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进行全面社会建设初期,贵州就通过引进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获得更大进步。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地理条件特征以及生态气候等条件的研究与了解,针对旱育稀植栽培水稻技术的系统研究,对其中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为这一技术的创新提出意见性指导。
关键词:水稻栽培;旱育稀植;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大力推广先进水稻栽培技术早在20世纪就已经被纳入到“五年计划”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旱育稀植的水稻栽培技术开始在农技干部的大力推动下在贵州省推广开来。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推广,采用这一技术进行水稻栽培的稻田面积在不断扩大,不仅如此整体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使贵州省水稻产量得到极大程度提高。
1 旱育稀植栽培在贵州省水稻种植中的发展
总体来讲,旱育稀植栽培在贵州的发展可以大体划分为3个阶段。
1.1 引进和试验阶段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贵州省就开始了对这一栽培技术的引进与试验,通过贵州省各农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将旱育稀植栽培这一先进水稻栽培技术从长沙带回省内,并选定了安顺等地区作为实验区,经过一茬之后,水稻明显增产。在这种情况下,贵州省农业厅便开始将这一技术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大力推广。
1.2 改进与创新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栽培实践,这一技术已经将其优越性充分的展示出来,显现出了它的推广价值,但这一技术还是有很多技术细节难以与贵州的水稻生产相匹配。具体来讲这一技术中的小苗移栽,只能够使用在冬闲田地区,而在稻麦两熟地区很难得到推广,不仅如此其中的床土培肥技术很难被当地农民掌握。在这种情况下,贵州省开始针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对它的栽培深度以及播种量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这样一来,创造出了能够适应本地实际情况的技术规范,就是减少播种量,大中小苗交叉栽培,将床土培肥进行精简和完善,用旱育水寄以及浅植方式栽培。这样一来,这一技术与贵州地理特点进行了大程度的融合,并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水稻生产[1]。
1.3 完善与发展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了改进之后的旱育稀植技术被国家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可推广实施,开始作为一项示范工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在这一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与磨合,这一栽培技术在配套技术方面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比如多种杀菌剂、竹播种器等都更加符合贵州实际状况。经过了一个阶段性的努力推广之后,在技术更加成熟,應用面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贵州省水稻生产盛况空前,水稻产量屡创新高。
2 旱育稀植技术栽培创新
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贵州省在这一技术的试验阶段取得了丰富的收获,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基础上,这一技术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发展,这一创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2.1 用大中小苗配套取代小苗栽培
在原有旱育稀植栽培模式下,受到秧龄的限制,很难进行大规模推广,只能够在旱茬田中得到应用,但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地区都为望天田,需要较长的秧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控制播种量,并配合使用调节剂,这样就使秧苗适应能力更强,根据稻田的实际熟制情况,配套栽培大、中、小苗,这样一来,就使这一技术的弹性空间更大,能够在贵州地区大范围推广。在不同类型的天地中,将大、中、小苗结合栽培,控制播种量,这样一来,贵州整体水稻得到大幅度增产。
2.2 用圈肥培肥取代稻草培肥
尽管稻草培肥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操作工序较为复杂,而且很难腐烂,尽管在个别地区能够达到增产效果,但效果并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圈肥培肥的简单易行更能够起到显著的实际效果,将传统培肥方式转换成圈肥培肥,并辅助其他方式培肥,这样一来能够更加实用,同时也更有针对性[3]。
2.3 精简床土调整技术
旱育稀植栽培有着极高技术含量,需要进行一个系统的工序,其中每个环节的技术十分复杂,特别是床土的调整工序,农民很难精确的拿捏好尺度,控制好施肥、调酸以及消毒的过程,这就很容易出现因操作不当对田地产生危害。在这种情况下,旱育壮秧剂的研发精简了工序的技术操作,不仅使得秧苗的质量更加优良,还使得这一技术更容易推广。通过大量实验,能够得出这样结果,壮秧剂在所有药剂中,对床土的调理最有作用,能够极大强化秧苗素质,促进生长发育,从而使得水稻增产。结果表明,这一方面的改进,使得全省各地水稻得到进一步增产。
3 结 语
旱育稀植栽培作为一项水稻栽培技术,有着极高技术含量,能够对水稻生产起到较大促进作用,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改进,已经取得极大进步,极大推动了贵州省水稻生产,时至今日这一栽培技术在我国已经十分成熟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熊玉堂.贵州水稻早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耕作与栽培,2011,2(07):27-28.
[2]李峰三,李恒光.东北水稻旱育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农业,2011,2(02):24-25.
