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就一颗平常心,不管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平静地去面对。反正就是一场游戏嘛,自己尽力就好了!”7月11日,飞人刘翔启程奔赴伦敦,踏上奥运征程。身为本届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头号明星,奥运会的“三朝元老”,接受媒体采访时刘翔显得自信而淡定。
三次出征,心情各不相同。8年前备战雅典奥运的刘翔曾这样说:“我代表的是国家,我有使命为它获得荣誉,很多人都在看着我呢!”
雅典夺冠4年后,谁也不会想到,当一个人承载着13亿人的梦想,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终以因伤退赛的悲壮方式收场。
如今又过了4年,奥运比赛终在刘翔口中成了“一场游戏”,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人生能有几回搏
心态变化的不只是刘翔。
从昔日万众崇拜的“国家英雄”到如今的“平民偶像”,60多年来,中国体育冠军身份的变迁,也反映出体育所承载价值观的变化。
1959年4月5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首次在世锦赛上战胜了各国强手问鼎冠军,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夺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
“把‘东亚病夫’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这是当时的国内媒体喊出的热血沸腾的口号。回国后,周总理将容国团夺冠和十年国庆视为1959年两件大喜事,因而将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命名为“红双喜”牌。乒乓球热迅速在全国兴起。
和在同时代打破第一个世界纪录的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一样,容国团被誉为英雄,得到全国人民的崇拜。他喊出的“人生能有几回搏”,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体育人。
中美乒乓外交的传奇人物、乒乓名将庄则栋就是容国团壮志豪言的见证者。2009年容国团纪念馆落成时,庄则栋回忆道:“1958年容国团说,‘我要在一年内夺取全国冠军,三年内夺取世界冠军!’”庄则栋当时并没把这话当真,然而,容国团在1958年的全国锦标赛中夺冠,次年即问鼎世界冠军,“我和队友说:‘他能拿世界冠军,我们也要拿世界冠军!’”
在那个特殊年代,容国团的拼搏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他所在的乒乓球队不得不成立“看信班”来处理群众来信。“人生能有几回搏”也成为许多中国人的座右铭。
中国奥委会原秘书长魏纪中说:“新中国成立不久,当时一穷二白,社会情绪比较低落,还有一些屈辱的历史记忆。中国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的突破,起到了鼓舞民心、提升全民族士气的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饱受苦难的华夏大地百废待兴,那个时代下的体育精神实质,就是展示国威,建设祖国。
学习女排振兴中华
“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就要在奥运赛场上打出女排精神来。”7月22日踏上伦敦奥运会征程前,23岁的中国女排队员,北京女孩曾春蕾信心十足地说。
30多年前,一位叫郎平的北京女孩和中国女排的健将们首次书写了传承至今的“女排精神”。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要向世界展示自信和自强,那么到改革开放初期,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中国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体育便承载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重任。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赛上,经过7轮鏖战,先后击败了前苏联、古巴、美国和日本等强队,以一场不败的战绩夺取冠军。这标志着中国女排成为首支登上世界巅峰的中国三大球队伍,郎平个人也获得“优秀运动员奖”。
对于那一天守在收音机和电视机前的中国人而言,当最后一个球落地,所有的激情和自豪感都喷薄而出。那一夜北京万人空巷,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第二天,国内几乎所有报纸的头版都是女排夺冠的消息。《人民日报》刊登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同一天的《中国体育报》上,邓颖超发表了题为《各行各业都来学习女排精神》的文章。由此女排的胜利,上升到了激励整个民族精神的高度。体育赛事的胜利,也和振兴中华的精神联系起来。
有人因此评论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世界的巨大落差中,女排的辉煌让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找到了出口,“女排精神”因此激励了数代人,成为整个上世纪80年代民族振兴的耀眼符号。
走向世界最后的跨越
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激情,在2001年7月13日达到顶峰。北京时间当天22时09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交给北京。用举国欢腾来形容当时的中国毫不为过。
申奥成功那一年,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体育迷小君还在读高中。他清楚地记得,当晚住校的同学们兴奋得翻墙逃出宿舍,聚集到天安门去庆祝狂欢,当天夜里的北京,天安门周围的汽车寸步难移,整个城市都被烟花和鞭炮声淹没。“1990年的亚运会就喊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实现这最后的跨越,中国用了10年,人们怎么能不激动?”
