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戏剧导演艺术与导演艺术人才培养国际论坛”于2018年6月16-18日在上海举行。论坛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承办。适逢上海戏剧学院“国际导演大师班”项目成功举办10周年纪念,论坛邀请了来自10个国家的130位嘉宾和代表参会,就当代世界戏剧导演艺术的发展和各国各地区新时代戏剧导演艺术人才的培养等问题进行学术研讨、经验讲授以及意见交流。会议为期三天,分两个板块、四个单元。第一板块主要以国内外从事戏剧导演艺术教育的专家主题发言的形式展开;第二板块为高峰论坛,邀请导演教育界、艺术界和评论界的专家学者就导演艺术和人才培养的热点议题充分展开探讨和论辩,与会专家围绕六个热点议题进行讨论。本刊摘选了论坛中几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以及高峰论坛“网络时代的戏剧存在”这个议题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著名导演雷国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周可的发言。
网络时代的戏剧存在,这个话题真的很大,因为我们今天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全世界就是一个大的互联网。近几十年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戏剧所处的环境及形态也大不一样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戏剧更加繁复多样,这与科技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甚至已经融合了网络媒体和直播。前些日子,当我在导戏和做戏剧工作坊的时候,就有人对我说:“雷导演,咱们应该拿手机赶紧做直播,可以有更大范围的影响。”刹那间我感到,好像戏剧已不再是一个在相对封闭的空间进行私密情感交流的创作,而是可以随性快速流传出去的。所以戏剧在今天网络时代的存在不是缩小了,其实是扩大了。我们现在谈论网络时代的戏剧存在,那标志着导演所处的环境及其当代意识和个性特征对戏剧的把控就更为重要了。因为当代的舞台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新的创作途径,使世界戏剧舞台呈现出许多大胆前卫的实验和多元混杂的景象。必须承认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在舞台上利用多媒体等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来扩延我们的戏剧舞台,好像戏剧本体的特质已经完全被打破,屏幕占领了舞台。从事导演艺术的人,没有人不去接触多媒体,因为它是一个扩延。你感觉到在新媒体的驰骋中你跟上时代了,你以为那是现代意识。多媒体、转台、机械舞台,技术并不是唯一的现代手段,但它是重要的手段,关键看你怎么用。其实,判定一部戏剧是否优秀是否当代,绝不在技术,而在于导演的意识和观念。换句话说,我们看惯各种新奇陡峭的视觉组合,能打动我们,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往往仍然是导演对戏剧作品的读解和赋予作品精神内在以当代意识——即是对当下人性与生活本质的理解,对混沌的现实世界非刻板概念的认知和呈现。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跨界中构成新的艺术手法和舞台形式,开拓了戏剧的多角度思维,灌入不可估量的新鲜活力。但无论如何,从来没有物质和形式上完美无憾的戏剧,只有观念不断进化的戏剧的力量。戏剧有自己的艺术属性,是一个直面交流的过程。我觉得新技术运用在舞台上,未必不好,但必须是建立在强化作品的基础上。就如伟大的戏剧家布莱希特在那个时代就用了影像,布莱希特所用的影像技术,是直接面对那个时代,他的技术手段是具有批判现实及表述尖锐思想的意义,他想使观众从那些温情中走到冷峻对待社会关系和人的灵魂的对话,所以他用了影像媒体的间离手段。而现在新媒体的运用几乎在舞台上层出不穷,已经泛化了,忘却了戏剧固有的属性,破坏了舞台假定性的特征。我们切不可将所谓的多媒体影像技术混为导演的创新突破。世界戏剧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多少戏剧形式和手段的革命啊,重要的不仅仅是所谓的形式翻新了,而是如何在今天的时代环境中让戏剧能“在剧场”里给予观众最深刻的震撼。
有关导演的当代意识,还是要回到我们对戏剧艺术本体的理解,对今天的生活、人的心理状态、周边发生事情的认识,以及其中存在的哲学思想,这是导演应该关注的,你可以敏感地感觉到这个时代给你带来的很多信息量,这就是导演的当代戏剧意识。外在的舞台形式是在前进的,但可以永远赶上时代潮流的唯有人的思想、人的意识,没有思想和意识,我们没法与时俱进。导演应该关注的是当代人的本体、人的心态和对今天生活的哲学思考。
最后我呼吁我们的导演,希望今天的导演一定不要在这个网络时代抹煞自己的艺术个性。强调人的个性和艺术的个性,这是文化个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导演的文化个性是一个重要指标。一定要有自己的人文思想,只要有了这个,我们戏剧人才不会变得像电脑程序一样,失去舞台的想象力与戏剧的根本价值,才不会被那些所谓的网红打倒。现在谈流量,我们有什么流量?可是如果我们有自己的艺术个性,我们坚守对戏剧最本真的把控和尊严,我们就有未来。
