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进行良好的心理调试,保持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对大学生乃至对整个社会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心理调试的基本内涵出发,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心理调试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然后针对如何进行心理调试,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调试 作用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基本内涵分析
心理调试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的本意是指人在社会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减少冲突与制约,就应该根据个体的信息和状况,进行不断的调整,有效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使其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
由此可以推论出,所谓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就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更具体地来说,可能是挫折与失败,那么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因素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地采取措施进行心理调解,以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局面。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作用分析
心理调试可以让大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就业心理。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就可以客观地分析自身现实和就业现实,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在就业中,就能够经受困难和挫折,在竞争中勇往直前并积累经验教训,从而赢得就业机会、获得就业岗位。同时,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更是大学生科学就业规划、职业发展的基础。而且,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过程,就业只是迈出的第一步。不良的就业心理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求职时的状态和行为,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产生负面干扰,决定他是否能够胜任职业角色、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只有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才能真正地在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结合中成长、成才。
减少大学生的心理挫伤和过激行为。每位大学毕业生在经过4年的大学生活后,都会对自己的就业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就业心理问题,如果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排解和引导,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导致心理的挫伤。当辛苦获得的大学文凭不能成为他们顺利就业、安身立命的保证时,希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可能使一些就业心理问题严重的毕业生做出不理智的过激行为,危害自身、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据报道,湖南某高校的学生吴某,毕业当年在参加了一次毕业生的人才招聘会后,因就业心理压力过大而选择跳楼自杀;四川某高校一名女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无法偿还高额的助学贷款选择跳楼自杀;浙江某高校的学生周某,一心希望考上公务员,但未能如愿,竟持刀行凶杀人,造成一死一伤;广州某高校毕业生,因没有通过全国公共英语四级考试不能获取学位,喝下敌敌畏后从七楼跳下;等等。这些因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发的“血的教训”,使得人们对社会机制出现信任危机,给当前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带来阻力,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因此加强心理调试教育,十分必要。
减少心理不平衡带来的冲击。在大学生毕业时,能够就业是家庭和学生本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和四年的光阴之后,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就业,无论是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其家庭都是极大的心理打击,非常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就业心态。就在近几年,已经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片面地把就业难、就业不理想等原因,集中认为是政府就业措施不力、高校盲目扩招的恶果,并且已经开始有了这方面的共同利益认识。这是就业心理存在问题后,没有得到有效排解和解决的后果。“如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部分群体就有可能拥有共同的群体意识,而这一群体成员的构成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具有明确的利益要求,又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容易冲动,而且具有既有的叛逆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加上自己切身利益受到侵害,就使他们更容易制造新的社会冲突。这将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策略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面对就业形势的紧迫和岗位竞争的加剧,毕业前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心理、意志、情绪、行为上的危机期和艰难期。在面对就业时,因为各种原因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对就业的过度焦虑恐慌。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虽然说外面精彩的世界让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有对踏入社会的渴望,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焦虑和恐惧感。面對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社会就业供给与相对有限的就业需求及复杂的工作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干扰,让一些缺乏社会经验、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种种激烈的心理冲突,感到焦虑甚至恐慌。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找不到发挥自身特长、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就业时遇到挫折等,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或性格内向或成绩不突出、能力一般的大学生,更加焦虑和恐慌。
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在毕业前,就业回报的期望过高是大学毕业生的普遍心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投入高额的学费作为前提的,所以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都希望在短期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因为大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常理想地把就业目标定得很高,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企业就业,渴望高职位、高起点、高收入;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提出许多过于强调个人利益的要求。然而,现实的就业市场,无法满足每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期望。许多大学生在就业中偏执地坚持自己的就业标准,有时宁愿不就业,也不肯降低个人的就业期望值。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专业的适应性、自身兴趣特长,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对自己认知:自卑与自负。大学生在就业前,往往是踌躇满志,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因为没有勤奋学习导致成绩一般;因为没有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就业时就勇气不足,悲观失望,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也不敢正视就业问题,更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甚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战而败。
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或名气大的学校或所学专业需求紧俏,认为自己技高一筹,总是以“天之骄子”自居,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好高骛远,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形成自负心理,订立的就业目标太高,就业同样不会顺利。
与他人比较的从众与攀比。在就业工作中,每个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目标都不具有可比性。但是许多大学生总愿意拿自己与身边同学进行比较,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就业过程中,独立性不强,缺乏个人主见,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状况,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过分追求实惠、追求功利,盲目寻求所谓热门的职业,盲目从众。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总是愿意与别人的就业状况进行比较,抱着“他能去,我也能去”的态度,嫉妒、攀比,总想找到一份超过任何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从众、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就业良机。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策略。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由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决定的。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更应该注意评价自己的价值取向,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就业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教育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大学毕业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决不能只看重工资待遇的高低、工作条件的好坏,有功利拜金主义的倾向。
