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1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6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在运动会组委会和包头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顺利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从论文征集、评审到论文报告、交流,本次科报会历时1年,总体上,取得了圆满成功。
1 论文征集情况
本次科报会收到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的论文2 466篇,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论文5篇,论文总数为2 471篇,比上一届增加78篇,为历届之最。其中有17个单位报满了100篇。特别值得提出表扬的是四川省,十分重视本次科报会,广泛动员和组织,报满100篇,大大超过上两届科报会。
根据征文指南,本次科报会按照10大类50个研究领域征集论文。论文征集结果是:学校体育理论167篇、阳光体育运动339篇、学生体质健康256篇、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143篇、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811篇、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162篇、体育教师队伍建设139篇、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244篇、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76篇、特殊群体学校体育134篇。
按报送论文第一作者的工作岗位分布:小学教师614篇,占24.85%;中学教师1 100篇,占44.52%;大学教师539篇,占21.81%;教研、科研人员114篇,占4.61%;教育行政管理人员52篇,占2.10%;校医、卫生保健人员35篇,占1.42%;其他人员17篇,占0.69%。其中,中小学体育教师最多,占69.37%。
2 论文评审过程
为开好这次大会,经组委会批准,成立了大会学术委员会和论文评审委员会。在结合当前学校体育科研的实际情况、总结上一届中运会(长沙)论文评审经验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了《第11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评审标准》和《第11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评审办法》,规定了论文评审基本原则和专家职责,明确了论文评审过程中“严把政治关,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严格程序,实行学术民主”的基本原则,统一了“选题有价值、方法适当、结构合理、数据真实可靠、过程规范、成果有创新”的评审尺度,规范了以专家“独立评审”为核心的评审程序,进一步完善了论文评审制度。
本次科报会论文评审委员会由51名专家组成,共划分成17个评审小组,具体为:学校体育理论1组,阳光体育运动2组,学生体质健康2组,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1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5组,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1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1组,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2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1组,其他(特殊群体体育等)1组。
评审专家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评审专家由第11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共同研究并征得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同意确定;(2)实行严格回避制度,凡申报论文的专家一律不参与论文评审,一个评审小组内不得出现同一地区的两位专家。
本次论文评审工作分6步进行:
第1步,全体会议。召开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明确论文评审的标准、基本原则、办法和程序。
第2步,分组评审。首先,各小组评审专家独立审读匿名论文;然后,各评审小组在专家个人独立评审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会议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剔除与本次论文无关的研究。
第3步,独立判断。评审专家根据评审标准确定是否推荐所审读的论文,并对推荐论文予以独立评分。
第4步,评审汇总。将评审专家的评审结果进行整合,入选论文先以得票数排名,得票相等时,再以得分多少进行排名。按排名由高到低录取论文。入选的论文名单由评审组长审核确认并签字。
第5步,公示与查伪。将所有入选论文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委托首都体育学院科研处对入选大会报告的论文进行查伪。
第6步,审核确认。学术委员会(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对所有拟入选论文进行审核,重点审核一等奖、二等奖论文。同时,结合公示和查伪结果,形成拟入选论文名单呈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本次论文评审过程可以归纳为“小组预备→独立审读→集中会商→独立评分→提交结果”流程,这种方式得到大多数专家的认同,认为科学、严谨,既体现专家集体权威,又尊重每位专家独立判断的权利。
3 论文评审结果
经过评审,从2 471篇论文中评出拟入选论文918篇,占总数的37.15%。其中入选大会报告的论文56篇,占总数的2.27%;入选分会讨论或墙报交流的论文338篇,占总数的13.68%;入选书面交流的论文524篇,占总数的21.21%。
按照第一作者工作岗位区分,入选论文中,中小学校教师有576人,占62.75%;大学教师239人,占26.03%;科研、教研人员83人,占9.04%;教育行政管理人员20人,占2.18%。
报送论文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都有论文入选。
4 主要成果
作为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国家最高水平的学校体育科研盛会,本次论文报告会的入选论文,总体上反映了近年来学校体育的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学校体育的研究水平。
