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两年在学校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培养职业素质,再用一年到企业接受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2+1”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是一种具有很大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办学理念,是一种从观念到操作的全面改革。
[关键词]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 模式初探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均明确要求,各地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创建示范性职业院校要把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学与做合一,产学一体化。
随着企业对人才实践技能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加剧,扩大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是高职院校的唯一出路。“2+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推出的一种具有较大创新性的教育改革。
所谓“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两年在学校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培养职业素质,再用一年到企业接受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
那么,全新的“2+1”会带来什么根本性转变?
首先,把大时间跨度的职业培训及实习实践作为传统教学计划的扩充,可以弥补部分高职院校资金紧缺,实验实训设备不足,克服实践课开不起来或者即使开起来了也不能紧贴本专业的最新行情的弊病。
实验实训的条件是衡量一个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受资金的制约,部分院校很难做到校内实训室与企业一线技术要求的融合一致,往往是选用一些相对廉价却已经过时的设备,甚至是采用应付指标的态度,设立一些目前已经完全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实训项目。而当前技术日新月异,即使是采用大投入引进最新设备,一两年后还是会面临落后、淘汰的局面。在“2+1”的模式里,对学生来说,在1年时间里是在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习,接触的是最新的生产设备,最具时效性的专业技能,在提高实操能力的同时,积累了部分工作经验,可以大大提高即将面临的就业竞争力。并且实习单位本身就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对学校而言,可以将校内实验实训建设资金投放到相对稳定性较好的基础课程上,大大降低对于昂贵设备的短期投资率和淘汰风险度。
其次,对于企业来说,传统的“校企合作”是保守的,一般采用一周或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根据现代企业的运作规律,如此短暂的实习时间是难以达到真正掌握职业技能的目的的。实际运作中,往往是采用“参观”、“介绍”等走形式的模式。企业是费时费力,而学生如雾里观花,效果不甚了了。
而在“2+1”的模式下,企业可以系统的完成对学生的岗前培训,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有足够的一线生产时间,深化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对行业的了解,对技能的提高,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价值。学生一毕业,可以立即加以录用,大大提高了人才吸收和培养的效率。
再者,在“2+1”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是深层次的合作,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学校可以为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订单式的培养,根据行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编写课程教材。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有企业的参与,将会使这项工程更具备方向性和客观性。同时,把教学场地真正开进企业,必然要求专业教师同时参与,把专业教师从“教室讲课,回家备课”改变成“在学校是讲师,到企业是工程师”的方式,为培养“双师”素质开辟了广阔的天空。
最后,学校和企业的深度结合,可以利用企业技术优势,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丰富学校科研成果,提供企业技术创新,输出社会服务价值。
“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在实际运作的时候,以下问题是需要注意考虑的:
首先,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变短,课程的设置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收缩。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是需要慎重的。高职毕业生,应该是掌握了高新技术,同时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可塑性强、成长速度快的人才。 “2+1”的模式不是急功近利的以追求让学生快速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为唯一目的。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育,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样是重要的。所以不能为了腾出1年的时间而把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给缩减掉。
其次,对于实习企业的选择也需要慎重,不能采取一种赶潮流,尾随跟风的态度。要选取那些在行业中技术领先,体制健全,发展稳定的企业。技术领先能保证学生所学的时效性。体制健全能让学生获得全面的职业培训,也能保障学生的生产安全和学校的校外管理。发展稳定能维持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再者,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要交叉学习、互补提高。专业教师要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设备状况,在校内教学阶段能对学生进行预培,促成学生从学校到企业这一跨越的无缝结合。企业的技术人员(主要是学生实习的指导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他们不再是单纯教“手艺”的师傅,同时也要担负起延续学校教育的责任,要对学生进行技术、品德、思想等各方面完整的指导和培养。“2+1”里面这个“1”,绝不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简单移交,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必须全程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了解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技术上的动态。学校必须对企业里的实习指导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督导。这一点在“2+1”的开展中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学生的校外管理问题,是要点,同时也是难点。首先从观念上要让学生明确,“2+1”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在企业实习和在学校学习同样要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和制度。一方面要深化学校和企业的两批实习指导人员的结合,要做到随时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动态。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活辅导员班子的建设,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能及时得到了解和帮助,对学生实习过程中产生的情绪能进行正确的疏导和教育。加强安全教育,成立特殊事故应急处理机构,切实保证实习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2+1”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是一种具有很大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办学理念,是一种从观念到操作的全面改革。在“2+1”模式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和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这是学院长期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产学研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纽带,是学校与企业的共同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
[2]谈松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教育制度创新.《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3]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 模式初探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均明确要求,各地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创建示范性职业院校要把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学与做合一,产学一体化。
随着企业对人才实践技能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加剧,扩大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是高职院校的唯一出路。“2+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推出的一种具有较大创新性的教育改革。
所谓“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两年在学校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培养职业素质,再用一年到企业接受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
那么,全新的“2+1”会带来什么根本性转变?