在处处充满竞争的年代,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竞争的就业观,敢于面对竞争,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学会竞争,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新的就業形势,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就业形式有许多,毕业生应改变一次就业的传统观念,也不能一味地以稳定为标准,要有创新的就业精神,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同时做好自主创业的准备,拥有乐于创业的精神。当然还要同时树立艰苦奋斗的就业观,尽管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艰苦奋斗的传统和精神不能丢,尤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更加重要。大学生还必须树立越挫越勇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勇往直前,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认识,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前,应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所处的时代特点、社会环境有全面的认识,了解社会需求及职业的要求,同时大学生自身还要全面、正确、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实现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大学生首先应当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发展方向、个人的工作能力、自身的优势劣势有完整客观的认识,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在就业中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要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才能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
大学生在就业前,还应当明确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客观地认识自己后,才能更好地调整就业心态,从而设立更恰当的就业目标。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还要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实现正确自我评价的同时,大学生还要树立就业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才能,满怀信心地展示自我、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即使暂时失败,也不必失落,总结经验教训,越挫越勇。
大学生应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避免出现各种就业心理问题的前提就是大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里所说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大学生活行将结束,踏上社会之前,转变角色是最迫切的就业心理准备,由一个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就业状态,在选择职业的同时,也要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一步。其次,要做好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避免就业心理压力对自己的困扰,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刻苦自律,完善自我,是基本的道理和根本的出路。在大学学习中,大学生要在加强专业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加强社会交往,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高校的学习环境,不断地塑造自己,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做到在走上社会就业之前,充分了解社会。这些能力的提高,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虎添翼,也自然会减轻就业心理方面的压力。再次,大学生要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便在大学的学习期间能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准备。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即自己希望将来做什么工作;然后设计自己的职业通道,即确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目标所需要经历的过程、途径等。
(田洪伟,洛阳理工学院;杨小波,河北大学)
编校:施 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调试 作用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基本内涵分析
心理调试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的本意是指人在社会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减少冲突与制约,就应该根据个体的信息和状况,进行不断的调整,有效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使其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
由此可以推论出,所谓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就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更具体地来说,可能是挫折与失败,那么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因素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地采取措施进行心理调解,以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局面。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作用分析
心理调试可以让大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就业心理。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就可以客观地分析自身现实和就业现实,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在就业中,就能够经受困难和挫折,在竞争中勇往直前并积累经验教训,从而赢得就业机会、获得就业岗位。同时,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更是大学生科学就业规划、职业发展的基础。而且,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过程,就业只是迈出的第一步。不良的就业心理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求职时的状态和行为,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产生负面干扰,决定他是否能够胜任职业角色、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只有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才能真正地在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结合中成长、成才。
减少大学生的心理挫伤和过激行为。每位大学毕业生在经过4年的大学生活后,都会对自己的就业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就业心理问题,如果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排解和引导,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导致心理的挫伤。当辛苦获得的大学文凭不能成为他们顺利就业、安身立命的保证时,希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可能使一些就业心理问题严重的毕业生做出不理智的过激行为,危害自身、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据报道,湖南某高校的学生吴某,毕业当年在参加了一次毕业生的人才招聘会后,因就业心理压力过大而选择跳楼自杀;四川某高校一名女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无法偿还高额的助学贷款选择跳楼自杀;浙江某高校的学生周某,一心希望考上公务员,但未能如愿,竟持刀行凶杀人,造成一死一伤;广州某高校毕业生,因没有通过全国公共英语四级考试不能获取学位,喝下敌敌畏后从七楼跳下;等等。这些因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发的“血的教训”,使得人们对社会机制出现信任危机,给当前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带来阻力,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因此加强心理调试教育,十分必要。
