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淞口码头的日出,总是衬着码头上那些巨大的吊车的灰蓝色影子。我总是站在宿舍的阳台上,面向东方,一边梳着头发一边欣赏日出。
如今回忆起来,总觉得那时候的日出,就像是一颗浸在冰酒里的红樱桃,在黄浦江和长江的交汇处沉沉浮浮,沁人心脾。
从宝山吴淞口码头坐船摆渡到浦东三岔港,我总觉得似乎不用坐多长时间的车,就可以到疗养院了。那是一个专门给码头职工疗养的好地方。大门前很幽静,面对着一畦一畦绿油油的蔬菜。而疗养院的后墙,便是吴淞口江水日夜拍打的地方,那时候我们每夜都是枕着江涛声入眠的。
我住的那栋楼,四层高,楼下是小小的园林,有楼阁水榭。而阳台下那棵很大的桂花树,每到秋天便散发迷人的香气,站在阳台上闻着香味,便让人忍不住地伤感青春。
那时候,我们还只有十八九岁,随着老师来到这里作长期的写生。每次下课,女孩子便端着脸盆一群群地穿过繁茂的花树,去疗养院的浴室洗澡。等满面红娇地掀开棉帘出来,总会遇见那群也刚洗完澡的男生们,他们走过去时,会留下一缕干净好闻的香皂味,和江水的气息融合在一起,现在想起来,仿佛鼻尖还能闻到那种带着江水湿气的味道,似乎是打开回忆这段时光的香水时所散发的前香一般。
事隔十年,青春的梦想似乎已经离我很遥远。不,我想不是似乎,而是那些梦想确实已经远离了我,远得难以追回。十年里,我也没有机会再经过吴淞口缅怀一下青春。疗养院的写生结束便是毕业,之后所作的一切人生的努力,都只是离那奔腾的江水越来越远的背道而驰,直到发现自己的梦想已经被我抛在很远的路边。
再次经临吴淞口,居然是参加一个葬礼。葬礼结束,我独自打车到了吴淞口码头,就像十年前一样摆渡去了浦东。记忆里,通往疗养院的是一条田间的小路,小路边尽是农家种的蔬菜和小鱼塘。黄昏或者清晨走过那里,老师总是喜欢说:“你们会用什么颜色表达倒映着小树的鱼塘呢?”那时候,我们最喜欢的却是开紫色小花的扁豆。学生穷而易饿,夜晚常常偷着跑出来,又兴奋又害怕地摘点农家的蔬菜,回到宿舍洗洗,在电暖炉里涮上一顿。或许是因为新鲜而无农害,总觉得美味异常。尤其是扁豆,香糯滑口,就如鲁迅在《社戏》中的回忆一般,我真的是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好吃的扁豆了。
如今这条小路已不在,鱼塘和蔬菜也没有,就连那些农家住户也没有了。灰尘飞扬的是一条在建的公路,卡车排着队,沿路是一些很简陋的小超市。天色渐黑,我便随意进去买了一罐啤酒和一支手电筒。
路,不知为何变得是那么的遥远。莫非是我的记忆出了差错,幸好还能叫到出租车,我只能一路打探地请司机带我去。到了疗养院门口,司机掉头便走,我连叫他等等都来不及。转头看,疗养院废弃良久,铁栏栅门上绕着一些萧瑟的枯藤,原先大门前整齐的冬青不知为何被拔掉了,我睁着眼睛往门内看去,园林荒废,那栋四层楼黑漆漆的,宛如来到了鬼片中的场景一般。门卫室亮着昏黄的灯光,窗玻璃污腻得看不清里边的情况,我摇了几下铁门,粘了一手的铁锈,也不见门卫的动静。我心中害怕,转身打着手电离开了。
心情说是失望都不准确,物是人非这种事情早就习惯了,失望是应该的,更准确的心理形容或许应该用茫然,茫然接下来我要去哪里。我知道从疗养院的大门出来,往左拐就可以沿着吴淞口的堤坝看到江面和大船,江边还有一些芦苇荡,那时候我们经常在那里水彩速写,我常为处理不好这些纷杂的场景和色彩而苦恼。如果再往里走,就进了三岔港的苗圃。苗圃非常大,犹如一个森林。至今这个森林还是我心里的童话世界:那样高的插入蓝天的白桦树,抬起头来看时,蓝和白,颜色干净得晃人眼。而柔软厚实的枯草可以让人到处随便一躺,就是一个暖洋洋的懒散的冬日午觉,还有深长的林间小路,沿着细细的溪水长着不知名的花草。
于是我打着手电筒往里走,发现苗圃已安上了铁门,铁门内黑夜中的苗圃小路看上去是那样的恐怖和阴森,早已不是我熟悉和回忆中的模样。折回头,我只得上了堤岸,坐在江边看着对面宝山灯光点点的高楼大厦,开了啤酒喝一口,看着江水,心情早已不是当年的学生样。奇妙的是,我居然在这堤坝边的芦苇荡旁,发现了一只被扔掉的水彩画笔,笔杆上依稀还沾着一些干掉的色彩。不知是哪艘船的水手在用小小的水彩画笔油漆船身?如果不可能,那么更不可能的推想是:我当年因为处理不好速写水粉的色彩关系,而赌气扔掉的那支画笔,重新回到了我的手中。
独坐江边,寒风袭人。江边的螃蟹越来越多,淅淅唰唰地从我身边爬过,甚至爬到我的大腿上。那时候我们曾经捉过很多这样的螃蟹,却一个也没有吃,据说是没有什么肉。