本次科报会的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有关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领域,来自一线教师的研究直面教学实际,不少研究“充满生命活力”,研究成果所透露的信息丰富、生动、真实。这些研究成果,分析了新时期体育教学的现状,揭示了体育教学中的新问题,探讨并实施了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设计了与新课程理念更趋一致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手段。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体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开始至今,一直是我国学校体育的研究热点。关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问题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鸣。在上届中运会科报会上,出现了关于“课程改革之反思”的激烈争辩。从本届科报会的情况看,课程与教学改革依然是被关注的热点。在报送的2 471篇论文中,这类论文有811篇,数量最多,入选的论文也最多,在报告会期间也讨论得最热烈。但是,与上届科报会明显不同的是:这类论文对于理念、目标、体系等纯理论的空泛争论大大减少了,绝大多数论文聚焦到关于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等实践性、操作性领域的研究。这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改革从理念争论、观念碰撞逐渐转向教学实践领域的趋势,显示了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务实态势。
有的论文,针对体育教学中传统教材实施困难的原因、不同学段如何采取不同教学策略等进行了研究,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结构问题研究”、“相邻学段体育教学衔接方略”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客观实际和教学难点。
有的论文,研究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教学实验,接受实践的检验,如“板块式教学”、“‘摩斯特’命令式与互惠式教学”等等,这些研究设计比较科学、研究方法比较合理、研究成果比较可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要特别指出的是,一直困扰体育教学领域的评价问题,也有许多论文尝试予以解决。如“小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体育课堂教学测量工具和分析系统应用”等等。
(2)有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深化了对“阳光体育”实质和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按整体要求设计,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系统整合资源,以保证和巩固阳光体育贯彻实施的许多对策和措施。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解决贯彻中央7号文件过程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切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对于“阳光体育”,在理论上,始终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在学校体育实践工作中,同样碰到许多问题。如体育课程与教学、体育艺术“2 1”项目、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等等互相交叉。有些人认为,许多内容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说法不同罢了。对此,有论文分析认为:“阳光体育的内涵与实质是新时期一个引领学生走向健康的系统工程”,“阳光体育”不是“零起步”,是对“过去的总结和深化”,校内、校外一切体育活动都是“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阳光体育”则是对新时期学校体育的新要求和方向。这些观点对于消除上述模糊认识,厘清学校体育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与认识提高相呼应,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也逐渐步入实践创新的阶段。如“高针对性‘阳光体育’实践创新”、“整合资源创办体育俱乐部”、“体育艺术2 1技能项目设计”等等,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推进“阳光体育”开展的办法和措施,避免了此领域的研究背离“体育是实践性课程”的问题,也避免了总是“纠结”在虚空的概念界定、繁琐的理论推导等倾向,显现了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引领作用。
(3)有关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客观、真实反映了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亟待提高的的现实。客观地揭示了师资队伍现状与时代发展要求相比,在足额配置与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培养培训质量、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等提出了具体建议,这些建议具有比较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体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有的论文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如,“不同代际中小学体育教师群体比较”,调查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揭示了当前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低、能力差的基本状态,进一步印证了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有的论文,关注体育教师教育和体育教师成长的历程和规律,如“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演进路径与走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等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体育教师教育与职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从入选的论文看,教师教育领域的许多论文都将研究集中到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推进多元化教师培训和校本研训的主题。