[3]王一帆,董春田,王广元,等.北方水稻稀植旱育栽培技术的研究第一报研究概要[J].吉林农科学院学报,2013,2(05):1-3.
关键词:水稻栽培;旱育稀植;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大力推广先进水稻栽培技术早在20世纪就已经被纳入到“五年计划”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旱育稀植的水稻栽培技术开始在农技干部的大力推动下在贵州省推广开来。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推广,采用这一技术进行水稻栽培的稻田面积在不断扩大,不仅如此整体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使贵州省水稻产量得到极大程度提高。
1 旱育稀植栽培在贵州省水稻种植中的发展
总体来讲,旱育稀植栽培在贵州的发展可以大体划分为3个阶段。
1.1 引进和试验阶段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贵州省就开始了对这一栽培技术的引进与试验,通过贵州省各农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将旱育稀植栽培这一先进水稻栽培技术从长沙带回省内,并选定了安顺等地区作为实验区,经过一茬之后,水稻明显增产。在这种情况下,贵州省农业厅便开始将这一技术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大力推广。
1.2 改进与创新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栽培实践,这一技术已经将其优越性充分的展示出来,显现出了它的推广价值,但这一技术还是有很多技术细节难以与贵州的水稻生产相匹配。具体来讲这一技术中的小苗移栽,只能够使用在冬闲田地区,而在稻麦两熟地区很难得到推广,不仅如此其中的床土培肥技术很难被当地农民掌握。在这种情况下,贵州省开始针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对它的栽培深度以及播种量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这样一来,创造出了能够适应本地实际情况的技术规范,就是减少播种量,大中小苗交叉栽培,将床土培肥进行精简和完善,用旱育水寄以及浅植方式栽培。这样一来,这一技术与贵州地理特点进行了大程度的融合,并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水稻生产[1]。
1.3 完善与发展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了改进之后的旱育稀植技术被国家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可推广实施,开始作为一项示范工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在这一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与磨合,这一栽培技术在配套技术方面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比如多种杀菌剂、竹播种器等都更加符合贵州实际状况。经过了一个阶段性的努力推广之后,在技术更加成熟,應用面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贵州省水稻生产盛况空前,水稻产量屡创新高。
2 旱育稀植技术栽培创新
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贵州省在这一技术的试验阶段取得了丰富的收获,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基础上,这一技术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发展,这一创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2.1 用大中小苗配套取代小苗栽培
在原有旱育稀植栽培模式下,受到秧龄的限制,很难进行大规模推广,只能够在旱茬田中得到应用,但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地区都为望天田,需要较长的秧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控制播种量,并配合使用调节剂,这样就使秧苗适应能力更强,根据稻田的实际熟制情况,配套栽培大、中、小苗,这样一来,就使这一技术的弹性空间更大,能够在贵州地区大范围推广。在不同类型的天地中,将大、中、小苗结合栽培,控制播种量,这样一来,贵州整体水稻得到大幅度增产。
2.2 用圈肥培肥取代稻草培肥
尽管稻草培肥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操作工序较为复杂,而且很难腐烂,尽管在个别地区能够达到增产效果,但效果并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圈肥培肥的简单易行更能够起到显著的实际效果,将传统培肥方式转换成圈肥培肥,并辅助其他方式培肥,这样一来能够更加实用,同时也更有针对性[3]。
2.3 精简床土调整技术
旱育稀植栽培有着极高技术含量,需要进行一个系统的工序,其中每个环节的技术十分复杂,特别是床土的调整工序,农民很难精确的拿捏好尺度,控制好施肥、调酸以及消毒的过程,这就很容易出现因操作不当对田地产生危害。在这种情况下,旱育壮秧剂的研发精简了工序的技术操作,不仅使得秧苗的质量更加优良,还使得这一技术更容易推广。通过大量实验,能够得出这样结果,壮秧剂在所有药剂中,对床土的调理最有作用,能够极大强化秧苗素质,促进生长发育,从而使得水稻增产。结果表明,这一方面的改进,使得全省各地水稻得到进一步增产。
3 结 语
旱育稀植栽培作为一项水稻栽培技术,有着极高技术含量,能够对水稻生产起到较大促进作用,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改进,已经取得极大进步,极大推动了贵州省水稻生产,时至今日这一栽培技术在我国已经十分成熟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熊玉堂.贵州水稻早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耕作与栽培,2011,2(07):27-28.
[2]李峰三,李恒光.东北水稻旱育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农业,2011,2(02):24-25.
[3]王一帆,董春田,王广元,等.北方水稻稀植旱育栽培技术的研究第一报研究概要[J].吉林农科学院学报,2013,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