我从1997年到现在一直在学校教学,每一届学生带给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现在排实习大戏的这一届是2015级,他们是1997年出生的。我发现这些孩子个人表达能力非常强,但是情感的感受力相对较弱,普遍不太关心别人怎么样,社会怎么样,甚至自己怎么样。
我想我们很多人可能都不太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成为了今天的自己。既然戏剧是研究人的,那么最简单的办法还是从研究自己开始吧。所以我在导演教学的一开始,除了布置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还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家庭树”的作业。让每位同学分别讲述自己来自什么家庭,父母是什么职业,他们什么时候相爱的,他们的人生是怎样发生变化的,自己哪些优点来自于自己的父母,哪些不足是来自于自身……通过这一系列的讲述和梳理,搞清楚自己是谁,自己和父母、家庭、生活的情感联结到底是什么。
當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家庭中很多的故事。现代社会,大部分孩子来自不太健康和不太健全的家庭。可是奇怪的是,这些家庭的变故并没有让他们去思考和对人性产生认知,反而让他们逃避现实,把自己禁锢了起来。他们逃避的途径是什么呢?就是上网。网络让他们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变成另外一个人,躲在屏幕背后跟其他人交流,他们可以在网上变成任何一个想成为的人。这就是另一种“表演”或者说“角色扮演”。于是回归现实生活的时候,他们没有那么强烈的表述欲望,但是不排除他们在网络上有。而网络上的真实,未必能完全运用到戏剧中,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可能来自时代发展中家庭的不完整、社会动荡、价值观多变等等原因。 回到我要讲的主题上,网络时代的戏剧存在。以前我们作为创作者喜欢戏剧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戏剧,借助一个人物来说我们现实生活中想说但无法说的话,做我们现实生活中想做但做不了的事。现在不一样,有了网络,这个途径让很多人觉得更安全。因为没有人看得到他,他可以用完全虚假的身份,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暴露自己,这比“当众孤独”的表演安全多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网络时代不是创作者的表达欲望降低了,而是面对自我和真实的能力降低了,因为真实的成本太高了。
我们从事导演教育,这些孩子未来要从事导演,如果他们连面对真实自我的能力都没有的话,他们如何去表达自我,如何通过戏剧这样的一种手段去表达并感染观众?如果人人都可以躲在网络上写一篇网络文章批判、发泄或者发发牢骚,如果人人都可以通过“抖音”“快手”这样的小视频来进行“特长展示”和“表演”,如果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进行“真人秀”,那我们还需不需要走进剧场?进剧场的意义又何在呢?
我个人认为越是这样的网络时代,人们越是被“虚拟的世界”所支配,人其实就越是孤独,越是需要戏剧。我们可能很长时间没有面对面你看着我的眼睛、我看着你的眼睛,就这么简单真诚、不设防地说出你想表达的意思,而这其实是剧场中最动人的地方。人,真真实实的人,拿着解剖刀把自己解剖开,然后让你一层层看到我的丑恶、我的贪婪、我的欲望、我的痛苦、我的快乐……哪怕是血淋淋的,但这是真实的。
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没有面对“真实”的能力的话,很难让我们未来的导演们交出来的作品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学会技术、技巧,可以运用任何手段,可以看任何视频,或者到国外参加任何戏剧节然后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用。但这一切根植在一个最基本的土壤上,就是你得有面对真实的勇气,如果没有这个勇气,所有作品都是没有力量的,也是缺乏灵魂的。
剧场艺术在网络时代,其实需要加强的是回归。我特别同意罗怀臻老师讲到的“手工精神”。其实“手工精神”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基本交流,一个裁缝一针一线地缝制衣服,在穿的人那里可以被感受到,在观众看戏的时候也可以被感受到。作为导演也好、老师也好,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排除外部世界的干扰,关起门来在一方净土中,灵魂和灵魂之间最干净地碰撞。这可能是最难能可贵的时刻,也是戏剧最与众不同的地方。现在这样的时刻越来越少,排戏的时候大多闹哄哄,没事拿个手机出来划划划,随便进进出出排练场,怎么能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纯手工的制作呢?我真得很难想象。
回到几千年前,在剧场里没有扩音器,下面坐着上万的观众,舞台上站着歌队、朗诵者,领诵的人其实像祭司一样调和所有人的呼吸节奏,调和所有人的能量,通过呼吸、通过声音、通过我们的肢体传达着某种信息,这种信息相互交换形成一个能量场,然后台上表演者再跟台下观众一起进行能量交换,形成另一个更大的能量场。这个巨大的能量共振,可以把它向着宇宙中心,向着我们认为神所在的地方,去发射我们对于神的尊敬,对于自己为人在这个宇宙中的渺小和人类的伟大,然后去歌颂我们人类在这一年劳作之后我们的丰收、喜悦和收获。哪怕我们在古希腊悲剧当中传达了很多杀父娶母这样黑暗的心理,那又怎样,这就是人的动物性、人性、社会性,我们身上所具备的共有的我们需要面对的真实的东西。