如“国培计划培训模式”、“体育教师在线研修”、“体育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农村中学体育学科跨校联合体教研”、“普通高中体育学科县域集体备课”等研究,创新了培训模式,对深化体育教师培养、培训改革,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4)有关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的研究,突破了以往多数研究集中在行政管理的微观领域,局限于学校体育内部、影响力小的格局,在地方政府法规建设、地方政府规划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对我国学校体育整体发展有重要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将在克服学校体育制度性障碍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本次科报会论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行政管理者及其领导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采取整体规划和宏观管理的方法来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如“强化法律治理 守护民族希望——《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解析”,认真总结、回顾了这项由地方最高权力机关(省人大)为学生体质健康立法的行动过程;再如,“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河南省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工程”、“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评估体系”等,从不同的角度,跟踪研究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为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促进行政效率提高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证借鉴。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颁布施行已近20年,亟待研究修订。《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河南省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工程》等法规、管理制度的建设,为两个《条例》的修订奠定了基础。应该看到,这些政府主导的工作,需要科学的研究,而学校体育研究如果能介入到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则是科研为决策服务、科研成果转化为政策的最好途径,是科学研究追求的目标之一。毕竟,能够纳入法规体系和政府管理的顶层设计,“可以充分体现整体性原则,可以在更高层面整合全社会力量,调动所有的利益相关群体共同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分担责任”。
此外,在本次报送的论文中,还有许多涉及到“城乡学校体育统筹发展”、“体育经费保障”、“体育器材配置与管理”、“升学体育考试标准”、“学校体育安全环境构建与运动伤害救助机制”等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各个层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对破解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的难点,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有些结论具有一定的案例示范性。
(5)有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由对体质健康状况的一般性描述,对测试项目的数据分析、比较和对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原因笼统的分析探讨,转向实实在在的健康管理研究和政策、行为干预研究,为建立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体育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增强青少年体质,维护学生健康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20多年来,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趋势难以遏制,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07年中央7号文件颁布以来,各种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众多干预手段也渐次推开,但是,到底哪些措施和手段是有效的呢?社会期待一个阶段性的考量和评估。
本届科报会体质健康类的论文报送数量居第3位,从入选的论文看,研究有所推进和创新。有的论文,如“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研究”认为:“遏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不是要等到问题出现后才进行‘补救’,增强体质、维护健康应该是一个‘前置’的主动干预行为。”据此,该研究提出了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学生体质健康“主动干预管理途径”,即“测试—评估—健康档案—促进计划—干预跟踪”。这个观点,是基于对30年体质测试、体质调研工作的新认识,符合发达国家将健康管理作为国家医疗事业重要内容的趋势,是体质健康测试、调研工作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的思想基础,是对体质健康研究的创新。
体质健康类的许多研究,对中央7号文件颁布以来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实施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了总结,如“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对上海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高中模块教学对高中生身体素质的跟踪研究”、“儿童肥胖学校运动俱乐部干预效应研究”等。从长达2~3年的追踪研究结果看,现阶段中考体育制度对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课内外结合的运动处方式干预,对改善学生体质状况也有明显的作用。
(6)有关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研究,以比较完整的研究设计和严谨的研究程序,对体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社会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此领域的研究不仅数量上大大超过上届科报会,而且在研究质量上也比上届有明显提高。
体育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常理,但是,对于不同的体育形式,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能够起作用,具体起什么作用,起多大作用,其作用是否可以持久与迁移等问题,在以往学校体育研究中,较少有专业水准的研究成果。
本次科报会在此领域的研究,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在规范性、专业性方面有所提升。有的研究关注了体育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人格发展的作用;有的研究探讨了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体育锻炼对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有的研究揭示了体育活动对学生自我意识、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规律。这些研究成果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有关组织工作问题
1)关于科报会的组织动员工作。
