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经典家训是国人集思广益的作品,表达上有很高的艺术性。经典家训更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精品,完全可以引入语文课堂。
一、传统经典家训常常有极高的文学性
首先,为了便于记忆、传承,以利于长久地对家族后人起教育意义,传统经典家训往往是内容丰富而又凝练深刻的,常常表现出语言的凝练性。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创作的《弟子规》在这方面非常典型。全文虽只1080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涵盖了修身、修业、忠孝仁义各内容。这种凝练,可以作为学生训练理解力、学习简明扼要表达的上佳范本。如《颜氏家训》中“蓬生麻中,不劳翰墨”,化用荀子的话,又加入自己的理解,把环境影响对于人大成长的影响表达得具体明确,短短八个字,揭示了丰富的内容,显得既生动,有凝练。
其次,为了能生动地说明道理,使家族弟子迅速理解掌握,传统经典家训常常注意表达的形象生动,是富于形象性的。比如北宋文坛宗主欧阳修,在教导儿子欧努力学习时写下的《诲学说》中,有这样的句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借用《礼记》中的名句,又加以阐发,欧阳修以“玉”喻“人”,生动地说明了人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学习的必要性。如《颜氏家训》中用这样的句子来说明向学的意义:“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激励自己的子弟,不论长幼都应该努力学习。因为比喻的成功,深入人心。即使是单从文字修辞的角度来说,也是非常优秀的。完全可以作为语言表达的范例使用到语文教学中去。如《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大抵所爱之子孙未必孝,有的早亡。而晚年之依托及身后葬祭,多是所憎之子孙。世上常有此事,请以他人之已验之事观之”。
其次,传统经典家训多以文言或古代白话的形式撰写,一般具有典雅蕴藉的特点。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导后人要内心沉静,生活简朴,语言雅致而又明白。如明末清初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创作的《《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警句,对仗工整,举例得当,取譬具体生动,已广为流传,不只是朱家受益,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二、传统经典家训中蕴含得有深刻的德育素材
德育从来都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之一,而传统经典家训中就蕴含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其中有教人修身的:如相传为中国第一部家训的《诫伯禽书》中,周公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意为为人应谦让不争,就是修身方面的教育,到現在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三国时刘备在给儿子刘禅的遗诏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这也是从修身的角度激励后人,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家训。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品行方面对后人做出了严格的要求。
有教人学习的。《曾国藩家书》中教导自己的子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强调学习重在有恒心,能日日坚持。这种教导自己子弟的话,别人看来就特别有说服力。至于“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则更加细致地把必读书目都开列出来了,对我们今天选择阅读书目也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还有的教人处世立业。如《蔡氏族训》“古者八家,同井相助,由近而远,情谊攸著。为邻为里,居游与俱。疾病相持,死丧与赴”。这是强调邻里和睦。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留下了著名的家训《命子迁》。要司马迁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对司马迁后来的事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影响着我们后世人的价值观念。
还有的教人爱国。《朱子家训》“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贯穿其中的就是中华民族“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
我们今天的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网络媒体上,各种新闻、消息铺天盖地,但往往泥沙俱下,各种价值观念人生追求鱼龙混杂。在三观尚未确立的时候,学生们常常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有的甚至可能不自觉的就接受了负面的影响。而以上所举的这些家训,都是在创作者经历成功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是切身的体会,还可能是一个家族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得来,甚至是整个社会都参与了这样的创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经过了反复的雕琢。是集体的智慧,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金玉良言。适当地结合教材内容引入,当然能很好的辅助语文德语的实现。
所以,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传统家训,应当能在语文德育和文学教育方面都起到良好的作用。教学总,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地方适当加入,如与作者有关的,或者与内容有关的,或者有相关语言材料的等等。比如学论语时,让学生搜集一些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的材料。学出师表时,给学生介绍刘备给刘禅的遗诏和诸葛亮的《诫子书》。把它当做助读材料,或者作为表情达意的范例。也可以让学生开展搜集本地或自家比较有价值的家训等活动,作为语文课外活动来开展,锻炼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力。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经典家训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完全可以利用起来,促进语文教学,同时也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运用得当,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传统经典家训常常有极高的文学性
