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模式一扫“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的陈旧陋习,初中语文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近年来,笔者围绕课堂教学结构的六个基本环节(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当堂训练、批改),在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与尝试:通过指导自学、质疑探究、师生互动、综合训练四个教学步骤,优化落实每一个环节,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指导自学,贵在诱导激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江苏洋思中学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自学这一个环节,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诱导激发学生,使学生“乐”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以诱导,如设置情境式的设疑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等;也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达到融情、激趣、参与的目的,促进学生愉快地开展自学。如: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设置以下问题:文章在何处体现了曹刿的“不鄙”?文章又在何处体现了肉食者鲁庄公之“鄙”?我们如何才能在为人处事中“不鄙”?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学生趣味盎然的自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因“材”利导,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就可以使所有学生“乐”学。
二、质疑探究,贵在指导学法
宋朝理学大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和探究,常常就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如何质疑?又如何开展探究?这是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作适当的方法指导,点拨、导引学生學会发现、学会质疑、学会探究,让学生“会”学。如:在前面谈到的《曹刿论战》一课的自学文本阶段,学生在自学文本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战前、战中、战后两人的言行去剖析曹刿的“不鄙”和鲁庄公之“鄙”。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就可以全面地把握人物的“鄙”与“不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中感知、感悟,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三、师生互动,贵在以人为本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要交流,就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为课堂不是教师独唱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民主。在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语文才会变得轻松起来,学生也就会“好”学起来。如教学《愚公移山》,在讨论“愚公不愚和智叟不智”时,有的学生会质疑:“愚公很笨,为什么不搬家?”“愚公这样做是不是破坏了自然环境?”又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有学生会问:“鲁提辖听了金氏妇女的哭诉,知道了郑屠欺压良民的罪恶行径。怎么不报告官府伸张正义?”面对学生不着边际的奇思怪想,教师要学会善待,允许他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这样,课堂上就会少了些唯唯诺诺的学生,而多了一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古希腊著名学者普罗塔尔说过:“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让学生多一些表达自我的机会,气氛活跃的课堂就会点燃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学生就会越来越“好”学。
四、综合训练,贵在活学活用
当堂训练、批改,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环节。在综合训练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活学”“活用”。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用的内容,设计的内容既要促进知识的储备,更要促进学生把握学习方法和升华情感和价值观。练习设计可以一点多题、一题多点、一题多解;也可对比练、口头练、书面练、拓展练,全面地训练学生活用知识的能力。如:教学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一课,学生学习全文,了解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的愚昧和昏庸,体会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笔者向学生提出:在韩愈那个时代,有千里马而难遇伯乐,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有此现象?如果你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遇见伯乐,自己该怎么办?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树立增长才干,锤炼自我,提升自我,展现自我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活学活用课堂知识,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驾驭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又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校:扬子)
一、指导自学,贵在诱导激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江苏洋思中学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自学这一个环节,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诱导激发学生,使学生“乐”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以诱导,如设置情境式的设疑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等;也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达到融情、激趣、参与的目的,促进学生愉快地开展自学。如: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设置以下问题:文章在何处体现了曹刿的“不鄙”?文章又在何处体现了肉食者鲁庄公之“鄙”?我们如何才能在为人处事中“不鄙”?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学生趣味盎然的自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因“材”利导,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就可以使所有学生“乐”学。
二、质疑探究,贵在指导学法
宋朝理学大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和探究,常常就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如何质疑?又如何开展探究?这是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作适当的方法指导,点拨、导引学生學会发现、学会质疑、学会探究,让学生“会”学。如:在前面谈到的《曹刿论战》一课的自学文本阶段,学生在自学文本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战前、战中、战后两人的言行去剖析曹刿的“不鄙”和鲁庄公之“鄙”。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就可以全面地把握人物的“鄙”与“不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中感知、感悟,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三、师生互动,贵在以人为本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要交流,就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为课堂不是教师独唱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民主。在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语文才会变得轻松起来,学生也就会“好”学起来。如教学《愚公移山》,在讨论“愚公不愚和智叟不智”时,有的学生会质疑:“愚公很笨,为什么不搬家?”“愚公这样做是不是破坏了自然环境?”又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有学生会问:“鲁提辖听了金氏妇女的哭诉,知道了郑屠欺压良民的罪恶行径。怎么不报告官府伸张正义?”面对学生不着边际的奇思怪想,教师要学会善待,允许他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这样,课堂上就会少了些唯唯诺诺的学生,而多了一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古希腊著名学者普罗塔尔说过:“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让学生多一些表达自我的机会,气氛活跃的课堂就会点燃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学生就会越来越“好”学。
四、综合训练,贵在活学活用
当堂训练、批改,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环节。在综合训练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活学”“活用”。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用的内容,设计的内容既要促进知识的储备,更要促进学生把握学习方法和升华情感和价值观。练习设计可以一点多题、一题多点、一题多解;也可对比练、口头练、书面练、拓展练,全面地训练学生活用知识的能力。如:教学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一课,学生学习全文,了解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的愚昧和昏庸,体会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笔者向学生提出:在韩愈那个时代,有千里马而难遇伯乐,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有此现象?如果你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遇见伯乐,自己该怎么办?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树立增长才干,锤炼自我,提升自我,展现自我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活学活用课堂知识,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驾驭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又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