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通常讲中国的文化转型,用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从封建的转为民主的,从小农经济的转为现代化的。对此,鲁迅的关注也是独特的。特别是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进入,鲁迅的观点至今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这就有一个如何打破闭关自守心态,正确对待外部世界的问题。自晚清以来,中国开开禁禁,形成了与西方、与外国的复杂的关系,也形成了对外部世界的复杂的心态。一时“倡师夷之长制夷之说”,一时又“耻于西学,有谈者皆诋为汉奸”。这种回应中也常有畸形的心态,也往往暴露出落后国民性。鲁迅从文化的层面,观察涉外的心态,指出:“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种称呼,一种叫禽兽,一种是圣上。从没有称他朋友,说他和我们是一样的。”这两种心态都不正常。称禽兽者,是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凡是外国人都看作“蛮夷”“洋鬼子”。另一端则捧西方为“圣上”,俯仰洋人,一切皆好,一切皆文明,自己则甘处于下等的、附庸的和奴隶的地位。鲁迅认为必须抛弃畸形的心理,对待外来文明,才能有大度的开放的健全的立场。
早在晚清时期,鲁迅就十分注意探讨如何有选择地吸纳西方文明,谨防现代文明病。如从西方传入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还有令人向往的西方物质文明,在20世纪初,简直成了中国的“新神宗”。曾有众多知识分子认为西方这些东西即是灵丹妙药,可包治中国的百病。鲁迅却并不随波逐流,不迷信,他的眼光比同时代的许多先驱者清醒,更有前瞻性。他肯定现代科学和“物质文明之进步”,看到这是“照世界”的“神圣之光”,是推进人类社会之一翼。但他并不过高评价科学对于国民精神改造的价值,甚至还怀疑科学可能构成对人生的僭越。他提醒如果片面追求发展科学与物质文化,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和潜在危机。
大家读一读《科学史教篇》和《文化偏至论》就知道,早在上一个世纪之初,鲁迅就明确科学的提倡,必须顾及“致人性之全”,反对在崇奉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精神的解放与重建。鲁迅提醒“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他看到19世纪后叶,西方社会已经显出对科学与物质文明崇奉逾度的弊果,“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唯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鲁迅指出物欲膨胀所带来的人文衰落,认为这是一种“通蔽”,是普遍的,不容易控制的,也就是时代病,或文明病。他作为一个思想家,最有价值的是,提醒在引进发展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记“根底”在人,在人的解放和民族精神的重建。联想到今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张扬性灵,克服过分崇奉物质的弊害,如何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避免西方曾有过的所谓文明病,如何使“两个文明一起抓”真正有切实的效果,的确又是有待解决的大问题。
鲁迅所期待的中国现代文化,不能复旧,也并非西化,而是对传统批判继承,对外来的文明有选择地借鉴吸取,而这一切努力的指向,就是要落实到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从根本上“立人”。
向现代化转型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也是难题,就是在大力推进经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精神的自由与解放,保持健全的人文精神与道德风貌。我们能从鲁迅的思考中得到启发。让我们都珍惜鲁迅这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温如敏《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对中国的文化转型的理解与通俗说法的观点相比较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
B.20世纪初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视“自由、平等、民主”为解决中国问题的良药。
C.鲁迅不反对提倡科学,他提醒不能忽视“人性之全”在科学昌明时期的保护。
D.鲁迅期待的中国现代文化既体现对我国传统的批判,也体现对外来文明的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从通俗认识上的中国文化转型内涵引出文章的主体,即鲁迅对中西文化态度的论述。
B.文章论证以批判为基调,除了表达对过去国民性的批判外,作者更侧重表现了对当下的反思。
