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校本管理的历史梳理入手,展望其“因地制宜,校本管理出现‘两极分化”’等发展趋势,以期对校本管理的发展进行更清晰的洞悉,促进对校本管理的研究和认识。
【关键词】校本管理历史现状未来趋势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0.11.029
“校本管理”即以学校为主体而进行的调控学校领域事务的活动,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移至学校,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管理权。其内容主要包括:校本发展特色管理、校本组织变革管理、校本发展性评价管理、校本人力资源管理、校本课程管理及校本教育科研管理。
一、校本管理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一度滑坡,各国纷纷从教育领域中寻求答案。加之,世界范围内新公共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外部控制为主的管理模式消极影响彰显等,都孕育了校本管理的萌生。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澳大利亚就发起了“学校与社区合作”运动。20世纪60年代,在澳大利亚官僚主义管理机构强加在学校的诸多外在控制已饱受批评之际,班级规模过大和教师缺乏培训问题更加严重。这激怒了首都直辖区的众多家长和教师。家长们感到发展建立在与社区合作基础上的学校管理模式已十分必要,于是开始倡导包含在“校本管理”中的“社区参与原则”的某些理念。1972年,南澳大利亚州第一个学校董事会的学校体制建立。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起教育改革运动。1983年,美国优质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份把矛头直接指向公立学校的种种弊端的报告,直接引发了教育改革。在这种形势下,以学校自主权得到加强为特征的校本管理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欢迎,有关教学、人事、经济的重要决策权被授予给了学校。由此,校本管理在报告发表后首先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进而成为了一场世界性的学校管理改革运动。
20世纪末,在英国、加拿大、新西兰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学校管理均呈现出类似的发展迹象,即教育管理的权力和责任向学校层面转移,虽然政府所确定的课程框架和效能评定标准依然有效,但学校在日常运行和如何改革发展方面,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总体上看,西方国家,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扩大学校的管理自主权、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的校本管理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校本管理在我国的萌芽是在改革开放后。自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之后,我国就开始了学校管理的改革,主要是推行校长负责制。一定意义上,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也是一种校本管理形式,因为二者核心都是相同的,即权力重心的下移,由外控式管理向自控式管理转变,但有很大差异。
二、校本管理的现状
(一)西方校本管理最新成果
1 澳大利亚自我管理学校发展进入第三阶段。澳大利亚校本管理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些公立学校相继建立了新的学校管理组织——学校委员会或学校董事会。第二阶段:政府加大放权力度,有关课程和教学方面的权力逐渐下放,各州政府纷纷取消学生就近入学限制,公立学校竞争压力增加。第三阶段:学校系统内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学生学习成就监测体系;自我管理学校的改革与学生学习结果相连接的要求更为明确;有关自我管理学校的研究手段更为成熟了。
2 美国的“特许学校、特许学区”。特许学校是获取特别注册授权开设的公立学校,以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原则为指导思想办学。它以办学效益为衡量办学质量的标准,不受州和学区两级教育管理部门办学规章制度的束缚,在学校资金使用、家长参与、学校人事分配政策等方面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但是也要遵守有关健康、安全以及学校组织者与财政担保人之间签订的合同上的有关规定。
3 英国的“基金学校”。区别英国国内曾推行的“直接拨款学校”模式,基金学校是地方教育当局系统的一部分。两者区别在于:直接拨款学校完全不受当局控制,基金学校有若干地方当局指派的管理者;直接拨款学校获得100%的财政预算,基金学校部分预算被用于支付地方教育当局服务机构开支;直接拨款学校自主安排学校事务,基金学校要接受地方当局审定。英国政府适当调整了学校自主管理的程度,恢复了地方教育当局必要的管理职能。
(二)我国校本管理的现状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都实行校长负责制,其主要做法是采取党政职能分开,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者相辅相成,三位一体紧密结合。
(三)当今校本管理的主要运作模式
依据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管理学校权利的不同,当前校本管理主要有四种模式:
1 行政控制校本管理模式(校长决策)。地方学校管理者被赋予诸如财政、人事等关键领域的决策权。校长可以非正式地向教师、家长、学生等咨询,学校委员会的建立可以为校长提供建议。
2 专业控制校本管理模式(教师决策)。该模式的目标是,在诸如财政、课程和人事等关键的决策领域,更好地利用教师的知识。教师所占人数比例最大的学校委员会,拥有决策制定权。