百年奥运梦想成真,全面点燃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当梦想真的照进现实,体育所承载的荣耀似乎也不仅仅只有民族精神。如果昔日的中国还需要得到世界的承认,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平发展、日益强盛的中国,正在给世界一个惊奇,无论在奥运赛场还是在世界舞台上,中国都已经显得自信而从容。
这一年,中国运动员不但以51枚金牌获得奥运金牌榜第一,还获得120个世界冠军,打破16项世界纪录。至此中国运动员获得的世界冠军已从容国团的1写到2283。
变化的不止是数字,中国的世界冠军虽依然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和喝彩,但已不再是全民崇拜的英雄。在体坛闪耀星光过后,便回归平凡。
“奥运会金牌都第一了,还想怎么样?”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很多中国公众的心声。而这也意味着,人们对金牌价值的认识开始回归体育本身。
“北京奥运会之前的任何一届有中国参加的奥运会,哪位中国运动员在哪个项目获得了金牌,我全都能倒背如流,”小君告诉记者,“但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得到的金牌和奖牌实在是太多了,就好像一直渴望的梦想终于实现之后,大家更多开始关注体育本身的魅力。”
著名作家叶匡政评论说,奥运金牌已获第一,终于使国人能走出靠金牌提升民族自信心的年代了。而获得金牌第一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终于可以让我们不那么在乎金牌了,更不会把金牌的多少与国家荣誉或民族感情牵扯到一起。
因此,当李娜说出“我来比赛并非为了我的国家,我仅仅是在打自己的网球,我努力做到最好”时,中国民众对她的关注依旧。而对无数像小君这样的体育迷而言,体育的力量才刚刚开始展现,“奥运会以后,周围越来越多人爱上体育,原本只对金牌和荣耀的追逐,变成全民健身的热情,我想只有体育能够做到。”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12.7.27
三次出征,心情各不相同。8年前备战雅典奥运的刘翔曾这样说:“我代表的是国家,我有使命为它获得荣誉,很多人都在看着我呢!”
雅典夺冠4年后,谁也不会想到,当一个人承载着13亿人的梦想,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终以因伤退赛的悲壮方式收场。
如今又过了4年,奥运比赛终在刘翔口中成了“一场游戏”,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人生能有几回搏
心态变化的不只是刘翔。
从昔日万众崇拜的“国家英雄”到如今的“平民偶像”,60多年来,中国体育冠军身份的变迁,也反映出体育所承载价值观的变化。
1959年4月5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首次在世锦赛上战胜了各国强手问鼎冠军,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夺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
“把‘东亚病夫’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这是当时的国内媒体喊出的热血沸腾的口号。回国后,周总理将容国团夺冠和十年国庆视为1959年两件大喜事,因而将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命名为“红双喜”牌。乒乓球热迅速在全国兴起。
和在同时代打破第一个世界纪录的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一样,容国团被誉为英雄,得到全国人民的崇拜。他喊出的“人生能有几回搏”,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体育人。
中美乒乓外交的传奇人物、乒乓名将庄则栋就是容国团壮志豪言的见证者。2009年容国团纪念馆落成时,庄则栋回忆道:“1958年容国团说,‘我要在一年内夺取全国冠军,三年内夺取世界冠军!’”庄则栋当时并没把这话当真,然而,容国团在1958年的全国锦标赛中夺冠,次年即问鼎世界冠军,“我和队友说:‘他能拿世界冠军,我们也要拿世界冠军!’”
