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饭的时间,有人却在餐厅了玩起了篮球。王老师慢慢走近目标,严厉地说:“孙楚杰,请注意餐厅纪律,再拍可就没收了!”可没过多久,砰砰的声音又响起来。王老师抱起篮球一边走一边思量——孙楚杰特别喜欢打篮球,把篮球没收了,他一定会好几天没有心思学习的。王老师又走回来对他说:“吃饭时拍球会给自己和同学带来哪些影响?如果你能说出七条我就把球还给你。”听到此话,原本垂头丧气的孙楚杰又来了精神,一口气说出了五条,还有两条实在说不出来了,经过身边同学的提醒,终于凑齐了七条,赢回了自己的球……
让惩罚时刻站在尊重的屋檐下,王老师不仅展示了自己挥洒自如的施教风采,也为每一位育人者演绎了“教育惩罚”的独特内涵。
很多时候,惩罚远离了原本应该坚守的“尊重屋檐”——误读的有之,直观地认为犯错的人就该受罚,就该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吃点苦头,丝毫顾及不到惩罚美好的初衷;念歪的有之,嘴上不断地强调“我会尊重你”,可自己蔑视的眼神、愤怒的吼声却难以让犯错者感受到一丁点儿“尊重”,换来的也只会是他们敌意的目光、设防的心灵;忘记的也有之,一遇到要惩罚犯错的孩子,就会将“尊重”早早抛在脑后,动辄不是“停课”就是“罚站”,不知道孩子如何修炼,自尊才不会受摧残……
如此惩罚方式生硬,手段单一,既无法缓和,也难以躲避,让孩子难以承受的同时,各种抵触情绪和逆反现象自然不断蔓延。可有的惩罚者却根本不去反省自己“无尊重之罚”受到质疑、敌视、顶撞的原因,反而会让自己的惩罚变本加厉……惩罚在不经意间成为一种伤害、一种摧残,完全走到了教育的反面。
惩罚的初衷旨在换一种方式育人,任何一种惩罚都应清晰描绘这一“唤醒的屋檐”。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只是为了让孩子在接受处罚的过程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约束自我、改变自我、规范自我。一是清晰地看到其中的“育人良机”。每个人犯错后都会愧疚,都会准备承担责任、准备接受惩罚。育人者面对发错的孩子,应该清楚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并且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二是清晰地展示自己的“呵护痕迹”。不论何种形式、何种程度的惩罚,让被罚者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自己被警示、被规范、被激励的背后育人者的良苦用心,清晰地感觉到惩罚针对的只是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在具体细节中格外呵护自己脆弱的自尊,清晰地体会到惩罚中各种情感手段释放出来的种种特殊关爱。这样才会在惩罚中及时唤起他们的自知。
惩罚的魅力贵在找一种激励选项,任何一种惩罚都应主动勾勒这一“宽容的屋檐”。被罚者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此时的说教只会是白费口舌,不如用惩罚给予疏导,特别是及时找到一种可以及时滋生出激励作用的惩罚,既可以及时消除他们因错滋生的心理负担,又可以引导主动反省、促进自我教育。一是主动创设“商量空间”。事件中王老师当众说出两种惩罚方式让孙楚杰选择,为惩罚创设了一个“商量空间”,让被罚者可以从中看清自身的错误,看清虽然处罚方式和程度不同,但惩罚尺度依然公正,确实都能起到有效的惩戒作用。这个“商量空间”可以让惩罚有了更加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以让被罚者充分体会育人者的呵护用心,及时找到自觉接受惩罚的台阶、找回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退路,并可以激励他们平心静气地接受惩罚,自觉反省、规范自己的言行。二是要主动把握“有效时间”。孩子犯错后必然会惴惴不安地等着处理,育人者主动把握好“有效时间”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及时矫正犯错者的错误言行、及时警示其他孩子,也可以及时控制不良事态,让惩罚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如果失去了最佳“惩罚时间”,对一些错误行为听之任之,等到酿成大错后再来“算大账”,就极易在情绪上让被罚者反感和对立,难以让其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育人者只有让惩罚站在尊重的屋檐下,惩罚才会拥有自身应有的温度、温馨和温情,育人者的施教行为才会变得明确、合理、科学。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让惩罚时刻站在尊重的屋檐下,王老师不仅展示了自己挥洒自如的施教风采,也为每一位育人者演绎了“教育惩罚”的独特内涵。
