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本该充满感情与活力的语文课堂被一味地寻找答案所取代,显得机械、枯燥。这样,使学生的语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知、理解、赏析语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感;语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13-02
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新的方向。它提倡教师做“读书的种子”,大力推行阅读教学的“1 X”模式,为学生拓宽了阅读的渠道,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力,促进了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为语文课程改革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崔峦老师语)。但是,作为一线教研人员,我在课堂调研中发现,个别阅读教学在精读课文的环节出现了问题。本该书声琅琅,富有情感、活力的语文课堂被一味地寻找答案所取代,课堂教学出现了机械、生硬、枯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应引起我们教师的思考与重视。
一、语感水平关乎人的发展与幸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所谓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感好的人,凡听到、看到语言文字,就会迅速、准确地抓取有效信息,体味到真情实感,甚至捕捉到言外之意;进行表达,必会“用我口(手)说(写)我心”,让听者、读者准确地接受他传递的信息,所谓“意能称物,词能逮意”。语感差的人,听、读时不能准确理解文意,说、写时不能清晰表达自己所想,极易造成误解。生活中,语感差的人在交流上会打些“折扣”,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
培养语感很重要。首先,语感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成长与发展。面对后信息爆炸时代扑面而来的大量信息,一个人的语感越强,所捕捉到的重要信息就越多、越快、越准,他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如解读政策法规的能力、理解顶层设计思路的能力以及上传下达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拥有这些综合能力,自然对个人事业的发展有益,同时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语感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著名语文学家夏丏尊先生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这里不只是讲语感的文学意义,还告诉我们语感在生命体验中的作用。所谓的含英咀华,是要有深刻的语言文字情怀和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同样的词语或句子,在语感水平较高的人那里,体会到的意境更深刻,表达的情感更浓郁,因而生命的体验也更丰富。而有情怀、有阅历的人生才丰满而有意义。否则,情感淡漠、表情麻木、凡事无趣,生活质量就会很低。
所以,培养语感,真的关乎人的发展与幸福。语文教师应该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说的那样,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培养语感比答对几个问题更重要
培养语感的方法有很多。朗读,可以在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的过程中直接感受语言,培养语感;品味关键词句,可以在具体语境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联系生活实际、启发联想和想象,可以在语言文字与生活的对接中形成画面,培养语感;读写实践,可以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品味关键词句并在具体语境中加深理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可惜,很多语文课堂,恰恰在品味关键词语环节出现问题。这体现在要么是蜻蜓点水,理解得不深不透,要么是根本没有读懂文本,违背了文意。
有一次,听一位教师执教《桃花心木》,下课时我问学生:“文章写了什么事啊?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他们对答如流。我追问:“种树人两次讲话,为什么先是‘笑了’说,接下来又‘语重心长’地说呢?”
学生顿时一脸疑惑。腼腆的教师也面露紧张之色。师生自认为这些问题已经解决,我还这样追问,必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于是,集体静默。
课堂上,教师的确问过“种树人为什么笑了”,学生也有各种回答——“种树人笑‘我’问得幼稚”“种树人笑‘我’不懂怎样种树”“种树人笑‘我’不知道他的用意”“种树人很有礼貌”……
教师很满意,随后总结:“大家理解得都很好。下面我们来读读种树人笑着说的话,看谁能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于是,学生开始读种树人笑着说的话。
我心里一紧。就在这个环节,我萌生了一下课就要跟师生聊一聊的想法——“大家理解得都很好”是什么意思?学生各种回答都对吗?可是,能都对吗?
发现我有疑义,有的学生在嘀咕:课外书明明写的就是“种树人笑‘我’幼稚”的嘛!年轻的教老师也一脸无辜,指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教学用书》)给我看。一个教学案例片段呈现在眼前。
师:当“我”忍不住把心中的种种疑问提出来,种树人有什么表现?
生:他先笑着说,然后又语重心长地说。
师:好!请在“笑”“语重心長”这两个词下面打上着重号。他笑着说的什么话?语重心长说的什么话?请同学们一起读读种树人说的话。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情感变化呢?
生:我觉得种树人先“笑了”,是因为他觉得我提的问题很幼稚,后来变得“语重心长”,是因为他觉得他这样种树有深刻的道理。 师:理解得好。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注意体会种树人的心情。
(生齐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
师: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呢?用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生:“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努力生长。”
生: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生: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对情感的体验,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受到的启示以及你的感受?
