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一时难以适应。通过为什么要整合语文教材从质上研讨整合教材的必要性,及怎么样整合,并从实践层面提出整合语文教材的可行性。
关键词 探寻缘由 教材效益 有效途径 学生需求 维度拓展 基本路径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时代的飞跃发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难以适应,一时间无以适从。一线教师之所以产生畏惧心理,其主要根源在将文本资源看作成为一成不变的部件,而没有运用灵动的眼光对文本教材进行必要的有机整合。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课题研究,尝试思考着如何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益,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探寻缘由:整合是拓展教材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能力已经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成为教材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有解读文本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鼓励教师从语文课程体系的高度来解读教材、考量文本。尤其强调阅读主体自身介入文本中的独到的价值体验,深入领会文本呈现出的内容美和语言表现美。
当下各种版本的教材铺天盖地,地方教材遵循本地语文教育教学水平和地域特色创编出独具体系的教材体系,一改传统教学中一种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师的教学方式随着教材的不同也相应发生着变化。所以,教材本身实际上就是教学策略、教学方式产生的源头。教师面对着各种不同版本或者全新版本的教材,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当地的文化风情特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自觉整合教材,才能将教材编写者的真正用意更好更全面地体现出来,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操作:整合要以学生需求和教学实际为基本路径
1.人的需要是整合的第一要务。首先,激发兴趣。学生没有教材体系的整体概念,他们所能感知就是这学期手中拿到的一本语文书,但教师的教学必须要有全面而统一的整体意识,教师教学的眼光决不能局限于一本教材,更要考量这本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价值与次序,功能与目标等。所以,很多教师在开学之初,就策马扬鞭,在教学进度的跑道上飞奔。学生只能随着教师的鞭策亦步亦趋地一路小跑,进度虽快,却不知所以然,其教学效益必然大打折扣。有经验的教师,必定要在开学之初,引领学生对于整本教材进行一番摸底性、通透性的亲密接触,对相应的文本进行归类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第一天便对整个学期的语文学习有整体的感性认知。
其次,满足学生心理。教材存在的价值在于学生,其最大的阅读对象即学习对象就是学生。没有了学生,教材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是,教材编写者从宏观的视角出发编著出了现行的教材,这种宏观视角下编出的教材来到具体的实践层面便不能完全符合教学实情,更无从洞悉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真实状况。所以,结合教材以单元主题为主要编排方式的特点,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比如在说明文单元,所学习的课文都是说明文,但每篇文本同时在说明对象以及关注重点上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说明文的写作方式、谋篇布局以及语言组织的密码,这些内容很多时候教学者都对将其分布在每篇不同的课文中,这篇文章表现了这个特点,另一篇文章表现了另一个特点,需要教师进行对比,才能发现本文在写作方式、谋篇布局及语言组织上的特点。所以,将整个文本交织揉合在一起才有助于解决实际性的教学问题。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操,但陆游的悲情同杜甫的欣喜形成了对比,不同的心境中反映了相同的赤诚爱国之心。传统教学中单独成篇的教学只能使得学生的视野始终局限于逼仄的空间中,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如若能够在概括了解古诗的基础上,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进行高效体验的话,这对于深度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涵就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这便是基于教学认知基础上的教学内容的整合。
2.维度的拓展是整合的基本方式。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而教材是一本纸质的书籍,这绝对不是学习语文的全部。教材编写者当然也深知其理,所以一册教材中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与课外相结合的连接点,其目的就是提示、鼓励教师积极开掘与利用教材,在每一个细节中都不能忘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本书的事,而是将书作为一个教学的据点,守护好这个据点,更要以此为原点不断向生活实际突围,将语文教学的范畴不断扩展延伸,才能达到最令人期待的语文教学境界。反之,如果扣住一本教材,而无法形成课内外的合力,就切断了书本与鲜活的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教学剧本《负荆请罪》时,廉颇与蔺相如之间隔阂是怎么产生的?蔺相如所说的“唇枪舌剑”是怎样的场面?如果学生对此没有一定的体验与认识,对于理解文本中存在的人物关系的矛盾冲突是无法洞察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阅读人教版中的课文《将相和》、课堂中呈现的司马迁《史记》中的原文。学生与课外补充的经典之间的直接对话有效拓展了学生认知渠道,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语文教材的整合不是肆意调整教学顺序,也并非随意增删教学内容,而是以教材特点为基础,以学生的客观需求为核心,对教材进行辩证有机而合理化的战略性的调整。有效的整合可以为教学带来质的飞跃。因地制宜,因材制宜,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必要而适切的整合,不断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益,这是语文教师要做好的事情。