我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导演,因为儿子在读书,作为导演要到处跑,其实我这几年工作更多转向了编剧。跟孩子相处的过程,让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纯”和“真”。我跟他为数不多的交流当中,通过他的提问,我能感受到一个来自最干净的灵魂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思考。我觉得每次我跟他的谈话,就像是一场戏,他问我答,我们再彼此辩论,甚至争吵,但最终我们完成了一次情感上的交流和撞击。我所认知的戏剧精神也在这个过程中被传导。如果我们本着真实面对自我和人性的心态去创作我们的每一个作品的话,我相信我们的作品是可以在剧场中跟所有的观众形成一种真正的交流互动的。
(整理/王燕妮)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教授:
国际导演大师班,这是一扇窗口,让中国了解世界,更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一座桥梁,让四海的戏剧同仁跨越沟壑来这里集结;这是一個平台,让东西方戏剧在这里交融、探索、实验、共创。10年来,国际导演大师班已经涉及五大洲27个国家,先后邀请了64位老师、专家进行工作坊和授课,10年全天授课353天,70多个国家院团和艺术院校的学员一起学习,注册学生有1200人。国际导演大师班将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作为一个长效基地,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精彩。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主任、终身教授何赛·路易丝:
我们寻找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也希望他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能力和基础。我们总会问候选人,为什么要做戏剧导演,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导演,你要向这个世界发出问题,要去审视你现在站在世界的什么位置、你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你可以向世界传递出的信息是什么?这发自于你的内心,而不是外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声音,让学生意识到你作为艺术工作者要去和世界建立联系、和你的文化根基保持联系。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
进入新时代,我觉得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社会的需求和人才培养供给不足的矛盾。怎样培养更好更多的人才,为我们的戏剧艺术乃至整个文化艺术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我们应该有紧迫感。在这种背景下大家集聚一堂探讨这个话题,非常有价值也非常有意义。
国际剧协总干事托比亚斯·比昂科尼: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世界各地有启发性并打动人心的舞台导演都有三个共同特点:具有极高的专业度;表演基于其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展开;有自成一派的舞台风格,也就是说舞台导演有其独特的标志性的表达。
网络时代的戏剧存在,这个话题真的很大,因为我们今天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全世界就是一个大的互联网。近几十年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戏剧所处的环境及形态也大不一样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戏剧更加繁复多样,这与科技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甚至已经融合了网络媒体和直播。前些日子,当我在导戏和做戏剧工作坊的时候,就有人对我说:“雷导演,咱们应该拿手机赶紧做直播,可以有更大范围的影响。”刹那间我感到,好像戏剧已不再是一个在相对封闭的空间进行私密情感交流的创作,而是可以随性快速流传出去的。所以戏剧在今天网络时代的存在不是缩小了,其实是扩大了。我们现在谈论网络时代的戏剧存在,那标志着导演所处的环境及其当代意识和个性特征对戏剧的把控就更为重要了。因为当代的舞台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新的创作途径,使世界戏剧舞台呈现出许多大胆前卫的实验和多元混杂的景象。必须承认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在舞台上利用多媒体等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来扩延我们的戏剧舞台,好像戏剧本体的特质已经完全被打破,屏幕占领了舞台。从事导演艺术的人,没有人不去接触多媒体,因为它是一个扩延。你感觉到在新媒体的驰骋中你跟上时代了,你以为那是现代意识。多媒体、转台、机械舞台,技术并不是唯一的现代手段,但它是重要的手段,关键看你怎么用。其实,判定一部戏剧是否优秀是否当代,绝不在技术,而在于导演的意识和观念。