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梦”解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赡的编年体史书,不仅具备很高的史学价值,也具备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其中记述的许多梦现象散布于春秋历史的各个时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左传》中的叙梦手法不是首次出现,但确实为梦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左传》;梦;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陈新新(1991-),女,汉族,河南漯河人,青岛大学2015级古代文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2
  《左传》记梦主要通过梦境与梦象揭示情节发展或人物命运的结局,据统计,《左传》中写到“梦”的有二十七处,手法是前文记梦,后文必述其验。如果把它归为历史著作,似乎有些荒诞,然而作为文学作品,它却使叙事增添了许多奇幻瑰丽的色彩,表现出更强的艺术魅力。《左传》的记梦方式也很特别,梦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再加入作者神奇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虚实相生,因果相依,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之中。
  第一章 《左传》梦情节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孔子首创的“春秋笔法”是一种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的倾向,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这种微而显的写作手法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左传》中对于梦境的描写,化用了这种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文中记梦用词缜密,于一字一词中寄予褒贬,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和评判,出色地兼容了文与史的特点。另外,“梦”的出现本来就是浪漫主义色彩的化身,作者运用精妙的构思,加入自己超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细致生动地刻画人物,精心编排故事情节,让读者于跌宕愉悦的故事发展中感受作者的用意,在“润物细无声”似的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感情色彩。例如:
  《左传·昭公七年》郑子产聘于晋。晋侯疾,韩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有加而无瘳。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对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韩子祀夏郊,晋侯有间,赐子产莒之二方鼎。[1]
  郑国的子产受聘于晋国,偏在这个时候晋侯生病了,派来了韩宣子来迎接他,韩宣子私下里对子产说,国君晋侯生病,已经卧床不起三个多月了,该拜访看望的都做了,但是病情没有好转,晋侯梦到了黄熊进入寝门,是什么厉鬼?而子产的回答很可能决定了他今后在晋国的处境,他很睿智。先以“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鬼之有?”这样的敬语表达了对晋侯的尊敬和肯定,作为宾客,子用语准确适当,接着子产解释道:“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从前尧的时代,把治水失败的鲧杀害在羽山,鲧的魂就变成了一只黄熊,跳入了羽渊。而夏代郊祭祭的就是化为黄熊的鲧,而且此种祭祀还从夏朝历经商朝而持续沿续到了如今的周朝。你们当了诸侯盟主的晋国,难道没有祭祀鲧吗,才会做梦做到鲧的出现,而由于鲧的不满,而托梦显像于晋侯的梦里,但却被你认为是厉鬼了。这就为晋侯的梦做了解释,同时又提出了解决方法。于是韩宣子进行了郊祀,晋侯的病果然慢慢好了,于是把两个方鼎作为奖励赐给了子产。通过释梦的这个过程,我们对子产的形象有了认识,他口才好,又深谙晋侯的心理和思虑,所以给出的对策顺理成章,借助梦的记叙树立了一个外交家的形象,同时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第二节 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
  《左传》在梦情节的意境营造上,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梦是虚幻的,而现实却是真实存在发生的,将两者巧妙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更易造成出奇制胜的效果,梦是多种多样的,又是不讲道理没有规律可寻的,它的出现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文章摇曳生姿,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弗洛伊德说过:“文学艺术就是白日梦”。梦的虚幻性使得记梦叙述也涂上一层浪漫主义的文学色彩。《左传》记梦,把抽象的情绪和愿望具体化,通过记梦和释梦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虚实相生,因果互见。梦作为虚境,为现实做铺垫或是伏笔,揭示出一定的道理,从而呈现因果关系。
  《左传》记梦都有一定的原因或者背景。因为梦的产生都有其自身的原因,所以在记梦之前会有说明。梦的发生不是偶然出现的,往往跟主人公的心理有关,而《左传》的梦记叙也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左传》中记述的城濮之战,大战之前,晋侯对决胜并无胜利把握,于是便梦到了第二天与敌军展开搏斗,结果梦象现实,楚子将晋侯制服在地;而楚国的子玉对于此战有着极大的信心,结果大战之前梦到河神来索要马鞍和马缨作为祭品。这个小故事的梦和现实互为因果,也是人心理的一种显示。再例如:昭公前去楚国,临行前,他十分担心行程不顺,更害怕自己渠道楚国后凶多吉少,于是梦见襄公在祭祀路神;这是由于故事主人公本身内心的焦虑或是恐惧而产生的梦。此外还有吕绮对楚作战前,一心想着打胜仗,好建功立业名扬万里,却又十分紧张,担心出战不利,结果就梦到自己竟然射中了月亮,还掉进了淤泥里。这些梦的产生都是由于主人公的某种特殊心理而造成的。但是《左传》中巧妙地运用“梦”的方式来化写,将真实的心理状态过渡到史实记述虚实相生,因果互见,引人入胜。