减少心理不平衡带来的冲击。在大学生毕业时,能够就业是家庭和学生本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和四年的光阴之后,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就业,无论是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其家庭都是极大的心理打击,非常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就业心态。就在近几年,已经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片面地把就业难、就业不理想等原因,集中认为是政府就业措施不力、高校盲目扩招的恶果,并且已经开始有了这方面的共同利益认识。这是就业心理存在问题后,没有得到有效排解和解决的后果。“如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部分群体就有可能拥有共同的群体意识,而这一群体成员的构成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具有明确的利益要求,又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容易冲动,而且具有既有的叛逆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加上自己切身利益受到侵害,就使他们更容易制造新的社会冲突。这将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策略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面对就业形势的紧迫和岗位竞争的加剧,毕业前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心理、意志、情绪、行为上的危机期和艰难期。在面对就业时,因为各种原因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对就业的过度焦虑恐慌。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虽然说外面精彩的世界让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有对踏入社会的渴望,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焦虑和恐惧感。面對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社会就业供给与相对有限的就业需求及复杂的工作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干扰,让一些缺乏社会经验、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种种激烈的心理冲突,感到焦虑甚至恐慌。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找不到发挥自身特长、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就业时遇到挫折等,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或性格内向或成绩不突出、能力一般的大学生,更加焦虑和恐慌。
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在毕业前,就业回报的期望过高是大学毕业生的普遍心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投入高额的学费作为前提的,所以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都希望在短期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因为大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常理想地把就业目标定得很高,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企业就业,渴望高职位、高起点、高收入;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提出许多过于强调个人利益的要求。然而,现实的就业市场,无法满足每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期望。许多大学生在就业中偏执地坚持自己的就业标准,有时宁愿不就业,也不肯降低个人的就业期望值。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专业的适应性、自身兴趣特长,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对自己认知:自卑与自负。大学生在就业前,往往是踌躇满志,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因为没有勤奋学习导致成绩一般;因为没有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就业时就勇气不足,悲观失望,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也不敢正视就业问题,更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甚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战而败。
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或名气大的学校或所学专业需求紧俏,认为自己技高一筹,总是以“天之骄子”自居,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好高骛远,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形成自负心理,订立的就业目标太高,就业同样不会顺利。
与他人比较的从众与攀比。在就业工作中,每个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目标都不具有可比性。但是许多大学生总愿意拿自己与身边同学进行比较,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就业过程中,独立性不强,缺乏个人主见,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状况,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过分追求实惠、追求功利,盲目寻求所谓热门的职业,盲目从众。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总是愿意与别人的就业状况进行比较,抱着“他能去,我也能去”的态度,嫉妒、攀比,总想找到一份超过任何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从众、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就业良机。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策略。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由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决定的。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更应该注意评价自己的价值取向,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就业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教育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大学毕业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决不能只看重工资待遇的高低、工作条件的好坏,有功利拜金主义的倾向。
在处处充满竞争的年代,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竞争的就业观,敢于面对竞争,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学会竞争,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新的就業形势,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就业形式有许多,毕业生应改变一次就业的传统观念,也不能一味地以稳定为标准,要有创新的就业精神,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同时做好自主创业的准备,拥有乐于创业的精神。当然还要同时树立艰苦奋斗的就业观,尽管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艰苦奋斗的传统和精神不能丢,尤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更加重要。大学生还必须树立越挫越勇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勇往直前,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认识,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前,应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所处的时代特点、社会环境有全面的认识,了解社会需求及职业的要求,同时大学生自身还要全面、正确、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实现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大学生首先应当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发展方向、个人的工作能力、自身的优势劣势有完整客观的认识,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在就业中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要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才能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
大学生在就业前,还应当明确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客观地认识自己后,才能更好地调整就业心态,从而设立更恰当的就业目标。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还要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实现正确自我评价的同时,大学生还要树立就业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才能,满怀信心地展示自我、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即使暂时失败,也不必失落,总结经验教训,越挫越勇。
大学生应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避免出现各种就业心理问题的前提就是大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里所说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大学生活行将结束,踏上社会之前,转变角色是最迫切的就业心理准备,由一个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就业状态,在选择职业的同时,也要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一步。其次,要做好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避免就业心理压力对自己的困扰,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刻苦自律,完善自我,是基本的道理和根本的出路。在大学学习中,大学生要在加强专业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加强社会交往,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高校的学习环境,不断地塑造自己,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做到在走上社会就业之前,充分了解社会。这些能力的提高,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虎添翼,也自然会减轻就业心理方面的压力。再次,大学生要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便在大学的学习期间能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准备。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即自己希望将来做什么工作;然后设计自己的职业通道,即确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目标所需要经历的过程、途径等。
(田洪伟,洛阳理工学院;杨小波,河北大学)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