中学生运动会设科报会已有4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有幸与其相遇也已经3次,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是制度创新。这种形式由于借助行政的力量,可引起对学校体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事实上,部分省市已经将推进学校体育科研纳入行政管理工作,在激励手段上,将“科报会论文获奖”与“运动会竞赛拿牌”同等对待——解决必要费用、给予同样奖励。有的省规定,将中运会、大运会论文获奖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这大大鼓舞了学校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改观了地方学校体育科研局面。
但是,也有部分省市,并没有将推进学校体育科研纳入行政管理工作,对科报会没有进行必要的组织、动员工作。本届科报会,有3个省上报论文数量不足40篇,其中的一个省上报数量明显低于上一届。
尽管科研是自觉的行为,有学者说是思想自由的表现,科研不应该承担过度的外部压力,也不应该受行政的干预,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行政部门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搭建一个与全国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是很有必要的,是行政管理机构应尽的责任。
2)关于论文的初步审核和筛选工作。
科报会的论文征集通知,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通过举办论文报告会,各级推选、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选、推荐等形式,切实保证报送论文的质量”的要求,也建议各地通过查伪对报送的论文进行检查。但是,从各地上报的论文质量看,部分省市区,没有将这些工作落实。上报的论文中,不符合格式要求,分类不确切,作者身份不符合征文对象规定,雷同、低水平重复研究的论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论文分类的混乱,给科报会论文评审的公平、准确带来了不利影响。
另外,科报会论文评审的组织,初审、复审各个环节中也还存在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5.2 有关研究工作问题
1)有关学校体育理论问题缺乏有深度、有创新的研究。
本次科报会选题指南中再次专门设定了“学校体育理论”的研究领域,目的是引导哲学层面的理论探索和机制层面的基础研究。从本届科学大会所报送的论文看,除了略有新意的以“全纳教育”、“生态教育”及“青奥会理想”等角度为切入点的研究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体育与全面发展、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学校体育课程发展回顾等领域,缺乏有深度、有创新的宏观理论探索;更缺乏运动技能的学习原理与策略、运动干预的生理机制、运动学习的认知规律等的基础研究;还缺乏学校体育区域性推进的发展研究。
2)有关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为了加强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在本次科报会论文指南中,独立设计了这个研究领域,以期集中研究力量进行专门研究。但是,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上报论文总数为76篇,为各类别论文中最少的。从论文的质量看,研究设计、现场实施、方法应用、数据统计分析等都有待提高。从论文的类型看,一般的调查多,干预的研究少,对卫生工作实践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的少。从论文的呈现方式看,文字描述的多,用数据说明的少。
3)研究者的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本届论文报送总数超过历届,但是,其中部分论文的质量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术浮躁倾向和研究人员素质不高。
与上届科报会相类似,许多论文在研究设计的合理性、方法选择的适当性、论证分析的严密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等方面,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本次科报会上,个人心得、经验总结、教学感受、概念嫁接、理论移植性的论文有所上升;有的论文,概念界定不清,在体例、格式上完全不符合规范,研究思路不清、逻辑混乱,文字粗糙,这反映研究者缺乏基本的科研训练。
有的论文,如素质教育、体育游戏编制等,属低层次重复研究;有的研究,结论是常识性的普遍共识,缺乏新颖性和创新性;有的研究,简单比较,无限推论,缺乏依据,反映研究者的浮躁。
最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方法应用和选择上的问题。一是不能使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支撑研究;二是将所有研究方法都堆砌在论文中,看不出研究结论与研究方法有什么关联。随着教育科研的发展,许多有特色的研究方法不断被引入到科研中,如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等,用以解决教育领域研究的复杂问题。但是,在学校体育的科研中,这些方法的应用,还很少见到。
5.3 有关学术风气
为了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防止学术不端甚至学术腐败的发生,本次科报会学术委员会特别设置了多重程序,杜绝不良学术风气的发生。
论文初审结束后,一是全部上网公示,二是委托首都体育学院对入选大会报告的论文进行文献查伪。通过查伪,发现许多问题。比如,与他人已发表论文的文字重复比例超过50%;有的论文,尽管注明了资料来源,但是,一篇论文5 000字,60%都是引用他人文字;有的论文,自己引用自己几年前发表的论文,等等。
认真分析上述情况可以发现,这不是科研能力问题,而是学术风气问题。
对查出的问题,学术委员会将结果通知所在省、市、区,请进行核查,所有问题得到核实,无条件取消入选资格。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本次科报会没有对入选墙报交流及以下的论文进行网络查伪。因此,科报会将保留进一步严肃学术风气的权利。
对于上述问题,科报会后将召开专题研讨会进行研究,同时,对本次科报会上许多老师及各地教研部门、科研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反映的问题,也将予以汇总讨论,争取为新一届科报会奠定更好、更完善的基础。
今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 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确定了“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确定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战略措施。学校体育如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如何加快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学校体育如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服务,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等,是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所以,从总体上说,本次科报会,是对科研工作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会议。热切希望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使学校体育科研工作为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有实际价值的贡献。