3 社区控制校本管理模式(家长一社区成员决策)。该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家长和社区的责任,同时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家长或社区人员占多数的学校委员会是运用这些权力的基本机构。
4 均衡控制校本管理模式(家长和教师均衡决策)。该模式试图达到社区控制和专业控制两种模式所欲达到的目的。学校委员会拥有决策制定权,其人员构成在学校人员与家长或社区成员之间保持平衡。
在具体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可能一种模式会有几种变式,或者是几种模式综合在一起使用。
三、校本管理的未来趋势
30年间,校本管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推进,但作为新生的管理体系,同样经历了反复。校本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在传承其优势与克服其缺陷的轨道上行进,笔者归纳如下:
(一)因地制宜。校本管理出现“两极分化”
一方面,真正要大面积推进学校自主管理,除了进行校本管理的学校数量增加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教育行政环境,如加强“教育特区”的指导和建设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校本管理政策的实施也为政府和教育部门推卸其公共教育行政责任寻找了一种“充足”的“借口”,尤其对于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校而言,权责的下放只会导致责难的下放。因此,出于对弱势学校的保护和优势学校的鼓励,在校本管理的实施中应有所 不同,在对症的地方发挥其生命力。
(二)行政与市场的张力更好结合,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改进
过分的自由将造成自由的丧失,因此,在学校自主权加大的同时,政府行为作出适当调节,使学校不致偏离社会主流教育预期太远也是必要的。无论在哪个国家,一旦教育行政机关成为学校绩效的唯一评估者,那么某些学校为取悦上级而拼凑数据、拔高成绩等就难以避免,而家长对学校微观层面的监督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既保留教育行政机关的评估,又加入以家长自由选择为标志的市场评估,这样,行政评估与市场评估之间的差异才能形成一种张力,将有助于促进学校在国家利益和顾客要求两相兼顾的前提下改进其教育质量。
(三)校长、教师负担加重的事实被正视
早在1996年,英国一家学校教师工资调查机构(STRB)公布的数据表明,实施校本管理的学校,小学任课教师工作时间增加2小时/周,中学教师增加1.4小时/周,中学科主任教师增加2.3小时/周,而且,大部分额外时间明显用在了备课、做记录、测试和评价方面,而不是用在教学方面。而校长们更多被赋予了主管角色,将其主要精力用于教育之外的领导事务上。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工作者更大的时间、精力投入,而对应的却是教学投入时间、精力的减少,因此,在今后的校本管理发展中,必然需要正视这一问题,并谋求解决。
(四)扩大参与社群的覆盖面。向多层次、均衡化发展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校本管理的社区、家长参与,并没有使弱势群体受益。它排斥那些不被校方视为有用资源的学生家长。如一些“特许学校”强调和注重家长的参与,校方要求家长承诺每月从事至少2~3小时的学校服务。但那些处于低收入阶层的家庭,他们因工作时间长、交通工具选择的余地小等,可能永远不会成为特许学校社群的一个部分。真正实现社区、家长群体在教育民主中的作用和角色,必然要扩大参与社群的覆盖面,使其真正向多层次、均衡化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校本管理相应配套工作
首先,教育行政机关下放学校的管理权,应将其因地位优势所拥有的学校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奖酬等资源下放给学校。其次,校本管理与校本研究、校本培训与校本课程是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校本”。在整个“校本”体系中,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脚点,而校本管理则是前提和保障,贯穿、渗透它们之中,起着协调、组织的作用。因此,校本管理要真正实现其初衷,就要在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而不可能仅在某一方面进行改革,而延续其他,必然形成联动,做好相关配套工作。
(六)学校内部强化学术氛围,淡化行政
校本管理使得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发生了转变,由“命令”走向“评估”,由“过程控制”走向“结果控制”。“结果本位”就成为校本管理政策实施学校的必然选择。然而,学校管理若要坚持“结果本位”,就必须将其总体办学目标细化为切实可行的绩效目标,这又势必由教师去具体操作和执行。而其隐含的行政文化与学校固有的学术文化之间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冲突和对立。有鉴于此,校本管理在以后的发展中,弘扬学校的学术文化,减少其与行政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将不失为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学校管理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周建民,西方校本管理政策运行缺陷之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3]夏新斌,校本管理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3(7)
[4]陈大超,美国的校本管理与我国的校长负责制[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5]郁琴芳校本管理实施新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4(2)
[6]赵中建,近年来美国学校管理改革述评[J],教育研究,2001(5)
