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注定又是一个中国电影票房“野蛮生长”的年份。
截至九月初,全国票房破300亿大关,已超2014年全年票房(296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国票房204亿元,同比增长48.9%!再往前看十年,从2005年到2014年,全国票房从20.46亿元增至296.39亿元,且维持每年30%的“野蛮生长”。业界普遍认为,今年票房大决算时,400亿元大关将被轻松跨越。
“票房神话”似乎成为近几年中国电影的一个耀眼的关键词,时不时地就会冒出一部票房高得让人看不懂的影片,而且一部比一部“离谱”,登峰造极之作当属今年9月16日下档的刷新无数项票房纪录的国产片《捉妖记》,该片狂收24.38亿元票房,一举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这也意味着被进口片长期霸占的票房冠军的宝座,如今终于历史性地易主国产片。而动画电影的票房冠军,亦被今年暑期档的国产动画片《大圣归来》以9.5亿元的票房佳绩从《功夫熊猫2》(6.1亿元)手中夺下。
从票房纪录的更新速度来看,《变形金刚4》刷新《阿凡达》的票房纪录用了长达四年半时间,而《速度与激情7》改写《变形金刚4》的票房纪录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而《捉妖记》只让《速度与激情7》当了短短三个月的票房纪录保持者。虽然很多人质疑《捉妖记》延长档期搞所谓“公益场”的种种做法有胜之不武的嫌疑,但这样一部中等规模投资的国产喜剧与好莱坞大片的票房至少可以说“有得一拼”,这无论如何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一大进步。
一些好莱坞观察家认为,中国电影市场未来五年内将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而美国《好莱坞报道》则预言“目前已居全球第二的中国票房将在2018年取代北美”。无论是三年还是五年,“赶英超美”似乎已无悬念。
作为电影繁荣的最新印证,曾经被冷落多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今年火爆异常,许多场次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剧作家王兴东感慨,这种盛况让他想起年轻时全民投票金鸡百花奖的“大众电影”的火红年代。
各种迹象表明,如今中国电影市场正进入“野蛮生长”期,正日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影票仓”,在如此大好形势下,中国电影人在欢欣鼓舞之余,却也不乏冷静思考:票房井喷背后有多大程度倚仗影片内容,多大程度是依靠市场波动?又有多大程度是借助“O2O”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改变人们的观影习惯而带来的红利?中国电影快速成长背后的动力、继续发展所需的耐力和领先世界依靠的潜力又都来自何处?
“小镇青年”偏爱青春爱情片
陈咏(北京电影学院创意媒体学院讲师):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类型电影的发展在当下中国内地尚不健全,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商业地产的开发,依附于购物中心的电影院在我国三四线城市得到长足发展,于是青春爱情片这种投资风险较小的电影类型终于在“小镇青年”身上获得了共鸣和喜爱。其次,由于我国三四线城市年轻人的文化消费方式较为单一,话剧演出和体育赛事等相对较少,或者根本没有,于是那些被网络文化和手机视频熏陶长大成人的八〇后、九〇后的“小镇青年”,往往将去影院观影作为自己的首选娱乐方式。此外,由于我国三四线城市相对闭塞,中小学校园的封闭式管理和两性情感教育的缺失,从而使得这些被称作“小镇青年”的年轻人对国产青春爱情片有着一种本能的渴望和喜爱。
青年观众重塑电影主流消费模式
刘帆(西南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不断创造新的经济与文化景观,“看电影”重新成为主流的娱乐休闲方式。19至30岁、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青年构成了电影的主体观众,而这一批青年观众的网络化生存、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和重塑着电影的主流消费模式,他们对于电影的需求、态度及其消费模式,代表了当下中国电影观众的主流意见。对这些需求、态度和意见的研究无疑对中国电影的工业形态与文化模态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民营公司成为影市产业中流砥柱
周斌(复旦大学教授):近年来,民营影视公司已成为中国影视产业和影视创作的中流砥柱,在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当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小规模民营影视公司的生存状况、发展前景及其应对策略,不仅直接关系到这些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关系到中国影视产业能否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以及影视创作水平能否得以有效提升等问题。中小规模民营影视公司既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努力创建企业品牌,也要注重确保作品的艺术品质,努力争取多出精品佳作;既要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不断完善企业的体制机制,也要坚持以创新求发展,以质量求市场的正确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发展、做大做强。
中国动画更大潜力需要挖掘
