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让青春期的学生将他们面临的压力顺畅地表达出来?怎样让存在听力障碍的孩子更好地与家人和同伴沟通?来自成都友好城市——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市的塔卡·图卡(Taka Tuka)儿童发展中心主任维罗妮卡为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聋生部八年级的孩子们带去一个全新的方式:教育戏剧。
实际上早在二战后,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强调互动与情景模拟体验的教育方式,在欧美兴起,即把戏剧活动引入教育领域,利用戏剧的情境来达到教育目的。在课堂上,维罗妮卡为孩子们虚构了一个同学“苗苗”,并让孩子们想象“苗苗”是个怎样的学生。“尊敬老师!”、“活泼开朗!”、“热爱学习!”、“除了和小明吵架,跟其他同学关系都很好!”……孩子们挨个通过手语老师向维罗妮卡描述他们理想中的“苗苗”。
“但突然有一天,苗苗变得很反常,很不开心,你觉得她是因为什么?同学们又该怎样安慰她?”维罗妮卡设定了这个场景,并让孩子们每5个人一组,扮演“反常的苗苗”讲述原因、扮演同学来安慰她。孩子们讲出的原因多与父母有关,“父母逼迫我学习”、“父母要求我考大学”,“父母离婚”,令维罗妮卡忍不住苦笑摇头,但她也分析说,正是在角色的保护下,孩子们感觉安全,从而能顺畅地讲出自己遇到的问题。“苗苗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投射,他们也能通过扮演角色,与同学的互动、老师的引导,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教育戏剧希望达到的目的。”
维罗妮卡从事特殊教育已经20年,她说与听障儿童沟通应当表达得尽量具体、简单,也需要更多耐心,这也是她将教育戏剧引入特殊教育的原因。“这样对具体事例的扮演和互动,能让听障儿童更主动、更直观地学习。”维罗妮卡告诉记者,她的3个女儿也经常到塔卡·图卡儿童发展中心里帮忙,做志愿者。“我最希望教给她们的是独立,是以自己的方式长大,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1年是中欧青年交流年,主要的目标是促进中欧青年之间的跨文化对话并加强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友谊,鼓励中欧青年关注并支持中欧关系的发展,对中欧双方决策者和青年组织产生广泛和积极的影响,并确保中欧双方决策者之间以及青年组织之间的合作在2011年后的可持续性。为促进欧盟的青年组织与其中国合作伙伴之间的伙伴关系、联系网络、志愿者项目和青年交流项目,欧洲议会下属机构——教育、视听、文化行政机构通过其本年度的主要计划“青年在行动”子计划“青年在世界”,向全欧盟各大青少年组织与机构征集国际青少年合作项目,并从中选出30个优秀项目进行资助;在这些项目中,与中国青少年机构合作的项目被优先考虑。
2011年正值成都与卢布尔雅那市缔结友城30周年之际,长期致力于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的斯洛文尼亚塔卡·图卡儿童发展中心提出希望与中国友城的青少年机构建立联系并开展合作,以促进中欧青少年的相互了解与文化交流,促进听障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并促进教育戏剧这一先进的教育方法在中国的推广。于是,中斯青少年教育交流项目——戏剧:沟通的桥的计划应运而生。
在斯方的项目负责人中,有一位特殊的成员来自成都,她是中国教育部公派卢布尔雅娜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王宣。项目设计阶段,她就强烈建议维罗妮卡女士寻找成都的青少年机构进行合作。为此,王宣于2011年5月回到家乡,并与成都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取得了联系,以期获得帮助。在获知项目计划后,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成都市对外友协对这个中斯青少年教育交流项目予以了大力支持,并积极地推荐了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成都大学作为项目中方合作机构。就这样,中斯青少年教育交流项目——戏剧:沟通的桥梁最终成形。
2011年8月初,这个中斯青少年教育交流项目中选,获得了10万欧元的资助。于是项目中的以下具体计划得以实施:2011年12月,斯方项目成员访问成都,开展教育讲座和工作坊,推广教育戏剧的理论,以及其在聋哑学生教育中的实践;并访问成都的相关学校与机构。2012年1月,中方项目成员访问斯洛文尼亚,介绍中国聋哑儿童教育、中国儿童戏剧的发展与现状,开展工作坊;并访问斯洛文尼亚相关的学校与机构。2012年7月,斯方青少年访问成都,与成都青少年一起参与教育戏剧,并组织集体活动,从而增进中、欧青少年的相互了解与文化交流,促进正常青少年与听障少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2012年10月,中方青少年访问斯洛文尼亚,在青少年艺术节期间表演教育戏剧,并与斯方青少年组织集体活动,从而增进中、欧青少年的相互了解与文化交流,促进正常青少年与听障青少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