【作者简介】黄晓鑫(1987-),女,河北衡水人,广西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关键词】校本管理历史现状未来趋势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0.11.029
“校本管理”即以学校为主体而进行的调控学校领域事务的活动,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移至学校,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管理权。其内容主要包括:校本发展特色管理、校本组织变革管理、校本发展性评价管理、校本人力资源管理、校本课程管理及校本教育科研管理。
一、校本管理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一度滑坡,各国纷纷从教育领域中寻求答案。加之,世界范围内新公共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外部控制为主的管理模式消极影响彰显等,都孕育了校本管理的萌生。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澳大利亚就发起了“学校与社区合作”运动。20世纪60年代,在澳大利亚官僚主义管理机构强加在学校的诸多外在控制已饱受批评之际,班级规模过大和教师缺乏培训问题更加严重。这激怒了首都直辖区的众多家长和教师。家长们感到发展建立在与社区合作基础上的学校管理模式已十分必要,于是开始倡导包含在“校本管理”中的“社区参与原则”的某些理念。1972年,南澳大利亚州第一个学校董事会的学校体制建立。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起教育改革运动。1983年,美国优质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份把矛头直接指向公立学校的种种弊端的报告,直接引发了教育改革。在这种形势下,以学校自主权得到加强为特征的校本管理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欢迎,有关教学、人事、经济的重要决策权被授予给了学校。由此,校本管理在报告发表后首先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进而成为了一场世界性的学校管理改革运动。
20世纪末,在英国、加拿大、新西兰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学校管理均呈现出类似的发展迹象,即教育管理的权力和责任向学校层面转移,虽然政府所确定的课程框架和效能评定标准依然有效,但学校在日常运行和如何改革发展方面,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总体上看,西方国家,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扩大学校的管理自主权、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的校本管理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校本管理在我国的萌芽是在改革开放后。自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之后,我国就开始了学校管理的改革,主要是推行校长负责制。一定意义上,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也是一种校本管理形式,因为二者核心都是相同的,即权力重心的下移,由外控式管理向自控式管理转变,但有很大差异。
二、校本管理的现状
(一)西方校本管理最新成果
1 澳大利亚自我管理学校发展进入第三阶段。澳大利亚校本管理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些公立学校相继建立了新的学校管理组织——学校委员会或学校董事会。第二阶段:政府加大放权力度,有关课程和教学方面的权力逐渐下放,各州政府纷纷取消学生就近入学限制,公立学校竞争压力增加。第三阶段:学校系统内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学生学习成就监测体系;自我管理学校的改革与学生学习结果相连接的要求更为明确;有关自我管理学校的研究手段更为成熟了。
2 美国的“特许学校、特许学区”。特许学校是获取特别注册授权开设的公立学校,以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原则为指导思想办学。它以办学效益为衡量办学质量的标准,不受州和学区两级教育管理部门办学规章制度的束缚,在学校资金使用、家长参与、学校人事分配政策等方面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但是也要遵守有关健康、安全以及学校组织者与财政担保人之间签订的合同上的有关规定。
3 英国的“基金学校”。区别英国国内曾推行的“直接拨款学校”模式,基金学校是地方教育当局系统的一部分。两者区别在于:直接拨款学校完全不受当局控制,基金学校有若干地方当局指派的管理者;直接拨款学校获得100%的财政预算,基金学校部分预算被用于支付地方教育当局服务机构开支;直接拨款学校自主安排学校事务,基金学校要接受地方当局审定。英国政府适当调整了学校自主管理的程度,恢复了地方教育当局必要的管理职能。
(二)我国校本管理的现状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都实行校长负责制,其主要做法是采取党政职能分开,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者相辅相成,三位一体紧密结合。
(三)当今校本管理的主要运作模式
依据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管理学校权利的不同,当前校本管理主要有四种模式:
1 行政控制校本管理模式(校长决策)。地方学校管理者被赋予诸如财政、人事等关键领域的决策权。校长可以非正式地向教师、家长、学生等咨询,学校委员会的建立可以为校长提供建议。
2 专业控制校本管理模式(教师决策)。该模式的目标是,在诸如财政、课程和人事等关键的决策领域,更好地利用教师的知识。教师所占人数比例最大的学校委员会,拥有决策制定权。
3 社区控制校本管理模式(家长一社区成员决策)。该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家长和社区的责任,同时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家长或社区人员占多数的学校委员会是运用这些权力的基本机构。