首先,把大时间跨度的职业培训及实习实践作为传统教学计划的扩充,可以弥补部分高职院校资金紧缺,实验实训设备不足,克服实践课开不起来或者即使开起来了也不能紧贴本专业的最新行情的弊病。
实验实训的条件是衡量一个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受资金的制约,部分院校很难做到校内实训室与企业一线技术要求的融合一致,往往是选用一些相对廉价却已经过时的设备,甚至是采用应付指标的态度,设立一些目前已经完全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实训项目。而当前技术日新月异,即使是采用大投入引进最新设备,一两年后还是会面临落后、淘汰的局面。在“2+1”的模式里,对学生来说,在1年时间里是在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习,接触的是最新的生产设备,最具时效性的专业技能,在提高实操能力的同时,积累了部分工作经验,可以大大提高即将面临的就业竞争力。并且实习单位本身就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对学校而言,可以将校内实验实训建设资金投放到相对稳定性较好的基础课程上,大大降低对于昂贵设备的短期投资率和淘汰风险度。
其次,对于企业来说,传统的“校企合作”是保守的,一般采用一周或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根据现代企业的运作规律,如此短暂的实习时间是难以达到真正掌握职业技能的目的的。实际运作中,往往是采用“参观”、“介绍”等走形式的模式。企业是费时费力,而学生如雾里观花,效果不甚了了。
而在“2+1”的模式下,企业可以系统的完成对学生的岗前培训,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有足够的一线生产时间,深化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对行业的了解,对技能的提高,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价值。学生一毕业,可以立即加以录用,大大提高了人才吸收和培养的效率。
再者,在“2+1”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是深层次的合作,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学校可以为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订单式的培养,根据行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编写课程教材。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有企业的参与,将会使这项工程更具备方向性和客观性。同时,把教学场地真正开进企业,必然要求专业教师同时参与,把专业教师从“教室讲课,回家备课”改变成“在学校是讲师,到企业是工程师”的方式,为培养“双师”素质开辟了广阔的天空。
最后,学校和企业的深度结合,可以利用企业技术优势,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丰富学校科研成果,提供企业技术创新,输出社会服务价值。
“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在实际运作的时候,以下问题是需要注意考虑的:
首先,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变短,课程的设置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收缩。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是需要慎重的。高职毕业生,应该是掌握了高新技术,同时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可塑性强、成长速度快的人才。 “2+1”的模式不是急功近利的以追求让学生快速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为唯一目的。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育,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样是重要的。所以不能为了腾出1年的时间而把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给缩减掉。
其次,对于实习企业的选择也需要慎重,不能采取一种赶潮流,尾随跟风的态度。要选取那些在行业中技术领先,体制健全,发展稳定的企业。技术领先能保证学生所学的时效性。体制健全能让学生获得全面的职业培训,也能保障学生的生产安全和学校的校外管理。发展稳定能维持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再者,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要交叉学习、互补提高。专业教师要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设备状况,在校内教学阶段能对学生进行预培,促成学生从学校到企业这一跨越的无缝结合。企业的技术人员(主要是学生实习的指导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他们不再是单纯教“手艺”的师傅,同时也要担负起延续学校教育的责任,要对学生进行技术、品德、思想等各方面完整的指导和培养。“2+1”里面这个“1”,绝不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简单移交,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必须全程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了解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技术上的动态。学校必须对企业里的实习指导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督导。这一点在“2+1”的开展中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学生的校外管理问题,是要点,同时也是难点。首先从观念上要让学生明确,“2+1”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在企业实习和在学校学习同样要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和制度。一方面要深化学校和企业的两批实习指导人员的结合,要做到随时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动态。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活辅导员班子的建设,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能及时得到了解和帮助,对学生实习过程中产生的情绪能进行正确的疏导和教育。加强安全教育,成立特殊事故应急处理机构,切实保证实习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2+1”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是一种具有很大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办学理念,是一种从观念到操作的全面改革。在“2+1”模式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和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这是学院长期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产学研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纽带,是学校与企业的共同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
[2]谈松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教育制度创新.《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3]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