(以下学生开始谈各种感受,略)
实事求是地说,《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这个案例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教师提问能直击教学重点;两个关键词语被要求“打上着重号”;当学生都准确找到了“受到的启示”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受到的启示以及你的感受”,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但是,培养语感,比答对几个问题更重要!案例中,品味关键词语的时间未免仓促,学生的理解也太过单一、肤浅,教师的评价更是缺少正确的引导。我们不排除教学案例可能做了删减。种树人的“笑”,真不是在笑“我”的幼稚;种树人的“语重心长”,也不是对自己“种树有道理”的肯定。当学生理解错误或者思考有偏颇的时候,教师应予以指导和帮助。作为教师,应该在解读教材上下功夫,要批判地使用教师用书。
三、在具体语境中培养语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其实指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即语感能力。而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便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析品味,不仅要读懂词语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在具体的意境中领悟作者表达的深刻含义。
再说上文说的例子。种树人为什么“笑了说”和“语重心长地说”,教师应将学生带到语境中去。
首先,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朴实睿智的种树人,会嘲笑不懂种树的读书人么?”上文这样写:“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可见两人的关系。种树人又怎么会嘲笑用茶招待自己的“东家”(上文也有交代两人有土地租赁关系)呢?教师在这里只要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学生就很容易进入语境,读懂种树人与“我”之间的关系。
其次,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我’忍了好久发出的一连串疑问,在种树人看来,会有什么感受?”这个“我”实在太有心、太细致、太善于思考了,而这一切恰好是种树人刻意为之的。当“我”之所问,正是种树人所想,这种“我确有此意”“你心领神会”的感觉,跟知音似的,只是隔行如隔山罢了。于是,种树人一边感念“我”的细致入微和虚心好学,一边会心地“笑了”,传授了他的“种树经”。也正因为种树人对“我”有“知遇”之感,才有接下来的“语重心长地说”,才会有进一步表达自己心迹的欲望。因为,种树人确信,自己说的,“我”能懂;不然,则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了。瞧,前面的“笑了”和后面的“语重心长”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
有了这样步步深入的引导、品读,学生对种树人前后表情的变化就有了准确的理解,也读懂了词语背后含着的意思,这对学生语感的形成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教师现场的课也好,《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案例也罢,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是必要的。但是,作为教师,一要引领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对关键词语进行细致的品味、咀嚼,做到正确地理解它的含義;二要对学生偏颇的甚至违背原文意思的理解加以纠正。培养语感比答对几个问题更重要,而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培养语感的基础,是知识的底线,不能一带而过。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感;语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13-02
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新的方向。它提倡教师做“读书的种子”,大力推行阅读教学的“1 X”模式,为学生拓宽了阅读的渠道,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力,促进了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为语文课程改革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崔峦老师语)。但是,作为一线教研人员,我在课堂调研中发现,个别阅读教学在精读课文的环节出现了问题。本该书声琅琅,富有情感、活力的语文课堂被一味地寻找答案所取代,课堂教学出现了机械、生硬、枯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应引起我们教师的思考与重视。
一、语感水平关乎人的发展与幸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所谓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感好的人,凡听到、看到语言文字,就会迅速、准确地抓取有效信息,体味到真情实感,甚至捕捉到言外之意;进行表达,必会“用我口(手)说(写)我心”,让听者、读者准确地接受他传递的信息,所谓“意能称物,词能逮意”。语感差的人,听、读时不能准确理解文意,说、写时不能清晰表达自己所想,极易造成误解。生活中,语感差的人在交流上会打些“折扣”,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
培养语感很重要。首先,语感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成长与发展。面对后信息爆炸时代扑面而来的大量信息,一个人的语感越强,所捕捉到的重要信息就越多、越快、越准,他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如解读政策法规的能力、理解顶层设计思路的能力以及上传下达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拥有这些综合能力,自然对个人事业的发展有益,同时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语感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著名语文学家夏丏尊先生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这里不只是讲语感的文学意义,还告诉我们语感在生命体验中的作用。所谓的含英咀华,是要有深刻的语言文字情怀和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同样的词语或句子,在语感水平较高的人那里,体会到的意境更深刻,表达的情感更浓郁,因而生命的体验也更丰富。而有情怀、有阅历的人生才丰满而有意义。否则,情感淡漠、表情麻木、凡事无趣,生活质量就会很低。
所以,培养语感,真的关乎人的发展与幸福。语文教师应该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说的那样,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培养语感比答对几个问题更重要
培养语感的方法有很多。朗读,可以在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的过程中直接感受语言,培养语感;品味关键词句,可以在具体语境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联系生活实际、启发联想和想象,可以在语言文字与生活的对接中形成画面,培养语感;读写实践,可以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品味关键词句并在具体语境中加深理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可惜,很多语文课堂,恰恰在品味关键词语环节出现问题。这体现在要么是蜻蜓点水,理解得不深不透,要么是根本没有读懂文本,违背了文意。
有一次,听一位教师执教《桃花心木》,下课时我问学生:“文章写了什么事啊?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他们对答如流。我追问:“种树人两次讲话,为什么先是‘笑了’说,接下来又‘语重心长’地说呢?”
