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光荣责任,应具有仁爱之心。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用仁爱之心教育学生、管理班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自己的一些做法及体会总结如下:
一、以仁爱之心培养干部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联络班主任和学生的纽带,是班级工作的核心,他们的表率作用集中体现出班级的风貌。班主任重视班干部队伍的建设,不只是信任和使用,更重要的是关心,培养和超出一般同学的严格要求。我班的于子成同学思想活跃,上进心强,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出于对他的喜爱和信任,我让他当了班长,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他的缺点也像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他不拘小节,不能以身作则,管同学,同学不服,他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批评教育过,也失望动摇过,甚至怀疑当初让他当班长的选择是否是个“错”,但最终还是出于对他素质的了解和对其前途的关心不忍放弃。玉不琢不成器,我下决心要把这块玉雕琢成一件有价值的作品。有一次,在教室我对他工作的失误和自身的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他哭了,虽没讲什么,但并不服气。我感到我的教育他并没有理解,感到师生之间有明显的隔阂。放学后,我把他留下来,又进行了一次谈话。我清楚的记得是这样开头的:“你知道马俊仁吗?”他说:“知道”。我又问:“你知道马俊仁是怎样训练马家军的吗?”话刚说到这儿,他立刻领会了老师的良苦用心,高兴地说:“老师,我明白了”。我趁热打铁:“老师的批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你在老师面前是个有力助手,在同学之中你是个榜样。”理解是化解矛盾的良药。从此,她身上有了明显的变化,成了班级各项工作的带头人。
二、以仁爱之心转变差生
差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完成,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差生转化工作是艰巨的和长期性的。俗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差生转化往往是十分耕耘,一份收获,但只要有收获,就要做下去。下面是转化差生的三部曲:
(1)信任。信任是差生转化的一剂良药,是沟通师生感情的基础。我班有位男同学,在以前的班级表现很不好,在社会上组织一帮,在同学中以拳头“称霸”。自从我接班后,没有追究他的过去。从心理上分析,换了新老师,他希望自己有个好的开端,他可能比一般同学更注意班主任对自己的第一印象。作为转变他工作的第一步,我让他当了小队长。一是让他自觉进行行为控制,二是感受到班主任的信任。事实证明,这种安排对他后来的转变是多么重要。他的进步,家长承认,同学们也是公认的。
(2)帮教。对差生转化,只有信任是不够的,还应有严格的教育措施。有位男生去年在校外跟别班一个同学要钱多次,事情暴露后,我非常震惊,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竟糊涂的认为,问题发生在校外,不会有事的。这件事使我感到差生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当时压力很大,怕受处分,又觉得对不起老师,产生了出走的念头。本着教育为主和对他负责的原则,我和有关教师对这事进行了妥善的处理。我们取得家长的配合,他的家长带孩子亲自登门向对方道歉并做了经济赔偿。我又找了学生本人进行几次严肃的谈话,帮他分析犯错的根源,所犯错误的性质和发展下去的严重后果。这件事的处理,教育了家长,更教育了学生本人。
(3)于细微处见真情。对差生的关心既有思想上的,又有生活上的。对其进行及时地表扬,强化积极因素,这是思想上的关心,对差生更应注意感情交流和生活上的关心。有病时送上几粒药,空闲时唠上几句家常话,衣服不整时提醒一下,有不会的作业请老师辅导,方便时到他们的家坐坐。老师在做这些事时,没感觉出什么,但学生正是从这一件件小事中认识了老师,了解了老师的为人,产生了亲近和信任感,从而做到了“亲其情而信其道”。
三、以仁爱之心关心帮助他人,师生共谱友情曲
引导学生以仁爱之心关系帮助他人,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容之一,我有意识地号召成立学雷锋小组,开展给学生落户活动,学生常年坚持学雷锋,人人争做活雷锋,同学之间出现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局面。我还号召同学们多读几本好书,听英雄人物做报告,召开有意义的主题班会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都是很好的途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具体行为,是同学们感受到美德就在班级,在同学之中,在自己身上。“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团结、友爱和互相关心。
四、以仁爱之心,言传身教
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我给自己“约法三章”,即必须做到腿勤、手勤、嘴勤,务必全身心地去做班主任工作。有句俗话叫做“一个鹭鸶守一个摊”,班主任的职责就是要守好、管好、带好自己的班。腿勤,就可以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校内、校外学生有什么表现尽可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这就可以避免盲目的“发号施令”;手勤,就是把各种好、坏典型,逐日记录在册,成为班主任工作笔记,在班上建立档案袋,以便有的放矢,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嘴勤,则是勤小结、勤总结,表扬先进,批评不良倾向,苦口婆心地做个别学生的说服教育工作,达到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教师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进取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她比千言万语的口头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塑造。与此同时要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我把“教师”与“美好”联系的一起,把“育人”与“祖国”联系在一起。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我鄙视低俗,警惕庸庸碌碌,摒弃颓废、消沉,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是这样的精神世界驱动着我,激励着我生气勃勃的生活。我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在雪地上打雪球,当学生把雪球扔中我时,我笑得比学生更开心,我与学生一起玩滑梯、做游戏┉在这些活动中,我一下子会觉得自己年轻了,回到了儿童时代,这些带着浓郁稚气的,甚至伴随着“痴情”的个性色彩,是我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最好方式。有了这样的情感沟通后,学生才能把教师当成最可信赖的人,才能与教师说心底话,这也是“仁爱”的教育功能。