1 论文征集情况
本次科报会收到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的论文2 466篇,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论文5篇,论文总数为2 471篇,比上一届增加78篇,为历届之最。其中有17个单位报满了100篇。特别值得提出表扬的是四川省,十分重视本次科报会,广泛动员和组织,报满100篇,大大超过上两届科报会。
根据征文指南,本次科报会按照10大类50个研究领域征集论文。论文征集结果是:学校体育理论167篇、阳光体育运动339篇、学生体质健康256篇、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143篇、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811篇、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162篇、体育教师队伍建设139篇、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244篇、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76篇、特殊群体学校体育134篇。
按报送论文第一作者的工作岗位分布:小学教师614篇,占24.85%;中学教师1 100篇,占44.52%;大学教师539篇,占21.81%;教研、科研人员114篇,占4.61%;教育行政管理人员52篇,占2.10%;校医、卫生保健人员35篇,占1.42%;其他人员17篇,占0.69%。其中,中小学体育教师最多,占69.37%。
2 论文评审过程
为开好这次大会,经组委会批准,成立了大会学术委员会和论文评审委员会。在结合当前学校体育科研的实际情况、总结上一届中运会(长沙)论文评审经验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了《第11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评审标准》和《第11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评审办法》,规定了论文评审基本原则和专家职责,明确了论文评审过程中“严把政治关,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严格程序,实行学术民主”的基本原则,统一了“选题有价值、方法适当、结构合理、数据真实可靠、过程规范、成果有创新”的评审尺度,规范了以专家“独立评审”为核心的评审程序,进一步完善了论文评审制度。
本次科报会论文评审委员会由51名专家组成,共划分成17个评审小组,具体为:学校体育理论1组,阳光体育运动2组,学生体质健康2组,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1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5组,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1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1组,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2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1组,其他(特殊群体体育等)1组。
评审专家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评审专家由第11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共同研究并征得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同意确定;(2)实行严格回避制度,凡申报论文的专家一律不参与论文评审,一个评审小组内不得出现同一地区的两位专家。
本次论文评审工作分6步进行:
第1步,全体会议。召开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明确论文评审的标准、基本原则、办法和程序。
第2步,分组评审。首先,各小组评审专家独立审读匿名论文;然后,各评审小组在专家个人独立评审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会议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剔除与本次论文无关的研究。
第3步,独立判断。评审专家根据评审标准确定是否推荐所审读的论文,并对推荐论文予以独立评分。
第4步,评审汇总。将评审专家的评审结果进行整合,入选论文先以得票数排名,得票相等时,再以得分多少进行排名。按排名由高到低录取论文。入选的论文名单由评审组长审核确认并签字。
第5步,公示与查伪。将所有入选论文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委托首都体育学院科研处对入选大会报告的论文进行查伪。
第6步,审核确认。学术委员会(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对所有拟入选论文进行审核,重点审核一等奖、二等奖论文。同时,结合公示和查伪结果,形成拟入选论文名单呈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本次论文评审过程可以归纳为“小组预备→独立审读→集中会商→独立评分→提交结果”流程,这种方式得到大多数专家的认同,认为科学、严谨,既体现专家集体权威,又尊重每位专家独立判断的权利。
3 论文评审结果
经过评审,从2 471篇论文中评出拟入选论文918篇,占总数的37.15%。其中入选大会报告的论文56篇,占总数的2.27%;入选分会讨论或墙报交流的论文338篇,占总数的13.68%;入选书面交流的论文524篇,占总数的21.21%。
按照第一作者工作岗位区分,入选论文中,中小学校教师有576人,占62.75%;大学教师239人,占26.03%;科研、教研人员83人,占9.04%;教育行政管理人员20人,占2.18%。
报送论文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都有论文入选。
4 主要成果
作为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国家最高水平的学校体育科研盛会,本次论文报告会的入选论文,总体上反映了近年来学校体育的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学校体育的研究水平。
本次科报会的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有关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领域,来自一线教师的研究直面教学实际,不少研究“充满生命活力”,研究成果所透露的信息丰富、生动、真实。这些研究成果,分析了新时期体育教学的现状,揭示了体育教学中的新问题,探讨并实施了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设计了与新课程理念更趋一致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手段。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体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开始至今,一直是我国学校体育的研究热点。关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问题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鸣。在上届中运会科报会上,出现了关于“课程改革之反思”的激烈争辩。从本届科报会的情况看,课程与教学改革依然是被关注的热点。在报送的2 471篇论文中,这类论文有811篇,数量最多,入选的论文也最多,在报告会期间也讨论得最热烈。但是,与上届科报会明显不同的是:这类论文对于理念、目标、体系等纯理论的空泛争论大大减少了,绝大多数论文聚焦到关于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等实践性、操作性领域的研究。这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改革从理念争论、观念碰撞逐渐转向教学实践领域的趋势,显示了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务实态势。