  第二章 《左传》梦境描写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左传》中的梦描写可谓是先秦史传文学中的梦描写的一个代表,此时还属于写梦的原始阶段。到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记梦主要出现在小说中,多了一些文学色彩,属于梦文学的发展阶段。干宝的《搜神记》以写鬼神为主,妙趣横生,在记梦方面多处写到“杨林入梦”,杨林享荣华富贵,“历数十年,忽如梦觉,犹在枕旁。”它文笔朴实,为后来的《枕中记》提供了素材。志怪小说中的梦记叙在内容和作用上与先秦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在记叙方式上更加多样,梦情节更加曲折,但此时处于记梦的原始和发展阶段,记梦有着一些宗教的意味,发展还不太成熟。   记梦作品的大量出现是在隋唐以后,一直到明清,记梦作品不仅数量大,内容和形式都丰富起来,是记梦文学的高峰期。诗词方面,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内容丰富离奇,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邯鄲记》、《南柯記》、《紫钗记》和《牡丹亭》。四剧皆有梦境,是作者凝聚毕生心血之梦。
  到了明清小说这里,梦境描写可谓是集前者记梦之大成,不仅数量巨大,在记梦内容上更加丰富,也更注重艺术技巧。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以及《金瓶梅》、《聊斋志异》等等都是写梦巨著的代表。这时期的记梦手法已经到了十分成熟的境界。作者写梦是为人物性格服务,通过记梦曲折表现出故事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情绪表达,不仅创造出许多栩栩如生、形象丰满的人物,也为整个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跌宕起伏的梦境描写,虚实相生的情节发展,使故事更有趣。同时,梦不再是带有宗教的神秘色彩,而是为故事发展做铺垫或者补充,也是作者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想法的一个寄托。
  结语:
  弗洛伊德说过:“在‘另一方’见解中,我们的无意识存在是真实的,而我们的意识世界则是一种幻觉。就像梦一样,只要我们还在其中,它就是一种现实。”[2]从历史学角度来说,梦可能是一种荒诞,但对于文学而言,梦的虚诞有时恰恰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左传》记梦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艺术表现上作者运用想象和创造使梦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文学素材。梦境的创造和释梦的补充使得故事情节连贯有序,跌宕起伏,充满了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史书的记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89页。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等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傅正谷.中国梦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张亚权.《左传》梦事考辨[J].东方文化(第1集),1991。
  [4]赵会娟.浅析《左传》的梦[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5]马玉珍.史传文学《左传》的叙梦体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2.5。
  [6]辛玲.徐奉臻.郭崇林:《左传》中梦境的透视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5。
  [7]方丽娟.《左传》梦境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聚焦于苏童笔下的女性形象是当下苏童女性研究中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苏童红粉系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类型及特征,进而探究红粉女性形象特征的原因。最后通过联系作者之前和之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引出苏童塑造的红粉女性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苏童;红粉系列;女性形象  作者简介:谢真真(1993.4-),女,汉,山东菏泽人,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摘 要:《金锁记》有“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之称。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由特定社会背景、周围环境塑造培育出来的,心理和灵魂都具有独特性乃至某种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她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和主要表现,以及造成她这种心理特征的原因,可以更加完整地把握曹七巧的形象。  关键词:金锁记;曹七巧;心理特征;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摘 要:唐寅一生诗作颇丰,但在文学史中始终地位不高,诗评家历来对其诗作的特征价值有很大争议。本文通过讨论唐寅诗歌取径,研究其诗歌的风格特色,讨论唐寅诗歌语言、意象意境、情感表现等方面受到哪些影响,由此从简单对比、溯源、梳理中更清晰地认识唐寅诗歌的价值。  关键词:唐寅;取径;影响;学习  作者简介:程海东(1996-),男,汉族,内蒙古兴安盟人,2014级本科生,就读于河南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
作者简介:郑佳豪(1994-),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本科,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
期刊
目的:以小鼠Lewis肺癌胸膜转移为模型,观察抗癌新药PH Ⅱ-7胸腔内注射对Lewis肺癌胸膜转移的治疗作用.结论:l小鼠Lewis肺癌胸膜转移模型是研究抗癌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良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史传、文集、方志中和庄肃有关的史料的搜集整理,对庄肃藏书、著书等资料進行基本的爬疏,从而探讨其作为元代藏书聚书成就较为突出的藏书家的贡献,并据此进一步认识以庄肃为代表的元代藏书家和元代藏书风貌。  关键词:庄肃;藏书;著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3  我国自春秋战国墨子、惠施、苏秦以来,私人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