C.文章引用的魯迅之言,有力地表现了其前瞻的思考,这对我国现代化转型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D.文章末段基于对鲁迅相关思想的阐释,总结了我国当下发展物质文明需注意的几个重要方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对异族称“禽兽”与“圣上”,在鲁迅看来都是畸形的心理,需要以一种接纳包容的态度面对外来文明。
B.鲁迅怀疑国民精神在科学面前有被积极改造重塑的可能,鲁迅反而认识到科学的快速发展会造成对人生的僭越。
C.19世纪后叶,西方社会“灵明亏蚀”“旨趣平庸”诸弊端是由于对科学与物质文明崇奉逾度,这是一种时代病。
D.鲁迅心中的中国现代文化的构建离不开“立人”,要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所谓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底层多种技术的集合体,包括P2P通信协议、分布式存储数据库技术、加密算法、共识算法等,通过这些技术的整合创造了一种按时间序列、按区块记录数据的模式。构建起所有数据在所有节点备份的数据库结构,达到去中心化、点对点传输、透明、可追踪、不可篡改、数据安全及信用的自我建立的功能。
区块链技术被誉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代表性成果之一,是“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区块链从衍生开始,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区块链技术由于巨大的应用潜能,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 自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专题学习以来,区块链便在政策与市场层面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区块链白皮书(2019年)》显示,截至2019年5月,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贵州、山东等全国超过30个省市地区发布政策指导文件,开展区块链产业链布局。
(摘编自《光明时评》《建设网络强国,抢占区块链发展制高点》)
材料二
从技术上来说,区块链不但能记账,也能记录人和物的信息,并通过共同对信息进行验证,固化下来,而变得可信。因此,只要是牵涉到多方参与的,有着复杂的账目来往和数据共享要求的场景,都可以考虑使用区块链。
随着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逐步成熟,区块链的应用已从金融领域延伸到实体领域。业内人士表示,区块链技术未来在我国政务、金融、民生等相关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政务数据的分布式共享,让人的身份证明“一处验证,处处可用”;区块链司法应用降低了大众或小微企业的仲裁成本和提升仲裁效率;供应链上的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区块链将自己的信用传导到小微企业,进而部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区块链溯源应用让老百姓吃上了更放心的食物……
中国移动、电信、联通31日正式发布各自的5G套餐,区块链和5G二者相辅相成,一定能产生更多火花。
(摘编自人民网《区块链离普通大众有多远》)
材料三
区块链技术火热的背后,借区块链之名的招摇撞骗大有抬头之势。有关专家指出,涉及区块链领域的监管要与时俱进。
应当适当简化概念,以通俗语言普及相关知识。技术进步应该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现在区块链的概念比较复杂,这既不利于区块链知识普及,也不利于区块链产业化发展。如果相关知识不普及,骗子就可能利用区块链概念大做文章,普通公众也很难防范。
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治理机制。2017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2018年8月,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应针对这类诈骗行为的特点进行综合治理,以保护投资者权益。
在制度层面进行规范。“链”上的数据不容易被篡改,但是“链上”“链下”却不一定完全能对应,商品外包装上的二维码本身很容易被复制,即使使用了区块链技术,但以二维码为载体,则也并不能尽然保证是正品。“区块链并不必然消灭造假,也无法替代严格的监管。但随着区块链的推广应用,能够不断提高造假成本。”
技术先进性也应愈加成熟。区块链上的信息是加密过的,用户授权后相关方才能破解数字背后真正的含义。但仍有可能存在漏洞,技术风险不能忽视。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借“区块链”之名诈骗该如何治理》)
4.下列不属于“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一项是(3分)
A.可追踪的蔬菜、水果、肉类产品
B.为流通方便推行的资产数字化
C.移动、电信、联通的5G套餐
D.将信息加密上传的电子身份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底层多种技术集合体,发展速度快,延伸范围广,我国政府也在加快区块链产业布局。