有的论文,针对体育教学中传统教材实施困难的原因、不同学段如何采取不同教学策略等进行了研究,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结构问题研究”、“相邻学段体育教学衔接方略”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客观实际和教学难点。
有的论文,研究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教学实验,接受实践的检验,如“板块式教学”、“‘摩斯特’命令式与互惠式教学”等等,这些研究设计比较科学、研究方法比较合理、研究成果比较可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要特别指出的是,一直困扰体育教学领域的评价问题,也有许多论文尝试予以解决。如“小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体育课堂教学测量工具和分析系统应用”等等。
(2)有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深化了对“阳光体育”实质和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按整体要求设计,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系统整合资源,以保证和巩固阳光体育贯彻实施的许多对策和措施。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解决贯彻中央7号文件过程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切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对于“阳光体育”,在理论上,始终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在学校体育实践工作中,同样碰到许多问题。如体育课程与教学、体育艺术“2 1”项目、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等等互相交叉。有些人认为,许多内容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说法不同罢了。对此,有论文分析认为:“阳光体育的内涵与实质是新时期一个引领学生走向健康的系统工程”,“阳光体育”不是“零起步”,是对“过去的总结和深化”,校内、校外一切体育活动都是“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阳光体育”则是对新时期学校体育的新要求和方向。这些观点对于消除上述模糊认识,厘清学校体育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与认识提高相呼应,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也逐渐步入实践创新的阶段。如“高针对性‘阳光体育’实践创新”、“整合资源创办体育俱乐部”、“体育艺术2 1技能项目设计”等等,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推进“阳光体育”开展的办法和措施,避免了此领域的研究背离“体育是实践性课程”的问题,也避免了总是“纠结”在虚空的概念界定、繁琐的理论推导等倾向,显现了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引领作用。
(3)有关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客观、真实反映了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亟待提高的的现实。客观地揭示了师资队伍现状与时代发展要求相比,在足额配置与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培养培训质量、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等提出了具体建议,这些建议具有比较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体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有的论文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如,“不同代际中小学体育教师群体比较”,调查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揭示了当前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低、能力差的基本状态,进一步印证了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有的论文,关注体育教师教育和体育教师成长的历程和规律,如“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演进路径与走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等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体育教师教育与职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从入选的论文看,教师教育领域的许多论文都将研究集中到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推进多元化教师培训和校本研训的主题。如“国培计划培训模式”、“体育教师在线研修”、“体育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农村中学体育学科跨校联合体教研”、“普通高中体育学科县域集体备课”等研究,创新了培训模式,对深化体育教师培养、培训改革,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4)有关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的研究,突破了以往多数研究集中在行政管理的微观领域,局限于学校体育内部、影响力小的格局,在地方政府法规建设、地方政府规划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对我国学校体育整体发展有重要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将在克服学校体育制度性障碍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本次科报会论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行政管理者及其领导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采取整体规划和宏观管理的方法来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如“强化法律治理 守护民族希望——《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解析”,认真总结、回顾了这项由地方最高权力机关(省人大)为学生体质健康立法的行动过程;再如,“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河南省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工程”、“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评估体系”等,从不同的角度,跟踪研究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为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促进行政效率提高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证借鉴。