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的温度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rg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义德曾在《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中写道:“今天世界一切文化都是混合体,都杂有异质的、高度分殊的因子,没有一个文化是单一而纯粹的。”然而,作为高密度的文化集合,诗歌以凝练的语言和深远的意蕴最大程度上承担起其载体职责,这种混合着历史、政治、文化等诸多要义的文体实际上指示着历史和未来。在诗歌的峰仞上,儿童诗无疑是最具纯粹性和探旨性的。可以说,在少年时代,读懂一首儿童诗,便解密了诗人寄寓其中的幽微心绪,也在一定意义上解码了成长与性情的古老基因。但不得不正视的是,读懂一首儿童诗远比读懂一首成人诗歌更加困难!
  王宜振的新著《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的出版,让儿童诗坛与诗教工作者感到振奋。上下两卷的著作凝结着作者几十年诗歌创作与诗教思考的结晶,以一种丰沛的延展力和搭建在深刻见解上的巧妙分析使得读者具有了一种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和认知维度。开诚布公地说,这本书在当下诗歌教材良莠不齐的出版环境中,独树一帜,作者凭借着深厚的诗歌功底与才华横溢的辨识力度,结合缜密的逻辑思考,张弛有度地将诗歌教育融会贯通并整合优化,打造了精品中的范本。
  诗歌教育首先要以诗歌为前提,教育作为目的。这便要求作者能够对诗歌有深刻的洞见和敏锐性,同时对教育有着独到的实践能力。王宜振几十年的诗歌创作经历使他在一个绝对的高度上具有了书写诗教范本的权威性。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王宜振的诗歌广泛见诸《人民日报》《诗刊》《儿童文学》等顶级刊物,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出版发行了大量诗集,更有四十余篇作品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等正式教材。他的大量诗歌都可以说是高水平的创作和诗性教育、语文教育的双重鸣奏。有识见的专业读者可以明确地看出,《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呈现出了作者写作的缘起:因为真正懂得诗的精粹,所以才能真正讲出诗歌的韵味,才能够让诗歌教育在真正意义上摆脱流于表面的肤浅层次,直击诗歌与教育的内核。
  选择真正的优秀作品,将真的诗剖析给读者。
  《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之所以兼具在场感与经典特征,一大重要特点便是作者选取的诗歌范本均为真正优秀的诗作,余光中的《枫叶》、谷川俊太郎的《河流》、金波的《鸟巢》、凡·黑尔的《根》、李汉荣的《早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大量的优秀诗作文本标志着作者在诗歌领悟上的深厚功底与诗教实践上的远大抱负。作者所选择的这些诗作早已摆脱了儿童诗的局限,然而又在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朗诵诗、童话诗、寓言诗等多种诗歌类型上全面地展现了解读诗歌的多种方法、感悟诗歌的多种方式。从内部着手的诗歌教育使得王宜振摆脱了僵化的诗教模式,打造了一个更具难度的书写范式,从诗歌本身出发,从美感入手,抵达教育的目的。
  从浅近到深邃,涓滴汇海地呈现诗教的磅礴气势。
  《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有别于图书市场上的其他诗教读本的一大特征在于专业性与普适性,因此该著具备了教材的特质。作者用了三章的篇幅来解决困扰诗歌读者(无论少年读者亦或是成人读者)的本质问题,即“什么是诗歌”“我们为什么要去读诗”和“诗歌的审美视点”。这三章内容的含金量与意义在于为诗歌教育甚至诗歌教学搭建一个扎实的基础,绝不泛泛而谈的风格,拒绝人云亦云的观点,使著作内容稳健而灵动,充满了思考与智慧的光泽。《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的章节安排由浅入深,诗人的语言本就不可估量,加之多年的打磨,使得文本在审美性上呈现出如虹的气势,这与诗教的目的相辅相成。培植参天大树的元素即为土壤、水、阳光,而王宜振用优秀的诗作文本培土、用恰切的讲授为涓涓细流进行浇灌、再结合作为诗人本身散放出的诗性与纯粹为阳光照耀,合力培植少年的诗性人生。
  授之以渔,指点干预,传递诗歌精华。
  王宜振从事诗歌创作与诗歌教育数十年,“挥剑三十年,始成铸剑师”。在这本新著《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中,王宜振倾囊而谈,授之以渔,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将艰涩的理论与多年所得熔铸成开刃之剑,避免繁难,直指剑气,在指点干预的过程中,领航诗歌探索的航程。在分析晓禾的《母亲的来信》时,作者讲到:
  “写母亲,怎么写?如果仅仅用文学的语言,也只能写成一篇散文。如果写成一首诗,又该怎样去写?我们知道,诗是内视点文学,诗是心灵的文学,它的第一步是实现语言的非语言化。何谓非语言化呢?就是语言意味强化,意义弱化。也就是将它的体验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表意功能弱化到最大限度。这首诗,从母亲的来信写起……”
  这段精彩的讲述从诗歌的本质特征讲起,娓娓道来,结合具体的步骤分析如何解读一首好的诗歌,隐含着如何写好一首诗歌,这是作者透露给读者的强大信息量,也正因此,这本书可以适合多年龄段、多学习背景的人长久品读。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后文中,以该理论解读了选取的这首诗歌,又使理论柔化成了实践,让那些原本艰深的观点具有了习得的可能。
  与此同时,作者还悉心为读者选取了一系列可供解读的优秀文本,列在章节之后,并提出与前文讲述相关照的问题,以问题带领读者重新分析诗歌,借以完成诗教的巩固,同时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作者所讲述的内容具有的强大普适性。
  王宜振在《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中坚持了一种有难度又有趣味、有高度又有实践性的书写方式,将诗歌教育点面结合地搭建成一个艺术的苗圃,让渴望诗的灵魂得以萌发。从事诗歌创作多年的老诗人,开始着笔写下诗歌教育普及读本的那个片刻,我們便可以感受到一名真诗人的宏伟情怀,为了诗歌,更为了下一代,放弃好走的路而选择一条满是风景也确实充满坎坷的新道路,这多么令人敬佩!