在那个特殊年代,容国团的拼搏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他所在的乒乓球队不得不成立“看信班”来处理群众来信。“人生能有几回搏”也成为许多中国人的座右铭。
中国奥委会原秘书长魏纪中说:“新中国成立不久,当时一穷二白,社会情绪比较低落,还有一些屈辱的历史记忆。中国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的突破,起到了鼓舞民心、提升全民族士气的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饱受苦难的华夏大地百废待兴,那个时代下的体育精神实质,就是展示国威,建设祖国。
学习女排振兴中华
“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就要在奥运赛场上打出女排精神来。”7月22日踏上伦敦奥运会征程前,23岁的中国女排队员,北京女孩曾春蕾信心十足地说。
30多年前,一位叫郎平的北京女孩和中国女排的健将们首次书写了传承至今的“女排精神”。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要向世界展示自信和自强,那么到改革开放初期,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中国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体育便承载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重任。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赛上,经过7轮鏖战,先后击败了前苏联、古巴、美国和日本等强队,以一场不败的战绩夺取冠军。这标志着中国女排成为首支登上世界巅峰的中国三大球队伍,郎平个人也获得“优秀运动员奖”。
对于那一天守在收音机和电视机前的中国人而言,当最后一个球落地,所有的激情和自豪感都喷薄而出。那一夜北京万人空巷,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第二天,国内几乎所有报纸的头版都是女排夺冠的消息。《人民日报》刊登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同一天的《中国体育报》上,邓颖超发表了题为《各行各业都来学习女排精神》的文章。由此女排的胜利,上升到了激励整个民族精神的高度。体育赛事的胜利,也和振兴中华的精神联系起来。
有人因此评论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世界的巨大落差中,女排的辉煌让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找到了出口,“女排精神”因此激励了数代人,成为整个上世纪80年代民族振兴的耀眼符号。
走向世界最后的跨越
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激情,在2001年7月13日达到顶峰。北京时间当天22时09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交给北京。用举国欢腾来形容当时的中国毫不为过。
申奥成功那一年,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体育迷小君还在读高中。他清楚地记得,当晚住校的同学们兴奋得翻墙逃出宿舍,聚集到天安门去庆祝狂欢,当天夜里的北京,天安门周围的汽车寸步难移,整个城市都被烟花和鞭炮声淹没。“1990年的亚运会就喊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实现这最后的跨越,中国用了10年,人们怎么能不激动?”
百年奥运梦想成真,全面点燃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当梦想真的照进现实,体育所承载的荣耀似乎也不仅仅只有民族精神。如果昔日的中国还需要得到世界的承认,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平发展、日益强盛的中国,正在给世界一个惊奇,无论在奥运赛场还是在世界舞台上,中国都已经显得自信而从容。
这一年,中国运动员不但以51枚金牌获得奥运金牌榜第一,还获得120个世界冠军,打破16项世界纪录。至此中国运动员获得的世界冠军已从容国团的1写到2283。
变化的不止是数字,中国的世界冠军虽依然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和喝彩,但已不再是全民崇拜的英雄。在体坛闪耀星光过后,便回归平凡。
“奥运会金牌都第一了,还想怎么样?”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很多中国公众的心声。而这也意味着,人们对金牌价值的认识开始回归体育本身。
“北京奥运会之前的任何一届有中国参加的奥运会,哪位中国运动员在哪个项目获得了金牌,我全都能倒背如流,”小君告诉记者,“但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得到的金牌和奖牌实在是太多了,就好像一直渴望的梦想终于实现之后,大家更多开始关注体育本身的魅力。”
著名作家叶匡政评论说,奥运金牌已获第一,终于使国人能走出靠金牌提升民族自信心的年代了。而获得金牌第一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终于可以让我们不那么在乎金牌了,更不会把金牌的多少与国家荣誉或民族感情牵扯到一起。
因此,当李娜说出“我来比赛并非为了我的国家,我仅仅是在打自己的网球,我努力做到最好”时,中国民众对她的关注依旧。而对无数像小君这样的体育迷而言,体育的力量才刚刚开始展现,“奥运会以后,周围越来越多人爱上体育,原本只对金牌和荣耀的追逐,变成全民健身的热情,我想只有体育能够做到。”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1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