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颁布施行已近20年,亟待研究修订。《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河南省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工程》等法规、管理制度的建设,为两个《条例》的修订奠定了基础。应该看到,这些政府主导的工作,需要科学的研究,而学校体育研究如果能介入到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则是科研为决策服务、科研成果转化为政策的最好途径,是科学研究追求的目标之一。毕竟,能够纳入法规体系和政府管理的顶层设计,“可以充分体现整体性原则,可以在更高层面整合全社会力量,调动所有的利益相关群体共同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分担责任”。
此外,在本次报送的论文中,还有许多涉及到“城乡学校体育统筹发展”、“体育经费保障”、“体育器材配置与管理”、“升学体育考试标准”、“学校体育安全环境构建与运动伤害救助机制”等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各个层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对破解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的难点,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有些结论具有一定的案例示范性。
(5)有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由对体质健康状况的一般性描述,对测试项目的数据分析、比较和对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原因笼统的分析探讨,转向实实在在的健康管理研究和政策、行为干预研究,为建立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体育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增强青少年体质,维护学生健康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20多年来,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趋势难以遏制,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07年中央7号文件颁布以来,各种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众多干预手段也渐次推开,但是,到底哪些措施和手段是有效的呢?社会期待一个阶段性的考量和评估。
本届科报会体质健康类的论文报送数量居第3位,从入选的论文看,研究有所推进和创新。有的论文,如“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研究”认为:“遏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不是要等到问题出现后才进行‘补救’,增强体质、维护健康应该是一个‘前置’的主动干预行为。”据此,该研究提出了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学生体质健康“主动干预管理途径”,即“测试—评估—健康档案—促进计划—干预跟踪”。这个观点,是基于对30年体质测试、体质调研工作的新认识,符合发达国家将健康管理作为国家医疗事业重要内容的趋势,是体质健康测试、调研工作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的思想基础,是对体质健康研究的创新。
体质健康类的许多研究,对中央7号文件颁布以来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实施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了总结,如“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对上海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高中模块教学对高中生身体素质的跟踪研究”、“儿童肥胖学校运动俱乐部干预效应研究”等。从长达2~3年的追踪研究结果看,现阶段中考体育制度对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课内外结合的运动处方式干预,对改善学生体质状况也有明显的作用。
(6)有关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研究,以比较完整的研究设计和严谨的研究程序,对体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社会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此领域的研究不仅数量上大大超过上届科报会,而且在研究质量上也比上届有明显提高。
体育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常理,但是,对于不同的体育形式,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能够起作用,具体起什么作用,起多大作用,其作用是否可以持久与迁移等问题,在以往学校体育研究中,较少有专业水准的研究成果。
本次科报会在此领域的研究,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在规范性、专业性方面有所提升。有的研究关注了体育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人格发展的作用;有的研究探讨了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体育锻炼对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有的研究揭示了体育活动对学生自我意识、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规律。这些研究成果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有关组织工作问题
1)关于科报会的组织动员工作。
中学生运动会设科报会已有4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有幸与其相遇也已经3次,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是制度创新。这种形式由于借助行政的力量,可引起对学校体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事实上,部分省市已经将推进学校体育科研纳入行政管理工作,在激励手段上,将“科报会论文获奖”与“运动会竞赛拿牌”同等对待——解决必要费用、给予同样奖励。有的省规定,将中运会、大运会论文获奖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这大大鼓舞了学校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改观了地方学校体育科研局面。
