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20年10月20日笔者在东北师范大学有幸聆听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教授的講座——《音乐学写作并及相关问题讨论》。本次讲座主要针对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进行规范指导与研讨。讲座内容由引言、写作程序及相关音乐学写作的若干问题三部分构成。笔者对本次讲座感受颇深,因此依照教授的讲解、讨论结构写作此心得。
[关键词]音乐学;论文写作;阶段性要求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5-0178-03
2008年韩锺恩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时,提出对音乐学专业论文写作课程重新命名的想法:“用‘音乐学写作’替换原来课程名称‘音乐论文写作’。”这是针对音乐学专业与非音乐学专业论文写作课程进行区分的创新。音乐艺术用于表达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内容,正如法国圣-桑所说:“音乐始于词尽之处。”话说不出来,艺术才出发。但在这诸多音乐艺术中,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如作曲,是通过音符表达艺术,音乐学则是用文字进行表述。再以笔者所在的吉林大学为例,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中的音乐学方向、声乐以及作曲等方向都是需要论文写作的,而针对不同方向,论文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对其有所规范,以凸显专业特征,这也正是韩锺恩教授提出音乐学写作概念的原因。
之后,韩锺恩教授引出了音乐学写作的基本理念并指出:“音乐学专业在教学理念上要强调多种知识与能力的高度综合性。”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不应只停留在自己的研究层面,还应对相关知识、相关领域进行探索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音响层面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基于技术层面的作品分析,进行有逻辑的理论陈述,而不是根据自身局限的知识体系,写出具有偏差的内容。
韩锺恩教授还针对写作的具体程序、论文要求及学习方式进行讲解,以便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了解这一专业性文体。论文写作的具体程序为选题、取材、立论与成文,针对这看似简单的每一步骤,往往理解却是模糊的。以选题为例,它常常与题目混淆,为让学生理解选题以及题目的区别,韩锺恩教授以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赋予其定义,这不仅利于学生理解,也为音乐学写作中提出有意义的选题提供了依据。
音乐学写作中的文体分为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以及文论。韩锺恩教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写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科阶段要有全面的基础知识和清晰的局部细节;硕士研究生阶段要有严谨深度的理念和自如的整体布局能力;而博士研究生阶段则要有充分的原创意识和有效自足的结构,这精炼地概括了学生所处阶段的各个要求。
学习专业知识时,阅读相关文献不仅能补充知识体系的不足,还对论文写作、学术前沿的了解有着重要意义。处理或是引述释证专著、文献材料的方式可分为总录、叙录、引录和解录四种。这些方式在音乐学写作中都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引录,是对与学术文论中有关论述对象涵义近似的文献进行个例分析,并通过引录别种文献的有关文本进行比较、参照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可以看作交叉学科式的处理材料,比如在进行音乐学写作时,可以加入人类学等与之相关的文献材料,进行比较、参照,从而更好地达到写作目的。
一、写作程序
韩锺恩教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需求及对其要求的不同,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出了两种相对应的层阶。
