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系统是课程与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深化。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体现具体的学习目标。作业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各种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与布置中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量与质相结合,一题多解与一题一解相结合。在作业的设计上注重层次性、综合性、开放性和探究性。
一、在作业的形式上,应体现层次性
课后作业的设置既要有对基础性知识的强化巩固,又要有课堂相关知识的开拓与延伸。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可选择性。如:八年级(上)在学完平方差公式后,我布置了三个层次的作业,第一个作业属于基础性作业(直接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如计算(x+3)(x-3);(2+x)(2-x);(101×99);是学生的必做题目;第二个作业是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作业(如:若已知3a+b=7,9a2-b2=14,你能求出3a-b的值吗?和同伴们一起讨论;你能利用平方差公式算出下面式子的结果吗?和同伴一起试一试:求(2-1)(2+1)(22+1)(24+1)…(232+1)+1的个位数字);第三个作业是创造性作业:让学生以教材为榜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编平方差公式的应用作业,结果有的学生编出了这样的题:相邻两个整数的平方差必为奇数;计算:(a8+b8)(a4+b4)(a2+b2)(a+b)(a-b)。布置三个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出选择的余地,学生可视个人的知识基础量力而为,自由选做,作业分层次布置,破除了传统作业设置的“大水漫灌”,变整齐划一、机械重复为灵活多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在作业的内容上,应突出综合性
课后作业的设置应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不要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的巩固上,应树立“生活处处皆学问”的大课堂观念,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八年级(上)在学完《生活中的轴对称》,我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我国古代宫殿建筑、民间剪纸、树叶、生活中的“喜”字等等),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丰富的文化价值;以美术史中的作品和趣味向学生展示镜面对称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对称的文化价值(如:荷兰著名画家凡高创作的《抽着烟斗、包扎着的耳朵的自画像》;也可以设置一些数学知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题,体会数学与建筑的紧密联系(如:在一条河的同一岸边,有A、B两个村庄,现要在河边修建码头P,要求使PA+PB最短,请你确定P点位置,画出图形如图1);可以查找一些有关科学家做实验的小故事,(如爱因斯坦废寝忘食做实验等)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将体会写出来,通过转变课后作业的设置,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体现课后作业设置的综合性。
三、在作业的答案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新课程环境下,除了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作业的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如学完《全等三角形》后,我设置了两道题,第一道题是开放性题:如图2,有以下四个等式①AB=CD,②BE=CE,③∠B=∠C,④∠BAE=∠CDE,要求同学们从这四个等式中选出两个作为条件,推出EA=ED,并说明理由(写出一个即可),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写出的答案一共有4种:①、③(或①、④,或②、③,或②、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道题是探究性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1cm和2cm,一个内角为40°。⑴请你借助右图画出一个满足题设条件的三角形。⑵你是否还能画出既满足题设条件,又与⑴中所画的三角形不全等的三角形?若能,请你用刻度尺和圆规作出这样的三角形;若不能,请说明理由。⑶如果将题设条件改为“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cm 和 4cm,一个内角为40°。那么满足这一条件,且彼此不全等的三角形共有几个?
笔者认为,教师对课后作业的设置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作业设置要努力体现合作性、选择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寓学科学习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创造性;各个环节都要重视学生经历、体验、感悟学习的过程而不强调最终结果;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文理渗透,多科兼顾,具有综合性。
(作者单位:河南省孟州市会昌办事处第一初级中学)
一、在作业的形式上,应体现层次性
课后作业的设置既要有对基础性知识的强化巩固,又要有课堂相关知识的开拓与延伸。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可选择性。如:八年级(上)在学完平方差公式后,我布置了三个层次的作业,第一个作业属于基础性作业(直接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如计算(x+3)(x-3);(2+x)(2-x);(101×99);是学生的必做题目;第二个作业是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作业(如:若已知3a+b=7,9a2-b2=14,你能求出3a-b的值吗?和同伴们一起讨论;你能利用平方差公式算出下面式子的结果吗?和同伴一起试一试:求(2-1)(2+1)(22+1)(24+1)…(232+1)+1的个位数字);第三个作业是创造性作业:让学生以教材为榜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编平方差公式的应用作业,结果有的学生编出了这样的题:相邻两个整数的平方差必为奇数;计算:(a8+b8)(a4+b4)(a2+b2)(a+b)(a-b)。布置三个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出选择的余地,学生可视个人的知识基础量力而为,自由选做,作业分层次布置,破除了传统作业设置的“大水漫灌”,变整齐划一、机械重复为灵活多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在作业的内容上,应突出综合性
课后作业的设置应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不要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的巩固上,应树立“生活处处皆学问”的大课堂观念,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八年级(上)在学完《生活中的轴对称》,我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我国古代宫殿建筑、民间剪纸、树叶、生活中的“喜”字等等),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丰富的文化价值;以美术史中的作品和趣味向学生展示镜面对称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对称的文化价值(如:荷兰著名画家凡高创作的《抽着烟斗、包扎着的耳朵的自画像》;也可以设置一些数学知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题,体会数学与建筑的紧密联系(如:在一条河的同一岸边,有A、B两个村庄,现要在河边修建码头P,要求使PA+PB最短,请你确定P点位置,画出图形如图1);可以查找一些有关科学家做实验的小故事,(如爱因斯坦废寝忘食做实验等)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将体会写出来,通过转变课后作业的设置,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体现课后作业设置的综合性。
三、在作业的答案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新课程环境下,除了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作业的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如学完《全等三角形》后,我设置了两道题,第一道题是开放性题:如图2,有以下四个等式①AB=CD,②BE=CE,③∠B=∠C,④∠BAE=∠CDE,要求同学们从这四个等式中选出两个作为条件,推出EA=ED,并说明理由(写出一个即可),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写出的答案一共有4种:①、③(或①、④,或②、③,或②、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道题是探究性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1cm和2cm,一个内角为40°。⑴请你借助右图画出一个满足题设条件的三角形。⑵你是否还能画出既满足题设条件,又与⑴中所画的三角形不全等的三角形?若能,请你用刻度尺和圆规作出这样的三角形;若不能,请说明理由。⑶如果将题设条件改为“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cm 和 4cm,一个内角为40°。那么满足这一条件,且彼此不全等的三角形共有几个?
笔者认为,教师对课后作业的设置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作业设置要努力体现合作性、选择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寓学科学习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创造性;各个环节都要重视学生经历、体验、感悟学习的过程而不强调最终结果;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文理渗透,多科兼顾,具有综合性。
(作者单位:河南省孟州市会昌办事处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