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世界各国都在研究保护和继承传统地域性的建筑背景下,国内建筑师也在这方面做了探索。建筑师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索出来的产物,通过设计可以窥见当下国内对于传统园林空间的继承发展与演变。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之美。
关键词:场地关系;空间序列;景物组织
1.象山校区建筑群的布局概况
依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重要,最后两者相彰得益。该处校园用地围绕一座高约50M的小山(象山),而且又有小河围绕着这座小山,一切的自然环境都很符合造园选址中的天然山水园。
1.1场地分析
1.1.1建筑群与象山的关系
用地中自然环境的象山是当时选址时选中的主要因素,在设计时所有建筑都以它为重点的思考和布局如图3所示。场地内主要建筑群都被安排在象山的四周。苏州的留园也是先把场地围合起来,在里面构筑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地,留园的主要建筑物也是围绕着园里那座湖来布局。这里就是图1所说的中环境。
1.1.2建筑群與河塘的关系
整座象山的基本被一条小河环绕着,建筑布局随着河流的走势,基地的自然山水结构融如图4所示,以尊重基地内的“文脉”体现出园林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和睦。
1.2单体建筑的布局
单体建筑基本被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线,与山体的延伸方向相同,更与这里大环境中的平面相似,建筑功能区贯穿环绕在象山的四周,通过不同的庭院围合的虚实来界定不同空间。同时建筑与山体的中间空出地,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场地景观,让原始的地貌得以表现出来。
1.2.1北山区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
在这基地中,建筑在空间上与自然融合而且每栋建筑都自由的摆动,体现建筑对象山地形的敏感反映。建筑之间的距离限定了建筑的空间,时间的经过,视线的往复交换从而得到建筑整体与局部的把握和感受。
1.2.2南山区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
南山区的建筑形体如山体在地面起伏一样,从分利用其背后的象山环境,而且把建筑空间和自然空间结合在一起,布局上用几个三合院的形式使院落与庭院成为建筑的组成部分,以不同的院落形状与不同形体的建筑相配,构成了不通气氛的围合空间,彼此空间之间有存在联系。
2.象山校区建筑群的组织
2.1北山区以河轴为主的临水布局
河是线性水体,水与陆地的反差较大因而其空间界域时分明显。它的单向流动赋予小河所形成的空间界域以明确的方向性,同时也为在其旁边的建筑群提供了方向性。建筑平面外向在靠近马路的一面与马路平行契合,内向靠近河流的随着河流的走势改变,把河流的曲折与马路的笔直的矛盾化解夹在中间的建筑平面上 ,靠近马路立面呈封闭围合状态,临水一面的界面采用开敞的方式,达到建筑空间与水面空间界域的渗透与融合如图8所示。这就为什么在同一个建筑会有两个完全不同立面的由来。这些布置在地块边缘线的建筑围合都围绕河轴的内向性布局,让其里面的空间产生一种超越地理限制的围合感觉。
2.1.1南山区以象山前田园地形组织
南山区的建筑环绕着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在其前面的田野间,建筑的走向随着田园自然划分的布局摆放着,随意而自然如图8所示,建筑与地形被模糊。以地形,植物.建筑间隔着,让田间的道路成为彼此每块田园的空间边界,使建筑群更有层次感,散而不乱。并能最大限度的保持自然田园的原貌。一切正如王维的惘川别业的那样意境,随意分布在田园的建筑也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建筑的点缀山野田林不能称之为园林艺术。
2.2景物的空间组织
景物的组织是园林建筑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园林中所有的造景都是围绕着它来进行。很多时候建筑在其里面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校区以象山整体景观为主,以围绕象山四周散点小景观为辅,建筑的“线”是象山的“面”向农田的“点”过度区,也是联系“面”与“点”的线。
2.2.1景物序列的安排
景物的安排组织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要把整个景物组成连贯完的空间序列。以象山为中心的围合成一种内向,内聚的为主的空间感觉,同时在场地内部之中的建筑群又有开敞院落与闭合院落所形成的焦点空间又有建筑体块的随意转折布局所形成的线性空间,丰富了内部环境。不管是从哪进去,就像是进入另一个环境,在这里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刻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校区是铺展在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
结语:
通过对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布局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整个建筑群的设计融入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又不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当代建筑师对传统园林建筑进行新的阐释。
参考文献:
[1]李允鉌著《华夏意匠》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5-1
[2]潘谷西著《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7-11-2
关键词:场地关系;空间序列;景物组织
1.象山校区建筑群的布局概况
依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重要,最后两者相彰得益。该处校园用地围绕一座高约50M的小山(象山),而且又有小河围绕着这座小山,一切的自然环境都很符合造园选址中的天然山水园。
1.1场地分析
1.1.1建筑群与象山的关系
用地中自然环境的象山是当时选址时选中的主要因素,在设计时所有建筑都以它为重点的思考和布局如图3所示。场地内主要建筑群都被安排在象山的四周。苏州的留园也是先把场地围合起来,在里面构筑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地,留园的主要建筑物也是围绕着园里那座湖来布局。这里就是图1所说的中环境。
1.1.2建筑群與河塘的关系
整座象山的基本被一条小河环绕着,建筑布局随着河流的走势,基地的自然山水结构融如图4所示,以尊重基地内的“文脉”体现出园林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和睦。
1.2单体建筑的布局
单体建筑基本被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线,与山体的延伸方向相同,更与这里大环境中的平面相似,建筑功能区贯穿环绕在象山的四周,通过不同的庭院围合的虚实来界定不同空间。同时建筑与山体的中间空出地,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场地景观,让原始的地貌得以表现出来。
1.2.1北山区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
在这基地中,建筑在空间上与自然融合而且每栋建筑都自由的摆动,体现建筑对象山地形的敏感反映。建筑之间的距离限定了建筑的空间,时间的经过,视线的往复交换从而得到建筑整体与局部的把握和感受。
1.2.2南山区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
南山区的建筑形体如山体在地面起伏一样,从分利用其背后的象山环境,而且把建筑空间和自然空间结合在一起,布局上用几个三合院的形式使院落与庭院成为建筑的组成部分,以不同的院落形状与不同形体的建筑相配,构成了不通气氛的围合空间,彼此空间之间有存在联系。
2.象山校区建筑群的组织
2.1北山区以河轴为主的临水布局
河是线性水体,水与陆地的反差较大因而其空间界域时分明显。它的单向流动赋予小河所形成的空间界域以明确的方向性,同时也为在其旁边的建筑群提供了方向性。建筑平面外向在靠近马路的一面与马路平行契合,内向靠近河流的随着河流的走势改变,把河流的曲折与马路的笔直的矛盾化解夹在中间的建筑平面上 ,靠近马路立面呈封闭围合状态,临水一面的界面采用开敞的方式,达到建筑空间与水面空间界域的渗透与融合如图8所示。这就为什么在同一个建筑会有两个完全不同立面的由来。这些布置在地块边缘线的建筑围合都围绕河轴的内向性布局,让其里面的空间产生一种超越地理限制的围合感觉。
2.1.1南山区以象山前田园地形组织
南山区的建筑环绕着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在其前面的田野间,建筑的走向随着田园自然划分的布局摆放着,随意而自然如图8所示,建筑与地形被模糊。以地形,植物.建筑间隔着,让田间的道路成为彼此每块田园的空间边界,使建筑群更有层次感,散而不乱。并能最大限度的保持自然田园的原貌。一切正如王维的惘川别业的那样意境,随意分布在田园的建筑也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建筑的点缀山野田林不能称之为园林艺术。
2.2景物的空间组织
景物的组织是园林建筑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园林中所有的造景都是围绕着它来进行。很多时候建筑在其里面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校区以象山整体景观为主,以围绕象山四周散点小景观为辅,建筑的“线”是象山的“面”向农田的“点”过度区,也是联系“面”与“点”的线。
2.2.1景物序列的安排
景物的安排组织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要把整个景物组成连贯完的空间序列。以象山为中心的围合成一种内向,内聚的为主的空间感觉,同时在场地内部之中的建筑群又有开敞院落与闭合院落所形成的焦点空间又有建筑体块的随意转折布局所形成的线性空间,丰富了内部环境。不管是从哪进去,就像是进入另一个环境,在这里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刻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校区是铺展在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
结语:
通过对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布局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整个建筑群的设计融入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又不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当代建筑师对传统园林建筑进行新的阐释。
参考文献:
[1]李允鉌著《华夏意匠》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5-1
[2]潘谷西著《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