赵远(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近年来动画电影似乎又回到了大银幕,《冰雪奇缘》横扫世界在全球创造超过1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借助这部影片老牌动画品牌迪斯尼又焕发新生。另一方面,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迅速,更大的潜力需要挖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被称为动画业标杆产品的《魁拔》系列在坚持7年的发展后,宣布暂停该系列电影的制作。研究《魁拔》系列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动画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提供借鉴的案例。
“互联网+”改变电影生态圈
刘藩(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目前,我国的电影产业链正在因为互联网的介入而被重塑。未来,在“互联网+”的辅助下,电影产业的生态圈会持续优化,电影产业的产业链竞争会升级为生态圈竞争。有了互联网的加持,本土电影产业面对好莱坞的竞争,将不仅仅是电影产品的竞争、企业的竞争,还将是以本土用户为基础的电影生态圈的竞争。在“互联网+”的变革之下,泛娱乐生态圈以及其中的电影生态圈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生态圈再生的趋势。“互联网+”的“连接一切”将造就纷繁复杂的电影生态圈。用户思维催生中国电影与本土观众的沟通共鸣能力。
电影媒介塑造新的“日常” 项仲平(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全球传播格局中两个最为显著的变动趋势:一是随时、随地、随心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与渗透;一是本土话语、本土意识崛起下,新传播形态带来的社会变迁与汇聚。两相结合,伴随“互联网+”时代的迈进中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从全球到本土更为广泛的传播趋势。作为现代文化建构的重要部分,当电影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塑造新的“日常”时,我们看到它正决定性地改变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改变人们想象自我和想象世界的方式,成为担负时代使命,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丰富人民内在精神需求,满足对外传播民族文化内涵,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使电影营销进入新时代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产业全面介入电影产业,使中国电影的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思维下的中国电影产业较传统电影产业呈现出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中国电影资本运作发生了新变,具体体现为产业之间的并购以及出现了以众筹为主的投融资新模式;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的推广层面也在电商预售等新的营销方式的推动下呈现出新变,“互联网+”使中国电影的营销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互联网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产业也存在着新的问题,如互联网电影企业内容资源匮乏、对外传播中的某种急功近利以及大数据对电影创作的操控等,这都需要业界认真研究,及时提出对策。
互联网使电影产业扩大发展空间
张智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互联网公司投资中国电影产业,扩大了中国电影产业投资与融资的渠道。互联网让普通人用众筹方式投资中国电影逐步成为现实。互联网传播中国电影,扩大了中国电影市场,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互联网推动了电影植入广告的发展与完善。互联网提高了人们媒介思维的能力,使中国电影产业扩大了发展的空间。互联网催生了网络电影的出现与发展,使中国电影产业增加了新的内容。
电影营销要到互联网中寻找观众
周怡(淄博大学文学院):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一种“超快速消费品”,营销在其产业链上的价值日益凸显。一个社会网络的时代,人人都在寻求社会存在感,电影核心观众对互联网的依赖比例明显高于传统媒体,以人为本的营销要到互联网中寻找用户。善用社会化媒体营销,将社会化的营销思维渗透到电子商务中,渗透到线上线下的联合营销中,是新媒体时代电影营销不可或缺的思路。
电商介入电影可能带来业态重组
舒克(电影业内人士):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互联网+”流行的高潮时期,电影市场拥抱互联网、与互联网联姻,是一条不能回避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以往业界没有想到的问题与变化,比如已经习惯的运作模式有可能被新的机制所取代,比如有可能出现的业态重组等等。有一点是肯定的,电商介入电影,其渗透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对固有业态的改变,不可逆转。但这种改变,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形成更真实、更便捷的国际化进程,具有更佳效果!