实际上早在二战后,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强调互动与情景模拟体验的教育方式,在欧美兴起,即把戏剧活动引入教育领域,利用戏剧的情境来达到教育目的。在课堂上,维罗妮卡为孩子们虚构了一个同学“苗苗”,并让孩子们想象“苗苗”是个怎样的学生。“尊敬老师!”、“活泼开朗!”、“热爱学习!”、“除了和小明吵架,跟其他同学关系都很好!”……孩子们挨个通过手语老师向维罗妮卡描述他们理想中的“苗苗”。
“但突然有一天,苗苗变得很反常,很不开心,你觉得她是因为什么?同学们又该怎样安慰她?”维罗妮卡设定了这个场景,并让孩子们每5个人一组,扮演“反常的苗苗”讲述原因、扮演同学来安慰她。孩子们讲出的原因多与父母有关,“父母逼迫我学习”、“父母要求我考大学”,“父母离婚”,令维罗妮卡忍不住苦笑摇头,但她也分析说,正是在角色的保护下,孩子们感觉安全,从而能顺畅地讲出自己遇到的问题。“苗苗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投射,他们也能通过扮演角色,与同学的互动、老师的引导,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教育戏剧希望达到的目的。”
维罗妮卡从事特殊教育已经20年,她说与听障儿童沟通应当表达得尽量具体、简单,也需要更多耐心,这也是她将教育戏剧引入特殊教育的原因。“这样对具体事例的扮演和互动,能让听障儿童更主动、更直观地学习。”维罗妮卡告诉记者,她的3个女儿也经常到塔卡·图卡儿童发展中心里帮忙,做志愿者。“我最希望教给她们的是独立,是以自己的方式长大,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1年是中欧青年交流年,主要的目标是促进中欧青年之间的跨文化对话并加强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友谊,鼓励中欧青年关注并支持中欧关系的发展,对中欧双方决策者和青年组织产生广泛和积极的影响,并确保中欧双方决策者之间以及青年组织之间的合作在2011年后的可持续性。为促进欧盟的青年组织与其中国合作伙伴之间的伙伴关系、联系网络、志愿者项目和青年交流项目,欧洲议会下属机构——教育、视听、文化行政机构通过其本年度的主要计划“青年在行动”子计划“青年在世界”,向全欧盟各大青少年组织与机构征集国际青少年合作项目,并从中选出30个优秀项目进行资助;在这些项目中,与中国青少年机构合作的项目被优先考虑。
2011年正值成都与卢布尔雅那市缔结友城30周年之际,长期致力于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的斯洛文尼亚塔卡·图卡儿童发展中心提出希望与中国友城的青少年机构建立联系并开展合作,以促进中欧青少年的相互了解与文化交流,促进听障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并促进教育戏剧这一先进的教育方法在中国的推广。于是,中斯青少年教育交流项目——戏剧:沟通的桥的计划应运而生。
在斯方的项目负责人中,有一位特殊的成员来自成都,她是中国教育部公派卢布尔雅娜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王宣。项目设计阶段,她就强烈建议维罗妮卡女士寻找成都的青少年机构进行合作。为此,王宣于2011年5月回到家乡,并与成都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取得了联系,以期获得帮助。在获知项目计划后,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成都市对外友协对这个中斯青少年教育交流项目予以了大力支持,并积极地推荐了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成都大学作为项目中方合作机构。就这样,中斯青少年教育交流项目——戏剧:沟通的桥梁最终成形。
2011年8月初,这个中斯青少年教育交流项目中选,获得了10万欧元的资助。于是项目中的以下具体计划得以实施:2011年12月,斯方项目成员访问成都,开展教育讲座和工作坊,推广教育戏剧的理论,以及其在聋哑学生教育中的实践;并访问成都的相关学校与机构。2012年1月,中方项目成员访问斯洛文尼亚,介绍中国聋哑儿童教育、中国儿童戏剧的发展与现状,开展工作坊;并访问斯洛文尼亚相关的学校与机构。2012年7月,斯方青少年访问成都,与成都青少年一起参与教育戏剧,并组织集体活动,从而增进中、欧青少年的相互了解与文化交流,促进正常青少年与听障少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2012年10月,中方青少年访问斯洛文尼亚,在青少年艺术节期间表演教育戏剧,并与斯方青少年组织集体活动,从而增进中、欧青少年的相互了解与文化交流,促进正常青少年与听障青少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