韩锺恩教授对本科生提出“预备性层阶”“布局性层阶”“结构性层阶”与“扫尾性层阶”四阶要求,并对各层阶包括的内容进行了精炼总结。“预备性层阶”包括选题与取材,它是确定文章有无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包含着一篇文章的立足点,在写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布局性层阶”包括前述、提问与立意,在选题与取材基础上进行这一层阶的布局,会使文章更加符合中心,也更加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韩锺恩教授重点对“结构性层阶”进行讲述,它包括结构、概念与推论。在结构中,韩锺恩教授提及在学生时代曾被老师要求用一句话的方式说出论文大意的经历,并将这种方式运用到教学中,同时指出:“对于直接到达这一步是有难度的,但可以把它分为几个步骤,首先是把论文中关键性的内容用一句话的方式拼起来、说出来;其次是把论文中每一章总结成一句话,并将其串联起来,但如果出现连不上的现象,说明这篇论文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此需要停下来把它做通;再次是把论文中每一章里的每一个小节连起来;最后把本篇论文的各个部分打通,这才形成了真正的论文。”教授的经验和举例让听众印象颇深,刚开始进行写作的本科生,很容易急急忙忙的把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形成一篇杂乱无章、毫无逻辑性的文章。写作中需要确立一个立足点,再一环扣一环地确认每一章甚至每一节的内容是否与立足点有关,又是否可以顺利连接起来、没有障碍。笔者认为这可以看作是检验论文写作的标准之一,同时也是论文写作中有意义的进行步骤和过程。最后则是“扫尾性层阶”,包括修辞与规范,论文的写作格式就包含其中,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1]。因此,良好的修辞与规范的写作能够更加清晰、精准的表达研究者想表达的内容,同时也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所做的科学研究。
韩锺恩教授在本科生四阶要求的基础上,为对应研究生更加具有深度的写作提出了六阶要求,包括“预备性层阶”“布局性层阶”“结构性层阶”“扩充性层阶”“结论性层阶”及“附录性层阶”。与四阶要求相比,无论是重叠还是新增的层阶,都具有量甚至是质上的变化。研究生的“预备性层阶”不再是简单的选题与取材,而是将其上升为概括,它是指针对不同专业,比如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作曲学等,在掌握必要经典文献或整理现场实录材料或分析作品构成至少是形态特征基础上,在面对音乐事实与理论事实的双重前提下,进行具有学术含量的概括,并形成相应的问题与思路。这不难看出研究生在研究问题时,要更具深度与广度,找到具有学术含量的问题做有意义的研究。“布局性层阶”也是在本科生四阶要求中升华的层阶,它包括提问与布局,提问是指在学术意识主导下、在书写材料充分有效的前提下,提出几个具有学术含量并互有关联的问题。韩锺恩教授对当前所强调的“问题意识”进行了重申,“真正的‘问题意识’,不是笼统地讲问题,而是通过问题或提问驱动研究。”一些高校在论文写作中再三强调“问题意识”,一些学生为了“自保”自己的论文通过,也在强调所谓的“问题意识”,而在论文中真正的“问题意识”又是什么呢?韩锺恩教授将“问题意识”分为三个层面,学识性问题意识、学术性问题意识以及学科性问题意识。从讲对错的学识性问题意识到不讲对错,只讲深浅,自圆其说的学术性问题意识,再到讲是非,是不是学科需要的学科性问题意识,这一层层递进的问题意识是在阅读期刊、文献和书籍中需要代入的意识,也是驱动研究的意识。“结构性层阶”在研究生阶段也上升为了辨析与诠释,简单说就是如何辨析不同的材料,又如何在辨析的基础上诠释。在研究生六阶要求中,增加了“扩充性层阶”,它包括引申与扩充,引申是就问题本身作进一步发掘探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扩大问题范围,强化问题结构,提升问题规格,是“从1到1”,从本身往深处探究的方式。扩充则是依托主体问题不断练习其他相关问题,进而,通过相关历史线索与特定逻辑环链,形成问题总结,它可以看为是1+1=2,甚至是1+1>2的一种形式,比如在音乐学研究中加入人类学、历史学等内容。引申与扩充是论文写作时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将论文进一步深入,使研究更具合理性与说服性,这也要求研究者不断扩充知识框架,而这种框架的构建也不仅限于本学科,相关学科知识的加入也是必要的。“结论性层阶”也是研究生阶段的新增层阶,包括结论与检讨。结论是指在概括全文基础上进一步提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具有思想性的观点。韩锺恩教授还进行了进一步强调:“在结论中切忌再展开说其他问题,论文不是乐曲,code可以再次展开,甚至加入插部,若把这些技巧放在论文中,将会成为拖泥带水的不必要内容。”