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综合应用地震资料测井、测井及录井、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通过井震结合,在三维地震资料中追踪闭合等时地层界面,进行连井地层对比,建立精细地层格架,落实地层展布特征,并通过构造及沉积演化剖面分析,明确长堤地区古近系的沉积演化特征。
关键词: 长堤地区;古近系;层序格架;构造演化
【中图分类号】 P5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294-01
长堤地区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北部的埕岛-桩西-长堤-孤东潜山披覆构造带中部,勘探面积约210km2,紧临桩东凹陷及孤北洼陷两个生烃中心,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目前已发现了馆陶组、东营组、沙河街组、中生界和古生界等多套含油层系,目前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古近系地层残留特征及超覆、剥蚀线认识不清,特别是沙一段与东营组分界尚不能确定,为层位归属和地层对比带来很大困难,也影响了地层格架的建立,制约了该区储层发育及展布特征的分析。
1.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长堤地区古近系地层由老到新依次发育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缺失孔店组,岩性及分布特征如下表。
表1-2 孤北地区地层发育简表
根据各级地震层序界面,以及钻/测井剖面上转换面的识别,将古近系进行层序划分。根据不同级次基准而旋回等时性和可对比的范围并结合需要,将古近系分为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沙四上亚段等四个三级层序。
2.地震层序界面识别
研究区主要包括5个大的地震反射界面[2],界面1为古近系东营组顶界面,对应于T1标准反射界面,界面之上为馆陶组底部河流相厚层块状砂岩,界面之下一般为砂泥互层或泥质沉积,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连续性很好的强反射界面,反射同相轴具有强振幅、高等连续反射特征,可以较好的在全区进行追踪对比。在盆地边缘,该界面之下地层可见削截现象;在凹陷内部,界面上、下地震同相轴基本平行。
界面2为沙一段中亚段顶界面,對应于T2标准反射界面,界面之上属十半深湖—深湖泥岩夹薄层砂岩,界面之下为滨浅湖(三角洲平原亚相)砂泥岩不等厚互层和生物灰岩。该界面反射同相轴在大部分地区具有中等振幅、中等连续反射特征,部分地区地震反射特征不明显,但基本上可以在区域内连续追踪。
界面3为沙二段底界面,对应于T3标准反射界面。沙二段与下伏沙三段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界面之上为三角洲平原砂泥互层沉积,界面之下为中厚层三角洲前缘砂体,其间是一个强反射界面。该反射界面同相轴具有强振幅、中等连续特征,在区域上相对稳定,该界面之下地层在湖盆边缘可见削截现象。
界面4为沙三段底部一套稳定油泥岩,对应于T6标准反射界面。在盆地边缘的斜坡带上,能够看到与其下部的中生界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现象。之上为上超或平行、之下为削截。这个强轴可作为沙三底的标志,但并不就是真正的沙三底,可能在这个强轴内部或之下。
界面5为沙四上亚段底界面,对应于T7标准反射界面。界面之上为沙四上亚段断陷初期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沉积的产物。主要岩性为深灰色、灰褐色泥岩、油页岩、泥质灰岩、灰岩及砂岩互层。界面之下为沙四下亚段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棕色、棕褐色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和薄层碳酸盐岩,在盆地边缘砂岩与砂砾岩发育,砂砾岩百分含量可达60-80%,地层厚度较小,为干旱-半干早条件下的扇三角洲、浅水湖泊沉积。下部常有数量不等的盐岩及石膏层或夹层。
3.地层精细对比及划分
综合上述地震界面的识别,结合测井资料的研究,本次地层对比选取了南北向和东西向各两条剖面进行地层对比及划分。在测井曲线上,沙三段与中生界的分界SP曲线表现为正旋回河道型冲刷结构;GR曲线表现为刻度跳跃;声波时差存在高值跳跃;RT曲线表现为极低值;井径曲线表现为扩径高值;密度曲线表现为极低值。沙一、二段底部的底部白云岩及生物灰岩是全区最稳定的沉积组合,最典型的岩电、震标志。沙一段在电阻率曲线表现为步步高阻,沙二段为低阻,反旋回。
通过南北东西共4条地层格架剖面对长堤地层的展布特征进行系统解剖,从东西向上看,长堤断层控制着沙河街组的沉积,上升盘沙河街组沉积不全,南北向上沙河街地层层层超覆于潜山之上,南部斜坡发育沙二段段地层,北部缺失,沙一段-东营组披覆于潜山之上。南部桩315等井的沙三上的底确定为笔架电阻(大段高阻)的底部,比北部厚。这说明沙三段沉积的中晚期,地层的沉积中心由北部迁移到了南部。沙一段、沙二段的沉积也继承南厚北薄这一特征。
通过地层对比和划分,确定出古近纪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地层剥蚀边界从而在长堤地区北部探索沙三段岩性超覆油气藏,在南部扩大沙三段超剥带和沙一段岩性构造油气藏。
4.结束语
综合应用地震资料测井、测井及录井、钻井资料,对长堤地区古近系进行连井地层对比,建立精细地层格架,落实地层展布特征,并通过构造及沉积演化剖面分析,明确长堤地区古近系的沉积演化特征,对该区储层发育及展布特征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为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元燕,陈碧压.油矿地质学[M].2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11-140.
