可设置传记专题、赋专题、游记专题、祭文类专题等,其中分析比较法应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做法。因为通过比较,可以促成知识的转移,巩固知识的锁链;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游记专题的文章有五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放鹤亭记》、《武昌九曲亭记》、《墨池记》、《游褒禅山记》。我们可以把这几篇文章组成一个单元。先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上着重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类比掌握各篇文章的内容结构特点,再讲读一两篇,举一反三,带动学生自行分析一篇同文体的文章。那么学完这几篇文章,学生不仅掌握了“记”这种文体的不同写法,还把握住了不同作家的游记风格:例如柳宗元的山水景物性格化、苏轼的寄寓理趣不拘常格、曾巩的严谨明洁言近旨远等。而且教师的讲解要做到“约而达”、“激而臧”(扼要、精到、讲出精华),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学生思路,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三、拓展延伸抓住基点
选修课既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那么拓展的“度”在哪里呢?是不是可以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教法,能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呢?选修课只是“选读”,拓展延伸的内容和方法都应符合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有基础性,适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因而特别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相关内容的联系,以课内为基点,在必修课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和拓宽。
对于基本阅读,我们不一定非得像必修课那样精耕细作,细大不捐,我们可以有所取舍,比如说《祭十二郎文》,虚词“其”的梳理便可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种树郭橐驼传》我们则可以词类活用作为重点,整理文言实词活用的规律。在进行选修课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勤于整理,精于归纳,具有更丰富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巩固扩展文言文知识,自主解读,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达到课程标准所预设的目标:使学生“能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初步的文言文语感”。
既然是唐宋八大家散文》的鉴赏,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不能仅仅把它当成文言语段,满足于字词句的积累与课文内容的把握,还应该把它当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去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比如就表达技巧而言,我们可以设定单元目标,如游记散文重在如何以人观物,传记散文重在如何夹叙夹议,书信散文重在如何抒写真情,议论散文重在如何缜密说理等等。我们也可以设定每一课的具体目标,比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如何托物言志,《武昌九曲亭记》如何情景交融,《送李愿归盘谷序》如何以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等等。至于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在阅读中体会作家的人生追求和胸襟怀抱,进步的社会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理解散文作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认识其意义和局限。”在教学中,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使他们由文字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观点态度,既认识到他们思想中的积极性,又认识到他们思想中的局限性,从而做到理性认识,辩证看待。
抓住了这三点,那么学生最终形成对唐宋八大家文章整体的综合感受,不枝不蔓,不琐不碎,应该不是件难事吧?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拓展。所以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不应“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下面笔者就选修系列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教学,提出相应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合理取舍突出重点
唐宋八大家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高峰和里程碑,语言自然、雅洁、畅达、富有表现力。选修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里所选的18篇文章,都属于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语言特点,还是结构特色,都值得鉴赏探究。如果在处理教材时,不分轻重主次,每篇必讲,每讲必详,结果往往是教师想面面俱到,学生却“消化不良”,师生精疲力竭。该深入的不够深入,该巩固的没有巩固,该拓展的缺乏拓展。针对这种情况,不妨可以采取优中选优的策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求得学生选修学习的深入。
首先要突出八大家中的重点作家——韩柳欧苏。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创作以明道、贯道为宗旨,以忧国忧民为归宿,不仅在思想内容为六朝以来的骈文所无法比拟,在艺术上也有卓越的造诣。他们创造性地吸收了骈文讲究对偶排比、声韵节奏的长处,使文章声调优美,句式整饬匀美而又错综多变。而且注意熔铸新词,从而创造出比骈文更完美的形式和新的文体,堪称语言艺术的典范。在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上,欧阳修更向着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方向发展;苏轼则进一步拓展了这条道路,他的散文,既有魏晋文风的自由通脱又有唐宋文的明白简练,宋代古文运动至苏轼而告胜利完成。所以把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把握了唐宋八大家的整体脉搏。同时还要突出代表作家的代表性篇目,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放鹤亭记》、《后赤壁赋》等。
