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如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体验将数学新知传授给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作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关键词:数学 生活 新知 兴趣
谈到数学,很多人都认为是纯理论性的东西,较枯燥,不好学。其实,大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任何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模型”。可见,数学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时时谨记:想方设法让枯燥单调的数学理论和知识变得鲜活生动。
一、源于生活,学习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水杯,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二、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我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
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更多地选择联系实际,贴近儿童的事例,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进行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时,我拿了一些糖平均分给6个同学,余下1----5个,为什么余数只能是这几个呢?让学生展开分析、讨论,自己解决问题。又如:教学常见的百分率时,我首先组织学生开展扔沙袋打靶游戏,请学生算一算自己打靶的命中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竞赛,请学生算一算自己口算的正确率,最后请学生算一算,今天本班学生的出勤率。让学生容易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自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实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而,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从而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劲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上课前,教师用多媒体出于北京天安门升国旗的画面,并出出特写境头——国旗中的五角星,然后提问:“五角星上有角吗?有几个角?”学生回答后,马上揭示了课题,这样,通过观看升旗仪式引入新课,不仅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而且有利于学生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再现生活,增长知识
小学生接触社会的范围较窄,那么数学教学中若能再现生活进行练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要心甘情愿地做学生学习活动的配角。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的初步应用知识后,为了提高学生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能力,我曾结合当时的申奥形势,设计这样的教学方案: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假如要确保我国申奥成功需要哪些条作,请你对这些条件做出预测和评价,并根据数据的特点绘制成合适的统计表,然后,我把学生经过社会调查后的条件,项目板书在黑板上,它们是环保、交通、场馆、住宿、旅游、财政、通讯、民众支持率、其它。接着让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项目,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各种形式查阅资料,通过分析筛选出有用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再结合背景材料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如此一来,孩子们兴趣提高,除了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增长了数学以外的科学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再如,讲授“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先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收集一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据制作成统计表,次日结合这些数据来研究求平均数的应用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劲头十足,有的测量本组同学的身高,有的统计一周平均气温,有的统计家里月开支情况,这样做不仅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应用意识,而且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到主动获取知识的前沿,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
四、立足生活,增进情感
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作为一名教师,关心和爱护往往是启迪少年钥匙,理解和宽容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好学生,我们必须有“爱心”,应走进学生心灵,了解他们的欢乐忧愁,把他们的幸福当做是自己幸福,把他们的欢乐当做是自己欢乐,或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老师的“爱”必须是公正的、无私的、坦诚的,对学习好的不偏爱,对学习差的不歧视。
小学生由于意志薄弱,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能力差。我们有必要通过数学活动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承受能力。我采取以下的做法:
1、对每次考试或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自查错在哪里,典型问题,我们集体讲评。使学生认识错误是难免的。人人都有出错的可能,有错必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2、师生共同探讨错误的原因,并录求走出错识的有效途径,对课后有些较难的习题,我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带着学生在寻找解法中做些适当性选择。师生一起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从而培养顽强的抗挫折能力。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数学和学生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当学生真正把数学知识置于生活之中以后,才发现数学之“美”,数学之“真实”。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数学 生活 新知 兴趣
谈到数学,很多人都认为是纯理论性的东西,较枯燥,不好学。其实,大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任何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模型”。可见,数学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时时谨记:想方设法让枯燥单调的数学理论和知识变得鲜活生动。
一、源于生活,学习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水杯,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二、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我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
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更多地选择联系实际,贴近儿童的事例,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进行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时,我拿了一些糖平均分给6个同学,余下1----5个,为什么余数只能是这几个呢?让学生展开分析、讨论,自己解决问题。又如:教学常见的百分率时,我首先组织学生开展扔沙袋打靶游戏,请学生算一算自己打靶的命中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竞赛,请学生算一算自己口算的正确率,最后请学生算一算,今天本班学生的出勤率。让学生容易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自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实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而,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从而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劲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上课前,教师用多媒体出于北京天安门升国旗的画面,并出出特写境头——国旗中的五角星,然后提问:“五角星上有角吗?有几个角?”学生回答后,马上揭示了课题,这样,通过观看升旗仪式引入新课,不仅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而且有利于学生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再现生活,增长知识
小学生接触社会的范围较窄,那么数学教学中若能再现生活进行练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要心甘情愿地做学生学习活动的配角。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的初步应用知识后,为了提高学生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能力,我曾结合当时的申奥形势,设计这样的教学方案: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假如要确保我国申奥成功需要哪些条作,请你对这些条件做出预测和评价,并根据数据的特点绘制成合适的统计表,然后,我把学生经过社会调查后的条件,项目板书在黑板上,它们是环保、交通、场馆、住宿、旅游、财政、通讯、民众支持率、其它。接着让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项目,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各种形式查阅资料,通过分析筛选出有用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再结合背景材料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如此一来,孩子们兴趣提高,除了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增长了数学以外的科学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再如,讲授“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先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收集一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据制作成统计表,次日结合这些数据来研究求平均数的应用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劲头十足,有的测量本组同学的身高,有的统计一周平均气温,有的统计家里月开支情况,这样做不仅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应用意识,而且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到主动获取知识的前沿,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
四、立足生活,增进情感
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作为一名教师,关心和爱护往往是启迪少年钥匙,理解和宽容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好学生,我们必须有“爱心”,应走进学生心灵,了解他们的欢乐忧愁,把他们的幸福当做是自己幸福,把他们的欢乐当做是自己欢乐,或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老师的“爱”必须是公正的、无私的、坦诚的,对学习好的不偏爱,对学习差的不歧视。
小学生由于意志薄弱,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能力差。我们有必要通过数学活动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承受能力。我采取以下的做法:
1、对每次考试或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自查错在哪里,典型问题,我们集体讲评。使学生认识错误是难免的。人人都有出错的可能,有错必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2、师生共同探讨错误的原因,并录求走出错识的有效途径,对课后有些较难的习题,我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带着学生在寻找解法中做些适当性选择。师生一起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从而培养顽强的抗挫折能力。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数学和学生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当学生真正把数学知识置于生活之中以后,才发现数学之“美”,数学之“真实”。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