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老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想心事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认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差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道路上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最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个性心理发展相对重要的一个时期,环境和教育是其发展的决定因素,其中教育,对其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如何有效的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摆在小学老师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我特对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谈谈个人的意见:
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有着10多年教龄的一线老师,我经过多年的了解,感觉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并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1.1 轻视道德品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受片面追求率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在新的生活中,学生具有完美的个性和人格要比单纯拥有智慧和能力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用人已不仅仅考核专业技能,却越来越需要心理健康的人才,不少辅导员培养学生存在“一好”(成绩好)“代三好”的现象,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许多学生虽然能记住五爱内容,却不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不分学生虽能背诵小学生行为规范,却难以抗拒实际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可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1.2 忽略情感发展培养:
随着目标管理的加强及两个常规管理的落实,各种规章制度日益健全,各类档案逐渐完善,可见,一般学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然而,严格管理本身在方法上就带有强制性,更何况不少辅导员没有将严格管理与学生情感发展的培养同步进行,因而,出现了以管理代教育的倾向。禁令多开放少;批评多鼓励少;要求学生的行为规范等等,单一的严格管理只能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停留在顺从阶段,难以达到认同和内化的程度,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美感和理智的发展。有的老师甚至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对考分高的学生和家长有钱有地位的学生另眼相看,对成绩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则当成另类看待,这种偏激的情感态度也严重影响了小学生正常心态的形成。
1.3 不注重家庭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家庭和社会是小学生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以下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太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据研究表明:父母离异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爱学习,敌视同学等,由此可见,家庭破裂会使小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品经济的繁荣,从负面影响到小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小学生很难识别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很难抵御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这就迫切需要老师和家长及社会各界共同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4 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弱点:
人的心理是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处在自我意思逐渐加强的小学生,对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此时期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消极因素的环境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和不良的心态。
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2.1 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首先,要在老师中开展读书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这一科学理念形成共识,明确小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各种教育和训练都要在“提高学生素质”上下功夫,都要在以心理素质健康为核心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做文章。老师充分认识了这一点,就能把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变为自觉的行动。教育自身素质的提高,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学生只有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致使我国从小学教育就只强调考分,而不顾个性、人格的完美成长。为了考高分,家长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让孩子有一时休闲的时光,无休止地补各种文化课,使孩子四体不勤,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试名次,却又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因此,现代教育必须认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态度,让他们懂得,无论将来做什么,只要对社会有用,就是成才。
2.2 面向全体、正确引导:
坚持正确引导,是小学生心理特点所需求的。首先,针对小学生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及小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共性的心理健康品质,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其次,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小学生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如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培养优等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自信心,以塑造各种小学生的健康人格品质。这里所说的面向全体,就是共性的心理健康与个性的心理指导相结合,使每个小学生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有着10多年教龄的一线老师,我经过多年的了解,感觉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并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1.1 轻视道德品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受片面追求率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在新的生活中,学生具有完美的个性和人格要比单纯拥有智慧和能力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用人已不仅仅考核专业技能,却越来越需要心理健康的人才,不少辅导员培养学生存在“一好”(成绩好)“代三好”的现象,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许多学生虽然能记住五爱内容,却不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不分学生虽能背诵小学生行为规范,却难以抗拒实际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可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1.2 忽略情感发展培养:
随着目标管理的加强及两个常规管理的落实,各种规章制度日益健全,各类档案逐渐完善,可见,一般学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然而,严格管理本身在方法上就带有强制性,更何况不少辅导员没有将严格管理与学生情感发展的培养同步进行,因而,出现了以管理代教育的倾向。禁令多开放少;批评多鼓励少;要求学生的行为规范等等,单一的严格管理只能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停留在顺从阶段,难以达到认同和内化的程度,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美感和理智的发展。有的老师甚至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对考分高的学生和家长有钱有地位的学生另眼相看,对成绩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则当成另类看待,这种偏激的情感态度也严重影响了小学生正常心态的形成。
1.3 不注重家庭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家庭和社会是小学生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以下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太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据研究表明:父母离异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爱学习,敌视同学等,由此可见,家庭破裂会使小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品经济的繁荣,从负面影响到小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小学生很难识别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很难抵御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这就迫切需要老师和家长及社会各界共同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4 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弱点:
人的心理是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处在自我意思逐渐加强的小学生,对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此时期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消极因素的环境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和不良的心态。
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2.1 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首先,要在老师中开展读书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这一科学理念形成共识,明确小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各种教育和训练都要在“提高学生素质”上下功夫,都要在以心理素质健康为核心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做文章。老师充分认识了这一点,就能把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变为自觉的行动。教育自身素质的提高,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学生只有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致使我国从小学教育就只强调考分,而不顾个性、人格的完美成长。为了考高分,家长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让孩子有一时休闲的时光,无休止地补各种文化课,使孩子四体不勤,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试名次,却又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因此,现代教育必须认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态度,让他们懂得,无论将来做什么,只要对社会有用,就是成才。
2.2 面向全体、正确引导:
坚持正确引导,是小学生心理特点所需求的。首先,针对小学生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及小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共性的心理健康品质,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其次,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小学生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如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培养优等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自信心,以塑造各种小学生的健康人格品质。这里所说的面向全体,就是共性的心理健康与个性的心理指导相结合,使每个小学生都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