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结合项目开展讨论课,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其讨论课题可以选取课程重点中的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采用小组的方式进行,按照小组准备、小组报告审查、集中讨论、教师的参与和引导、讨论评分五个步骤开展,并以居住区考察和规划设计讨论课的实施组织作为例子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改革;讨论课;城市规划原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6-0120-03
Abstrac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will get a very good teaching effect to combine the project with the course of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to carry out the discussion class. The topics of discussion can be selected from the key content and practical content in the course, with teams in five steps of team preparation, team report review, focus discussion, teacher participation and guidance, discussion score. In the end,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and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as an example.
Keywords: teaching reform; discussion course;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application
引言
課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传统的“填鸭式”模式已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规划思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用地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与更新等[2]。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熟悉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塑造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
一般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外作业考察为辅,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的激励,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虽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课程中运用多媒体的手段,但也仅限于增加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仍然没有调动起来,与之相应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不符合建筑和城市规划学科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想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国外高校广泛采用的讨论课的教学模式成为教改的热点话题,采用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而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如何引入讨论课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讨论课的课程特点
讨论课,即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有计划地把书本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布置给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以达到消化、吸收和运用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技能的目的[1]。
讨论课的教学优势十分明显,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表达观点,能够实现学生间、师生间的频繁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进行理论实践。在国外的许多著名大学,讨论式教学被作为课堂讲授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如在德国的多所应用技术大学中,讨论课占整个课程教学的30%以上。但其实施的困难之处在于教师的掌握能力和师生的配合程度,两者缺一不可,否则讨论课可能变成自由散漫的闲聊,而不是有目的的思考,达不到教学目的。
以往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结合课外作业进行,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规划涉及的各部分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有些还配合一定的实际项目和案例进行分析和介绍,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讲授了各知识点,强调了重、难点,课后也留了作业,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涉及学科多、内容庞大、复杂程度高、实践性和运用性强,且由于实际情况的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因此尽管学生识记了很多知识,但对其运用没有很好的途径进行锻炼,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运用。因此,在规划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实际项目设计一些讨论课,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识记、消化、巩固并尝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而掌握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讨论课题目的选取
题目选择是否恰当,是讨论课成功的前提,讨论题目应从本课程的重难点中进行选取,除了突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强调题目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外,还应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一定的发挥余地,能从不同方面进行切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3]。
城市规划原理涉及的知识板块较多,且各板块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基本知识点容易掌握,但是各板块容易孤立,在实际的运用中容易顾此失彼,因此讨论课应注重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应用、各章内容的有机融合和规划设计的前沿发展动态。从知识的重难点、实际的运用性和便于协作开展几方面考虑,可尝试开展以下几个专题:城市概况认识、城市问题调研与分析、用地(工业、商业)选址分析、城市特色和形态研究、城市交通调研及道路断面设计、城市开敞空间设计、城镇总体规划评析、居住小区考察和规划设计分析、城市商业区规划要点探讨、校园规划特点分析、历史街区及建筑的发展与保护探讨、规划方案评析…… 三、讨论课的组织
讨论课的组织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课外讨论,提交讨论报告,另一种是课堂集中讨论。针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讨论课采用任何一种方式都可行,但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并让讨论过程可控,其方式可采用课外分组讨论与集中讨论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使每个同学参与其中,又能避免占用太多课时。具体可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一)小组准备
将学生分为5-6个小组,每组约5名同学,以小组的方式开展讨论,在理论课程讲授完成后开始。首先告知讨论课的题目和范围,让每个小组围绕题目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由组长召集进行课外讨论,经过数轮讨论之后对各组员的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形成小组讨论结果,最后撰写成小组讨论报告提交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既能训练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锻炼同学间的协作能力。
(二)小组报告审查
教师对各组提交的讨论报告进行审查,了解各组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并对其中存在较大误差之处予以修正,并责令学生修改完善,之后要求各组把完善之后的成果制作成PPT汇报文件以备集中讨论之用。在审查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提前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集中讨论时进行实时点评和指导。
(三)集中讨论
