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共和国同龄人的倾情坚守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aoxi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出生的我,属牛。说起我的性格,还真像一头老黄牛:忠于职守,默默耕耘,认定了的事就干到底。上世纪60年代末,我从兴国县崇贤中学毕业,回到大山深处的老家大龙大队坪岚生产队从事农业劳动。年轻力壮的我一直想去当兵,那是那个时代的青年共同的梦想。可是由于家庭成分原因,我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军人梦”。正当我感到人生迷茫的时候,大队书记找到了我,要请我去村里的大龙小学当民办老师。我答应先试试看。没想到,这一决定,成就了我一辈子的事业。从1970年开始,到1997年转正、2009年退休,我在大龙小学做了近40年的乡村教师,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大山深处的这所小学校和大山里的孩子们。40年,半辈子,我一直坚守在深山学校的教育岗位上,善始善终,无怨无悔。做好了一件事,服务了一所学校,这就是我生命的价值。
  乡村教师的辛酸,只有自己和家人最能体会。由于生活太过辛苦,有的教师坚持不下来,当了“逃兵”;而我算是比较幸运的,由于身体较好,能够胜任繁重的工作和劳动,所以能够一直坚持下来。最让我感激的,还是妻子对我工作的支持。她从来不抱怨不撒泼,尽心尽力侍弄农田庄稼,照顾老人孩子,的确是我能够坚持当几十年乡村教师的最坚实后盾。我家离大龙小学有十多里山路,每天天蒙蒙亮,我先起来干会儿农活,然后匆匆扒拉几口饭就急忙往学校赶,几十年来,从未迟到旷课误工作。每天奔走在学校与家之间的弯弯山路上,磨烂多少双解放鞋,流下过多少汗水,恐怕只有岁月老人才能记得清。
  教师很辛苦,我的思想也曾经动摇过。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都兴起了“下海”,很多公职人员都辞职“下海”了,当时我也曾经心动过。因为家里孩子念书正急需用钱。县里做批发生意的老朋友对我说:“跟我学做生意吧,一天的收入都超过你一个月的工资。”正当我有些动摇,想放弃教学的时候,中心小学温志工校长了解到我的情况,找到我做思想工作。他说,国家现在对教育的关心力度比以前大得多,而且正在利用多种途径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希望我能留下来。我考虑再三,最后婉拒了老友的邀请,选择了继续在大山里的小学校做一名教师。说实话,我也已经离不开讲台,离不开山里的孩子们。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我打心底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教师,我工作的价值不是可以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
  由于我的工作出色,1992年,我被評为贺堂乡“优秀教师”;1994年,又被赣州市教育局评为“优秀班主任”。1997年,经过民办教师转正考试,我正式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当温志工校长把这个消息传达给我时,我当时真是喜极而泣。27年的坚守,终于修成正果,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经历过的人方能体会。
  年近知天命才转正的我,并没有因成为公办教师而懈怠。工资增加了,三个孩子也长大成人了,我不用再为养家糊口而奔波了,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大龙村是偏远山区,山外的老师不愿调进来,山里的老师都想调出去。有几回,乡教办领导问我:“古老师,在大龙小学二三十年了,要不要挪个窝呀?”我谢绝了领导的好意。我是大龙人,在大龙小学干了半辈子,山里的孩子需要我,山里的乡亲信任我,所以大龙小学就是我的最佳工作单位,我要在这里干到退休。
  2001年,全国开始搞撤点并校,大山深处的大龙小学由于学生数少、师资不足,面临被撤并的境地。在我的坚持和努力争取下,上级最终答应保留两位老师和四个年级。我和罗有胜老师留在大龙小学,担任四个年级两个复式班70多个学生的教学工作。压力之大、工作任务之重,可想而知。幸好过了几年,由于国家在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大了,山里通了水泥公路,架起了移动信号塔,大龙小学也改建了校舍,增加了两个教师,一到四年级不用再办复式班了,很多原本在山外租房读书的孩子也回到了大龙小学,学生又多起来了。往日比较冷清的山区小学,重新焕发了活力,充满了生机。
  大龙小学,历经百年沧桑,如今继续为山区教育发挥巨大作用。看着学校在新时代焕然一新的面貌,我这个教育战线的老兵,内心无比欣慰。2009年,我光荣地从大龙小学退休,告别了讲台,告别了心爱的教室,但我的心,永远属于这所深山学校——大龙小学,我为之守望了半辈子,付出了全部汗水和心血的地方。
其他文献
时光如白驹过隙,从1949年到2019年,70载日月轮回、斗转星移,仿佛弹指一挥间,新中国即将迎来她的七十华诞。机缘巧合,我家爷孙三代人跨越两个世纪的教师梦也正是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启航的。悠悠七十载,人生如船,梦想似帆,承载着我们爷孙三代教师不断向前。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长河中,圆了我们各自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师梦。  1949,我的爷爷  爷爷生于上世纪20年代,少年时在萍乡城内读过中学,当时也是
期刊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新兴金融机构的迅猛扩张,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不断适应、调整自身发展战略。本文就近期各传统金融机构的应对举措、长期转型进
在距离省城南昌市区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月池熊家村,2002年7月被南昌县政府命名为“教授村”,这是全国唯一一个由政府命名的教授村。月池熊家村也是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心远中学(南昌二中)创始人熊育钖的故里。据悉,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从这个村走出去的“教授”(获得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300多人,其中建国以后获得副高以上专业技术的有187人;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40余人,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1
期刊
未来的学校什么样,孩子最有发言权。这是孩子们画的科幻画《未来的学校》。从图画中,我们看到,学校就像是一座魔法城堡,这里有许多不同的空间,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方式去学习。课堂上,老师借助高科技的手段带领学生走进海底世界,体验沉浸式教学的乐趣。  孩子在图画中展示出来的对未来学校的期望,也是我们对未来教育的愿景。未来的学校应该是内外兼修的。在外核建设上应该更加人性化、信息化、生态化,拥
期刊
建于1946年的朝阳小学,至今已70多岁了。但是它又很年轻,因为2014年9月,它搬迁到新校址,成了一所面向未来的科技校园。校园里面有STEAM空间、比特实验室、VR教室、地震科普气象馆、创客+长廊等多个科创场景课程。  我畅想,2035年的学校,应当处处是“玩具”,處处是“游戏”,把“坐中学”变成“做中学”,让学习游戏化,学校成为能让孩子们“玩上瘾”的“科阅”园子。所谓“科阅”,就是科技与阅读的
期刊
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理想中的未来教育,那就是“教无界,学无限”。未来的教育应该打破学校的边界,共享学习资源,给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成就他们无限的未来。  教无界,简而言之就是学校区域化、课程共享化、评价学分化。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与社会紧密融合的区域网,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学习区域,每一个学习区域之间的课程是互通的,是合作共享、多元交融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而教师可以跨越学习区域进行指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