B.随着技术逐步成熟,区块链已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用微信一扫,就能查询到牵涉多方参与的产品的信息。
C.区块链的数据难以造假,其数据是加密过、通过共同对信息进行验证固化下来的,但应重视其中的风险。
D.伴随区块链的火热,有新诈骗套路以其为噱头,只有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治理机制严格监管就可杜绝。
6.结合全文对区域链技术的介绍,你觉得国家加快区块链发展应采取哪些举措?(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账簿
丰子恺
我幼年时,有一次坐了船到乡间去扫墓。正靠在船窗口出神,手中拿着的不倒翁一刹那间形影俱杳。我看看自己的空手,又看看窗下的层出不穷的波浪,再向船后面的茫茫白水悵望了一会,心中黯然地起了疑惑与悲哀。我疑惑不倒翁此去的下落与结果究竟如何,又悲哀这永远不可知的命运。它也许随了波浪流去,搁住在岸滩上,落入于某村童的手中;也许被鱼网打去,从此做了渔船上的不倒翁;又或永远沉沦在幽暗的河底,岁久化为泥土,世间从此不再见这个不倒翁。我晓得这不倒翁现在一定有个下落,将来也一定有个结果,然而谁能知道这不可知的命运呢?终于我想:将来我长大起来,总有一天能知道这究竟,能解除这疑惑与悲哀。
后来我果然长大起来。然而疑惑与悲哀,反而随了年纪的长大而增多增深了。我赴郊外散步,偶然折取一根树枝,当手杖用了一会,后来抛弃在田间的时候,总要对它回顾好几次:“我不知几时得再见它?它此后的结果不知究竟如何?我永远不得再见它了!它的后事永远不可知了!”有时已经走了几步,又回转身去,重新拾起,郑重地道个诀别,然后硬着头皮抛弃它,再向前走。明明晓得这些是惜不胜惜的琐事,然而悲哀与疑惑确实地充塞在我的心头。
吃饭的时候,一颗饭粒从碗中翻落在我的衣襟上。我顾视这颗饭粒,又惹起一大篇的疑惑与悲哀来:不知哪一天哪一个农夫在哪一处田里种下一批稻,就中有一株稻穗上结着这粒谷。这粒谷又不知经过了谁的刈、谁的磨、谁的舂、谁的粜,而到了我们家,而落在我的衣襟。这种疑问都可以有确实的答案,然而除了这颗饭粒自己,世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
袋里摸出一把铜板,分明个个有复杂而悠长的历史。它们之中,有的曾为街头的乞丐哀愿的目的物;有的曾为劳动者血汗的代价;有的曾经参与在盗贼的赃物中;有的曾经安眠在富翁的大腹边。这些铜板倘会说话,我一定要尊它们为上客,恭听它们历述其漫游的故事。但它们都像死也不肯招供的犯人,心中分明秘藏着是非曲直,然而不肯泄漏它们的秘密。 现在我已行年三十,那种疑惑与悲哀在我胸中,分量日渐增多,但刺激日渐淡薄了。因为我参考大众的态度,看他们似乎全然不想起这类的事,饭吃在肚里,钱进入袋里,就天下太平,梦也不做一个。这在生活上的确大有实益,我就拼命以大众为师,学习他们的幸福。学到现在,只是那种疑惑与悲哀的刺激淡薄了一点,然其分量仍是日渐增多。我每逢辞去一个旅馆,无论其房间何等坏,临去时总要低徊一下,想起“我有否再住这房间的一日?”又慨叹“这是永远的诀别了!”每逢下火车,无论这旅行何等劳苦,临走时总要发生一种特殊的感想:“我有否再和这人同座的一日?恐怕是对他永诀了!”但这等感想的出现非常短促而又模糊,像飞鸟的黑影在池上掠过一般。我究竟已有了学习的工夫了。然而一旦不见了老师,而离群索居的时候,我的故态依然。现在正是:春风送进一片白桃花的瓣来,落在我的稿纸上。这分明是从桃树上吹下来的,然而有谁知道它生在哪一枝头的哪一朵花上呢?窗前白雪一般的无数花瓣,分明各有其故枝与故萼,谁能一一调查其出处,使它们重归呢?
我仿佛看见一册极大的大账簿,簿中详细记载着宇宙间世界上一切物类事变的过去、现在、未来。于是我从来的疑惑与悲哀,都可解除了。不倒翁的下落,手杖的结果,一一都有记录;饭粒与铜板的来历,一一都可查究;旅馆与火车对我的因缘,早已注定在项下;片片白桃花瓣的故萼,都确凿可考。连我所屡次叹为永不可知的沙堆的沙粒的数目,也确实地记载着,下面又注明哪几粒沙是我昨天曾经用手掬起看过的。
凡我在三十年中所见、所闻、所为的一切事物,都有极详细的记载与考证;其所占的地位只有书页的一角,全书的无穷大分之一。我确信宇宙间一定有这册大账薄,于是我的疑惑与悲哀全部解除了。
一九二九年清明过了写于石湾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不倒翁落水后“我”内心在伤感的同时,也生出的疑惑与悲哀,希望日后解除这疑惑与悲哀。
B.文章写“铜板”“分明个个有复杂而悠长的历史”,它在流通中可能有的丰富经历表明命运的不可知。
C.文章中的“大众”形象与“我”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并不是在所有时刻,“我”都与他们保持距离。
D.文章语言清新,熔深情、理性于一炉,既表现出“我”求索的殷切之情,又表现出“我”思考的厚重感。
8.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我的“疑惑与悲哀”是什么。(6分)
9.有人说作者在“大账簿”中仅表现了一种消极的因缘早注定的宿命论思想,你同意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本文思想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八章,有删改)
【注】①“霸朝”一词是东晋史家袁宏对汉魏禅让之际的政治现象的评价性指称,汉魏之际的曹操政权命其名为“霸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葬/属王敦作逆/朝廷多故/不得议/谥直/遣使者祭以太牢/颙子/先兼卒/无后