首先是小组陈述,每组随机指定1至2名同学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全体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这种可以防止个别同学的偷懒现象,同时学生在陈述的过程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习者;小组陈述完后,其余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和质疑,陈述小组要回答并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让其他小组接受他们的成果。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并学会如何运用。
(四)教师的参与和引导
在集中讨论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作为一个倾听者,认真听取学生们的发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讨论;其次作为一个引导者适时地引导和启发,避免出现片面的或相悖的讨论结果;最后最为一个总结者,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各组进行针对性的点评,让学生对正确的和错误的、片面的知识有更清楚的认识。
(五)讨论评分
采用组间互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式,以教师评分和组间互评得出小组成绩,组内互评得出个人成绩,这样既体现团体的共同贡献,又能体现组员之间的差别,以此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居住区考察和规划设计》讨论式教学设计实例
居住区设计是建筑学专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最常见的规划类型,因此,他们必须掌握居住小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在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居住区规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没有单独的实践课程予以补充,所以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讲解,但缺少必要的实践和感性认识,学生在今后的运用中难免出现生疏。因此,运用讨论课的形式来开展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居住区设计的特点,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让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和方法,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居住区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因此,从课程开始就确定两到三个不同类型的居住区,作为学生实际观察的对象,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些居住区进行考察,并结合所学新知识逐步体会现实情境;然后,在理论课程结束时,布置以“居住区规划方案评析”为题的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对选定的居住区再次进行考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评析规划和使用中的优缺点并阐述理由。最后,在评析的基础上,针对考察过的居住区进行规划改良,在现有的基础上,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做出改善,并形成新的规划方案。
(一)居住区的选择原则
1. 居住区包含的规划设计要素尽量多
包含的要素越齐全,需要综合考虑的内容越多,处理的难度越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机会越大。一般来说,应选择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当然也可以选择多个类型规模较小的居住小区。
2. 考察成本低
对居住区的考察一般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因此,需要考虑学生进行考察的便捷性。因此,可以选择学校周边的居住区(小区)作为考察对象。
3. 能代表规划设计潮流
供学生考察的居住区,应是建设时间不长的新居住区,因为在这些居住区中体现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较新,可以让学生在实例观察中,理解并接受新的设计理念。
(二)居住区考查要点和现状规划方案评析
这部分是考察学生如何认识和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居住区规划。认识居住区的方法应从整体到局部方法,其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整体认识:首先应从居住区所处的城市大环境来分析居住区和城市以及周边区域的关系,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居住区选址、和城市其他功能区的关系、交通状況等;然后分析居住区的布局结构,明确居住区采用的布局方式,是单一的组团式、片块式、轴线式、周边式等,还是多种形式的结合。2.居住区规划解构:分析居住区中的建筑组合方式、道路布局、绿地布置、景观设计、公共设施布局等,通过实地踏勘感受不同的建筑组合方式的优缺点,了解居住区内各级道路的红线宽度、横断面布置、道路绿化、转弯半径等具体情况,了解居住区中绿地和景观设计的方法,以及公共设施的种类和位置等,用草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已备讨论。
对居住区的考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考察居住区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照相、绘制草图、记笔记等方式进行,由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完成考察任务,然后组织组员进行现状规划方案讨论和分析,形成小组讨论结果并制作成PPT汇报文件,在讨论课之前一周提交给教师预审。然后,在集中讨论课中进行汇报、讨论、评分。最后,教师予以总结。
(三)居住区规划改良方案设计和讨论
在现状规划方案评析讨论课之后,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和教师指导,对一个考察小区进行规划方案的优化。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改变大的格局的情况下进行局部的修改和微调。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考察学生对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新作规划方案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较理想的规划方案,而优化设计需要针对别人的不足之处进行改善,有现状条件的限制反而难度更大,所以做针对性的优化设计能最大限度的运用课本知识,对学生运用能力的提升有好处。 各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优化设计,之后按照讨论课的程度再次进行汇报和讨论、评分。在经过两次讨论课(共控制在4个课时),几乎每个学生都全程参与了居住区规划设计,对居住区的设计方法和原理,以及技巧方面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今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教学效果分析
从各种反馈意见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讨论式教学效果良好,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比“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来得更牢固。通过实践,讨论课教学取得了以下效果:1.自学能力的提升:通过准备讨论资料,学生初步掌握了查阅文献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方法;2.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各组员在收集资料、调研、讨论的过程中团结协作,互通有无,使他们在沟通、合作、自我表达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3.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学生为了完成讨论课的任务,需要主动复习相关知识,并结合实际思考现实与理论的差别,找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思路;4.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想上好讨论课,就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的过程,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了,才能掌控全局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五、结束语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表达的机会很少,而讨论式教学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理解和表达的舞台,非常受学生欢迎。讨论课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的实践表明,它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规划类课程教学值得探索和推广的一种模式。但要保证讨论式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再加上学时有限,如何在保证课程进度的情况下提高讨论课的质量和效率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朱峰.试论高校政治课讨论式教学模式[J].工会论坛,2008(3):128-129.
[2]刘静.关于在课堂教学中开设讨论课的一些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218.
[3]趙永生,郑魁敬,姚建涛.主动体验型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研究,2010,33(4):47-49.
[4]杨蔚华,何孔德.机械设计课程讨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及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
[5]欧阳孔仁,汤惠君.讨论式教学在规划类课程中的应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2.
