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总是单独工作,有自己的教案、自己的学生,使用自己的教学辅导资料,靠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程中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过着“自给自足”的“单干”生活。而教师之间的竞争压力太大,以致各自保留着自己的“绝活”,互不交流与沟通,真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即使有合作,也只是传帮带的“师徒”关系、“公开课”“教研活动”等形式。这些合作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片面性,为应试服务;强制性而非自主自愿,它们只是官方行为;单向性而非平等,合作的一方是权威、指导者,而另一方是新手、学习者。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设计者、导演和裁判,学生只是接受教育的对象。
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教育秩序的重建,新的教育的灵魂是“对话、协商、理解、调整和不断生成”。合作不仅是一种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试想,不会合作学习的教师,怎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对合作认识不足的教师,又怎能发自内心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那么,现代语文教学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呢?
一、以合作的方式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不再是唯一,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必须突破语文课本、语文课堂的局限,形成大语文教学观。这要求“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只有积极争取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支持,争取领导、同事、家长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开发相对于语文教师的知识、能力来说有些苛刻求全。这就要求我们只有合作才有成功。课程开发本来就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校本课程更是如此,没有他人的合作,只会导致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沦落为“教师本位课程”。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只有“分工”而没有“合作”的现象的出现,因为那样也只不过是几个“教师本位课程”的简单相加。
二、以合作的精神构建语文新课堂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教”的问题,而新课标要求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语文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与学生合作,才能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新课堂。合作对学生而言就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人文的关怀、创造性的解放、全体的参与,对教师而言,合作也意味着一种分享。
阅读虽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但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不需要合作。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教师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民主和尊重是合作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便可天马行空,实际上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正如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总之,合作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全校上下“一人一把号,同吹一个调”,在全面合作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学效益。
(咸丰县甲马池镇杨洞中小学)
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教育秩序的重建,新的教育的灵魂是“对话、协商、理解、调整和不断生成”。合作不仅是一种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试想,不会合作学习的教师,怎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对合作认识不足的教师,又怎能发自内心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那么,现代语文教学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呢?
一、以合作的方式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不再是唯一,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必须突破语文课本、语文课堂的局限,形成大语文教学观。这要求“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只有积极争取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支持,争取领导、同事、家长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开发相对于语文教师的知识、能力来说有些苛刻求全。这就要求我们只有合作才有成功。课程开发本来就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校本课程更是如此,没有他人的合作,只会导致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沦落为“教师本位课程”。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只有“分工”而没有“合作”的现象的出现,因为那样也只不过是几个“教师本位课程”的简单相加。
二、以合作的精神构建语文新课堂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教”的问题,而新课标要求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语文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与学生合作,才能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新课堂。合作对学生而言就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人文的关怀、创造性的解放、全体的参与,对教师而言,合作也意味着一种分享。
阅读虽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但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不需要合作。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教师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民主和尊重是合作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便可天马行空,实际上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正如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总之,合作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全校上下“一人一把号,同吹一个调”,在全面合作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学效益。
(咸丰县甲马池镇杨洞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