B.及葬/属王敦作逆/朝廷多故/不得议谥/直遣使者祭以太牢/颙子先/兼卒/无后
C.及葬/属王敦作逆/朝廷多故/不得议谥/直遣使者祭以太牢/颙子/先兼卒/无后
D.及葬/属王敦作逆朝廷/多故不得议谥/直遣使者祭以太牢/颙子/先兼卒/无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汉武帝时设立,孝廉在明清成为秀才的雅称。
B.秩指官吏俸禄,也指官吏职位或品级,两晋南北朝大体仍沿汉制,以谷物多少石计秩。
C.三司,各代意指不同,唐代之前,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最尊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D.赞,附在史传后的评语,用于总结评述。大都用于歌颂赞美,一般有韵,文辞简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兼出身名门,年少知名。其祖父与父亲都曾任要职,对他少年成名有积极影响,有“五俊”之美名,受到司空张华的赏识。
B.薛兼任历多职,屡获升迁。他从察举孝廉开始步入仕途,因其能力突出,不论身居何职,都获得了百姓的拥戴,朝廷的赞许。
C.薛兼身为帝师,深受尊崇,明帝初登帝位,面对国事心中忧虑甚多,有如履薄冰之感。明帝以先师之礼经常向薛兼咨询政事。
D.薛兼两朝重臣,德能皆高。他参与制定国家典宪,给皇帝出谋划策。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后世史家对其给予了很高评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綜至兼,三世傅东宫,谈者美之。(5分)
(2)世胄高门,委质霸朝,豫闻邦政;典宪资其刊辑,帷幄伫其谋猷。(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沁园春·梦孚若①
刘克庄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②呈罢,西极龙媒③。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通常讲中国的文化转型,用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从封建的转为民主的,从小农经济的转为现代化的。对此,鲁迅的关注也是独特的。特别是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进入,鲁迅的观点至今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这就有一个如何打破闭关自守心态,正确对待外部世界的问题。自晚清以来,中国开开禁禁,形成了与西方、与外国的复杂的关系,也形成了对外部世界的复杂的心态。一时“倡师夷之长制夷之说”,一时又“耻于西学,有谈者皆诋为汉奸”。这种回应中也常有畸形的心态,也往往暴露出落后国民性。鲁迅从文化的层面,观察涉外的心态,指出:“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种称呼,一种叫禽兽,一种是圣上。从没有称他朋友,说他和我们是一样的。”这两种心态都不正常。称禽兽者,是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凡是外国人都看作“蛮夷”“洋鬼子”。另一端则捧西方为“圣上”,俯仰洋人,一切皆好,一切皆文明,自己则甘处于下等的、附庸的和奴隶的地位。鲁迅认为必须抛弃畸形的心理,对待外来文明,才能有大度的开放的健全的立场。
早在晚清时期,鲁迅就十分注意探讨如何有选择地吸纳西方文明,谨防现代文明病。如从西方传入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还有令人向往的西方物质文明,在20世纪初,简直成了中国的“新神宗”。曾有众多知识分子认为西方这些东西即是灵丹妙药,可包治中国的百病。鲁迅却并不随波逐流,不迷信,他的眼光比同时代的许多先驱者清醒,更有前瞻性。他肯定现代科学和“物质文明之进步”,看到这是“照世界”的“神圣之光”,是推进人类社会之一翼。但他并不过高评价科学对于国民精神改造的价值,甚至还怀疑科学可能构成对人生的僭越。他提醒如果片面追求发展科学与物质文化,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和潜在危机。
大家读一读《科学史教篇》和《文化偏至论》就知道,早在上一个世纪之初,鲁迅就明确科学的提倡,必须顾及“致人性之全”,反对在崇奉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精神的解放与重建。鲁迅提醒“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他看到19世纪后叶,西方社会已经显出对科学与物质文明崇奉逾度的弊果,“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唯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鲁迅指出物欲膨胀所带来的人文衰落,认为这是一种“通蔽”,是普遍的,不容易控制的,也就是时代病,或文明病。他作为一个思想家,最有价值的是,提醒在引进发展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记“根底”在人,在人的解放和民族精神的重建。联想到今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张扬性灵,克服过分崇奉物质的弊害,如何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避免西方曾有过的所谓文明病,如何使“两个文明一起抓”真正有切实的效果,的确又是有待解决的大问题。
