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情趣化概念在包装设计中的表现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na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与产品的关系也越来越近,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人们希望看到的产品不仅仅只是具备基本的使用功能,而更希望通过产品的颜色、造型、材质和使用方法等其他的设计语言来与产品进行互动和交流,人们可以从中获取全新的情趣体验和心理满足。
  本文探讨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情趣化的概念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受舒适、愉悦,给日益紧张的现代生活带来更多的情趣。用情趣化概念的思维来引导本次设计,运用总结归纳情趣化概念的方法,以大量设计案例为理论论据,并以情趣化概念的设计作品为探讨依据,实践了对情趣化概念的思想阐述。
  关键词:情趣化;包装;礼俗
  产品包装,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产品的包装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正常消费方式。正如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教授唐纳德·诺曼所说:“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产品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产品如此,包装亦是如此。
  1 情趣化与包装设计的关系
  包装的本质便是对内装物的保护,在时代的演变中逐渐形成外表装潢对内装物的情感再现,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将商品信息进行广告,久而久之在装潢形式上趋同一致时,包装结构便成为了另一个引导消费,促进消费的推手。不适时的对包装结构进行新的变革,只会带来机械、呆板与淡漠的人与产品包装的互动关系。现在人面对繁忙的工作于生活压力,更需要在面对各类商品时带来身心的愉悦,商品的包装与开启包装的过程中体会到开启的乐趣,包装结构设计试图呈现出仪式感,尊贵感,而情趣化概念与包装结构设计相结合,将从情感与体验上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
  单纯的去理解情趣,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分解诠释,情,是指情调、情感,趣则是指趣味、乐趣。情趣不同于情感,情感的表现是基于喜怒哀乐的表达,而情趣则是人与自然中最为积极的一面。基于情趣化概念下的包装设计,是将某种特点的感情需求与依赖通过包装形式呈现出来的一种过程,是赋予产品包装更多情感色彩的方法。而我们通常将概念一词与情趣化结合使用,其目的在于寻找一种对话工具,帮助设计师利用自己的设计去将思想与使用者相互沟通。在所谓形态与灵魂的沟通中,这种情趣化概念为产品包装赋予了人文关怀,唤起人们的情感归宿。而情趣化指导下完成的产品包装设计,正是通过这种非物质形态的话语方式与使用者进行沟通,从而在使用者的心理形成完整的产品形象。而这一过程中最直观的方式便是视觉和触觉,因此在对包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势必首先考虑产品包装的视觉要素、色彩和材质等要素,表现产品包装的情趣语言,之后由视觉向触觉延伸,情趣便在触摸过程中通过材质手感和使用方式表现出来。
  2 情趣化概念作用下的包装设计
  所谓情趣化就是从包装上通过独特的话语方式来表现产品的某种特定的内涵,使产品富有情感色彩。引入本人指导完成的玉石包装礼盒再设计,谈谈基于情趣化引导下的包装设计的创新。此设计中这种情趣化的体现就是要让人们在拿到祈福盒之后从整体视觉到触觉上产生一定的联想,在包装结构设计中力求将中国传统礼俗文化与阴阳调和的精神追求融入该设计中。
  2.1 包装结构设计中的情趣化概念
  传统的玉石包装都是以最常见的摇盖式或者天地盖的形式作为开启方式的,而这种开启方式并不能传递任何特殊的精神意义,在设计与消费间过于直白的呈现产品形态,缺乏玉石的特殊情感。因此,此次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礼盒开启方式上将情趣化运用其中,从而在触觉上为使用者创造一种富有精神触动的开启形式,即让人们在开启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追求。面对这一课题同样要从“情”这个角度进行研究,本次产品多为玉石风水吉祥物的情况,了解到人们将吉祥物“请”回家是想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自古中国人对玉石的亲睐超乎想象,中国古代礼俗文化中也将旋转圆形的石磨来为自己化解霉运的方式,正所谓石来运转,因此设计中将以旋转的形式与石来运转一说结合起来并作为礼盒开启方式,人们只有通过旋转才能将祈福盒打开,从中体会时来运转的寓意,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心理满足,同时也能体会到玉石“请”进家门带来的仪式感。
  开启方式解决之后,就需要继续解决一个“趣”字,趣味的表现必须实现内部结构如何实现旋转开启的可能性。玉石通常都是人们用来送给挚友、挚亲的,求圆满、好运。中华祖先在阴阳调和一说中,认为“天圆地方”,故以“圆”作为天的代称。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而中国的天坛是圆形、地坛为方形,正所谓天圆地方。且“圆”是自古以和为贵的中国人所崇尚的图腾,是5000年华夏文明的精神符号。因此,设计中将祈福盒的整个外观结构设计为正方形而内部结构则是以圆形镂空呈现(如图1所示)。方圆结构让人们从视觉上联想到我国古老而神圣的天坛和地坛,感受到天地的宏伟。