换句话说,我们看惯各种新奇陡峭的视觉组合,能打动我们,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往往仍然是导演对戏剧作品的读解和赋予作品精神内在以当代意识——即是对当下人性与生活本质的理解,对混沌的现实世界非刻板概念的认知和呈现。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跨界中构成新的艺术手法和舞台形式,开拓了戏剧的多角度思维,灌入不可估量的新鲜活力。但无论如何,从来没有物质和形式上完美无憾的戏剧,只有观念不断进化的戏剧的力量。戏剧有自己的艺术属性,是一个直面交流的过程。我觉得新技术运用在舞台上,未必不好,但必须是建立在强化作品的基础上。就如伟大的戏剧家布莱希特在那个时代就用了影像,布莱希特所用的影像技术,是直接面对那个时代,他的技术手段是具有批判现实及表述尖锐思想的意义,他想使观众从那些温情中走到冷峻对待社会关系和人的灵魂的对话,所以他用了影像媒体的间离手段。而现在新媒体的运用几乎在舞台上层出不穷,已经泛化了,忘却了戏剧固有的属性,破坏了舞台假定性的特征。我们切不可将所谓的多媒体影像技术混为导演的创新突破。世界戏剧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多少戏剧形式和手段的革命啊,重要的不仅仅是所谓的形式翻新了,而是如何在今天的时代环境中让戏剧能“在剧场”里给予观众最深刻的震撼。
有关导演的当代意识,还是要回到我们对戏剧艺术本体的理解,对今天的生活、人的心理状态、周边发生事情的认识,以及其中存在的哲学思想,这是导演应该关注的,你可以敏感地感觉到这个时代给你带来的很多信息量,这就是导演的当代戏剧意识。外在的舞台形式是在前进的,但可以永远赶上时代潮流的唯有人的思想、人的意识,没有思想和意识,我们没法与时俱进。导演应该关注的是当代人的本体、人的心态和对今天生活的哲学思考。
最后我呼吁我们的导演,希望今天的导演一定不要在这个网络时代抹煞自己的艺术个性。强调人的个性和艺术的个性,这是文化个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导演的文化个性是一个重要指标。一定要有自己的人文思想,只要有了这个,我们戏剧人才不会变得像电脑程序一样,失去舞台的想象力与戏剧的根本价值,才不会被那些所谓的网红打倒。现在谈流量,我们有什么流量?可是如果我们有自己的艺术个性,我们坚守对戏剧最本真的把控和尊严,我们就有未来。
我从1997年到现在一直在学校教学,每一届学生带给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现在排实习大戏的这一届是2015级,他们是1997年出生的。我发现这些孩子个人表达能力非常强,但是情感的感受力相对较弱,普遍不太关心别人怎么样,社会怎么样,甚至自己怎么样。
我想我们很多人可能都不太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成为了今天的自己。既然戏剧是研究人的,那么最简单的办法还是从研究自己开始吧。所以我在导演教学的一开始,除了布置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还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家庭树”的作业。让每位同学分别讲述自己来自什么家庭,父母是什么职业,他们什么时候相爱的,他们的人生是怎样发生变化的,自己哪些优点来自于自己的父母,哪些不足是来自于自身……通过这一系列的讲述和梳理,搞清楚自己是谁,自己和父母、家庭、生活的情感联结到底是什么。
當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家庭中很多的故事。现代社会,大部分孩子来自不太健康和不太健全的家庭。可是奇怪的是,这些家庭的变故并没有让他们去思考和对人性产生认知,反而让他们逃避现实,把自己禁锢了起来。他们逃避的途径是什么呢?就是上网。网络让他们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变成另外一个人,躲在屏幕背后跟其他人交流,他们可以在网上变成任何一个想成为的人。这就是另一种“表演”或者说“角色扮演”。于是回归现实生活的时候,他们没有那么强烈的表述欲望,但是不排除他们在网络上有。而网络上的真实,未必能完全运用到戏剧中,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可能来自时代发展中家庭的不完整、社会动荡、价值观多变等等原因。 回到我要讲的主题上,网络时代的戏剧存在。以前我们作为创作者喜欢戏剧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戏剧,借助一个人物来说我们现实生活中想说但无法说的话,做我们现实生活中想做但做不了的事。现在不一样,有了网络,这个途径让很多人觉得更安全。因为没有人看得到他,他可以用完全虚假的身份,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暴露自己,这比“当众孤独”的表演安全多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网络时代不是创作者的表达欲望降低了,而是面对自我和真实的能力降低了,因为真实的成本太高了。
我们从事导演教育,这些孩子未来要从事导演,如果他们连面对真实自我的能力都没有的话,他们如何去表达自我,如何通过戏剧这样的一种手段去表达并感染观众?如果人人都可以躲在网络上写一篇网络文章批判、发泄或者发发牢骚,如果人人都可以通过“抖音”“快手”这样的小视频来进行“特长展示”和“表演”,如果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进行“真人秀”,那我们还需不需要走进剧场?进剧场的意义又何在呢?