鲁迅所期待的中国现代文化,不能复旧,也并非西化,而是对传统批判继承,对外来的文明有选择地借鉴吸取,而这一切努力的指向,就是要落实到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从根本上“立人”。
向现代化转型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也是难题,就是在大力推进经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精神的自由与解放,保持健全的人文精神与道德风貌。我们能从鲁迅的思考中得到启发。让我们都珍惜鲁迅这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温如敏《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对中国的文化转型的理解与通俗说法的观点相比较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
B.20世纪初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视“自由、平等、民主”为解决中国问题的良药。
C.鲁迅不反对提倡科学,他提醒不能忽视“人性之全”在科学昌明时期的保护。
D.鲁迅期待的中国现代文化既体现对我国传统的批判,也体现对外来文明的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从通俗认识上的中国文化转型内涵引出文章的主体,即鲁迅对中西文化态度的论述。
B.文章论证以批判为基调,除了表达对过去国民性的批判外,作者更侧重表现了对当下的反思。
C.文章引用的魯迅之言,有力地表现了其前瞻的思考,这对我国现代化转型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D.文章末段基于对鲁迅相关思想的阐释,总结了我国当下发展物质文明需注意的几个重要方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对异族称“禽兽”与“圣上”,在鲁迅看来都是畸形的心理,需要以一种接纳包容的态度面对外来文明。
B.鲁迅怀疑国民精神在科学面前有被积极改造重塑的可能,鲁迅反而认识到科学的快速发展会造成对人生的僭越。
C.19世纪后叶,西方社会“灵明亏蚀”“旨趣平庸”诸弊端是由于对科学与物质文明崇奉逾度,这是一种时代病。
D.鲁迅心中的中国现代文化的构建离不开“立人”,要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所谓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底层多种技术的集合体,包括P2P通信协议、分布式存储数据库技术、加密算法、共识算法等,通过这些技术的整合创造了一种按时间序列、按区块记录数据的模式。构建起所有数据在所有节点备份的数据库结构,达到去中心化、点对点传输、透明、可追踪、不可篡改、数据安全及信用的自我建立的功能。
区块链技术被誉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代表性成果之一,是“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区块链从衍生开始,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区块链技术由于巨大的应用潜能,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 自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专题学习以来,区块链便在政策与市场层面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区块链白皮书(2019年)》显示,截至2019年5月,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贵州、山东等全国超过30个省市地区发布政策指导文件,开展区块链产业链布局。
(摘编自《光明时评》《建设网络强国,抢占区块链发展制高点》)
材料二
从技术上来说,区块链不但能记账,也能记录人和物的信息,并通过共同对信息进行验证,固化下来,而变得可信。因此,只要是牵涉到多方参与的,有着复杂的账目来往和数据共享要求的场景,都可以考虑使用区块链。
随着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逐步成熟,区块链的应用已从金融领域延伸到实体领域。业内人士表示,区块链技术未来在我国政务、金融、民生等相关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政务数据的分布式共享,让人的身份证明“一处验证,处处可用”;区块链司法应用降低了大众或小微企业的仲裁成本和提升仲裁效率;供应链上的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区块链将自己的信用传导到小微企业,进而部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区块链溯源应用让老百姓吃上了更放心的食物……
中国移动、电信、联通31日正式发布各自的5G套餐,区块链和5G二者相辅相成,一定能产生更多火花。
(摘编自人民网《区块链离普通大众有多远》)