首先,为了便于记忆、传承,以利于长久地对家族后人起教育意义,传统经典家训往往是内容丰富而又凝练深刻的,常常表现出语言的凝练性。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创作的《弟子规》在这方面非常典型。全文虽只1080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涵盖了修身、修业、忠孝仁义各内容。这种凝练,可以作为学生训练理解力、学习简明扼要表达的上佳范本。如《颜氏家训》中“蓬生麻中,不劳翰墨”,化用荀子的话,又加入自己的理解,把环境影响对于人大成长的影响表达得具体明确,短短八个字,揭示了丰富的内容,显得既生动,有凝练。
其次,为了能生动地说明道理,使家族弟子迅速理解掌握,传统经典家训常常注意表达的形象生动,是富于形象性的。比如北宋文坛宗主欧阳修,在教导儿子欧努力学习时写下的《诲学说》中,有这样的句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借用《礼记》中的名句,又加以阐发,欧阳修以“玉”喻“人”,生动地说明了人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学习的必要性。如《颜氏家训》中用这样的句子来说明向学的意义:“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激励自己的子弟,不论长幼都应该努力学习。因为比喻的成功,深入人心。即使是单从文字修辞的角度来说,也是非常优秀的。完全可以作为语言表达的范例使用到语文教学中去。如《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大抵所爱之子孙未必孝,有的早亡。而晚年之依托及身后葬祭,多是所憎之子孙。世上常有此事,请以他人之已验之事观之”。
其次,传统经典家训多以文言或古代白话的形式撰写,一般具有典雅蕴藉的特点。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导后人要内心沉静,生活简朴,语言雅致而又明白。如明末清初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创作的《《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警句,对仗工整,举例得当,取譬具体生动,已广为流传,不只是朱家受益,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二、传统经典家训中蕴含得有深刻的德育素材
德育从来都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之一,而传统经典家训中就蕴含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其中有教人修身的:如相传为中国第一部家训的《诫伯禽书》中,周公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意为为人应谦让不争,就是修身方面的教育,到現在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三国时刘备在给儿子刘禅的遗诏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这也是从修身的角度激励后人,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家训。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品行方面对后人做出了严格的要求。
有教人学习的。《曾国藩家书》中教导自己的子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强调学习重在有恒心,能日日坚持。这种教导自己子弟的话,别人看来就特别有说服力。至于“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则更加细致地把必读书目都开列出来了,对我们今天选择阅读书目也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还有的教人处世立业。如《蔡氏族训》“古者八家,同井相助,由近而远,情谊攸著。为邻为里,居游与俱。疾病相持,死丧与赴”。这是强调邻里和睦。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留下了著名的家训《命子迁》。要司马迁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对司马迁后来的事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影响着我们后世人的价值观念。
还有的教人爱国。《朱子家训》“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贯穿其中的就是中华民族“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
我们今天的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网络媒体上,各种新闻、消息铺天盖地,但往往泥沙俱下,各种价值观念人生追求鱼龙混杂。在三观尚未确立的时候,学生们常常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有的甚至可能不自觉的就接受了负面的影响。而以上所举的这些家训,都是在创作者经历成功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是切身的体会,还可能是一个家族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得来,甚至是整个社会都参与了这样的创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经过了反复的雕琢。是集体的智慧,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金玉良言。适当地结合教材内容引入,当然能很好的辅助语文德语的实现。
所以,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传统家训,应当能在语文德育和文学教育方面都起到良好的作用。教学总,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地方适当加入,如与作者有关的,或者与内容有关的,或者有相关语言材料的等等。比如学论语时,让学生搜集一些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的材料。学出师表时,给学生介绍刘备给刘禅的遗诏和诸葛亮的《诫子书》。把它当做助读材料,或者作为表情达意的范例。也可以让学生开展搜集本地或自家比较有价值的家训等活动,作为语文课外活动来开展,锻炼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力。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经典家训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完全可以利用起来,促进语文教学,同时也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运用得当,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