我无法继续坐等,再看一次记忆中的吴淞口日出。遂而起身,一路走出去很远,终于叫到一辆车,返回了市区。
如今回忆起来,总觉得那时候的日出,就像是一颗浸在冰酒里的红樱桃,在黄浦江和长江的交汇处沉沉浮浮,沁人心脾。
从宝山吴淞口码头坐船摆渡到浦东三岔港,我总觉得似乎不用坐多长时间的车,就可以到疗养院了。那是一个专门给码头职工疗养的好地方。大门前很幽静,面对着一畦一畦绿油油的蔬菜。而疗养院的后墙,便是吴淞口江水日夜拍打的地方,那时候我们每夜都是枕着江涛声入眠的。
我住的那栋楼,四层高,楼下是小小的园林,有楼阁水榭。而阳台下那棵很大的桂花树,每到秋天便散发迷人的香气,站在阳台上闻着香味,便让人忍不住地伤感青春。
那时候,我们还只有十八九岁,随着老师来到这里作长期的写生。每次下课,女孩子便端着脸盆一群群地穿过繁茂的花树,去疗养院的浴室洗澡。等满面红娇地掀开棉帘出来,总会遇见那群也刚洗完澡的男生们,他们走过去时,会留下一缕干净好闻的香皂味,和江水的气息融合在一起,现在想起来,仿佛鼻尖还能闻到那种带着江水湿气的味道,似乎是打开回忆这段时光的香水时所散发的前香一般。
事隔十年,青春的梦想似乎已经离我很遥远。不,我想不是似乎,而是那些梦想确实已经远离了我,远得难以追回。十年里,我也没有机会再经过吴淞口缅怀一下青春。疗养院的写生结束便是毕业,之后所作的一切人生的努力,都只是离那奔腾的江水越来越远的背道而驰,直到发现自己的梦想已经被我抛在很远的路边。
再次经临吴淞口,居然是参加一个葬礼。葬礼结束,我独自打车到了吴淞口码头,就像十年前一样摆渡去了浦东。记忆里,通往疗养院的是一条田间的小路,小路边尽是农家种的蔬菜和小鱼塘。黄昏或者清晨走过那里,老师总是喜欢说:“你们会用什么颜色表达倒映着小树的鱼塘呢?”那时候,我们最喜欢的却是开紫色小花的扁豆。学生穷而易饿,夜晚常常偷着跑出来,又兴奋又害怕地摘点农家的蔬菜,回到宿舍洗洗,在电暖炉里涮上一顿。或许是因为新鲜而无农害,总觉得美味异常。尤其是扁豆,香糯滑口,就如鲁迅在《社戏》中的回忆一般,我真的是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好吃的扁豆了。
如今这条小路已不在,鱼塘和蔬菜也没有,就连那些农家住户也没有了。灰尘飞扬的是一条在建的公路,卡车排着队,沿路是一些很简陋的小超市。天色渐黑,我便随意进去买了一罐啤酒和一支手电筒。
路,不知为何变得是那么的遥远。莫非是我的记忆出了差错,幸好还能叫到出租车,我只能一路打探地请司机带我去。到了疗养院门口,司机掉头便走,我连叫他等等都来不及。转头看,疗养院废弃良久,铁栏栅门上绕着一些萧瑟的枯藤,原先大门前整齐的冬青不知为何被拔掉了,我睁着眼睛往门内看去,园林荒废,那栋四层楼黑漆漆的,宛如来到了鬼片中的场景一般。门卫室亮着昏黄的灯光,窗玻璃污腻得看不清里边的情况,我摇了几下铁门,粘了一手的铁锈,也不见门卫的动静。我心中害怕,转身打着手电离开了。
心情说是失望都不准确,物是人非这种事情早就习惯了,失望是应该的,更准确的心理形容或许应该用茫然,茫然接下来我要去哪里。我知道从疗养院的大门出来,往左拐就可以沿着吴淞口的堤坝看到江面和大船,江边还有一些芦苇荡,那时候我们经常在那里水彩速写,我常为处理不好这些纷杂的场景和色彩而苦恼。如果再往里走,就进了三岔港的苗圃。苗圃非常大,犹如一个森林。至今这个森林还是我心里的童话世界:那样高的插入蓝天的白桦树,抬起头来看时,蓝和白,颜色干净得晃人眼。而柔软厚实的枯草可以让人到处随便一躺,就是一个暖洋洋的懒散的冬日午觉,还有深长的林间小路,沿着细细的溪水长着不知名的花草。
于是我打着手电筒往里走,发现苗圃已安上了铁门,铁门内黑夜中的苗圃小路看上去是那样的恐怖和阴森,早已不是我熟悉和回忆中的模样。折回头,我只得上了堤岸,坐在江边看着对面宝山灯光点点的高楼大厦,开了啤酒喝一口,看着江水,心情早已不是当年的学生样。奇妙的是,我居然在这堤坝边的芦苇荡旁,发现了一只被扔掉的水彩画笔,笔杆上依稀还沾着一些干掉的色彩。不知是哪艘船的水手在用小小的水彩画笔油漆船身?如果不可能,那么更不可能的推想是:我当年因为处理不好速写水粉的色彩关系,而赌气扔掉的那支画笔,重新回到了我的手中。
独坐江边,寒风袭人。江边的螃蟹越来越多,淅淅唰唰地从我身边爬过,甚至爬到我的大腿上。那时候我们曾经捉过很多这样的螃蟹,却一个也没有吃,据说是没有什么肉。
我无法继续坐等,再看一次记忆中的吴淞口日出。遂而起身,一路走出去很远,终于叫到一辆车,返回了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