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口替代”是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一直在走的路,可以说,中国产业升级的历程就是一部进口替代史。什么是进口替代?简单来说,就是以国内生产替代进口。
20世纪80年代,为了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我国从欧洲、美国、日本引进了大批空调、洗衣机、汽车等产品的生产线,以市场换技术、以空间换时间,逐步实现了制造业生产线的国产化;20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崛起,中国的互联网第二次进口替代,不少互联网人认为,“模仿是最好的创新”。
在这两次替代浪潮中,欧美各国都将中国视为一个后进的发展中国家。而今天,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形象也已明显变化,成为了欧美在主流产业上最重要的竞争对手。此外,中國正在经历的产业升级具有一系列全新的特征——从引进型替代进入到自主型替代,从应用型研发到基础研发,从数量型扩张到质量型增长。因此,第三次进口替代的难度不是第一次和第二次替代可以比拟的。它将是一次发生在产业智能化、材料革命、生物医疗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等新经济领域的剧烈化学反应,。
我们需要对这四个领域有所了解:
第一,产业智能化领域。在智能制造的推进过程中,我国建成了一大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2020年,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达到了51.1%,《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到2025年,这个数字要提升到64%。
第二,新材料领域。新材料包括半导体材料(如大尺寸硅片、光刻胶)、显示材料(如微球、OLED发光材料)、航空材料(如铝锂合金、碳纤维)、新能源电池材料(如锂离子电池隔膜)等。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产业研发投入高、产品附加值高,而且外溢性强、辐射范围广,能调动其他行业随之变化。
第三,生物医疗领域。《中国制造2025》把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列为医疗领域先进制造的两个大方向。目前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的大量药品和高端医疗器械仍然依赖进口,进口替代的空间很大。
第四,信息与通信工程。信息与通信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关系到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产业建设,但在这个领域我国的对外依存度还比较高。以操作系统为例,Windows在国内电脑操作系统中占有约90%的市场份额。至于手机操作系统,则是安卓和iOS的天下。
这些领域的每个核心技术,都很难用市场换技术、空间换时间的方式来获得,是我国在第三次进口替代中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
但我国依然在不遗余力地推进这次替代,并用更长远的视野、更大的投入、更强的毅力和更足的耐心来完成这一次产业升级,因为在日益加剧的不确定性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下,把关键技术捏在手里是中国打赢科技之战的“底牌”。一些企业自主研发出的尖端技术,比如华为的5G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改变了我国在一些核心技术研发上的被动局面。
第三次进口替代正在引爆我国一场新的科创热潮,我们期待潮涌过后的崭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