[2] 袭著纲,国景星,王明健.惠民凹陷唐庄地区沙河街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4):27-33.
关键词: 长堤地区;古近系;层序格架;构造演化
【中图分类号】 P5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294-01
长堤地区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北部的埕岛-桩西-长堤-孤东潜山披覆构造带中部,勘探面积约210km2,紧临桩东凹陷及孤北洼陷两个生烃中心,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目前已发现了馆陶组、东营组、沙河街组、中生界和古生界等多套含油层系,目前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古近系地层残留特征及超覆、剥蚀线认识不清,特别是沙一段与东营组分界尚不能确定,为层位归属和地层对比带来很大困难,也影响了地层格架的建立,制约了该区储层发育及展布特征的分析。
1.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长堤地区古近系地层由老到新依次发育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缺失孔店组,岩性及分布特征如下表。
表1-2 孤北地区地层发育简表
根据各级地震层序界面,以及钻/测井剖面上转换面的识别,将古近系进行层序划分。根据不同级次基准而旋回等时性和可对比的范围并结合需要,将古近系分为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沙四上亚段等四个三级层序。
2.地震层序界面识别
研究区主要包括5个大的地震反射界面[2],界面1为古近系东营组顶界面,对应于T1标准反射界面,界面之上为馆陶组底部河流相厚层块状砂岩,界面之下一般为砂泥互层或泥质沉积,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连续性很好的强反射界面,反射同相轴具有强振幅、高等连续反射特征,可以较好的在全区进行追踪对比。在盆地边缘,该界面之下地层可见削截现象;在凹陷内部,界面上、下地震同相轴基本平行。
界面2为沙一段中亚段顶界面,對应于T2标准反射界面,界面之上属十半深湖—深湖泥岩夹薄层砂岩,界面之下为滨浅湖(三角洲平原亚相)砂泥岩不等厚互层和生物灰岩。该界面反射同相轴在大部分地区具有中等振幅、中等连续反射特征,部分地区地震反射特征不明显,但基本上可以在区域内连续追踪。
界面3为沙二段底界面,对应于T3标准反射界面。沙二段与下伏沙三段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界面之上为三角洲平原砂泥互层沉积,界面之下为中厚层三角洲前缘砂体,其间是一个强反射界面。该反射界面同相轴具有强振幅、中等连续特征,在区域上相对稳定,该界面之下地层在湖盆边缘可见削截现象。
界面4为沙三段底部一套稳定油泥岩,对应于T6标准反射界面。在盆地边缘的斜坡带上,能够看到与其下部的中生界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现象。之上为上超或平行、之下为削截。这个强轴可作为沙三底的标志,但并不就是真正的沙三底,可能在这个强轴内部或之下。
界面5为沙四上亚段底界面,对应于T7标准反射界面。界面之上为沙四上亚段断陷初期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沉积的产物。主要岩性为深灰色、灰褐色泥岩、油页岩、泥质灰岩、灰岩及砂岩互层。界面之下为沙四下亚段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棕色、棕褐色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和薄层碳酸盐岩,在盆地边缘砂岩与砂砾岩发育,砂砾岩百分含量可达60-80%,地层厚度较小,为干旱-半干早条件下的扇三角洲、浅水湖泊沉积。下部常有数量不等的盐岩及石膏层或夹层。
3.地层精细对比及划分
综合上述地震界面的识别,结合测井资料的研究,本次地层对比选取了南北向和东西向各两条剖面进行地层对比及划分。在测井曲线上,沙三段与中生界的分界SP曲线表现为正旋回河道型冲刷结构;GR曲线表现为刻度跳跃;声波时差存在高值跳跃;RT曲线表现为极低值;井径曲线表现为扩径高值;密度曲线表现为极低值。沙一、二段底部的底部白云岩及生物灰岩是全区最稳定的沉积组合,最典型的岩电、震标志。沙一段在电阻率曲线表现为步步高阻,沙二段为低阻,反旋回。
通过南北东西共4条地层格架剖面对长堤地层的展布特征进行系统解剖,从东西向上看,长堤断层控制着沙河街组的沉积,上升盘沙河街组沉积不全,南北向上沙河街地层层层超覆于潜山之上,南部斜坡发育沙二段段地层,北部缺失,沙一段-东营组披覆于潜山之上。南部桩315等井的沙三上的底确定为笔架电阻(大段高阻)的底部,比北部厚。这说明沙三段沉积的中晚期,地层的沉积中心由北部迁移到了南部。沙一段、沙二段的沉积也继承南厚北薄这一特征。
通过地层对比和划分,确定出古近纪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地层剥蚀边界从而在长堤地区北部探索沙三段岩性超覆油气藏,在南部扩大沙三段超剥带和沙一段岩性构造油气藏。
4.结束语
综合应用地震资料测井、测井及录井、钻井资料,对长堤地区古近系进行连井地层对比,建立精细地层格架,落实地层展布特征,并通过构造及沉积演化剖面分析,明确长堤地区古近系的沉积演化特征,对该区储层发育及展布特征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为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元燕,陈碧压.油矿地质学[M].2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11-140.
[2] 袭著纲,国景星,王明健.惠民凹陷唐庄地区沙河街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4):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