材料三
区块链技术火热的背后,借区块链之名的招摇撞骗大有抬头之势。有关专家指出,涉及区块链领域的监管要与时俱进。
应当适当简化概念,以通俗语言普及相关知识。技术进步应该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现在区块链的概念比较复杂,这既不利于区块链知识普及,也不利于区块链产业化发展。如果相关知识不普及,骗子就可能利用区块链概念大做文章,普通公众也很难防范。
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治理机制。2017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2018年8月,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应针对这类诈骗行为的特点进行综合治理,以保护投资者权益。
在制度层面进行规范。“链”上的数据不容易被篡改,但是“链上”“链下”却不一定完全能对应,商品外包装上的二维码本身很容易被复制,即使使用了区块链技术,但以二维码为载体,则也并不能尽然保证是正品。“区块链并不必然消灭造假,也无法替代严格的监管。但随着区块链的推广应用,能够不断提高造假成本。”
技术先进性也应愈加成熟。区块链上的信息是加密过的,用户授权后相关方才能破解数字背后真正的含义。但仍有可能存在漏洞,技术风险不能忽视。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借“区块链”之名诈骗该如何治理》)
4.下列不属于“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一项是(3分)
A.可追踪的蔬菜、水果、肉类产品
B.为流通方便推行的资产数字化
C.移动、电信、联通的5G套餐
D.将信息加密上传的电子身份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底层多种技术集合体,发展速度快,延伸范围广,我国政府也在加快区块链产业布局。
B.随着技术逐步成熟,区块链已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用微信一扫,就能查询到牵涉多方参与的产品的信息。
C.区块链的数据难以造假,其数据是加密过、通过共同对信息进行验证固化下来的,但应重视其中的风险。
D.伴随区块链的火热,有新诈骗套路以其为噱头,只有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治理机制严格监管就可杜绝。
6.结合全文对区域链技术的介绍,你觉得国家加快区块链发展应采取哪些举措?(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账簿
丰子恺
我幼年时,有一次坐了船到乡间去扫墓。正靠在船窗口出神,手中拿着的不倒翁一刹那间形影俱杳。我看看自己的空手,又看看窗下的层出不穷的波浪,再向船后面的茫茫白水悵望了一会,心中黯然地起了疑惑与悲哀。我疑惑不倒翁此去的下落与结果究竟如何,又悲哀这永远不可知的命运。它也许随了波浪流去,搁住在岸滩上,落入于某村童的手中;也许被鱼网打去,从此做了渔船上的不倒翁;又或永远沉沦在幽暗的河底,岁久化为泥土,世间从此不再见这个不倒翁。我晓得这不倒翁现在一定有个下落,将来也一定有个结果,然而谁能知道这不可知的命运呢?终于我想:将来我长大起来,总有一天能知道这究竟,能解除这疑惑与悲哀。
后来我果然长大起来。然而疑惑与悲哀,反而随了年纪的长大而增多增深了。我赴郊外散步,偶然折取一根树枝,当手杖用了一会,后来抛弃在田间的时候,总要对它回顾好几次:“我不知几时得再见它?它此后的结果不知究竟如何?我永远不得再见它了!它的后事永远不可知了!”有时已经走了几步,又回转身去,重新拾起,郑重地道个诀别,然后硬着头皮抛弃它,再向前走。明明晓得这些是惜不胜惜的琐事,然而悲哀与疑惑确实地充塞在我的心头。
吃饭的时候,一颗饭粒从碗中翻落在我的衣襟上。我顾视这颗饭粒,又惹起一大篇的疑惑与悲哀来:不知哪一天哪一个农夫在哪一处田里种下一批稻,就中有一株稻穗上结着这粒谷。这粒谷又不知经过了谁的刈、谁的磨、谁的舂、谁的粜,而到了我们家,而落在我的衣襟。这种疑问都可以有确实的答案,然而除了这颗饭粒自己,世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
袋里摸出一把铜板,分明个个有复杂而悠长的历史。它们之中,有的曾为街头的乞丐哀愿的目的物;有的曾为劳动者血汗的代价;有的曾经参与在盗贼的赃物中;有的曾经安眠在富翁的大腹边。这些铜板倘会说话,我一定要尊它们为上客,恭听它们历述其漫游的故事。但它们都像死也不肯招供的犯人,心中分明秘藏着是非曲直,然而不肯泄漏它们的秘密。 现在我已行年三十,那种疑惑与悲哀在我胸中,分量日渐增多,但刺激日渐淡薄了。因为我参考大众的态度,看他们似乎全然不想起这类的事,饭吃在肚里,钱进入袋里,就天下太平,梦也不做一个。这在生活上的确大有实益,我就拼命以大众为师,学习他们的幸福。学到现在,只是那种疑惑与悲哀的刺激淡薄了一点,然其分量仍是日渐增多。我每逢辞去一个旅馆,无论其房间何等坏,临去时总要低徊一下,想起“我有否再住这房间的一日?”又慨叹“这是永远的诀别了!”每逢下火车,无论这旅行何等劳苦,临走时总要发生一种特殊的感想:“我有否再和这人同座的一日?恐怕是对他永诀了!”但这等感想的出现非常短促而又模糊,像飞鸟的黑影在池上掠过一般。我究竟已有了学习的工夫了。然而一旦不见了老师,而离群索居的时候,我的故态依然。现在正是:春风送进一片白桃花的瓣来,落在我的稿纸上。这分明是从桃树上吹下来的,然而有谁知道它生在哪一枝头的哪一朵花上呢?窗前白雪一般的无数花瓣,分明各有其故枝与故萼,谁能一一调查其出处,使它们重归呢?
