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历史的学习应该是有趣的,让学生为主体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或者让学生深有体会,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觉历史不是那么遥远的事儿,学生才能在兴趣中掌握,燃起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高效学习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就是一个外族人转换成汉族人的过程吗?这个课题交给学生该如何完成呢?学生该如何理解四个汉化措施之间的关系呢?
关键词:历史与现实 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七年级上册无论哪个版本教材中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包括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对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有了初步了解,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导入环节
展示《56个民族的邮票》图,设问: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在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中,现在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
学生:只有羌族,其他没有了
教师:为什么没有了?让我们一起在今天的历史课上找答案吧。
二、教授新课
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那么北方情况如何呢?
设计一:展示北方少数民族骑马射箭图和北魏民歌《敕勒歌》,提问:北方的少数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牧马放羊,骑马射箭,过着游牧生活。
教师:但是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或者因为自身经济或发展的需要主动内迁,或者是被中原统治者招抚或强迫内迁,逐渐迁往中原地区生活,我们一起来看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设计二:教师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导学生识读,了解北方民族迁往黄河流域,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说明: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浪潮。
2、内迁的主要民族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
设计三:请同学们看书本小字内容,了解汉族统治者对待内迁民族的态度如何呢?
提示学生:(1)征收重税(2)随意征派兵役、徭役(3)随意掠卖为奴隶
追问:这样的统治会带来什么呢?
学生:加剧民族矛盾和民族反抗,建立反抗政府的割据政权,最后导致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北方出现十六国。
教师: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战乱动荡、政权分立。
设计四:出示《耕耙图》和《扬场图》,教师指明这两幅图都出现在关外游牧民族的壁画中,说明在数百年的民族冲突与交往中,各民族在生活方式方面出现什么趋势?
学生:民族融合的趋势
教师引导:有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促进了这次民族融合,他是谁?出示孝文帝图像。
学生:北魏孝文帝。
过渡: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时代潮流,北魏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潮流,实行了改革。他的改革有哪些内容,又带来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学习。
(二)孝文帝改革
1、教师简介鲜卑族,介绍改革背景: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国家。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在这些背景下,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2、改革原因
提问:同学们,孝文帝改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先由学生思考,教师再提示:作为北方的统治者,如何控制众多的汉族和一天天走向汉化的少数民族,巩固其统治,对孝文帝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鲜卑族中的有识之士越来越感觉到要稳住政权必须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所以改革的直接原因是巩固北魏统治。
教师提问:那学习汉族文化主要在哪些方面呢?也就是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3、改革内容:
主要包括: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
(1)迁都洛阳
设计五:同学们看《北魏迁都图》,请结合书本内容思考迁都洛阳的原因?
由学生先回答,再由老师总结: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
②平城鲜卑族保守势力很强,不利于改革;
③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便于对中原的统治。
(2)汉化政策
设计六:同学们,假如一名外国人想要变成一名中国人,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做?
由学生合作探究,经过激烈的讨论,方案大致如下:
先从外观上改变穿着,远远看着像个中国人,但是一说话就露馅了,所以要学说汉语,可是一问名字还是个洋名,必须得改个汉语名字,但是仔细一看长相上还是不一样。怎么办?有学生建议说整容,可是最后被否决了,因为动作太大,风险也大,那么联想到古代,虽然有易容术,一个个易容也太麻烦了,不切实际,所以最后大家想到了通婚,改变血统,几代以后,相貌也就变了,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
教师:其实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与此相同,也就是如何将一个胡人变成汉人?基本就是同学们想到的这四個方面: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
展示:《胡服俑到汉服俑的变化》,《着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资治通鉴》中关于魏主变北俗学说汉语的一段文字材料,鲜卑姓改汉姓表格材料,北魏贵族与汉人通婚材料,一一了解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并且以表格的形式小结。
教师: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不仅使少数民族逐渐汉化,那么中原汉族人有没有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呢?
设计七:展示《穿裤褶服的汉人乐队》以及《汉人胡食图》,请问同学们这两幅图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中原汉族人在服装、食品和家具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教师引导:同学们看到我汉人也吃起了烤串,穿裤装,所以,孝文帝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
先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少数民族与汉族趋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2)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
(3)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师小结:
设计八: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历史贵在借鉴,孝文帝改革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了,他的汉化改革对我国今天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
先由学生思考,自由回答,最后教师引导,可从以下参考:各民族要想发展就要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交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中华民族要想发展就要改革,积极借鉴、吸收优秀成果。
想一想,评价一位历史人物的改革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社会进步的角度考虑。
设计小结:
本节课的几个设计,我基本上采用的是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譬如1。少数民族孩子们还知道羌族,那为什么其他内迁的民族都消失了?