很多时候,惩罚远离了原本应该坚守的“尊重屋檐”——误读的有之,直观地认为犯错的人就该受罚,就该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吃点苦头,丝毫顾及不到惩罚美好的初衷;念歪的有之,嘴上不断地强调“我会尊重你”,可自己蔑视的眼神、愤怒的吼声却难以让犯错者感受到一丁点儿“尊重”,换来的也只会是他们敌意的目光、设防的心灵;忘记的也有之,一遇到要惩罚犯错的孩子,就会将“尊重”早早抛在脑后,动辄不是“停课”就是“罚站”,不知道孩子如何修炼,自尊才不会受摧残……
如此惩罚方式生硬,手段单一,既无法缓和,也难以躲避,让孩子难以承受的同时,各种抵触情绪和逆反现象自然不断蔓延。可有的惩罚者却根本不去反省自己“无尊重之罚”受到质疑、敌视、顶撞的原因,反而会让自己的惩罚变本加厉……惩罚在不经意间成为一种伤害、一种摧残,完全走到了教育的反面。
惩罚的初衷旨在换一种方式育人,任何一种惩罚都应清晰描绘这一“唤醒的屋檐”。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只是为了让孩子在接受处罚的过程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约束自我、改变自我、规范自我。一是清晰地看到其中的“育人良机”。每个人犯错后都会愧疚,都会准备承担责任、准备接受惩罚。育人者面对发错的孩子,应该清楚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并且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二是清晰地展示自己的“呵护痕迹”。不论何种形式、何种程度的惩罚,让被罚者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自己被警示、被规范、被激励的背后育人者的良苦用心,清晰地感觉到惩罚针对的只是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在具体细节中格外呵护自己脆弱的自尊,清晰地体会到惩罚中各种情感手段释放出来的种种特殊关爱。这样才会在惩罚中及时唤起他们的自知。
惩罚的魅力贵在找一种激励选项,任何一种惩罚都应主动勾勒这一“宽容的屋檐”。被罚者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此时的说教只会是白费口舌,不如用惩罚给予疏导,特别是及时找到一种可以及时滋生出激励作用的惩罚,既可以及时消除他们因错滋生的心理负担,又可以引导主动反省、促进自我教育。一是主动创设“商量空间”。事件中王老师当众说出两种惩罚方式让孙楚杰选择,为惩罚创设了一个“商量空间”,让被罚者可以从中看清自身的错误,看清虽然处罚方式和程度不同,但惩罚尺度依然公正,确实都能起到有效的惩戒作用。这个“商量空间”可以让惩罚有了更加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以让被罚者充分体会育人者的呵护用心,及时找到自觉接受惩罚的台阶、找回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退路,并可以激励他们平心静气地接受惩罚,自觉反省、规范自己的言行。二是要主动把握“有效时间”。孩子犯错后必然会惴惴不安地等着处理,育人者主动把握好“有效时间”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及时矫正犯错者的错误言行、及时警示其他孩子,也可以及时控制不良事态,让惩罚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如果失去了最佳“惩罚时间”,对一些错误行为听之任之,等到酿成大错后再来“算大账”,就极易在情绪上让被罚者反感和对立,难以让其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育人者只有让惩罚站在尊重的屋檐下,惩罚才会拥有自身应有的温度、温馨和温情,育人者的施教行为才会变得明确、合理、科学。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