  《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似乎可以看做是王宜振在诗坛的新宣言:为了诗歌,为了孩子,而今迈步从头越!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其他文献
伴随大武汉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原本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江汉区唐家墩街道西桥社区,如今已是繁华闹市。  沧桑巨变,也给西桥社区带来了复杂的管理难题。这里不仅有高档住宅、精品写字楼、流光商厦,也有城中村私房、破产企业宿舍,目前仍有多处改建、市政等工程在进行。复杂的环境曾经给西桥社区带来过阵痛,但现在这里的管理井井有条、居民生活其乐融融,呈现出一派“平安家园、和谐家园、幸福家园”的美好气象。  新气象的产生
洪义是我的学长,二十年前是大学的学霸,二十年后已是载誉无数的历史教学界名师,可喜可贺。  学长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苦心孤诣,大学时因勤于笔耕而获名生(作家)奖,工作后博览群书,磨穿铁砚,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课程论、历史教学等方面深入研究,形成了独特见解,一部部基于实践的著作,一篇篇追求卓越的文章广为人知,真乃“春风化雨花千树,硕果累累傲金秋”。  《“情思历史”教学概论》是洪义兄又一理论性
刚刚“收宫”的今年二轮巡视,首次采用的新表述最多,如首提“靠山吃山”、“打干亲”、“一家两制”、“参教信教”、“参与群体性事件”等。此外还有“权色交易”、“小圈子”,以及“能人腐败”、“为情妇经商谋利提供方便”、“山头主义”、“玩风重”等。   过去在讲话、报告中没有出现这么多的新鲜词,有的只是希望式、委婉式、点到为止式的语言,如“不够”、“需进一步”等词语屡见不鲜。如“进一步加强学习”,即使学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2014年换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新广出发〔2014〕59号)要求,经我社认真审核,下列人员符合申领换发新闻记者证的范围和资质条件,现将名单公示如下,并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2014年12月5日~12月12日。  申请换发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  何四新、肖华良、胡艳华、李新龙、罗先锋、陈兰芬、黎家智、黄洁、李薇、刘娅兰、尹松、王道勇  如对以上申请换发记者证人员的资格
一个仅由15名党员成立的流动党支部,却成为了万名江陵籍外出务工人员的“主心骨”;一个不足80平米的办公阵地,却成为了当地政府的“协调部”。2012年9月,经过湖北江陵和浙江黄岩两地组织部门的积极努力,江陵籍流动人口党支部在黄岩区南城街道正式挂牌成立。近两年来,在两地党委的领导下,该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真情服务江陵老乡,全力配合当地政府,积极开展维权、计生、维稳等工作,撑起了服务型流动党
一、概念·流变  与“文言文”相对的概念是“白话文”,与“文言”相对的概念是“白话”。白话指的是唐宋以来在北方话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汉语普通话,白话文是汉语普通话的书面表达形式;文言则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古代汉族人民说的话我们现在是不可能听见的,只能读到古代留传下来的文字,这就是文言文。一般来说,文言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古文言(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文言(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文
一、问题的出现  《老王》这篇课文并不难,但要出彩并不容易。通过反复阅读,查阅参考资料,我把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梳理内容、品味语言、体味作者的平民情怀。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接下来就是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既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要和我校倡导的“智慧课堂”相契合,还要体现出强化班的创新教学特点,要做到这些,还真有点挑战性。  二、问题的解决  对应教学目标
每每秋风吹过故乡的山脉,乌桕叶像火焰一样在山野燃烧。  最美的风景里,唤回最美丽遐思的乌桕树。一到秋天,就开始红红黄黄了起来,五彩缤纷的叶片点缀大山炫丽的色彩,一树树、一片片灿烂。飘荡着多少童稚的天真和浪漫啊。  故乡的山坡上,田野中,山垸边,溪水旁。深秋随处可见乌桕叶红红地燃烧,也有黄黄的璀灿,耀眼的光芒和霞光,辉煌一片片天地,所以人们多称乌桕树为红叶,与枫叶一样红红地炫丽在山中。只有山里孩子知
罗兰·巴特曾在一本杂志的“符号学专号”引言中说道:“我们一转入具有真正社会学深度的(符码)总体,就会再次遭逢语言。”可将此作为“巨婴”的社会学意蕴在语言方面深刻投射的注脚,或者说当我们抽取“巨婴”社会学上的内容做标本式的观察,也难以回避它归宿于“巨婴”这一语词躯壳的强烈愿望——这不是“巨婴”一词能指的解放,而是所指的“强权”——入木三分的刻画,早已铺平它符号化的路径。这是社会和语言“合谋”的结晶,
我们坐在时间的肩上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却又越过我们的肩似水流年、光阴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我当村官已经两年多了,在异乡工作的这两年,让我收获颇多。虽然有人说:“人早晚都得在岁月中溺毙,人往往是越活越寂寞,日子越来越凄凉。”但我觉得:有爱的路上就有勇气,有梦的人生便不觉得寒冷。   我是湖北京山人,2012年8月,我怀揣着对新工作的梦想,来到随县吴山镇担任联华村村主任助理,当时心想:无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