学生顿时一脸疑惑。腼腆的教师也面露紧张之色。师生自认为这些问题已经解决,我还这样追问,必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于是,集体静默。
课堂上,教师的确问过“种树人为什么笑了”,学生也有各种回答——“种树人笑‘我’问得幼稚”“种树人笑‘我’不懂怎样种树”“种树人笑‘我’不知道他的用意”“种树人很有礼貌”……
教师很满意,随后总结:“大家理解得都很好。下面我们来读读种树人笑着说的话,看谁能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于是,学生开始读种树人笑着说的话。
我心里一紧。就在这个环节,我萌生了一下课就要跟师生聊一聊的想法——“大家理解得都很好”是什么意思?学生各种回答都对吗?可是,能都对吗?
发现我有疑义,有的学生在嘀咕:课外书明明写的就是“种树人笑‘我’幼稚”的嘛!年轻的教老师也一脸无辜,指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教学用书》)给我看。一个教学案例片段呈现在眼前。
师:当“我”忍不住把心中的种种疑问提出来,种树人有什么表现?
生:他先笑着说,然后又语重心长地说。
师:好!请在“笑”“语重心長”这两个词下面打上着重号。他笑着说的什么话?语重心长说的什么话?请同学们一起读读种树人说的话。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情感变化呢?
生:我觉得种树人先“笑了”,是因为他觉得我提的问题很幼稚,后来变得“语重心长”,是因为他觉得他这样种树有深刻的道理。 师:理解得好。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注意体会种树人的心情。
(生齐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
师: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呢?用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生:“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努力生长。”
生: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生: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对情感的体验,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受到的启示以及你的感受?
(以下学生开始谈各种感受,略)
实事求是地说,《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这个案例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教师提问能直击教学重点;两个关键词语被要求“打上着重号”;当学生都准确找到了“受到的启示”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受到的启示以及你的感受”,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但是,培养语感,比答对几个问题更重要!案例中,品味关键词语的时间未免仓促,学生的理解也太过单一、肤浅,教师的评价更是缺少正确的引导。我们不排除教学案例可能做了删减。种树人的“笑”,真不是在笑“我”的幼稚;种树人的“语重心长”,也不是对自己“种树有道理”的肯定。当学生理解错误或者思考有偏颇的时候,教师应予以指导和帮助。作为教师,应该在解读教材上下功夫,要批判地使用教师用书。
三、在具体语境中培养语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其实指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即语感能力。而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便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析品味,不仅要读懂词语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在具体的意境中领悟作者表达的深刻含义。
再说上文说的例子。种树人为什么“笑了说”和“语重心长地说”,教师应将学生带到语境中去。
首先,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朴实睿智的种树人,会嘲笑不懂种树的读书人么?”上文这样写:“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可见两人的关系。种树人又怎么会嘲笑用茶招待自己的“东家”(上文也有交代两人有土地租赁关系)呢?教师在这里只要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学生就很容易进入语境,读懂种树人与“我”之间的关系。
其次,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我’忍了好久发出的一连串疑问,在种树人看来,会有什么感受?”这个“我”实在太有心、太细致、太善于思考了,而这一切恰好是种树人刻意为之的。当“我”之所问,正是种树人所想,这种“我确有此意”“你心领神会”的感觉,跟知音似的,只是隔行如隔山罢了。于是,种树人一边感念“我”的细致入微和虚心好学,一边会心地“笑了”,传授了他的“种树经”。也正因为种树人对“我”有“知遇”之感,才有接下来的“语重心长地说”,才会有进一步表达自己心迹的欲望。因为,种树人确信,自己说的,“我”能懂;不然,则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了。瞧,前面的“笑了”和后面的“语重心长”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
有了这样步步深入的引导、品读,学生对种树人前后表情的变化就有了准确的理解,也读懂了词语背后含着的意思,这对学生语感的形成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教师现场的课也好,《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案例也罢,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是必要的。但是,作为教师,一要引领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对关键词语进行细致的品味、咀嚼,做到正确地理解它的含義;二要对学生偏颇的甚至违背原文意思的理解加以纠正。培养语感比答对几个问题更重要,而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培养语感的基础,是知识的底线,不能一带而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