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基本要求是:
一、学习课程标准(或大纲)
《课程标准》(或《大纲》)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或《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二、钻研教材(或材料)
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了解学生
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在备课时是否备学生,或是否重视备学生,是现代教学思想和陈腐的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区别之一。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自始至终地考虑学生地的具体情况。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提高教学实效性。
备课时还应了解学生已经具备那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哪些学习能力、习惯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和方法需要纠正,考虑怎样调动上、中、下三类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怎样创造适当条件帮助学习上和纪律上的后进生树立进步的 信心等等,所有这些也是备课时应考虑到的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家庭作业、课堂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四、设计课堂整体思路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总体思路應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
五、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那么如何写好教案才能使新课堂运用自如,效果明显呢?就我自己认为,仅仅知道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如何去操作。
1、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置与陈述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相结合的角度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要选择合理的目标定位,要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当前行为目标,切忌大、空,不切实际。如《七律·长征》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三个字,会写三个字。2、过程与方法:从诗歌中了解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背诵课文,从文中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教学重点、难点
从确立的目标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分清每项具体内容的主次,确定闪光点,放在突出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准疑点、难点和关键,优化教学过程。
3、教学准备
为创设情境,保证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现有条件,恰当选用教具,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必要的演示、操作、实验,教师要提前试做,并依据教学活动布置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4、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导入环节:导入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巧妙的“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全身心的“入”,要求通过适当内容或简短语言,把学生尽快有效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入起点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关键看导入设计是否让学生尽快入境,是否服务于教学内容和重点,教案中应明显体现创设的情境,导入语言及提出的问题。
②新课问题设计: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即发散性、开放性)。切忌“满堂问”或“以问代讲”。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问的随意性。此外,教师还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教案中要突出引导的方法。
③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熟悉了解多种教学方法,考虑提出什么教学目标、创设什么情境、如何引导学生的思路、师生之间选取什么联系方式,应用何种上课的类型和各种教学模式,知道他们的功能,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程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设计出一节课的教学步骤。
④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把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对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对策。教案中应突出师生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的安排以及对重难点的处理,(对于教材中已有的内容及已经内化的部分,如语文学科每课的字词、问题答案等,则不必抄写在教案上,只需标明在参考书或教材中的页号)要重点体现教法和学法。
六 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要重点写自己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教后的体会与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避免应付式的空话、套话,要注重教学后记的质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不刻意要求每节课必写。如《七律·长征》我这样写:课堂上,从学生回答问题和最后的小练习中可以发现学生基本上了解了长征中的艰难以及红军不怕困难和乐观主义的的精神,但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对长征比较陌生,如果用媒体播放长征录像,缩短时间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如何写好教学案,就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两个环节,我们必须认真的去想、去写、去做,才能打造出节节高效的优质课堂,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有形无声。
一、学习课程标准(或大纲)
《课程标准》(或《大纲》)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或《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二、钻研教材(或材料)
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了解学生
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在备课时是否备学生,或是否重视备学生,是现代教学思想和陈腐的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区别之一。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自始至终地考虑学生地的具体情况。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提高教学实效性。
备课时还应了解学生已经具备那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哪些学习能力、习惯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和方法需要纠正,考虑怎样调动上、中、下三类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怎样创造适当条件帮助学习上和纪律上的后进生树立进步的 信心等等,所有这些也是备课时应考虑到的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家庭作业、课堂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四、设计课堂整体思路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总体思路應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
五、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那么如何写好教案才能使新课堂运用自如,效果明显呢?就我自己认为,仅仅知道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如何去操作。
1、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置与陈述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相结合的角度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要选择合理的目标定位,要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当前行为目标,切忌大、空,不切实际。如《七律·长征》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三个字,会写三个字。2、过程与方法:从诗歌中了解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背诵课文,从文中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教学重点、难点
从确立的目标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分清每项具体内容的主次,确定闪光点,放在突出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准疑点、难点和关键,优化教学过程。
3、教学准备
为创设情境,保证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现有条件,恰当选用教具,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必要的演示、操作、实验,教师要提前试做,并依据教学活动布置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4、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导入环节:导入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巧妙的“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全身心的“入”,要求通过适当内容或简短语言,把学生尽快有效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入起点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关键看导入设计是否让学生尽快入境,是否服务于教学内容和重点,教案中应明显体现创设的情境,导入语言及提出的问题。
②新课问题设计: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即发散性、开放性)。切忌“满堂问”或“以问代讲”。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问的随意性。此外,教师还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教案中要突出引导的方法。
③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熟悉了解多种教学方法,考虑提出什么教学目标、创设什么情境、如何引导学生的思路、师生之间选取什么联系方式,应用何种上课的类型和各种教学模式,知道他们的功能,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程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设计出一节课的教学步骤。
④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把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对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对策。教案中应突出师生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的安排以及对重难点的处理,(对于教材中已有的内容及已经内化的部分,如语文学科每课的字词、问题答案等,则不必抄写在教案上,只需标明在参考书或教材中的页号)要重点体现教法和学法。
六 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要重点写自己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教后的体会与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避免应付式的空话、套话,要注重教学后记的质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不刻意要求每节课必写。如《七律·长征》我这样写:课堂上,从学生回答问题和最后的小练习中可以发现学生基本上了解了长征中的艰难以及红军不怕困难和乐观主义的的精神,但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对长征比较陌生,如果用媒体播放长征录像,缩短时间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如何写好教学案,就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两个环节,我们必须认真的去想、去写、去做,才能打造出节节高效的优质课堂,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有形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