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吃透教材,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善于发掘教材潜在的,隐性的知识联系。其次是在使用教材时,应该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虽然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的编写同时也受到体系、课时、书面等因素的限制,再好的教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吃透教材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关键字:挖掘教材 整合教材 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学会挖掘整合教材,意义深远。
一、善于挖掘教材
要善于发掘教材潜在的,隐性的知识联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同时通过综合,概括和比较,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给学生,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一些。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二章《实数》第四节“公园有多宽”的教学,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估算无理数的方法,形成估算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而估算无理数的方法,用到了夹逼法,即利用有理数层层逼近无理数,将无理数锁定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然后根据要求取近似值的方法。但这样的思路和方法,教材中并没有直接指明,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引例:
某地开辟了一块长方形的荒地,新建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公园,已知这块荒地的长是宽的2倍,它的面积为400000米2?(1)公园的宽大约是多少?它有1000米吗?(2)如果要求误差小于10米,它的宽大约是多少?(3)该公园中心有一个圆形花圃,它的面积是800米,你能估计它的半径吗?(误差小于1米)。有关引例中的三个问题,如果就题论题的话,只要教师讲清误差小于10米,误差小于1米的意义,学生很容易自主解答。有了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在后面完成类似“估算根号13.6的大小(误差小于0.1)”的问题时,就能想到先估算到个位,然后到十分位,可以继续到百分位……从而实现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估算无理数的方法,形成估算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的目标,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对知识理解、掌握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整合教材
1、认真研究习题的设计意图,将习题的解答融合在课堂内容的学习讲授中。
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二节“能得到直角三解形吗”,课后有这样两道习题:
第1题“如果三条线段a、b、c满足a2=c2-b2,这三条线段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虽然教材以习题的形式出现,但事实上根本没有必要当成习题来完成,只要在a2+ b2=c2的基础上变形就足够了。
第2题第(2)问:下表中第一列每组数都是勾股数,补全下表,这些勾股数的2倍、3倍、4倍、10倍还是勾股数吗?任意倍呢?说理由。
这样的问题是在引导我们探索勾股数的构成规律,但也没必要作为习题解决。在上课时,给学生交待完勾股数的特点后,要求学生写勾股数,结果学生都在绞尽脑汁地写,把学生写的勾股数:3、4、5;6、8、10、9、12、15摆在一起的时候,有学生就发现写勾股数的规律了,一组勾股数的任意倍仍是勾股数。这样一来,需要拓展延伸的一些知识自然而然地渗透在了课堂教学中,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四章《平行四边形》第二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别(2)”,重点探索的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一结论,教材中有这样的引例设计“用两根长40cm的木条和两根长30cm的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四条边,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合情推理得出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在备课时考虑到“随堂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两条边相等,并且另外的两条边也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在上面的问题中加了一问:你还能拼成怎样的四边形?学生知道这样的问题有两种情况,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能力也有了自然而然的提升。
2、依据学生的思维规律,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
有关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四章《平行四边形》第二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别(2)”的教学,笔者“做一做:如图,AC=BD=16,AB=CD=EF=15,CE=DF=9.图中有哪些互相平行的线段?”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原因是平行四边形从边的角度看有这样的性质: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进行猜想有四种情况:(1)、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前面三种情况经过推理论证都可以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而第(4)种情况恰好是“议一议”所要解决的问题,先要求学生画符合条件的四边形,结果在画的过程中,同学说此猜想不能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这样的调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将平行四边形从边的角度的判别方法全部探索完成后再进入应用阶段。
总之,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根据所教授学生的学习现状,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设计更趋于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其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过程。
1 作者简介: 张文莉,女,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六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育。
关键字:挖掘教材 整合教材 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学会挖掘整合教材,意义深远。
一、善于挖掘教材
要善于发掘教材潜在的,隐性的知识联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同时通过综合,概括和比较,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给学生,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一些。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二章《实数》第四节“公园有多宽”的教学,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估算无理数的方法,形成估算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而估算无理数的方法,用到了夹逼法,即利用有理数层层逼近无理数,将无理数锁定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然后根据要求取近似值的方法。但这样的思路和方法,教材中并没有直接指明,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引例:
某地开辟了一块长方形的荒地,新建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公园,已知这块荒地的长是宽的2倍,它的面积为400000米2?(1)公园的宽大约是多少?它有1000米吗?(2)如果要求误差小于10米,它的宽大约是多少?(3)该公园中心有一个圆形花圃,它的面积是800米,你能估计它的半径吗?(误差小于1米)。有关引例中的三个问题,如果就题论题的话,只要教师讲清误差小于10米,误差小于1米的意义,学生很容易自主解答。有了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在后面完成类似“估算根号13.6的大小(误差小于0.1)”的问题时,就能想到先估算到个位,然后到十分位,可以继续到百分位……从而实现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估算无理数的方法,形成估算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的目标,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对知识理解、掌握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整合教材
1、认真研究习题的设计意图,将习题的解答融合在课堂内容的学习讲授中。
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二节“能得到直角三解形吗”,课后有这样两道习题:
第1题“如果三条线段a、b、c满足a2=c2-b2,这三条线段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虽然教材以习题的形式出现,但事实上根本没有必要当成习题来完成,只要在a2+ b2=c2的基础上变形就足够了。
第2题第(2)问:下表中第一列每组数都是勾股数,补全下表,这些勾股数的2倍、3倍、4倍、10倍还是勾股数吗?任意倍呢?说理由。
这样的问题是在引导我们探索勾股数的构成规律,但也没必要作为习题解决。在上课时,给学生交待完勾股数的特点后,要求学生写勾股数,结果学生都在绞尽脑汁地写,把学生写的勾股数:3、4、5;6、8、10、9、12、15摆在一起的时候,有学生就发现写勾股数的规律了,一组勾股数的任意倍仍是勾股数。这样一来,需要拓展延伸的一些知识自然而然地渗透在了课堂教学中,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四章《平行四边形》第二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别(2)”,重点探索的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一结论,教材中有这样的引例设计“用两根长40cm的木条和两根长30cm的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四条边,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合情推理得出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在备课时考虑到“随堂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两条边相等,并且另外的两条边也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在上面的问题中加了一问:你还能拼成怎样的四边形?学生知道这样的问题有两种情况,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能力也有了自然而然的提升。
2、依据学生的思维规律,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
有关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四章《平行四边形》第二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别(2)”的教学,笔者“做一做:如图,AC=BD=16,AB=CD=EF=15,CE=DF=9.图中有哪些互相平行的线段?”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原因是平行四边形从边的角度看有这样的性质: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进行猜想有四种情况:(1)、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前面三种情况经过推理论证都可以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而第(4)种情况恰好是“议一议”所要解决的问题,先要求学生画符合条件的四边形,结果在画的过程中,同学说此猜想不能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这样的调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将平行四边形从边的角度的判别方法全部探索完成后再进入应用阶段。
总之,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根据所教授学生的学习现状,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设计更趋于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其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过程。
1 作者简介: 张文莉,女,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六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育。