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职业能力构建规律的探索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wachse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迁移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之中,学生素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专业实践活动,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的迁移,并得到特殊的发展,从而才能形成职业能力。本文分析了学习迁移的含义、分类和影响迁移的因素,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体系、教学过程、方法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如何把握迁移的规律,促进职业教学改革的主要环节。
  【关键词】学习迁移 职业能力 教学体系 规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岗位的分工细化,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大,培养适应职业任职岗位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职业院校越来越迫切的任务,职业化教育也越来越突出。知识、技能、态度等的习得或应用,并不等于已经具备了职业能力。学生素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专业实践活动,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的相互迁移,并得到特殊的发展,才能形成素质能力。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学习得到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迁移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之中。譬如,学生掌握了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后,也将促进其掌握这一领域的某种技能;有效的技能学习也促进更多知识的获得。对一些行为规范的理解将影响个体,促进个体行为的形成。所以,迁移表明了经验问的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所获得的经验得以沟通,互相促进,经验结构得以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迁移的类型不同,实现迁移的过程不同、条件不同,迁移的效果和作用也不相同。因此,对其要进行划分,有助于探明产生迁移的最佳途径,从而改革我们的教学。
  
  1.效果迁移
  从迁移的效果和作用来看,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有助于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表现为前者的学习对于后者的学习或解决某一问题具有积极的准备状态。相反,负迁移则指两种学习之间有互相干扰、阻碍,有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种学习产生僵化的思维定势,不能灵活变通,干扰阻碍某种学习,学习效率下降。如汉语语法的学习使学生有了一个语法习惯,而使掌握英语语法形式一定的障碍。零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无直接联系,影响不大。即使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或诸多联系,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未能感觉到其联系或不善于灵活迁移。从而表现为互不影响。很显然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尽量实现学习的正迁移。消除负迁移。激活零迁移障碍点,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提高学习效果。
  
  2.方向迁移
  从迁移的方向来看,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并列同级关系的两种学习之间的互相迁移。如不同种型号专业设备的学习,虽然两种型号专业设备是并列的,但有诸多相同点或近似点,二者学习之间也较容易产生迁移,此迁移为横向迁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横向迁移,增加学生的跨专业适应能力。纵向迁移是指上下级关系的不同层次两种学习之间的互相影响。此迁移主要表现为自下而上的迁移和自上而下的迁移。如某专业中某一分系统原理的学习与该专业总体原理的学习,自下而上的迁移可以使对较具体的低层次的分系统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较高层次的专业总体原理的理解;自上而下的迁移使得较高层次的的整个专业原理影响着较低层次的具体分系统原理的理解与掌握。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是指具有先后顺序的两种学习间的迁移,前后间的互相影响。
  从其它许多方面也能分出诸多类型,如从一般与特殊的迁移、远近迁移、发散与汇聚迁移等。
  
  三、影响迁移的因素
  
  1.教学内容编排、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学习的迁移效果;
  
  2.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3.学生的心理趋向与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对学习的迁移有很大影响;
  影响迁移的因素很多,学生的智力、年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及提示、启发、帮助等其它外界的因素。
  
  四、把握学习的迁移规律,加速职业能力的构建
  
  主动准确地应用学习的迁移规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因此,应该紧紧把握学习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1.构建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教学内容体系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使教学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关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一体化,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防止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互相割裂、支离破碎,又要防止互相干扰与机械重复。网络化,使各构成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知识点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结点、联接线,这既有助于學生在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之间的联接,有助于各个方向上学习迁移的产生。
  
  2.优化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实现具体教学最直接的要素之一,无论是客观的整体的教学计划,还是微观的每一节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体现迁移的规律。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让学生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处理好这教与学的先后次序对于实现学习的迁移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教学效率将受到影响。不易把握所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直接影响着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宏观上,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素质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按一定的规律次序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生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有助于学习的迁移产生。
  
  3.以学法指导为侧重点,革新教学方法手段
  学习策略及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方法与技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多采用启发式、学导式、讨论式、研究式等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找准学习迁移的联结点或联接线,通过引导、点拨启发学生。使学生从联结点或连接线,把握本质与内在联系,采用不同的迁移方向,实施自学、讨论、研究、实验等各种学习活动,实现知识、技能、素质能力的主动迁移,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所学内容及内部本质与内在规律,而且,通过学习的迁移过程中的分析、归纳与演绎、推理与类比等活动,培养学习迁移意识,由“学会”达到“会学”。
  
  五、结论
  
  学习迁移广泛的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之中,而且学习迁移有规律可循,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学习的规律。将教学的各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构建有效的教学培训模式。通过迁移各种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经验得以沟通,互相促进,经验结构得以整合,从而充分发挥学习迁移的效能,培养知技合一型、开拓适应型的离素质人才。
其他文献
[摘要] 相对于本科、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在我国成立时间较短,普遍缺乏教学管理经验,在英语教学中则更为突出。本文试图发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 高职 英语教学 不足 改进方法    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发展速度很快,建成了自己的师资队伍,各项教学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还存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风湿病(ARDs)合并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年至2008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ARDs合并皮肤溃疡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ARDs
[摘要] 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脱离了高中紧张的生活和学习。在大学,很多同学希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积极地投身到学生干部的行列中来,作为学生辅导员,应该适时地培养学生干部的各方面能力,使学生干部结合自身的热情和能力短时间内提升工作能力,避免了学生工作的弯路,减少了重复工作,使得学院、学校工作得以又好又快地开展。也使得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尽快实现,减轻学生管理的压力。  [关键词] 大学 学生干部 能
[摘要] 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管理对我国钻井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从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直至战略评价,阐释了我国钻井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管理的详细过程。研究提出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背景下,核心竞争力和战略联盟是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  [關键词] 钻井行业 国际化经营 战略管理 管理过程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石油能源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摩托车的应用逐渐普及,因摩托车排气管烧伤的患者不断增加。笔者对湖北鄂钢职工医院烧伤科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摩托车排气管烧伤48例的治疗情
由中华医学会及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江西省已学会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全国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年会拟于2009年11月6日9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滨江宾馆举行。本
期刊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吸引在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热压伤的临床应用中,促进皮瓣与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42例手部严重热压伤患者行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
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也势在可行!关注政府先后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和《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
[摘要]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分析传统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调研、考察学习和综合研究,初步凝练出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五项原则和“两个系统、五个模块、两个结合”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经过实际运行,实验教学体系由单一课程实验向多层次实验模式转化,实验教学模式由单一的教师为主体转向多元化组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