4 均衡控制校本管理模式(家长和教师均衡决策)。该模式试图达到社区控制和专业控制两种模式所欲达到的目的。学校委员会拥有决策制定权,其人员构成在学校人员与家长或社区成员之间保持平衡。
在具体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可能一种模式会有几种变式,或者是几种模式综合在一起使用。
三、校本管理的未来趋势
30年间,校本管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推进,但作为新生的管理体系,同样经历了反复。校本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在传承其优势与克服其缺陷的轨道上行进,笔者归纳如下:
(一)因地制宜。校本管理出现“两极分化”
一方面,真正要大面积推进学校自主管理,除了进行校本管理的学校数量增加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教育行政环境,如加强“教育特区”的指导和建设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校本管理政策的实施也为政府和教育部门推卸其公共教育行政责任寻找了一种“充足”的“借口”,尤其对于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校而言,权责的下放只会导致责难的下放。因此,出于对弱势学校的保护和优势学校的鼓励,在校本管理的实施中应有所 不同,在对症的地方发挥其生命力。
(二)行政与市场的张力更好结合,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改进
过分的自由将造成自由的丧失,因此,在学校自主权加大的同时,政府行为作出适当调节,使学校不致偏离社会主流教育预期太远也是必要的。无论在哪个国家,一旦教育行政机关成为学校绩效的唯一评估者,那么某些学校为取悦上级而拼凑数据、拔高成绩等就难以避免,而家长对学校微观层面的监督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既保留教育行政机关的评估,又加入以家长自由选择为标志的市场评估,这样,行政评估与市场评估之间的差异才能形成一种张力,将有助于促进学校在国家利益和顾客要求两相兼顾的前提下改进其教育质量。
(三)校长、教师负担加重的事实被正视
早在1996年,英国一家学校教师工资调查机构(STRB)公布的数据表明,实施校本管理的学校,小学任课教师工作时间增加2小时/周,中学教师增加1.4小时/周,中学科主任教师增加2.3小时/周,而且,大部分额外时间明显用在了备课、做记录、测试和评价方面,而不是用在教学方面。而校长们更多被赋予了主管角色,将其主要精力用于教育之外的领导事务上。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工作者更大的时间、精力投入,而对应的却是教学投入时间、精力的减少,因此,在今后的校本管理发展中,必然需要正视这一问题,并谋求解决。
(四)扩大参与社群的覆盖面。向多层次、均衡化发展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校本管理的社区、家长参与,并没有使弱势群体受益。它排斥那些不被校方视为有用资源的学生家长。如一些“特许学校”强调和注重家长的参与,校方要求家长承诺每月从事至少2~3小时的学校服务。但那些处于低收入阶层的家庭,他们因工作时间长、交通工具选择的余地小等,可能永远不会成为特许学校社群的一个部分。真正实现社区、家长群体在教育民主中的作用和角色,必然要扩大参与社群的覆盖面,使其真正向多层次、均衡化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校本管理相应配套工作
首先,教育行政机关下放学校的管理权,应将其因地位优势所拥有的学校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奖酬等资源下放给学校。其次,校本管理与校本研究、校本培训与校本课程是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校本”。在整个“校本”体系中,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脚点,而校本管理则是前提和保障,贯穿、渗透它们之中,起着协调、组织的作用。因此,校本管理要真正实现其初衷,就要在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而不可能仅在某一方面进行改革,而延续其他,必然形成联动,做好相关配套工作。
(六)学校内部强化学术氛围,淡化行政
校本管理使得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发生了转变,由“命令”走向“评估”,由“过程控制”走向“结果控制”。“结果本位”就成为校本管理政策实施学校的必然选择。然而,学校管理若要坚持“结果本位”,就必须将其总体办学目标细化为切实可行的绩效目标,这又势必由教师去具体操作和执行。而其隐含的行政文化与学校固有的学术文化之间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冲突和对立。有鉴于此,校本管理在以后的发展中,弘扬学校的学术文化,减少其与行政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将不失为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学校管理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周建民,西方校本管理政策运行缺陷之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3]夏新斌,校本管理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3(7)
[4]陈大超,美国的校本管理与我国的校长负责制[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5]郁琴芳校本管理实施新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4(2)
[6]赵中建,近年来美国学校管理改革述评[J],教育研究,2001(5)
【作者简介】黄晓鑫(1987-),女,河北衡水人,广西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