关键词 探寻缘由 教材效益 有效途径 学生需求 维度拓展 基本路径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时代的飞跃发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难以适应,一时间无以适从。一线教师之所以产生畏惧心理,其主要根源在将文本资源看作成为一成不变的部件,而没有运用灵动的眼光对文本教材进行必要的有机整合。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课题研究,尝试思考着如何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益,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探寻缘由:整合是拓展教材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能力已经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成为教材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有解读文本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鼓励教师从语文课程体系的高度来解读教材、考量文本。尤其强调阅读主体自身介入文本中的独到的价值体验,深入领会文本呈现出的内容美和语言表现美。
当下各种版本的教材铺天盖地,地方教材遵循本地语文教育教学水平和地域特色创编出独具体系的教材体系,一改传统教学中一种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师的教学方式随着教材的不同也相应发生着变化。所以,教材本身实际上就是教学策略、教学方式产生的源头。教师面对着各种不同版本或者全新版本的教材,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当地的文化风情特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自觉整合教材,才能将教材编写者的真正用意更好更全面地体现出来,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操作:整合要以学生需求和教学实际为基本路径
1.人的需要是整合的第一要务。首先,激发兴趣。学生没有教材体系的整体概念,他们所能感知就是这学期手中拿到的一本语文书,但教师的教学必须要有全面而统一的整体意识,教师教学的眼光决不能局限于一本教材,更要考量这本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价值与次序,功能与目标等。所以,很多教师在开学之初,就策马扬鞭,在教学进度的跑道上飞奔。学生只能随着教师的鞭策亦步亦趋地一路小跑,进度虽快,却不知所以然,其教学效益必然大打折扣。有经验的教师,必定要在开学之初,引领学生对于整本教材进行一番摸底性、通透性的亲密接触,对相应的文本进行归类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第一天便对整个学期的语文学习有整体的感性认知。
其次,满足学生心理。教材存在的价值在于学生,其最大的阅读对象即学习对象就是学生。没有了学生,教材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是,教材编写者从宏观的视角出发编著出了现行的教材,这种宏观视角下编出的教材来到具体的实践层面便不能完全符合教学实情,更无从洞悉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真实状况。所以,结合教材以单元主题为主要编排方式的特点,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比如在说明文单元,所学习的课文都是说明文,但每篇文本同时在说明对象以及关注重点上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说明文的写作方式、谋篇布局以及语言组织的密码,这些内容很多时候教学者都对将其分布在每篇不同的课文中,这篇文章表现了这个特点,另一篇文章表现了另一个特点,需要教师进行对比,才能发现本文在写作方式、谋篇布局及语言组织上的特点。所以,将整个文本交织揉合在一起才有助于解决实际性的教学问题。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操,但陆游的悲情同杜甫的欣喜形成了对比,不同的心境中反映了相同的赤诚爱国之心。传统教学中单独成篇的教学只能使得学生的视野始终局限于逼仄的空间中,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如若能够在概括了解古诗的基础上,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进行高效体验的话,这对于深度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涵就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这便是基于教学认知基础上的教学内容的整合。
2.维度的拓展是整合的基本方式。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而教材是一本纸质的书籍,这绝对不是学习语文的全部。教材编写者当然也深知其理,所以一册教材中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与课外相结合的连接点,其目的就是提示、鼓励教师积极开掘与利用教材,在每一个细节中都不能忘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本书的事,而是将书作为一个教学的据点,守护好这个据点,更要以此为原点不断向生活实际突围,将语文教学的范畴不断扩展延伸,才能达到最令人期待的语文教学境界。反之,如果扣住一本教材,而无法形成课内外的合力,就切断了书本与鲜活的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教学剧本《负荆请罪》时,廉颇与蔺相如之间隔阂是怎么产生的?蔺相如所说的“唇枪舌剑”是怎样的场面?如果学生对此没有一定的体验与认识,对于理解文本中存在的人物关系的矛盾冲突是无法洞察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阅读人教版中的课文《将相和》、课堂中呈现的司马迁《史记》中的原文。学生与课外补充的经典之间的直接对话有效拓展了学生认知渠道,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语文教材的整合不是肆意调整教学顺序,也并非随意增删教学内容,而是以教材特点为基础,以学生的客观需求为核心,对教材进行辩证有机而合理化的战略性的调整。有效的整合可以为教学带来质的飞跃。因地制宜,因材制宜,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必要而适切的整合,不断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益,这是语文教师要做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