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任务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也不同于专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不同于崇奉虚幻的宗教教育。它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情感的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
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既不同于语文思想教育,也不同于语文知识教育,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形象性。
即以形感人。美离不开形象,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和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物。阅读人物描写的文字,就好象人在画中行,身在景中游,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感受。这就是以形象感人的审美特征。如果离开了这些具体形象,就没有了审美的对象,因此,学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如果说智育启人,德育以理服人,那么,美育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
即以情动人。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陆机《文赋》中写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我国传统诗论、词论推崇的“沉郁”风格,就是主张诗词要循着情感的流动,写得往复深沉、错落有致,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可见,情感性是语文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凡优秀作品,往往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3、愉悦性。
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同时,也以形悦人,以情悦人,这就是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愉悦性。美学家康德曾经在解释“鉴赏判断”这个概念时说:“从每一个表象我可以说:它(作为认识)是和快乐结合着的,这至少是可能的。关于我所称之为快乐的表象,我说,它在我内心里产生着真实的快乐。至于美,我们却认为,它对于愉快具着必然的关系。”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也是愉快教学。
二、审美教育的实施
1、要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
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现行中语教材中,不乏文质兼优、字字珠玑的佳作,也不乏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因此,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脑里,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
2、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1)精选审美媒介
精选审美媒介,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传导作用。就教本而言,教师应根据各种文体特点,选出可供咀嚼回味的美感因素更为集中的内容作为媒介。
(2)营造审美氛围
氛围,简言之就是气氛和情调,它具有动态的特點,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最有价值、最活跃的是人的活动和情感。在教学活动中,人的活动、情感主要表现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他们活动的主体性,情感的活跃性又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是审美教育的中介,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理智而又有激情和灵性的艺术家,所以教师的语言美、教态美、板书美对于营造审美氛围是极为重要的。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营造审美氛围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也应是审美氛围的营造者。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情绪稳定,产生学习上的“高峰体验”,以自己的情感、动作、答问和各种课堂表现与教师的活动形成“共振”,共同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行动作表演,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会面,共同分享胜利的幸福,担当不幸的苦恼,与作品中的人物的脉搏一起跳动,拨动情感之弦,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3、诱发审美体验,展开审美鉴赏
审美体验本质上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审美论题能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由于受教育者的意识、趣味、理想、素养、经验等的差异,使受教育者形成鲜明的审美个性差异。教学中教师要淡化自己的主导权威性,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让持不同鉴赏观点的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活跃、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加深个人对美的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要善于抓住主要审美对象——教材来展开。中学语文课本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的风格,教师要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唤起学生情感,提高审美鉴赏力。
4、在实践中创造美
语文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感悟美、鉴赏美,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去创造美,表现美。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美的创造。
(1)在诵读、辩论中创造美
良好的诵读效果能给人愉悦的感受,实际上也是一种美的创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有表情朗读能力,创造性复述能力并组织指导学生演讲辩论,让学生在悦耳、清晰的朗诵中感悟美,在融入自己理解的复述中表达美,在“唇枪舌战”的过程中创造美。
(2)在写作中创造美
以说促写,写作训练成为学生创造美的一种有效途径。写作是创新,它为学生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空间。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有很大影响,容易诱发学生尝试文学创作的动机,教师应该给以支持并积极引导。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审美观点把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即“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作者单位:河北省肥乡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
关键词: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也不同于专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不同于崇奉虚幻的宗教教育。它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情感的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
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既不同于语文思想教育,也不同于语文知识教育,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形象性。
即以形感人。美离不开形象,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和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物。阅读人物描写的文字,就好象人在画中行,身在景中游,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感受。这就是以形象感人的审美特征。如果离开了这些具体形象,就没有了审美的对象,因此,学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如果说智育启人,德育以理服人,那么,美育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
即以情动人。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陆机《文赋》中写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我国传统诗论、词论推崇的“沉郁”风格,就是主张诗词要循着情感的流动,写得往复深沉、错落有致,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可见,情感性是语文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凡优秀作品,往往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3、愉悦性。
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同时,也以形悦人,以情悦人,这就是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愉悦性。美学家康德曾经在解释“鉴赏判断”这个概念时说:“从每一个表象我可以说:它(作为认识)是和快乐结合着的,这至少是可能的。关于我所称之为快乐的表象,我说,它在我内心里产生着真实的快乐。至于美,我们却认为,它对于愉快具着必然的关系。”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也是愉快教学。
二、审美教育的实施
1、要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
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现行中语教材中,不乏文质兼优、字字珠玑的佳作,也不乏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因此,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脑里,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
2、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1)精选审美媒介
精选审美媒介,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传导作用。就教本而言,教师应根据各种文体特点,选出可供咀嚼回味的美感因素更为集中的内容作为媒介。
(2)营造审美氛围
氛围,简言之就是气氛和情调,它具有动态的特點,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最有价值、最活跃的是人的活动和情感。在教学活动中,人的活动、情感主要表现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他们活动的主体性,情感的活跃性又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是审美教育的中介,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理智而又有激情和灵性的艺术家,所以教师的语言美、教态美、板书美对于营造审美氛围是极为重要的。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营造审美氛围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也应是审美氛围的营造者。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情绪稳定,产生学习上的“高峰体验”,以自己的情感、动作、答问和各种课堂表现与教师的活动形成“共振”,共同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行动作表演,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会面,共同分享胜利的幸福,担当不幸的苦恼,与作品中的人物的脉搏一起跳动,拨动情感之弦,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3、诱发审美体验,展开审美鉴赏
审美体验本质上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审美论题能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由于受教育者的意识、趣味、理想、素养、经验等的差异,使受教育者形成鲜明的审美个性差异。教学中教师要淡化自己的主导权威性,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让持不同鉴赏观点的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活跃、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加深个人对美的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要善于抓住主要审美对象——教材来展开。中学语文课本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的风格,教师要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唤起学生情感,提高审美鉴赏力。
4、在实践中创造美
语文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感悟美、鉴赏美,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去创造美,表现美。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美的创造。
(1)在诵读、辩论中创造美
良好的诵读效果能给人愉悦的感受,实际上也是一种美的创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有表情朗读能力,创造性复述能力并组织指导学生演讲辩论,让学生在悦耳、清晰的朗诵中感悟美,在融入自己理解的复述中表达美,在“唇枪舌战”的过程中创造美。
(2)在写作中创造美
以说促写,写作训练成为学生创造美的一种有效途径。写作是创新,它为学生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空间。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有很大影响,容易诱发学生尝试文学创作的动机,教师应该给以支持并积极引导。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审美观点把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即“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作者单位:河北省肥乡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