  图1
  据调查显示,“请”玉者多为多口之家、夫妻或者情侣,所以必须注意祈福礼盒的承载空间,由于考虑到携带是否方便与美观的问题,所以设计中放弃了宽度的扩展而是选择了高度的延伸。因而在造型结构上利用了模块化的概念将祈福盒设计成一个可根据“请”玉者的需求层层叠加的方形盒。而所谓模块化,在中国传统建筑方式上也有体现,它是为了取得最佳效果,从系统观点出发,研究产品的结构形成,用分解和组合的方法建立模块体系,并运用模块组合成产品的全过程。这种模块化在现代社会是被广泛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环球金融大厦,101层的建筑由9个模块组成,无论哪一个模块被自然力摧毁,把大楼各个模块连接起来的钢铁支撑圈就会承担起坍塌部位的重量,并保持大楼不倒。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是人性的体现,这样既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也大大节约了成本。这一概念尊重了包装是用来保护产品这一原则,同时在情趣化概念引导下实现了包装容量的集约化。
  2.2 包装装潢设计中的情趣化概念
  由于玉石是大自然中神奇的产物,天然、质朴、纯美。因此设计中选用了木质材料作为整个包装的主要材料,木材与玉石浑然一体。而实现礼盒旋转开启的重要部件,则使用竹制材料修整为统一型号的竹楔子,便于后期利用榫接方式进行组装。作为一个高端玉石产品的礼盒包装,首先从外观上看要符合产品的形象和气质,该设计选用了高档的红木作为祈福盒的制作原料,上漆后保留了木头的天然纹理,来突显玉石高贵中却不失天然的特性。而用稳重的黑色作为内衬,再现国画水墨丹青的美感。该项目品牌标志“助运堂”的设计,是将小篆字体与传统纹样结合,云纹是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纹饰,象征着吉祥,将它设计为圆形不仅寓意圆满同时与祈福盒的内部结构相统一。而文字则是以行如流水的现代简单线条设计而成,刚中带柔,柔中带刚,体现了玉石的性格。整个标志图形既传统又不失现代感(如图2所示)。情趣化概念并不表示刻意将包装玄幻处理,在尊重包装实用新型环保的基础上,对传统形式适度调整,这种情趣化概念的体现可能就是生活一点微妙的不同。包装设计中的情趣化可能也就是因为一个结构、颜色或者材料的细微改变,使人们在视觉或者触觉上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图2
  (1)材料的选择。作为一个高档的礼盒,我们选择的木材质量不能太差,这样与玉石的高贵不符,但考虑到成本所以也不能选用太好的木材。首先我通过网络了解了木材的种类及特征,然后到建材市场进行实地考察,最终我选择了杉木和松木作为两种制作方案。整个作品的核心转轴则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竹制旗杆,结实、天然、可塑性强。玉石的载体,到布艺市场里挑选了多种较为适合的布料,经过多次试验之后,最终选择了极为柔软的黑色真丝绒作为衬布。在网上购买1.5cm厚的海绵。
  (2)材料的加工。首先将四枚圆形竹棒切割打磨制作成2cm高的轴承,将木板加工打磨成0.5cm厚的木板,利用激光雕刻机将完整木板雕刻出预制的形态独立面片,每个单元形都是由三片独立面片组成,形成前面提到的便于叠加的礼盒模块。由于模块化类似积木原理,在组接过程中,单元形之间不仅结合方便,且具有组合趣味,在组装过程首先将竹制轴承固定到其中一块指定的木片上,再与其他木片粘在一起,便完成祈福盒的其中一个模块,再将模块按照需求层层叠加,这样一个完整的盒子造型就呈现在了大家眼前(如图3所示)。由于木材经激光雕刻表面会灼烧成黑色,经过后期打磨初步成型。
  图3
  而在消费者使用过程中,每一个单元形的旋转,都传递出玉石文化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这正是情趣化概念对消费行为的引导。
  总体来讲,情趣化概念的核心是解决参与体验的感受过程,它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单向地向人们传递信息,更多的是能够为包装提供更友好的感知过程,触动受众瞬间建立与产品的情感互动,这种情感互动首先是视觉上的撞击,其次是行动上的亲身参与,之后才是思想上产生一系列影响,消费者在瞬间与产品进行互动,唤起消费者对某一种特定环境或心情的依赖,最终达至消费。它的应用与传统的包装设计相比,更加互动化、新颖化、科技化、娱乐化、体验化、人性化。更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更加突出人性化的设计,更具时代的前瞻性。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相信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且消费个性变幻莫测的社会,情趣化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必将得到更多的重视,也将会获得大众更多的青睐。情趣化设计将会这个“互动”唱主角的时代,成为未来包装设计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原研哉(日).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 王红卫,左亚辉.我的第一本设计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何轩(198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思维、书籍设计、包装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日汉语中都有谓语省略的语法艺术表现现象,但两者省略的情况存在差异。从《蒲団》和《骆驼祥子》两篇小说的例句中,分别概括日汉语谓语省略的形式,探究其异同。发现日汉谓语省略的相同点体现在:省略的有条件性;可还原性;部分省略形式的相同性。不同点主要体现在:日语谓语省略形式及复杂程度远大于汉语谓语省略,且两者谓语还原后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谓语省略;日汉;省略形式;异同  省略的主要目的是