2.语文课本中学习过的《敕勒歌》
3。假如一名外国人想变成一名中国人该怎么做?
4.汉人吃烤串、穿裤装等
通过这些历史拉近现实的设计,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汉国主编,《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历史与现实 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七年级上册无论哪个版本教材中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包括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对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有了初步了解,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导入环节
展示《56个民族的邮票》图,设问: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在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中,现在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
学生:只有羌族,其他没有了
教师:为什么没有了?让我们一起在今天的历史课上找答案吧。
二、教授新课
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那么北方情况如何呢?
设计一:展示北方少数民族骑马射箭图和北魏民歌《敕勒歌》,提问:北方的少数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牧马放羊,骑马射箭,过着游牧生活。
教师:但是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或者因为自身经济或发展的需要主动内迁,或者是被中原统治者招抚或强迫内迁,逐渐迁往中原地区生活,我们一起来看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设计二:教师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导学生识读,了解北方民族迁往黄河流域,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说明: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浪潮。
2、内迁的主要民族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
设计三:请同学们看书本小字内容,了解汉族统治者对待内迁民族的态度如何呢?
提示学生:(1)征收重税(2)随意征派兵役、徭役(3)随意掠卖为奴隶
追问:这样的统治会带来什么呢?
学生:加剧民族矛盾和民族反抗,建立反抗政府的割据政权,最后导致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北方出现十六国。
教师: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战乱动荡、政权分立。
设计四:出示《耕耙图》和《扬场图》,教师指明这两幅图都出现在关外游牧民族的壁画中,说明在数百年的民族冲突与交往中,各民族在生活方式方面出现什么趋势?
学生:民族融合的趋势
教师引导:有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促进了这次民族融合,他是谁?出示孝文帝图像。
学生:北魏孝文帝。
过渡: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时代潮流,北魏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潮流,实行了改革。他的改革有哪些内容,又带来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学习。
(二)孝文帝改革
1、教师简介鲜卑族,介绍改革背景: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国家。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在这些背景下,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2、改革原因
提问:同学们,孝文帝改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先由学生思考,教师再提示:作为北方的统治者,如何控制众多的汉族和一天天走向汉化的少数民族,巩固其统治,对孝文帝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鲜卑族中的有识之士越来越感觉到要稳住政权必须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所以改革的直接原因是巩固北魏统治。
教师提问:那学习汉族文化主要在哪些方面呢?也就是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3、改革内容:
主要包括: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
(1)迁都洛阳
设计五:同学们看《北魏迁都图》,请结合书本内容思考迁都洛阳的原因?
由学生先回答,再由老师总结: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
②平城鲜卑族保守势力很强,不利于改革;
③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便于对中原的统治。
(2)汉化政策
设计六:同学们,假如一名外国人想要变成一名中国人,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做?
由学生合作探究,经过激烈的讨论,方案大致如下:
先从外观上改变穿着,远远看着像个中国人,但是一说话就露馅了,所以要学说汉语,可是一问名字还是个洋名,必须得改个汉语名字,但是仔细一看长相上还是不一样。怎么办?有学生建议说整容,可是最后被否决了,因为动作太大,风险也大,那么联想到古代,虽然有易容术,一个个易容也太麻烦了,不切实际,所以最后大家想到了通婚,改变血统,几代以后,相貌也就变了,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
教师:其实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与此相同,也就是如何将一个胡人变成汉人?基本就是同学们想到的这四個方面: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
展示:《胡服俑到汉服俑的变化》,《着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资治通鉴》中关于魏主变北俗学说汉语的一段文字材料,鲜卑姓改汉姓表格材料,北魏贵族与汉人通婚材料,一一了解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并且以表格的形式小结。
教师: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不仅使少数民族逐渐汉化,那么中原汉族人有没有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呢?
设计七:展示《穿裤褶服的汉人乐队》以及《汉人胡食图》,请问同学们这两幅图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中原汉族人在服装、食品和家具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教师引导:同学们看到我汉人也吃起了烤串,穿裤装,所以,孝文帝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
先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少数民族与汉族趋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2)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
(3)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师小结:
设计八: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历史贵在借鉴,孝文帝改革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了,他的汉化改革对我国今天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
先由学生思考,自由回答,最后教师引导,可从以下参考:各民族要想发展就要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交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中华民族要想发展就要改革,积极借鉴、吸收优秀成果。
想一想,评价一位历史人物的改革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社会进步的角度考虑。
设计小结:
本节课的几个设计,我基本上采用的是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譬如1。少数民族孩子们还知道羌族,那为什么其他内迁的民族都消失了?
2.语文课本中学习过的《敕勒歌》
3。假如一名外国人想变成一名中国人该怎么做?
4.汉人吃烤串、穿裤装等
通过这些历史拉近现实的设计,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汉国主编,《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