[6]巫丽芸.讨论课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2.
[7]孙洁.《机织工程》课程讨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J].内江科技,2015,07.
关键词:教学改革;讨论课;城市规划原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6-0120-03
Abstrac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will get a very good teaching effect to combine the project with the course of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to carry out the discussion class. The topics of discussion can be selected from the key content and practical content in the course, with teams in five steps of team preparation, team report review, focus discussion, teacher participation and guidance, discussion score. In the end,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and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as an example.
Keywords: teaching reform; discussion course;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application
引言
課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传统的“填鸭式”模式已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规划思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用地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与更新等[2]。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熟悉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塑造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
一般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外作业考察为辅,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的激励,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虽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课程中运用多媒体的手段,但也仅限于增加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仍然没有调动起来,与之相应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不符合建筑和城市规划学科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想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国外高校广泛采用的讨论课的教学模式成为教改的热点话题,采用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而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如何引入讨论课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讨论课的课程特点
讨论课,即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有计划地把书本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布置给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以达到消化、吸收和运用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技能的目的[1]。
讨论课的教学优势十分明显,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表达观点,能够实现学生间、师生间的频繁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进行理论实践。在国外的许多著名大学,讨论式教学被作为课堂讲授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如在德国的多所应用技术大学中,讨论课占整个课程教学的30%以上。但其实施的困难之处在于教师的掌握能力和师生的配合程度,两者缺一不可,否则讨论课可能变成自由散漫的闲聊,而不是有目的的思考,达不到教学目的。
以往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结合课外作业进行,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规划涉及的各部分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有些还配合一定的实际项目和案例进行分析和介绍,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讲授了各知识点,强调了重、难点,课后也留了作业,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涉及学科多、内容庞大、复杂程度高、实践性和运用性强,且由于实际情况的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因此尽管学生识记了很多知识,但对其运用没有很好的途径进行锻炼,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运用。因此,在规划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实际项目设计一些讨论课,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识记、消化、巩固并尝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而掌握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讨论课题目的选取
题目选择是否恰当,是讨论课成功的前提,讨论题目应从本课程的重难点中进行选取,除了突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强调题目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外,还应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一定的发挥余地,能从不同方面进行切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3]。
城市规划原理涉及的知识板块较多,且各板块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基本知识点容易掌握,但是各板块容易孤立,在实际的运用中容易顾此失彼,因此讨论课应注重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应用、各章内容的有机融合和规划设计的前沿发展动态。从知识的重难点、实际的运用性和便于协作开展几方面考虑,可尝试开展以下几个专题:城市概况认识、城市问题调研与分析、用地(工业、商业)选址分析、城市特色和形态研究、城市交通调研及道路断面设计、城市开敞空间设计、城镇总体规划评析、居住小区考察和规划设计分析、城市商业区规划要点探讨、校园规划特点分析、历史街区及建筑的发展与保护探讨、规划方案评析…… 三、讨论课的组织
讨论课的组织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课外讨论,提交讨论报告,另一种是课堂集中讨论。针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讨论课采用任何一种方式都可行,但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并让讨论过程可控,其方式可采用课外分组讨论与集中讨论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使每个同学参与其中,又能避免占用太多课时。具体可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一)小组准备
将学生分为5-6个小组,每组约5名同学,以小组的方式开展讨论,在理论课程讲授完成后开始。首先告知讨论课的题目和范围,让每个小组围绕题目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由组长召集进行课外讨论,经过数轮讨论之后对各组员的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形成小组讨论结果,最后撰写成小组讨论报告提交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既能训练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锻炼同学间的协作能力。
(二)小组报告审查
教师对各组提交的讨论报告进行审查,了解各组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并对其中存在较大误差之处予以修正,并责令学生修改完善,之后要求各组把完善之后的成果制作成PPT汇报文件以备集中讨论之用。在审查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提前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集中讨论时进行实时点评和指导。
(三)集中讨论
首先是小组陈述,每组随机指定1至2名同学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全体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这种可以防止个别同学的偷懒现象,同时学生在陈述的过程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习者;小组陈述完后,其余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和质疑,陈述小组要回答并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让其他小组接受他们的成果。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并学会如何运用。