中韩电影合作以期互补共赢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近年来,韩国本土电影遭遇市场狭小的瓶颈,寻求突破。中国电影产业强势增长。中国电影产业与韩国电影产业比,市场大、资金雄厚、出品数量多、国家支持力度大,当然管得也多。相较于韩国的国力、人口、电影人的数量和产业资本而言,中国电影工业在某些方面需要向韩国电影学习。中国电影除了制片制度、明星制等存在问题之外,相较之下,韩国电影在题材和类型丰富多元性方面也存在明显优势。因此中韩电影合作是条路径,韩国电影业具有人才优势和剧本优势,中国的市场优势和资本优势更为明显,寻找互补共赢模式,是中韩电影合作的当然主题。
中国特色的电影市场初步建立
赵宁宇(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市场不电影,无电影不市场。因为有了市场,华语电影走出了困境,接连造就票房神话,不仅迅速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甚至在2015年创造了单月超过北美的票房纪录。因为有了电影,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四面开花,风格轮动,中国特色的电影市场初步建立。几多恐惧,几多安慰,几多想象。随之其后的,是大批业外资金、人员跑步入场,温度骤升,炙烤电影。游资热钱的涌入,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推手,拓展了电影运作的思维方式,改变了电影的内容和质量,也产生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产业的发展自有规律可循,但其间的种种异象,却又呈现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状态,在激烈的市场博弈中,电影产业的本体亦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异。
票房险胜不能代表整体水平
蒲剑(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关于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票房之争,既是一个经济话题,也是一个政治话题。中国民族电影的勃兴不仅是电影人的愿景,也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中华文化,提振民族自信的重要载体。尽管这些年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总是险胜好莱坞电影,但国产电影的整体水平与好莱坞电影质量的差距,电影人还是有共识的。我国电影制作专业人才目前存在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少技能型、技术性的管理人才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电影人才培养模式和行业组织管理模式,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电影理论研究亟需创新丰富和深化
梁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电影创作是电影灵魂与价值所在,它的生态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发展程度息息相关。相比之下,与之关联的电影理论研究,在近些年相对迟滞于电影创作及市场的发展节奏,整体仍停留在现象报告和整合分析的层面,无法促进电影创作达到新的飞跃和内在精神的提升。但是,电影理论现状的低迷并不能削弱其指导地位和核心作用,相反,电影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应该更加重视理论的自身创新、丰富和深化,对市场发展与波动作出合理规划和预判,使之更趋良性发展,引导、推动电影创作呈现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一带一路”给西部电影带来历史契机
王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下,“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的勃兴势在必行。中国西部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其典型的地域景观影像化呈现的背后有着独特的人文历史视域和社会心理症候,体现着对特定地域、文化、社会的现代性思考,随着“一带一路”宏观政策的调整给西部电影带来了新的历史契机,结合“一带一路”经济带地理位置的优势,西部电影作为华夏民族精神和文化载体的重要文本,在参与国际交流的过程当中,一方面积极输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对自我身份进行再度确认;另一方面竞争必然带来文化产业的调整和升级,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截至九月初,全国票房破300亿大关,已超2014年全年票房(296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国票房204亿元,同比增长48.9%!再往前看十年,从2005年到2014年,全国票房从20.46亿元增至296.39亿元,且维持每年30%的“野蛮生长”。业界普遍认为,今年票房大决算时,400亿元大关将被轻松跨越。
“票房神话”似乎成为近几年中国电影的一个耀眼的关键词,时不时地就会冒出一部票房高得让人看不懂的影片,而且一部比一部“离谱”,登峰造极之作当属今年9月16日下档的刷新无数项票房纪录的国产片《捉妖记》,该片狂收24.38亿元票房,一举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这也意味着被进口片长期霸占的票房冠军的宝座,如今终于历史性地易主国产片。而动画电影的票房冠军,亦被今年暑期档的国产动画片《大圣归来》以9.5亿元的票房佳绩从《功夫熊猫2》(6.1亿元)手中夺下。
从票房纪录的更新速度来看,《变形金刚4》刷新《阿凡达》的票房纪录用了长达四年半时间,而《速度与激情7》改写《变形金刚4》的票房纪录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而《捉妖记》只让《速度与激情7》当了短短三个月的票房纪录保持者。虽然很多人质疑《捉妖记》延长档期搞所谓“公益场”的种种做法有胜之不武的嫌疑,但这样一部中等规模投资的国产喜剧与好莱坞大片的票房至少可以说“有得一拼”,这无论如何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一大进步。
一些好莱坞观察家认为,中国电影市场未来五年内将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而美国《好莱坞报道》则预言“目前已居全球第二的中国票房将在2018年取代北美”。无论是三年还是五年,“赶英超美”似乎已无悬念。
作为电影繁荣的最新印证,曾经被冷落多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今年火爆异常,许多场次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剧作家王兴东感慨,这种盛况让他想起年轻时全民投票金鸡百花奖的“大众电影”的火红年代。
各种迹象表明,如今中国电影市场正进入“野蛮生长”期,正日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影票仓”,在如此大好形势下,中国电影人在欢欣鼓舞之余,却也不乏冷静思考:票房井喷背后有多大程度倚仗影片内容,多大程度是依靠市场波动?又有多大程度是借助“O2O”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改变人们的观影习惯而带来的红利?中国电影快速成长背后的动力、继续发展所需的耐力和领先世界依靠的潜力又都来自何处?
