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早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的临床研究.方法 收集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经确诊并在发病12h内进行溶栓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所有患者均记录年龄、性别、全身病史、发病至溶栓时间、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术后48 h复查视力、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后1月复查,记录
【机 构】
:
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首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早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的临床研究.方法 收集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经确诊并在发病12h内进行溶栓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所有患者均记录年龄、性别、全身病史、发病至溶栓时间、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术后48 h复查视力、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后1月复查,记录视力及眼底检查,并进行对比.结果 24例患者发病至溶栓的平均时间(8.39±3.24)h,溶栓治疗前臂一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明显延长,平均(29.34±7.83)s,治疗48 h后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臂一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平均(15.48±4.33)s,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月,复查荧光血管造影,臂一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平均为(15.76±3.12)s,与治疗48 h对比无差异.发病时视力低于0.05患者20例占83.3%,0.05~0.1者4例占16.7%,治疗48 h后视力低于0.05患者7例29.2%,0.05~0.1,6例占25%,高于0.1者11例占45.8%,其中2例高于0.5,占8.3%;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患眼视力获得提高的病人数量对比变化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月视力低于0.05患者5例占20.8%,0.05~0.1者6例占25%,超过0.1患者13例占54.2%,与治疗前患者视力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及时有效恢复早期阻塞的视网膜神经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善早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视力,但此研究缺乏与传统治疗方法对照研究,同时该治疗方法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对比。
其他文献
Stickler综合征又称遗传性骨关节和眼病变,是累及骨、关节、口、面、眼、耳多器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度[1.由Stickler等人于1965年首先描述,本病的发病率约为1:10 000[2].本文对2013年4月一个家系中的2例患者进行了报告和临床分析。
征文通知:第12届全国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术会议、第8届亚洲白内障研究会议将分别于2010年4月22~25日,6月17~20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学组和亚洲白内障研究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承办。现将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于2014年9月19日在古城西安隆重召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石朝云副总编,温州医科大学校长、《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总编瞿佳教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总编王宁利教授,《中华眼底病杂志》总编黎晓新教授、《中华实验眼科杂志》总编王丽娅教授,温州医科大学期刊社王小同社长,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编委(通讯编委)出席本次会议
眼眶具有空间狭小,重要组织结构集中,排列复杂,解剖层次欠清,手术野窄,手术操作复杂等特点.由于眼眶肿瘤具有多样性、位置深、直视性差等特点,肿瘤切除术中难免发生一些并发症,其中以视力丧失最为严重.因此,寻找一种简便、易行、直接、即时的术中视觉功能监测的方法非常重要.眼眶手术中监测瞳孔变化不仅可用于监测视功能,而且可用于生命体征的监测,判断病情,指导抢救及疾病转归。
目的 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的视力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预估术后视力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46例(77眼)高度近视(球镜度≥-6.00 D并且眼轴长度≥26 mm)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详细检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前、术后的BCVA、白内障严重程度(LOCS分级)、眼轴长度、眼底照相模糊程度及眼底病变程度,并
目的 探讨蓝黄视野检查法(Blue on Yellow Perimetry,BYP)、自动视野检查法(stmdard Automatic Perimetry,SAP)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nometry,OCT)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POAG患者42例66只眼,24例双眼、18例单眼,男性30例48只眼,女性12例18只眼,左32只眼、右36
关于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应根据实验或调查设计的条件,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于定量资料(计量资料),应正确选用t检验、q检验或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计数资料)应选用卡方检验等。
目的 探讨应用Orbscan和Pentacam测量结果计算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Visian ICL)直径对术后结果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在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行Visian ICL植入术患者,应用Orbscan和Pentacam测量结果计算ICL直径.研究对象包括:应用Orbscan测量的85例167只眼,平均年龄28.5岁,等效球镜为(-14.04±4.
POAG在药物或激光控制眼压无效时常需手术治疗.目前小梁切除术是治疗POAG最主要的手术方法,但其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常见,如前房出血、术后浅前房、滤过道纤维化等.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许多治疗POAG的新方法逐渐涌现.Ex-PRESS植入术以其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以及无需组织切除等特点已逐渐被广泛应用.此外,SOLX黄金分流器、人工纳米引流植入物、iStent小梁微旁路系统、Eyepass双
目的 探讨上斜肌亢进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上斜肌断腱术与部分切除术治疗上斜肌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对2008年6月至2013年1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167例(306只眼)上斜肌功能亢进患者行上斜肌断腱术与部分切除术,并比较手术前后上斜肌功能、垂直方向斜视度及A征矫正情况等,以此综合评价上斜肌断腱术与部分切除术治疗上斜肌亢进的疗效.结果 167例(306只眼)上斜肌亢进患者平均年龄为(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