我仿佛看见一册极大的大账簿,簿中详细记载着宇宙间世界上一切物类事变的过去、现在、未来。于是我从来的疑惑与悲哀,都可解除了。不倒翁的下落,手杖的结果,一一都有记录;饭粒与铜板的来历,一一都可查究;旅馆与火车对我的因缘,早已注定在项下;片片白桃花瓣的故萼,都确凿可考。连我所屡次叹为永不可知的沙堆的沙粒的数目,也确实地记载着,下面又注明哪几粒沙是我昨天曾经用手掬起看过的。
凡我在三十年中所见、所闻、所为的一切事物,都有极详细的记载与考证;其所占的地位只有书页的一角,全书的无穷大分之一。我确信宇宙间一定有这册大账薄,于是我的疑惑与悲哀全部解除了。
一九二九年清明过了写于石湾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不倒翁落水后“我”内心在伤感的同时,也生出的疑惑与悲哀,希望日后解除这疑惑与悲哀。
B.文章写“铜板”“分明个个有复杂而悠长的历史”,它在流通中可能有的丰富经历表明命运的不可知。
C.文章中的“大众”形象与“我”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并不是在所有时刻,“我”都与他们保持距离。
D.文章语言清新,熔深情、理性于一炉,既表现出“我”求索的殷切之情,又表现出“我”思考的厚重感。
8.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我的“疑惑与悲哀”是什么。(6分)
9.有人说作者在“大账簿”中仅表现了一种消极的因缘早注定的宿命论思想,你同意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本文思想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八章,有删改)
【注】①“霸朝”一词是东晋史家袁宏对汉魏禅让之际的政治现象的评价性指称,汉魏之际的曹操政权命其名为“霸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葬/属王敦作逆/朝廷多故/不得议/谥直/遣使者祭以太牢/颙子/先兼卒/无后
B.及葬/属王敦作逆/朝廷多故/不得议谥/直遣使者祭以太牢/颙子先/兼卒/无后
C.及葬/属王敦作逆/朝廷多故/不得议谥/直遣使者祭以太牢/颙子/先兼卒/无后
D.及葬/属王敦作逆朝廷/多故不得议谥/直遣使者祭以太牢/颙子/先兼卒/无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汉武帝时设立,孝廉在明清成为秀才的雅称。
B.秩指官吏俸禄,也指官吏职位或品级,两晋南北朝大体仍沿汉制,以谷物多少石计秩。
C.三司,各代意指不同,唐代之前,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最尊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D.赞,附在史传后的评语,用于总结评述。大都用于歌颂赞美,一般有韵,文辞简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兼出身名门,年少知名。其祖父与父亲都曾任要职,对他少年成名有积极影响,有“五俊”之美名,受到司空张华的赏识。
B.薛兼任历多职,屡获升迁。他从察举孝廉开始步入仕途,因其能力突出,不论身居何职,都获得了百姓的拥戴,朝廷的赞许。
C.薛兼身为帝师,深受尊崇,明帝初登帝位,面对国事心中忧虑甚多,有如履薄冰之感。明帝以先师之礼经常向薛兼咨询政事。
D.薛兼两朝重臣,德能皆高。他参与制定国家典宪,给皇帝出谋划策。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后世史家对其给予了很高评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綜至兼,三世傅东宫,谈者美之。(5分)
(2)世胄高门,委质霸朝,豫闻邦政;典宪资其刊辑,帷幄伫其谋猷。(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沁园春·梦孚若①
刘克庄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②呈罢,西极龙媒③。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