“小镇青年”偏爱青春爱情片
陈咏(北京电影学院创意媒体学院讲师):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类型电影的发展在当下中国内地尚不健全,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商业地产的开发,依附于购物中心的电影院在我国三四线城市得到长足发展,于是青春爱情片这种投资风险较小的电影类型终于在“小镇青年”身上获得了共鸣和喜爱。其次,由于我国三四线城市年轻人的文化消费方式较为单一,话剧演出和体育赛事等相对较少,或者根本没有,于是那些被网络文化和手机视频熏陶长大成人的八〇后、九〇后的“小镇青年”,往往将去影院观影作为自己的首选娱乐方式。此外,由于我国三四线城市相对闭塞,中小学校园的封闭式管理和两性情感教育的缺失,从而使得这些被称作“小镇青年”的年轻人对国产青春爱情片有着一种本能的渴望和喜爱。
青年观众重塑电影主流消费模式
刘帆(西南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不断创造新的经济与文化景观,“看电影”重新成为主流的娱乐休闲方式。19至30岁、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青年构成了电影的主体观众,而这一批青年观众的网络化生存、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和重塑着电影的主流消费模式,他们对于电影的需求、态度及其消费模式,代表了当下中国电影观众的主流意见。对这些需求、态度和意见的研究无疑对中国电影的工业形态与文化模态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民营公司成为影市产业中流砥柱
周斌(复旦大学教授):近年来,民营影视公司已成为中国影视产业和影视创作的中流砥柱,在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当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小规模民营影视公司的生存状况、发展前景及其应对策略,不仅直接关系到这些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关系到中国影视产业能否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以及影视创作水平能否得以有效提升等问题。中小规模民营影视公司既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努力创建企业品牌,也要注重确保作品的艺术品质,努力争取多出精品佳作;既要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不断完善企业的体制机制,也要坚持以创新求发展,以质量求市场的正确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发展、做大做强。
中国动画更大潜力需要挖掘
赵远(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近年来动画电影似乎又回到了大银幕,《冰雪奇缘》横扫世界在全球创造超过1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借助这部影片老牌动画品牌迪斯尼又焕发新生。另一方面,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迅速,更大的潜力需要挖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被称为动画业标杆产品的《魁拔》系列在坚持7年的发展后,宣布暂停该系列电影的制作。研究《魁拔》系列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动画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提供借鉴的案例。
“互联网+”改变电影生态圈
刘藩(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目前,我国的电影产业链正在因为互联网的介入而被重塑。未来,在“互联网+”的辅助下,电影产业的生态圈会持续优化,电影产业的产业链竞争会升级为生态圈竞争。有了互联网的加持,本土电影产业面对好莱坞的竞争,将不仅仅是电影产品的竞争、企业的竞争,还将是以本土用户为基础的电影生态圈的竞争。在“互联网+”的变革之下,泛娱乐生态圈以及其中的电影生态圈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生态圈再生的趋势。“互联网+”的“连接一切”将造就纷繁复杂的电影生态圈。用户思维催生中国电影与本土观众的沟通共鸣能力。
电影媒介塑造新的“日常” 项仲平(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全球传播格局中两个最为显著的变动趋势:一是随时、随地、随心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与渗透;一是本土话语、本土意识崛起下,新传播形态带来的社会变迁与汇聚。两相结合,伴随“互联网+”时代的迈进中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从全球到本土更为广泛的传播趋势。作为现代文化建构的重要部分,当电影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塑造新的“日常”时,我们看到它正决定性地改变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改变人们想象自我和想象世界的方式,成为担负时代使命,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丰富人民内在精神需求,满足对外传播民族文化内涵,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使电影营销进入新时代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产业全面介入电影产业,使中国电影的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思维下的中国电影产业较传统电影产业呈现出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中国电影资本运作发生了新变,具体体现为产业之间的并购以及出现了以众筹为主的投融资新模式;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的推广层面也在电商预售等新的营销方式的推动下呈现出新变,“互联网+”使中国电影的营销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互联网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产业也存在着新的问题,如互联网电影企业内容资源匮乏、对外传播中的某种急功近利以及大数据对电影创作的操控等,这都需要业界认真研究,及时提出对策。