与此同时要突出能力重点。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必修课中,已经读过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选修课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延伸拓展和提高。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而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轻概念,重体验,注重解读文本。例如学习《祭十二郎文》,应该先让学生了解韩愈生平。披文入情,知人论世,于是乎读其文,想见其人,想见其人,读其文,在人、文交相辉映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反复朗读,在读中加深体验,感受到:家道败落之痛、人世无常之感、内心负疚之情,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最后对作品进行审美关照,从语言、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等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品味。例如语言的贴切生动,文字的切情切“境”,语调句式的多样变化——段段变、时时变等。这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要有自己的感悟、体验,有自己的看法,能培养起鉴赏古代散文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
二、优化教法把握特点
语文教学切忌以尽快完成教材为满足,也不能囿于串讲课文的单一程式,应注意方法。《学记》中所说的“开而弗达”和”君子之教喻也”,指的就是教师要站在启发诱导的位置上,优化教法,精心引导。为了达成选修目标,可以采用“独立阅读,共同探究”的教法,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天地中“自辨”、“自探”。先让学生自己去品味作品的情境,去琢磨作品的语言,去感受作品的美,同时倡导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然后师生一起探讨,展开多重对话,提高语文素养。至于文言词汇障碍,则要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以提高学生自己自学教材的能力。
可以设计不同课型。如《秋声赋》可以朗读,《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可以串讲,《后赤壁赋》可以探究,《兴贤》可以自读。总的来说则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言,读懂字词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读懂而读懂,这样比较不容易使学生厌学。
还可以采用专题教学,可设置传记专题、赋专题、游记专题、祭文类专题等,其中分析比较法应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做法。因为通过比较,可以促成知识的转移,巩固知识的锁链;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游记专题的文章有五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放鹤亭记》、《武昌九曲亭记》、《墨池记》、《游褒禅山记》。我们可以把这几篇文章组成一个单元。先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上着重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类比掌握各篇文章的内容结构特点,再讲读一两篇,举一反三,带动学生自行分析一篇同文体的文章。那么学完这几篇文章,学生不仅掌握了“记”这种文体的不同写法,还把握住了不同作家的游记风格:例如柳宗元的山水景物性格化、苏轼的寄寓理趣不拘常格、曾巩的严谨明洁言近旨远等。而且教师的讲解要做到“约而达”、“激而臧”(扼要、精到、讲出精华),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学生思路,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三、拓展延伸抓住基点
选修课既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那么拓展的“度”在哪里呢?是不是可以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教法,能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呢?选修课只是“选读”,拓展延伸的内容和方法都应符合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有基础性,适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因而特别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相关内容的联系,以课内为基点,在必修课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和拓宽。
对于基本阅读,我们不一定非得像必修课那样精耕细作,细大不捐,我们可以有所取舍,比如说《祭十二郎文》,虚词“其”的梳理便可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种树郭橐驼传》我们则可以词类活用作为重点,整理文言实词活用的规律。在进行选修课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勤于整理,精于归纳,具有更丰富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巩固扩展文言文知识,自主解读,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达到课程标准所预设的目标:使学生“能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初步的文言文语感”。
既然是唐宋八大家散文》的鉴赏,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不能仅仅把它当成文言语段,满足于字词句的积累与课文内容的把握,还应该把它当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去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比如就表达技巧而言,我们可以设定单元目标,如游记散文重在如何以人观物,传记散文重在如何夹叙夹议,书信散文重在如何抒写真情,议论散文重在如何缜密说理等等。我们也可以设定每一课的具体目标,比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如何托物言志,《武昌九曲亭记》如何情景交融,《送李愿归盘谷序》如何以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等等。至于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在阅读中体会作家的人生追求和胸襟怀抱,进步的社会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理解散文作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认识其意义和局限。”在教学中,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使他们由文字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观点态度,既认识到他们思想中的积极性,又认识到他们思想中的局限性,从而做到理性认识,辩证看待。
抓住了这三点,那么学生最终形成对唐宋八大家文章整体的综合感受,不枝不蔓,不琐不碎,应该不是件难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