期刊
摘 要:新编历史越剧《韩非子》无论从音乐、表演、舞台美术上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意,实现了对越剧传统模式的突破,是了解现代越剧发展的绝佳案例。本文以对比的视角分析了传统越剧《碧玉簪》和现代越剧《韩非子》,力求通过《韩非子》的进步和超越,说明越剧——这一传统剧种正在经历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戏曲;越剧;碧玉簪;韩非子  2008年上演的新编历史越剧《韩非子》以其大气的选材、高品位的舞台设计受到了观
期刊
摘 要:《我的安东妮亚》是一部美国西部女性成长史。作者从安东妮亚这样一位集女性、西部移民及少数族裔身份于一身的典型人物入手,讲述了她在坎坷的成长旅程中不断寻找、追求独立自我的过程,从而揭示了青年人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责任与幸福的关系,同时也从许多侧面体现了边缘群体不懈追寻、实现美国梦的艰辛历程,为我们重新理解美国女性、西部及多元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成长小说;女性;自我意识;自我回归 
期刊
摘 要:时尚与艺术虽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在眼下的消费文化中它们时有交集,互动频繁。或许安迪-沃霍的预想——“所有的艺术馆正在成为商铺,所有的商铺正在成为艺术馆”,正在成为现实,本文则是尝试对这一现象进行梳理,并在梳理中达成对其的思考。  关键词:艺术;时尚;合谋  2012年的夏天,顶级奢侈品牌路易威登以一组迷幻概念短片来向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致敬,并以此庆贺其和草间弥生
期刊
摘 要:打击乐演奏在长期的发展中已逐渐从单纯的乐器演奏发展为了多元化的演奏和结合,同时也对观众期待视阈进行的更加合理的、详细的探究。本文通过对打击乐演奏给予观众的一定的期待视阈,阐发和分析了观众期待视阈对打击乐演奏的若干因素。  关键词:打击乐;演奏;观众;期待视阈  0 引言  打击乐演奏已经是较为传统和古老的演奏领域了。传统的打击乐演奏往往是自己按照传统的乐章集经典曲目进行编排或单纯表现的。在
期刊
摘 要:吴碧霞是我国当代杰出的青年女高音歌唱家,虽然其艺术生涯为时不长,但却成就突出,她不仅为世人奉献了诸多国内外经典音乐作品,而且以大胆的艺术创新意识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她“中西合璧、回归自然”的唱法已经成为乐坛的一个“奇葩”现象,对新时期中国音乐发展颇具启发意义。本文在简述吴碧霞艺术生涯的基础上,对其歌唱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吴碧霞;民族;美声;歌唱艺术  0 引言  自2
期刊
摘 要:美声传入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开始逐渐被大家所熟悉和接受,并极大的影响到我国民族歌舞的具体表现方面。蒙古族歌曲是我国民族歌舞中的宝贵财富,将各种美声表现形式应用于蒙古 族歌曲中,可以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对美声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并积极的将美声表现形式与我国的民族歌舞融合起来,以不断促进我国民族歌舞的发展和进步,使其跻身于世界艺术之列。
期刊
摘 要:宗教和艺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并促进艺术推陈出新,本文以《千手观音》、《丝路花雨》和《水月》这三个大型舞剧为例,阐述了当代艺术的宗教情怀。再从两个方面来讲述关于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题材:首先要对宗教文化精神认同、传承和赞颂,继而创造出想象丰富、构思奇异和极具神秘色彩的作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情绪。  关键词:当代艺术;宗教;宗教文化精神  1 当代艺术的概述  当代艺术,就是正在进行中而
期刊
摘 要:双簧管独奏曲《小牧民》是上个世纪在内蒙古地区脍炙人口的一首作品,其流畅动人的旋律、对小牧民舞蹈形象的把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本文拟从其旋律特点、转调手法、和声语汇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动机;调性;和声  《小牧民》是我区著名作曲家李世相在上个世纪创作的一首作品,该曲曾经作为舞蹈《小牧民》的配乐轰动一时,其鲜明的蒙古族旋律特点及强烈的节奏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过去了十多年,但时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的实施,使音乐教学走出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创新精神的提倡,激活了师生思维。然而表演艺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创新能力培养的一方面,却往往被忽视了,究其原因,无非是没有弄清何为表演艺术。  关键词:小学;音乐表演;千手观音;舞蹈;研究  一曲优美动听的乐曲引来金光四射、雍容华贵、仪态万千的千手观音,她举手投足,无不给人们呈现安然幸福祥和的美好心境……舞蹈千手观音感动了全球,她们以完美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