我个人认为越是这样的网络时代,人们越是被“虚拟的世界”所支配,人其实就越是孤独,越是需要戏剧。我们可能很长时间没有面对面你看着我的眼睛、我看着你的眼睛,就这么简单真诚、不设防地说出你想表达的意思,而这其实是剧场中最动人的地方。人,真真实实的人,拿着解剖刀把自己解剖开,然后让你一层层看到我的丑恶、我的贪婪、我的欲望、我的痛苦、我的快乐……哪怕是血淋淋的,但这是真实的。
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没有面对“真实”的能力的话,很难让我们未来的导演们交出来的作品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学会技术、技巧,可以运用任何手段,可以看任何视频,或者到国外参加任何戏剧节然后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用。但这一切根植在一个最基本的土壤上,就是你得有面对真实的勇气,如果没有这个勇气,所有作品都是没有力量的,也是缺乏灵魂的。
剧场艺术在网络时代,其实需要加强的是回归。我特别同意罗怀臻老师讲到的“手工精神”。其实“手工精神”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基本交流,一个裁缝一针一线地缝制衣服,在穿的人那里可以被感受到,在观众看戏的时候也可以被感受到。作为导演也好、老师也好,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排除外部世界的干扰,关起门来在一方净土中,灵魂和灵魂之间最干净地碰撞。这可能是最难能可贵的时刻,也是戏剧最与众不同的地方。现在这样的时刻越来越少,排戏的时候大多闹哄哄,没事拿个手机出来划划划,随便进进出出排练场,怎么能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纯手工的制作呢?我真得很难想象。
回到几千年前,在剧场里没有扩音器,下面坐着上万的观众,舞台上站着歌队、朗诵者,领诵的人其实像祭司一样调和所有人的呼吸节奏,调和所有人的能量,通过呼吸、通过声音、通过我们的肢体传达着某种信息,这种信息相互交换形成一个能量场,然后台上表演者再跟台下观众一起进行能量交换,形成另一个更大的能量场。这个巨大的能量共振,可以把它向着宇宙中心,向着我们认为神所在的地方,去发射我们对于神的尊敬,对于自己为人在这个宇宙中的渺小和人类的伟大,然后去歌颂我们人类在这一年劳作之后我们的丰收、喜悦和收获。哪怕我们在古希腊悲剧当中传达了很多杀父娶母这样黑暗的心理,那又怎样,这就是人的动物性、人性、社会性,我们身上所具备的共有的我们需要面对的真实的东西。
我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导演,因为儿子在读书,作为导演要到处跑,其实我这几年工作更多转向了编剧。跟孩子相处的过程,让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纯”和“真”。我跟他为数不多的交流当中,通过他的提问,我能感受到一个来自最干净的灵魂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思考。我觉得每次我跟他的谈话,就像是一场戏,他问我答,我们再彼此辩论,甚至争吵,但最终我们完成了一次情感上的交流和撞击。我所认知的戏剧精神也在这个过程中被传导。如果我们本着真实面对自我和人性的心态去创作我们的每一个作品的话,我相信我们的作品是可以在剧场中跟所有的观众形成一种真正的交流互动的。
(整理/王燕妮)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教授:
国际导演大师班,这是一扇窗口,让中国了解世界,更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一座桥梁,让四海的戏剧同仁跨越沟壑来这里集结;这是一個平台,让东西方戏剧在这里交融、探索、实验、共创。10年来,国际导演大师班已经涉及五大洲27个国家,先后邀请了64位老师、专家进行工作坊和授课,10年全天授课353天,70多个国家院团和艺术院校的学员一起学习,注册学生有1200人。国际导演大师班将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作为一个长效基地,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精彩。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主任、终身教授何赛·路易丝:
我们寻找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也希望他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能力和基础。我们总会问候选人,为什么要做戏剧导演,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导演,你要向这个世界发出问题,要去审视你现在站在世界的什么位置、你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你可以向世界传递出的信息是什么?这发自于你的内心,而不是外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声音,让学生意识到你作为艺术工作者要去和世界建立联系、和你的文化根基保持联系。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
进入新时代,我觉得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社会的需求和人才培养供给不足的矛盾。怎样培养更好更多的人才,为我们的戏剧艺术乃至整个文化艺术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我们应该有紧迫感。在这种背景下大家集聚一堂探讨这个话题,非常有价值也非常有意义。
国际剧协总干事托比亚斯·比昂科尼: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世界各地有启发性并打动人心的舞台导演都有三个共同特点:具有极高的专业度;表演基于其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展开;有自成一派的舞台风格,也就是说舞台导演有其独特的标志性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