(四)教师的参与和引导
在集中讨论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作为一个倾听者,认真听取学生们的发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讨论;其次作为一个引导者适时地引导和启发,避免出现片面的或相悖的讨论结果;最后最为一个总结者,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各组进行针对性的点评,让学生对正确的和错误的、片面的知识有更清楚的认识。
(五)讨论评分
采用组间互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式,以教师评分和组间互评得出小组成绩,组内互评得出个人成绩,这样既体现团体的共同贡献,又能体现组员之间的差别,以此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居住区考察和规划设计》讨论式教学设计实例
居住区设计是建筑学专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最常见的规划类型,因此,他们必须掌握居住小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在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居住区规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没有单独的实践课程予以补充,所以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讲解,但缺少必要的实践和感性认识,学生在今后的运用中难免出现生疏。因此,运用讨论课的形式来开展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居住区设计的特点,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让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和方法,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居住区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因此,从课程开始就确定两到三个不同类型的居住区,作为学生实际观察的对象,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些居住区进行考察,并结合所学新知识逐步体会现实情境;然后,在理论课程结束时,布置以“居住区规划方案评析”为题的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对选定的居住区再次进行考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评析规划和使用中的优缺点并阐述理由。最后,在评析的基础上,针对考察过的居住区进行规划改良,在现有的基础上,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做出改善,并形成新的规划方案。
(一)居住区的选择原则
1. 居住区包含的规划设计要素尽量多
包含的要素越齐全,需要综合考虑的内容越多,处理的难度越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机会越大。一般来说,应选择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当然也可以选择多个类型规模较小的居住小区。
2. 考察成本低
对居住区的考察一般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因此,需要考虑学生进行考察的便捷性。因此,可以选择学校周边的居住区(小区)作为考察对象。
3. 能代表规划设计潮流
供学生考察的居住区,应是建设时间不长的新居住区,因为在这些居住区中体现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较新,可以让学生在实例观察中,理解并接受新的设计理念。
(二)居住区考查要点和现状规划方案评析
这部分是考察学生如何认识和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居住区规划。认识居住区的方法应从整体到局部方法,其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整体认识:首先应从居住区所处的城市大环境来分析居住区和城市以及周边区域的关系,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居住区选址、和城市其他功能区的关系、交通状況等;然后分析居住区的布局结构,明确居住区采用的布局方式,是单一的组团式、片块式、轴线式、周边式等,还是多种形式的结合。2.居住区规划解构:分析居住区中的建筑组合方式、道路布局、绿地布置、景观设计、公共设施布局等,通过实地踏勘感受不同的建筑组合方式的优缺点,了解居住区内各级道路的红线宽度、横断面布置、道路绿化、转弯半径等具体情况,了解居住区中绿地和景观设计的方法,以及公共设施的种类和位置等,用草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已备讨论。
对居住区的考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考察居住区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照相、绘制草图、记笔记等方式进行,由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完成考察任务,然后组织组员进行现状规划方案讨论和分析,形成小组讨论结果并制作成PPT汇报文件,在讨论课之前一周提交给教师预审。然后,在集中讨论课中进行汇报、讨论、评分。最后,教师予以总结。
(三)居住区规划改良方案设计和讨论
在现状规划方案评析讨论课之后,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和教师指导,对一个考察小区进行规划方案的优化。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改变大的格局的情况下进行局部的修改和微调。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考察学生对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新作规划方案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较理想的规划方案,而优化设计需要针对别人的不足之处进行改善,有现状条件的限制反而难度更大,所以做针对性的优化设计能最大限度的运用课本知识,对学生运用能力的提升有好处。 各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优化设计,之后按照讨论课的程度再次进行汇报和讨论、评分。在经过两次讨论课(共控制在4个课时),几乎每个学生都全程参与了居住区规划设计,对居住区的设计方法和原理,以及技巧方面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今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教学效果分析
从各种反馈意见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讨论式教学效果良好,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比“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来得更牢固。通过实践,讨论课教学取得了以下效果:1.自学能力的提升:通过准备讨论资料,学生初步掌握了查阅文献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方法;2.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各组员在收集资料、调研、讨论的过程中团结协作,互通有无,使他们在沟通、合作、自我表达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3.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学生为了完成讨论课的任务,需要主动复习相关知识,并结合实际思考现实与理论的差别,找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思路;4.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想上好讨论课,就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的过程,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了,才能掌控全局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五、结束语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表达的机会很少,而讨论式教学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理解和表达的舞台,非常受学生欢迎。讨论课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的实践表明,它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规划类课程教学值得探索和推广的一种模式。但要保证讨论式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再加上学时有限,如何在保证课程进度的情况下提高讨论课的质量和效率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朱峰.试论高校政治课讨论式教学模式[J].工会论坛,2008(3):128-129.
[2]刘静.关于在课堂教学中开设讨论课的一些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218.
[3]趙永生,郑魁敬,姚建涛.主动体验型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研究,2010,33(4):47-49.
[4]杨蔚华,何孔德.机械设计课程讨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及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
[5]欧阳孔仁,汤惠君.讨论式教学在规划类课程中的应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2.
[6]巫丽芸.讨论课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2.
[7]孙洁.《机织工程》课程讨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J].内江科技,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