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落实《方案》所提倡的“教学时代性”的理念呢?
一、教学手段运用的时代性
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与现实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学生看来,历史讲述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模糊而又抽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设法让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去感受当时的历史气氛,必定会收获“身临其境,流连忘返”的喜悦。这就使得现代科技成果在当今教学手段上的应用与提高显得非常重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历史图片、历史视频,甚至配上音效,使历史能立体呈现,就会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心理刺激,感知过去的风风雨雨,从而接受知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增长智慧。例如,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节中,教材对“大跃进”“人民公社”的评价只有一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对于90后的学生而言,四五十年前发生的事是遥远陌生的,他们对这样抽象的结论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引起共鸣和思考。因此,我先放一段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轰轰烈烈开展的历史视频,再放上几张当时的“背后真实历史”的照片(衣衫褴褛的人们、出工不出力等)和1957—1960年全国死亡人数统计表,这时学生们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自然就激发起他们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时代性
古语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以古鉴今,让学生逐步懂得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学会甄别、学会具体分析、学会独立思考,懂得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起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的思维在此过程中会拓展、意识会更新,会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并用它来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的内容选择上具有时代性是我们能达成上述诉求的重要因素。
1.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应具有时代性
尽管我们现在的新教材较旧教材有了较大的改观,但由于它采用的是专题叙事结构,在教学文本上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繁、难、多”等诸多问题。例如,一个事件或概念重复写,学科间交错渗透,专业名词增多,学术语言表达,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是晦涩难懂、难以记忆的。这就要求教师本着“简、易、少、新”的原则,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对教材文本进行剪裁和重组,突出重难点,做到以事叙史,以史讲理,引导学生体会历史教学中所蕴涵的智慧与快乐。更重要的是要使教学内容能够贴近现实社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追踪历史学最新的发展,善于利用已有的史学研究新成果,及时吸纳那些能够为我所用的史实,不断更新、丰富教材内容。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不应仅仅来自教科书,还应来自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
2.习题设计应具备时代性
习题的时代性是指有意识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大量的思考题,并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搜寻,从他人的经历中去感悟。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历史知识再到生活”的螺旋过程。有这样一道根据图片来回答问题的题目:这三幅图分别是——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地球人加加林、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地球人阿姆斯特朗、第一位遨游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问题:(1)20世纪40至60年代,苏联人和美国人先后进入了太空,而中国却在这方面相对滞后。结合中国的有关史实说明其原因。(2)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技术发展迅速,试简要分析其原因。(3)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这一题目既检验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又体现了当时中国发生的大事,更加考查了学生的价值观。历史习题究竟该怎样出是非常值得教师研究的问题。应该把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与当今时事政治联系起来。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当今时事的关注和敏感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公正地看待一切,让历史真正成为一门实用的学科。
三、教学主体学习的时代性
有学者认为历史有三种:一是印在书上的,二是存在档案里的,三是当事人所经历的。在人的天性里总保留着一份追寻“历史”的好奇,希望通过自己的主动探寻能知晓过去,感悟人世,洞悉未来。例如,在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可以开展采访“文革见证人”的教学活动,从而解决教材的某些不足。通过指导学生寻找访问对象、制定采访内容、做好采访记录、注意采访技巧,然后分析整理资料,总结观点和看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几近崩溃边缘的情况及原因,而且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家庭、社会,亲耳聆听历史见证人对“文革”历史的讲述,学生对历史的遥远陌生感就会逐渐消除,进而加深对历史的感悟与理解,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增强。
(责编 庞丹丹)
一、教学手段运用的时代性
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与现实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学生看来,历史讲述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模糊而又抽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设法让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去感受当时的历史气氛,必定会收获“身临其境,流连忘返”的喜悦。这就使得现代科技成果在当今教学手段上的应用与提高显得非常重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历史图片、历史视频,甚至配上音效,使历史能立体呈现,就会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心理刺激,感知过去的风风雨雨,从而接受知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增长智慧。例如,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节中,教材对“大跃进”“人民公社”的评价只有一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对于90后的学生而言,四五十年前发生的事是遥远陌生的,他们对这样抽象的结论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引起共鸣和思考。因此,我先放一段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轰轰烈烈开展的历史视频,再放上几张当时的“背后真实历史”的照片(衣衫褴褛的人们、出工不出力等)和1957—1960年全国死亡人数统计表,这时学生们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自然就激发起他们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时代性
古语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以古鉴今,让学生逐步懂得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学会甄别、学会具体分析、学会独立思考,懂得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起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的思维在此过程中会拓展、意识会更新,会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并用它来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的内容选择上具有时代性是我们能达成上述诉求的重要因素。
1.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应具有时代性
尽管我们现在的新教材较旧教材有了较大的改观,但由于它采用的是专题叙事结构,在教学文本上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繁、难、多”等诸多问题。例如,一个事件或概念重复写,学科间交错渗透,专业名词增多,学术语言表达,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是晦涩难懂、难以记忆的。这就要求教师本着“简、易、少、新”的原则,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对教材文本进行剪裁和重组,突出重难点,做到以事叙史,以史讲理,引导学生体会历史教学中所蕴涵的智慧与快乐。更重要的是要使教学内容能够贴近现实社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追踪历史学最新的发展,善于利用已有的史学研究新成果,及时吸纳那些能够为我所用的史实,不断更新、丰富教材内容。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不应仅仅来自教科书,还应来自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
2.习题设计应具备时代性
习题的时代性是指有意识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大量的思考题,并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搜寻,从他人的经历中去感悟。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历史知识再到生活”的螺旋过程。有这样一道根据图片来回答问题的题目:这三幅图分别是——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地球人加加林、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地球人阿姆斯特朗、第一位遨游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问题:(1)20世纪40至60年代,苏联人和美国人先后进入了太空,而中国却在这方面相对滞后。结合中国的有关史实说明其原因。(2)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技术发展迅速,试简要分析其原因。(3)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这一题目既检验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又体现了当时中国发生的大事,更加考查了学生的价值观。历史习题究竟该怎样出是非常值得教师研究的问题。应该把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与当今时事政治联系起来。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当今时事的关注和敏感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公正地看待一切,让历史真正成为一门实用的学科。
三、教学主体学习的时代性
有学者认为历史有三种:一是印在书上的,二是存在档案里的,三是当事人所经历的。在人的天性里总保留着一份追寻“历史”的好奇,希望通过自己的主动探寻能知晓过去,感悟人世,洞悉未来。例如,在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可以开展采访“文革见证人”的教学活动,从而解决教材的某些不足。通过指导学生寻找访问对象、制定采访内容、做好采访记录、注意采访技巧,然后分析整理资料,总结观点和看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几近崩溃边缘的情况及原因,而且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家庭、社会,亲耳聆听历史见证人对“文革”历史的讲述,学生对历史的遥远陌生感就会逐渐消除,进而加深对历史的感悟与理解,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增强。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