“仁爱”能唤起一种良知。激发一种情感,增强一种信念,它是一种人格力量。“仁爱”使我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友谊,带来班级的良好同学关系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带给我们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几年来,我带过的班级多次被市、县、镇政府评为“先进班集体”,我个人也被评为县“优秀中队辅导员”。实践证明,以仁爱之心管理班级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以仁爱之心培养干部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联络班主任和学生的纽带,是班级工作的核心,他们的表率作用集中体现出班级的风貌。班主任重视班干部队伍的建设,不只是信任和使用,更重要的是关心,培养和超出一般同学的严格要求。我班的于子成同学思想活跃,上进心强,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出于对他的喜爱和信任,我让他当了班长,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他的缺点也像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他不拘小节,不能以身作则,管同学,同学不服,他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批评教育过,也失望动摇过,甚至怀疑当初让他当班长的选择是否是个“错”,但最终还是出于对他素质的了解和对其前途的关心不忍放弃。玉不琢不成器,我下决心要把这块玉雕琢成一件有价值的作品。有一次,在教室我对他工作的失误和自身的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他哭了,虽没讲什么,但并不服气。我感到我的教育他并没有理解,感到师生之间有明显的隔阂。放学后,我把他留下来,又进行了一次谈话。我清楚的记得是这样开头的:“你知道马俊仁吗?”他说:“知道”。我又问:“你知道马俊仁是怎样训练马家军的吗?”话刚说到这儿,他立刻领会了老师的良苦用心,高兴地说:“老师,我明白了”。我趁热打铁:“老师的批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你在老师面前是个有力助手,在同学之中你是个榜样。”理解是化解矛盾的良药。从此,她身上有了明显的变化,成了班级各项工作的带头人。
二、以仁爱之心转变差生
差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完成,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差生转化工作是艰巨的和长期性的。俗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差生转化往往是十分耕耘,一份收获,但只要有收获,就要做下去。下面是转化差生的三部曲:
(1)信任。信任是差生转化的一剂良药,是沟通师生感情的基础。我班有位男同学,在以前的班级表现很不好,在社会上组织一帮,在同学中以拳头“称霸”。自从我接班后,没有追究他的过去。从心理上分析,换了新老师,他希望自己有个好的开端,他可能比一般同学更注意班主任对自己的第一印象。作为转变他工作的第一步,我让他当了小队长。一是让他自觉进行行为控制,二是感受到班主任的信任。事实证明,这种安排对他后来的转变是多么重要。他的进步,家长承认,同学们也是公认的。
(2)帮教。对差生转化,只有信任是不够的,还应有严格的教育措施。有位男生去年在校外跟别班一个同学要钱多次,事情暴露后,我非常震惊,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竟糊涂的认为,问题发生在校外,不会有事的。这件事使我感到差生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当时压力很大,怕受处分,又觉得对不起老师,产生了出走的念头。本着教育为主和对他负责的原则,我和有关教师对这事进行了妥善的处理。我们取得家长的配合,他的家长带孩子亲自登门向对方道歉并做了经济赔偿。我又找了学生本人进行几次严肃的谈话,帮他分析犯错的根源,所犯错误的性质和发展下去的严重后果。这件事的处理,教育了家长,更教育了学生本人。
(3)于细微处见真情。对差生的关心既有思想上的,又有生活上的。对其进行及时地表扬,强化积极因素,这是思想上的关心,对差生更应注意感情交流和生活上的关心。有病时送上几粒药,空闲时唠上几句家常话,衣服不整时提醒一下,有不会的作业请老师辅导,方便时到他们的家坐坐。老师在做这些事时,没感觉出什么,但学生正是从这一件件小事中认识了老师,了解了老师的为人,产生了亲近和信任感,从而做到了“亲其情而信其道”。
三、以仁爱之心关心帮助他人,师生共谱友情曲
引导学生以仁爱之心关系帮助他人,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容之一,我有意识地号召成立学雷锋小组,开展给学生落户活动,学生常年坚持学雷锋,人人争做活雷锋,同学之间出现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局面。我还号召同学们多读几本好书,听英雄人物做报告,召开有意义的主题班会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都是很好的途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具体行为,是同学们感受到美德就在班级,在同学之中,在自己身上。“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团结、友爱和互相关心。
四、以仁爱之心,言传身教
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我给自己“约法三章”,即必须做到腿勤、手勤、嘴勤,务必全身心地去做班主任工作。有句俗话叫做“一个鹭鸶守一个摊”,班主任的职责就是要守好、管好、带好自己的班。腿勤,就可以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校内、校外学生有什么表现尽可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这就可以避免盲目的“发号施令”;手勤,就是把各种好、坏典型,逐日记录在册,成为班主任工作笔记,在班上建立档案袋,以便有的放矢,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嘴勤,则是勤小结、勤总结,表扬先进,批评不良倾向,苦口婆心地做个别学生的说服教育工作,达到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教师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进取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她比千言万语的口头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塑造。与此同时要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我把“教师”与“美好”联系的一起,把“育人”与“祖国”联系在一起。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我鄙视低俗,警惕庸庸碌碌,摒弃颓废、消沉,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是这样的精神世界驱动着我,激励着我生气勃勃的生活。我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在雪地上打雪球,当学生把雪球扔中我时,我笑得比学生更开心,我与学生一起玩滑梯、做游戏┉在这些活动中,我一下子会觉得自己年轻了,回到了儿童时代,这些带着浓郁稚气的,甚至伴随着“痴情”的个性色彩,是我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最好方式。有了这样的情感沟通后,学生才能把教师当成最可信赖的人,才能与教师说心底话,这也是“仁爱”的教育功能。
“仁爱”能唤起一种良知。激发一种情感,增强一种信念,它是一种人格力量。“仁爱”使我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友谊,带来班级的良好同学关系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带给我们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几年来,我带过的班级多次被市、县、镇政府评为“先进班集体”,我个人也被评为县“优秀中队辅导员”。实践证明,以仁爱之心管理班级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