检讨则是在回望与前瞻中进行必要的反思,并进一步展示学术空间,进一步表明学科增长可能性的部分,因此检讨不是“感谢信”,也不是我没做到什么的“遗憾信”,而是以检讨的形式表露还能进一步做什么的“野心”。最后一个层阶为“附录性层阶”,包括关键术语、主题词、叙辞、注释与索引,这些部分都具有补充与辅助的重要功能,既是我们写作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方便阅读者进行阅读的重要工具。 写作阶段正如人生阶段一样,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要[KG(0.1m求和需要研究解決的问题。因此研究者要清楚自己所处阶段,清楚自己去做的研究,不断找寻学科中的欠缺,了解学术研究的前沿,担负起音乐学文化发展的重担,为音乐学这一学科做出应有的学术贡献。
二、相关音乐学写作的若干问题
韩锺恩教授围绕音乐学写作中的概念、写作策略及学科语言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论述。在音乐学写作概念中强调道:“音乐学写作不是用别的方式写音乐,也不是用音乐学的方式写别的,而是用音乐学的方式写音乐。”只有当写作方式是音乐学,写作对象是音乐时,才能被称为是真正的音乐学写作。用文学、历史学等方式写作出的瓦格纳、贝多芬等人的作品、事迹,不属于音乐学写作,而使用音乐学方式写作出的文学作品等,同样也不在音乐学写作的范畴内。
写作中存在多种写作策略,包括区域扩充型、浓墨重彩型、铺垫叠加型等。如区域扩充型,是指通过尽可能详实的材料去进行描写与表述,运用此策略进行写作的代表人物有我国西方音乐的写作大家于润洋教授,他的著作《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2]尤为著名,于润洋教授早期在波兰留学时,就对肖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写作这篇论文时又亲自去波兰对本区域有关肖邦的文化进行再一次的收集整理,不断扩充取材,最终写作出此经典著作。在音乐学写作时,应建立自己的写作策略,用自身擅长的、有条件完成的方式去表述音乐,同时也不可被某种策略所束缚,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写作出有意义的文章。
在学科语言中如何通过文字语言描写与表述音乐艺术,是音乐学写作的重要因素,也是与其他学科区分的特殊之处。韩锺恩教授强调:“专业性的懂,必须通过特定学科以及特定专业甚至特定研究方向的独特语言加以描写与表述。不然的话,除了借用别种学科成果进行转述,或者通过别种学科方式进行重复作业之外,只能是出现低水平的取代,甚至是不及学科本质的替换。因此,必须掌握音乐学(包括下属各特定专业与研究方向)自身的学科语言。”学科语言代表本学科的专业与权威,也正是有了这种特定语言,才能让研究者展现出自身写作的特殊性。
结 语
韩锺恩教授从写作概念到写作程序再到写作中若干问题的讲述,为音乐史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等专业师生的写作提供了指导性建议,也使笔者感受到音乐学写作的无限魅力。
首先音乐学写作具有独特性。音乐学写作与作曲等专业的写作不同,它有一个特殊之处,也是矛盾之处,即用文字语言去表达与描写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内容[3],而这种语言又是独特的学术性的。这也要求研究者,不能不说音乐,不能脱离声音讲人文,要具有音乐的思维,从而使自己说出的抑或是写出的内容更加权威,具有说服力。
其次音乐学写作具有阶段性。写作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让知识体系未构建完成的本科生去写作具有广度与深度的文章是困难的,而让硕士研究生去达到博士研究生的写作水平也是纸上谈兵,因此研究者需要在写作中认清自身所处的位置,研究与知识储备相匹配的课题,从而达到所处阶段的要求。
最后音乐学写作具有综合性。音乐学写作不能只说音乐,只讲声音而无人文。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能为研究提供更多的想法、思路与依据,甚至引发音乐学界的新思潮,因此跨学科思想就显得尤其重要。当今社会跨学科的思想也逐渐建立起来,笔者曾读过杨曦帆教授的文章——《中国音乐学的跨越深入与独立视野》[4],提及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第三届高校研究生圆桌论坛”,将艺术学院的学者与综合类大学人类学的学者聚集起来进行交流、学习,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引发新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研究者应不断根据自身所处的阶段性要求,建立跨学科思维,写出赋予学科独特性的文章,共同为音乐学学术性研究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