但是,也有部分省市,并没有将推进学校体育科研纳入行政管理工作,对科报会没有进行必要的组织、动员工作。本届科报会,有3个省上报论文数量不足40篇,其中的一个省上报数量明显低于上一届。
尽管科研是自觉的行为,有学者说是思想自由的表现,科研不应该承担过度的外部压力,也不应该受行政的干预,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行政部门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搭建一个与全国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是很有必要的,是行政管理机构应尽的责任。
2)关于论文的初步审核和筛选工作。
科报会的论文征集通知,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通过举办论文报告会,各级推选、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选、推荐等形式,切实保证报送论文的质量”的要求,也建议各地通过查伪对报送的论文进行检查。但是,从各地上报的论文质量看,部分省市区,没有将这些工作落实。上报的论文中,不符合格式要求,分类不确切,作者身份不符合征文对象规定,雷同、低水平重复研究的论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论文分类的混乱,给科报会论文评审的公平、准确带来了不利影响。
另外,科报会论文评审的组织,初审、复审各个环节中也还存在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5.2 有关研究工作问题
1)有关学校体育理论问题缺乏有深度、有创新的研究。
本次科报会选题指南中再次专门设定了“学校体育理论”的研究领域,目的是引导哲学层面的理论探索和机制层面的基础研究。从本届科学大会所报送的论文看,除了略有新意的以“全纳教育”、“生态教育”及“青奥会理想”等角度为切入点的研究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体育与全面发展、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学校体育课程发展回顾等领域,缺乏有深度、有创新的宏观理论探索;更缺乏运动技能的学习原理与策略、运动干预的生理机制、运动学习的认知规律等的基础研究;还缺乏学校体育区域性推进的发展研究。
2)有关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为了加强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在本次科报会论文指南中,独立设计了这个研究领域,以期集中研究力量进行专门研究。但是,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上报论文总数为76篇,为各类别论文中最少的。从论文的质量看,研究设计、现场实施、方法应用、数据统计分析等都有待提高。从论文的类型看,一般的调查多,干预的研究少,对卫生工作实践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的少。从论文的呈现方式看,文字描述的多,用数据说明的少。
3)研究者的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本届论文报送总数超过历届,但是,其中部分论文的质量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术浮躁倾向和研究人员素质不高。
与上届科报会相类似,许多论文在研究设计的合理性、方法选择的适当性、论证分析的严密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等方面,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本次科报会上,个人心得、经验总结、教学感受、概念嫁接、理论移植性的论文有所上升;有的论文,概念界定不清,在体例、格式上完全不符合规范,研究思路不清、逻辑混乱,文字粗糙,这反映研究者缺乏基本的科研训练。
有的论文,如素质教育、体育游戏编制等,属低层次重复研究;有的研究,结论是常识性的普遍共识,缺乏新颖性和创新性;有的研究,简单比较,无限推论,缺乏依据,反映研究者的浮躁。
最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方法应用和选择上的问题。一是不能使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支撑研究;二是将所有研究方法都堆砌在论文中,看不出研究结论与研究方法有什么关联。随着教育科研的发展,许多有特色的研究方法不断被引入到科研中,如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等,用以解决教育领域研究的复杂问题。但是,在学校体育的科研中,这些方法的应用,还很少见到。
5.3 有关学术风气
为了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防止学术不端甚至学术腐败的发生,本次科报会学术委员会特别设置了多重程序,杜绝不良学术风气的发生。
论文初审结束后,一是全部上网公示,二是委托首都体育学院对入选大会报告的论文进行文献查伪。通过查伪,发现许多问题。比如,与他人已发表论文的文字重复比例超过50%;有的论文,尽管注明了资料来源,但是,一篇论文5 000字,60%都是引用他人文字;有的论文,自己引用自己几年前发表的论文,等等。
认真分析上述情况可以发现,这不是科研能力问题,而是学术风气问题。
对查出的问题,学术委员会将结果通知所在省、市、区,请进行核查,所有问题得到核实,无条件取消入选资格。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本次科报会没有对入选墙报交流及以下的论文进行网络查伪。因此,科报会将保留进一步严肃学术风气的权利。
对于上述问题,科报会后将召开专题研讨会进行研究,同时,对本次科报会上许多老师及各地教研部门、科研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反映的问题,也将予以汇总讨论,争取为新一届科报会奠定更好、更完善的基础。
今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 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确定了“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确定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战略措施。学校体育如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如何加快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学校体育如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服务,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等,是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所以,从总体上说,本次科报会,是对科研工作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会议。热切希望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使学校体育科研工作为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有实际价值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