互联网使电影产业扩大发展空间
张智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互联网公司投资中国电影产业,扩大了中国电影产业投资与融资的渠道。互联网让普通人用众筹方式投资中国电影逐步成为现实。互联网传播中国电影,扩大了中国电影市场,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互联网推动了电影植入广告的发展与完善。互联网提高了人们媒介思维的能力,使中国电影产业扩大了发展的空间。互联网催生了网络电影的出现与发展,使中国电影产业增加了新的内容。
电影营销要到互联网中寻找观众
周怡(淄博大学文学院):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一种“超快速消费品”,营销在其产业链上的价值日益凸显。一个社会网络的时代,人人都在寻求社会存在感,电影核心观众对互联网的依赖比例明显高于传统媒体,以人为本的营销要到互联网中寻找用户。善用社会化媒体营销,将社会化的营销思维渗透到电子商务中,渗透到线上线下的联合营销中,是新媒体时代电影营销不可或缺的思路。
电商介入电影可能带来业态重组
舒克(电影业内人士):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互联网+”流行的高潮时期,电影市场拥抱互联网、与互联网联姻,是一条不能回避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以往业界没有想到的问题与变化,比如已经习惯的运作模式有可能被新的机制所取代,比如有可能出现的业态重组等等。有一点是肯定的,电商介入电影,其渗透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对固有业态的改变,不可逆转。但这种改变,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形成更真实、更便捷的国际化进程,具有更佳效果!
中韩电影合作以期互补共赢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近年来,韩国本土电影遭遇市场狭小的瓶颈,寻求突破。中国电影产业强势增长。中国电影产业与韩国电影产业比,市场大、资金雄厚、出品数量多、国家支持力度大,当然管得也多。相较于韩国的国力、人口、电影人的数量和产业资本而言,中国电影工业在某些方面需要向韩国电影学习。中国电影除了制片制度、明星制等存在问题之外,相较之下,韩国电影在题材和类型丰富多元性方面也存在明显优势。因此中韩电影合作是条路径,韩国电影业具有人才优势和剧本优势,中国的市场优势和资本优势更为明显,寻找互补共赢模式,是中韩电影合作的当然主题。
中国特色的电影市场初步建立
赵宁宇(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市场不电影,无电影不市场。因为有了市场,华语电影走出了困境,接连造就票房神话,不仅迅速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甚至在2015年创造了单月超过北美的票房纪录。因为有了电影,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四面开花,风格轮动,中国特色的电影市场初步建立。几多恐惧,几多安慰,几多想象。随之其后的,是大批业外资金、人员跑步入场,温度骤升,炙烤电影。游资热钱的涌入,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推手,拓展了电影运作的思维方式,改变了电影的内容和质量,也产生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产业的发展自有规律可循,但其间的种种异象,却又呈现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状态,在激烈的市场博弈中,电影产业的本体亦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异。
票房险胜不能代表整体水平
蒲剑(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关于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票房之争,既是一个经济话题,也是一个政治话题。中国民族电影的勃兴不仅是电影人的愿景,也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中华文化,提振民族自信的重要载体。尽管这些年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总是险胜好莱坞电影,但国产电影的整体水平与好莱坞电影质量的差距,电影人还是有共识的。我国电影制作专业人才目前存在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少技能型、技术性的管理人才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电影人才培养模式和行业组织管理模式,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电影理论研究亟需创新丰富和深化
梁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电影创作是电影灵魂与价值所在,它的生态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发展程度息息相关。相比之下,与之关联的电影理论研究,在近些年相对迟滞于电影创作及市场的发展节奏,整体仍停留在现象报告和整合分析的层面,无法促进电影创作达到新的飞跃和内在精神的提升。但是,电影理论现状的低迷并不能削弱其指导地位和核心作用,相反,电影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应该更加重视理论的自身创新、丰富和深化,对市场发展与波动作出合理规划和预判,使之更趋良性发展,引导、推动电影创作呈现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一带一路”给西部电影带来历史契机
王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下,“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的勃兴势在必行。中国西部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其典型的地域景观影像化呈现的背后有着独特的人文历史视域和社会心理症候,体现着对特定地域、文化、社会的现代性思考,随着“一带一路”宏观政策的调整给西部电影带来了新的历史契机,结合“一带一路”经济带地理位置的优势,西部电影作为华夏民族精神和文化载体的重要文本,在参与国际交流的过程当中,一方面积极输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对自我身份进行再度确认;另一方面竞争必然带来文化产业的调整和升级,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